APP下载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2015-03-20卢美圆王世红

关键词:动力机制

卢美圆, 王世红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汕尾 516600)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卢美圆, 王世红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汕尾 516600)

摘要:协同创新需要动力,动力机制是企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引起系统演变的动力因子,指出系统的随机涨落是企业协同发展的基本动力,并据此构建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

关键词:耗散结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动力机制

一、引言

协同创新是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内外固有藩篱,整合内外优势资源,以形成1+1>2的协同效应的过程。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观点来看,企业协同创新系统面临复杂、多变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因素是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有序发展的条件,系统的随机涨落是企业协同发展的基本动力。为了防止不利因素的干扰,必须创造积极有利条件,建立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这样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才能形成有序的良好环境。

二、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一)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由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一种自组织理论,主要阐述了系统熵变及有序和无序相互演化的机制和条件问题。序,是系统演化状态的描述,系统包括有序和无序两种状态。所谓有序,是指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转化;所谓无序,是指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混乱、无规则的组合,且在运动转化上的无规律。熵,是反映系统变化不可逆过程的状态函数,反映了系统的混乱程度,由熵的增减而引起的熵变决定了系统序的有无。具体来说,耗散结构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开放的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一个与外界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属于开放系统,反之则是封闭系统。”[1]因此,开放性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内部都存在熵增加的自发趋势,系统有序度还存在运行熵的影响”[2]。因此,要优化系统结构,必须合理控制熵流,使系统朝着减熵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开放的系统中引入足够抵消掉系统内部产生的正熵的负熵流,最终使总熵值为负,系统才能进入相对有序的状态。所以,只有开放的系统才会出现耗散结构。

2.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的状态有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之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在平衡态状态下,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对孤立,缺乏活力的,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不畅,无法形成良性循环。而远离平衡态下,系统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渠道增多,形成良性互动循环,促进了负熵流的合理流动,促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有组织、多功能方向进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所以说,耗散结构是一种开放的、有活力的、非平衡的稳定有序结构。

3.非线性作用的系统。非线性作用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不具备均匀性和叠加性的作用。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和演化离不开非线性作用,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非线性作用产生的相关和协同效应是推动系统有序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因此,非线性作用是系统演化的主要机理,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

4.涨落突变的系统。“系统中某个变量或行为对平均值所发生的偏离以及这些偏差引起的相关作用,必然导致系统从平衡态向非平衡态演进,这种引起系统偏离原有平衡态现象,物理学上称之为涨落;涨落作用,是驱动系统由平衡演化到耗散结构的动力源。”[3]在系统分析随机涨落对耗散结构形成重要机理的基础上,普利高津进一步提出了“涨落导致有序”的观点。根据“涨落导致有序”的观点,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状态下,非线性的相干作用和连锁效应可以将系统中微小的扰动或涨落迅速放大,从而形成影响系统整体演化的“巨涨落”,促使系统发生突变,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二)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1.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作为市场主体,为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企业与外部环境如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日益增多,处在不断输入输出的动态开放状态下,开放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和整合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因。通过开放的系统,企业一方面从外部吸收技术,引进资金和人才等促进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通过为社会输出产品和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交流使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内外各协同主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所以说企业协同创新活动具有自组织经济系统的动态性特征,属于一种高度灵敏的耗散结构。

2.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远离平衡态特征。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是由企业自身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等诸多不同要素构成,各主体及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存在能力差,这种能力差促进各协同主体的合作与竞争,并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形成动态的能量流和能量力。可见,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具有非平衡的状态特征,并通过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不断地由非平衡态向平衡状态演进。整体系统不断地变换自身组织形式与各协同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发挥随机涨落的调节作用,使其在非平衡的创新系统中保持相对稳定。

3.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从宏观的视角来看,是指企业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外部协同推进,是各协同主体在市场框架下的合作与竞争;从微观视角来看,是指企业协同创新的内部要素——信息、技术、制度等突破企业内部条块分化的固有藩篱,在企业统一战略框架下的合作与竞争;因此,各要素和协同主体在数量和性质上存在独立性和差异性,具有非线性特征。而且这些要素和协同主体之间是表现为复杂的交互作用,双向甚至多向的构建方式。因此,企业创新系统内组成要素之间和各个状态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非线性特征,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在动因。

4.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涨落有序特征。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系统状态是十分不稳定,当外界对系统输入的熵增超过一定阈值时,意味着系统的非稳定性已达到临界状态,再输入微小的变化,系统都有可能产生涨落或突变,促使体系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或者从低级的有序发展为更高级的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也就是说,通过涨落或突变,企业间的协同与竞争对企业创新系统优化产生了根本影响,从而提高企业协同创新效应。因此,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存在涨落,从而触发耗散结构的形成。

总之,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通过输入和输出与系统联盟内外的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各子系统间存在协同作用,受随机涨落的影响。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存在自稳机制,具有稳定性,系统协同作用越大,越有利于形成高度稳定的有序结构。

三、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涨落的动力因子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都是由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对立统一体,要素的结构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4]这些要素及其运动是引起系统涨落的动力因子。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资源要素打破固有藩篱,优势互补而形成的协同创新能力,可以看做是直接决定系统演化形式和演化状态的序参量,是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根本动因,也称内生性动因。而系统与外部媒介交互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则可以看作是系统演化的控制参量。控制参量的大小或强弱是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基本条件,决定了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发展路径与动力方向。可见,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能否形成新的有序稳定的耗散结构,能否实现其达到优化的目的,主要依赖于其内外因子的作用。因此,如果将企业协同创新看作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那么系统的成长和演变则主要依靠系统内部各资源要素及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一)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内生性动因

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内生性动因是指在整合企业内部各资源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影响力和牵引力,是企业通过内部协同竞争而产生动力因素,是联盟竞争优势获取的基本动力。

1.经济利益驱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是否采取某一经营行为,都必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作为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经济体,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所以,经济利益驱动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考量因素。从这一角度分析,企业协同创新行为实质上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经营决策,因此,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都是在权衡协同创新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作出协同创新决策,当能从中获得较大利润和竞争优势时,受经济利益驱动,企业协同创新活动将顺利推动,同时对其他企业和其他协同主体产生诱导力,促进协同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甚至产生新的,更深层次的协同活动。因此,企业协同创新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企业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

2.激励机制推动力。“内部激励是组织者为了使组织内成员的行为与其目标兼容,并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而执行的一种制度框架。”[5]它主要是通过整合员工的需求和组织的目标,形成的一定的组织行为规范并设计一定奖惩制度来运转的。企业协同创新行为在外在表象上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组织机构之间对内和对外的组织行为,但从其实质来看,企业的创新根本活动主要还是来自组织的第一资源,协调创新工作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靠组织内的人来实施的,因此建立一套能发挥各类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是企业协同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内部激励机制是吸引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协同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的又一重要动力因素。

3.创新文化影响力。“所谓创新文化是指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创新价值观、创新态度、创新准则和规范。”[6]鼓励合作与竞争,鼓励创新与冒险精神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层面的基因,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行为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企业协同创新主体在长期竞争协作过程中形成的注重合作,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气质,对提高企业协同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创新文化是企业协同创新在精神层面的动力源,影响着企业协同创新主体的创新实践行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战略协同引导力。发挥战略协同的引导功能,是指各协同主体在“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兼容并包”的前提下共同制定的战略目标,形成基于战略联盟的协同战略目标,发挥其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内部及各协同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的引导作用,通过战略协同突破协同创新壁垒,减少企业协同创新的阻碍,形成协同创新合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企业、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协同作用,实现企业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统一的战略协同目标指引下,各协同主体能够在创新链中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按照战略协同关系进行战略分工,实现物质、资源和信息的优势互补,促进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战略协同能够引导各协同主体将单独行为转变为群体协作,将分散的经营目标转变为统一的战略预期,推动企业协同创新向正确方向运行。

(二)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外部动因

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外生性动因是指企业通过与外部媒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而产生的诱导、刺激和驱动力,是存在于企业与外部媒介通过协同与竞争而产生的一种外部动力因素,是联盟竞争优势获取的主要推动力。

1.政府行为拉动力。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实现有限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社会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是政府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而且,从国内的研究来看,促进各资源要素协同创新也是政府管理的基本职能。从现有的企业协同发展的实际来看,一方面企业的协同创新行为必须在政府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内进行,企业的协同创新行为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也通过积极搭建企业协同平台,建立市场规则,维护协同创新行为的公平公正、合理合法,避免协同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阻碍和摩擦,降低协同创新风险,提高协同创新效应,增强各主体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政府也通过出台减税、减息、补贴、提高优质公共服务等鼓励、维护、促进协同创新的政策,诱导企业积极进行协同创新,推动企业协同发展。

2.市场需求推动力。市场需求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企业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才可能蓬勃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是企业前进的路标,是企业蒸蒸日上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日益强盛的动力之源。没有市场作为导向,那么企业就会原地踏步,就会失去目标的方向,就会失去生存之本,就会盲目停滞。因此,关注市场需求,积极的回应市场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同时,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重要行为,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同样需要关注市场需求,把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协同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协同创新主体的拉动力、牵引力、驱动力,推动各协同主体在协同创新制度框架内积极主动进行合作与竞争。具体来说,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主要是围绕如何满足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内外部资源,协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研发出市场所需的产品与服务,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寻求发展,通过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性以达到获取市场利润的目的。另一方面,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成为一个重要诱因,诱发企业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不断的竞争与合作,同时,企业协同创新的成功中又可能产生新的市场需求,使市场需求与协同创新活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可见,市场需求拉动是企业协同创新的又一重要动因。

3.协同竞争压力。协同与竞争作为市场调节主要手段,是市场机制激发企业协同创新行为的重要动力因素。“协同竞争是指协同与竞争矛盾的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引导、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过程,竞争导致协同,协同引导竞争。”[7]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由单体企业之间的“角力”竞争趋向于群体企业之间的协同竞争,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难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必须改变以往企业间你死我活的竞争观念,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协同竞争观念,强调通过合作竞争达到共赢,通过寻求合作伙伴结成协同创新联盟,通过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各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为避免日趋激烈的同质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需要打破传统的藩篱,在竞争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技术和服务的协同创新。

4.创新扩散支撑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唯有不断变革、充分发挥创新的扩散效应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企业在技术、产品、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创新扩散指的是企业协同创新成果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特定的形成在创新联盟成员间传播、推广、运用,以形成新的联盟竞争优势的过程。创新扩散通过促进具有创新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激发各协同主体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企业协同联盟竞争优势。

(三)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构建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关键是要构建一种能够激发各协同主体及各资源要素的活力,形成能够整合系统内外动因产生的推动力、牵引力、支撑力的相互耦合机制,发挥系统随机涨落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演化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形成企业协同创新的系统合力,达到扩大协同效应的目的。

1.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即是以利益取向为主导,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或体制。企业协同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作为企业协同创新活动的内生性增长机制,它是各协同主体基于利益诱因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内生性力量,表现为各协同主体之间自发的分工协作、知识共享、外部经济、规模经济、网络创新而产生的推动力。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动力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作用下,各协同主体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主体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由被动的、不自觉的状态转化为主动的、自主的状态,可以大大降低交换成本,对提高协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关键意义。可见,构建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形成系统合力,首先必须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企业协同创新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跟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是竞争对手等经济实体发生经济关系。根据“经济人”的假设,各协同创新主体因为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而在协同框架内竞争与合作,因此,要想维护各协同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关键是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保证各协同主体的投入和收益的均衡性和合理性。

2.建立熵流引导机制。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演化方向将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状态。一种是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演化,表现为混乱程度不断增多,最终趋向平衡态;另一种是从无序向有序演化,表现为当系统存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由于系统的状态是十分不稳定的,因此,一旦受到足够的外界影响,当系统的熵增超过临界值时,系统就有可能通过涨落机制放大熵变影响作用,促进系统从无序向新的更高级的有序演化,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状态。因此,只有通过引入足够的负熵流,形成熵减,才能达到优化协同创新系统结构的目的。而负熵流又是通过协同创新系统各主体和要素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来实现的。因此,构建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形成系统合力,必须建立熵流引导机制。熵流引导机制就是系统通过引入负熵流以改变系统能量交换方式过程,达到优化系统结构的目的,以形成联盟竞争优势一种能量控制机制;高效的熵流导引机制可以提高协同创新体系对协同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规避外部环境带来的各自风险,从而增强联盟竞争优势。

3.建立制度融合机制。企业协同创新不仅表现为各协同主体在技术、知识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互补,还表现为各协同主体在文化、制度和组织方面的融合和认同。因此,建立制度融合机制,保证各协同主体间在文化和组织层面的融合与协调对接对减少制度壁垒,加强文化认同,提高企业协同创新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构建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形成系统合力,必须建立制度融合机制,促进各协同主体之间的认同和融合,以共同的文化理念,制度和组织认同提高各协同创新主体目标和行动的一致性,突破系统原有的路径依赖,加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减少创新系统内部的熵增,提高系统的有序度。

4.建立自稳平衡机制。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可以看作是区域生态系统的一种高级形态,系统的演化、更新主要受到自稳平衡机制的影响。源于生态系统的自稳平衡机制具有调节系统有序度的功能,具备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能力。因此,构建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提高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有效性,必须建立平衡稳定机制,使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中形成自我保护和平衡演进,从而使整个系统在物质与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

总之,构建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关键是要发挥上述四大机制的耦合作用,使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在演化过程中表现出非线性、负反馈、自我保护的平稳特征,发挥系统随机涨落的调节作用,形成系统合力。使系统在内外动力因子约束下,通过信息、物质、能量等的积累,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形成新的平衡,达到优化系统结构,促进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达瑞.论孤立系统的熵与开放系统的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490- 491.

[2] BUTTSCT.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 network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J]. social Networks, 2001, 23(1): 31-72.

[3] Glansdorffp., PrigogineI.. Thermodynamics theory of structure, statility and fluctuation[J].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1.

[4] 张铁男,张亚娟,韩兵.基于系统科学的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45-151.

[5] 吕海萍,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动力——障碍机制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2):58- 62.

[6] 张琼瑜,李武武.基于CAS理论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2012(1):115-116.

[7] 彭正银,何晓峥.企业网络组织协同竞争的理论与效应解析[J].现代财经,2007(1): 42- 44.

[责任编辑:朱子]

王世红(1981-),男,河南信阳人,广东省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Study on Dynamic Mechanism for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LUMei-yuan,WANGShi-hong

(Shanwei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Shanwei516600,China)

Abstrac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eds dynamic, and dynamic mechanism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Using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features of the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dynamic factors causing the system evolution. And the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random fluctuation of the system is the basic dynamic for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d accordingly constructs the dynamic mechanism for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 words:dissipative structure;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dynamic mechanism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结构优化调整与专业改造项目(项目编号:2014zytz037)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 04-27

中图分类号:F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06(2015)02- 0044- 05

作者简介:卢美圆(1980-),男,江西赣州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
1988—2010年西安市空间扩展及动力机制研究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对大学英语教学动力机制构建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甘肃省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中国经济不存在“东北化”可能
试析新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