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的影视文学创作
——以“于正”现象为例

2015-03-20马俐欣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于正文学创作影视

马俐欣(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大数据背景下的影视文学创作
——以“于正”现象为例

马俐欣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大数据以其强大的数据储存与分析手段影响了影视文学的创作与评估,使影视文学的主题日益多样化,并带有娱乐化、大众化的倾向。同时,文学书写的方式也从重语言向重画面改变,而对于经典文学的改编也颠覆了传统人物形象的意义生成。影视文学创作所面临的问题,亟需得到更多的重视与思考。

大数据;影视文学;于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源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扩大。在这个时代,人们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储存、处理、查询的手段,极大地延伸了自动化的范畴。数据库的使用代替了复杂低速的人力劳动,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替代了人脑劳动的部分职能。各种数据库将人的思维成果、各种情报、资料、信息统统集成起来,将千百万人的智慧结晶汇集成浩大的智慧工程,大数据时代也随之而来。

一、大数据时代影视文学创作背景

大数据以其大量、高速、多样的特质席卷了各个领域,文化界也被这股猛烈的旋风强行卷入其中。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影视媒体毫无意外地也受到了数据分析的影响。1982年,北京拉开了电视受众调研的序幕,随后,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调研,这催生了影响中国之后三十年电视节目特质的重大事件——收视率的引入。

借助于高效、准确的数据分析,收视率成为影视界综合评价的重量级指标,直接决定着影视节目的创设与淘汰。许多电视台采用优胜劣汰的机制,把收视率低、质量不高的节目逐出黄金时段。几乎同一时期,电影院引进了票房制度,票房的多寡直接决定了电影的收益。

影视剧火不火,收视率高不高,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关系。李少红执导的新版《红楼梦》,号称是最尊重原著的一版电视剧,却仅在上映当年由三家电视台播放,之后再难登上荧屏;而同样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却在各大屏幕上经久不衰。一部作品在屏幕上的寿命直接受制于收视率的高低,而收视率又掌握在观众手中,因而如何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审美需求就成为了文艺工作者需要花心思做的文章。简单地说,这种以数据定乾坤的评价机制直接影响了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导向。

尽管各大卫视、影院对节目、电影收视率的要求很苛刻,但仍有一批影视作品能够突出重围,占据收视率、点击率的高点。打开电视和网络,最红火的影视剧无非这几种题材:古装剧、青春偶像剧、爱情剧、生活伦理剧。如若能够将以上多种题材巧妙融合,那么就具备了吸引观众眼球的基本条件。如今的影视界,于正是炙手可热的编剧,一股“于正热”正充斥着当下的影视圈。于正的红火,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古装青春爱情偶像剧,深谙大众心理。他所执导的“美人”系列、“宫”系列影视作品,都在同时期称霸收视率排行榜,经他之手捧红了一批青春偶像明星。于正不是个例,与他相似的还有唐人工作室、欢瑞世纪工作室、杨幂工作室等影视公司,这类影视公司显然已经成为时下火热剧的高产户。在于正被冠以“金牌编剧”“收视保证”等头衔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以于正为代表的此类影视文学背后反映的问题。

二、大数据背景下的影视文学创作特征

从根本上说,大数据背景下的影视文学创作受到了生产方式的制约。由于受到数据评价的影响,影视文学的生产受到了来自工业、科技、受众等多方面的压力。巨额的经济成本决定了艺术文本必须要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影像的视觉冲击与纯文本的书写催生了两者在表现方式上的矛盾;演员所惯有的表演风格与文本原有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形成了不可回避的偏差……总之,选择怎样的文学剧本,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影视改编,文学创作如何能够有效结合现有的特效手段,都成为影响影视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笔者即以“于正”现象为例,重点讨论大数据背景下影视文学创作的几个显著特征。

(一)作家观念与作品主题出现娱乐化、大众化的趋势

纵观于正系列作品,其主题内容主要围绕古代王公贵族的恋爱故事。在于正剧中,公侯将相只是剧本的人物设定,这些人感情生活被刻意凸显出来,政治身份被有意淡化,权利成为方便他们谈情说爱的助力。纵观于正作品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到于正早期作品相对比较沉稳,电视剧《锁清秋》《美人心计》无论从主题深度、剧情发展、逻辑线索、语言对白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这类中规中矩的作品似乎并没有给于正本人带来“好处”。2011年,于正凭借电视剧《宫》获得亚洲最佳编剧奖,从此名声大噪。可以说,《宫》是于正的转型之作。自《宫》之后,于正剧本的创作一反常态,以不着常理、不循逻辑等“雷人”桥段引人注意。这类古代题材作品的语言风格完全通俗化,部分对白甚至出现了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流行语,语言风趣幽默,画面清新唯美,具有强烈的娱乐消遣意味。

(二)文学的书写方式由文字向图像转变

人们渐渐抛弃了书面阅读的习惯,转而投向生动的图像阅读和影像观看的方式。文学创作模式也逐渐产生了影视化书写的趋势。闪回、蒙太奇等影视创作手法被广泛运用到了作家的笔下。文学小说在创作之初就有意识地采取影视化创作手法,例如莫言、王朔、刘恒的小说创作;更有作品是先有影视作品,后有小说,例如刘震云的作品《手机》等。由于小说语言与影视语言相比具有抽象、间接、模糊的特点,因而要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势必要对文字进行转换。笔者列举了于正2011年以来参与编剧与制片的作品(见表1)。

从表1可清晰地看到,于正自2011年以来,以每年担任2部电视剧编剧,3至5部电视剧制片人的工作量完成影视作品。如此浩大的工作量也决定了他必然倾向于选择有大量影视创作手法的小说文本。因为对于导演来说,越是具体写实的语言越容易表现,而越是重意境描绘的情景越是难以还原。在于正自己创作的小说中,常伴有镜头描写:“恒泰笑着接过那串珠子,跟着端起那圆底的酒碗,仰头一饮而尽,他将珠子平放在玉盘之上,再将圆底酒碗放在那珠串子之中,珠子正好圈成一个凹窝,将碗平平稳稳地圈在了中间。”(《凤还巢-连城》)这种类似于影视的慢镜头和特写的叙述手法,加强了文字的视觉效果。“笑着”“接”“端起”“仰头”“饮”“平放”,这一连串的动作被作者精细地表现了出来,主人公的心情也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这段描绘俨然就是影视中人物动作的特写镜头。此外,于正还擅长将不同的故事线索穿插起来,采取正叙、倒叙等手法,一段文字是一组镜头,几个不相关的文字组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时间和逻辑上产生联想。小说《宫锁珠帘》开篇一边描述莲心一家的艰难处境,一边记叙十七王爷在民间游走的情节,使读者开始期待二人不期邂逅的场面。诸如此类的描述在于正剧本中不胜枚举。

(三)对经典文学进行改写、仿拟和颠覆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为了获得更多的观众,编剧们开始寻找为大众所熟知的故事。这类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往往更贴合观众的心理期待,在影视宣传的阶段也更容易成为观众口中的话题。越来越多的编剧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的重塑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以《西游记》为例,在小说原著的基础上,已经衍生出了《西游记》《西游记后传》《大闹天宫》《春光灿烂猪八戒》《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话西游》等一系列作品。多年来,以“西游记”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暑期档对《西游记》电视剧的重复播放也足以证明该作品观众群体的巨大。于正也敏锐地发现了经典文学改编的市场需求,不同的是,他对经典文学的改编可谓剑走偏锋。最突出的改编当属他对《笑傲江湖》中“东方不败”角色的颠覆。在《新笑傲江湖》中,“东方不败”的性别由男性转变为女性,角色定位由凶残狠辣的邪教魔头转变为重情重义的侠女,与男主人公“令狐冲”的关系也从死对头转变为情侣冤家。目前,于正正在酝酿改编金庸的另外一部经典作品《神雕侠侣》,根据其以往的叙事风格以及话题制作导向,可以想见这次的《新神雕侠侣》一定与原著风貌大不相同。

事实上,大数据背景下的影视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崇高到世俗,从严肃到娱乐,从文字到图像,从遵循到颠覆解构,都是后现代主义所特有的特质。在影视文学的写作过程中,作家和编剧们进行了后现代式的解构。一方面丰富了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开拓了全新的审美价值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抄袭、东拼西凑,也颠覆了不少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形象。

三、影视文学创作面临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大数据背景下的影视文学创作,呈现出了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叙事手法的现象,扩大了文学的传播和影响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只通过市场、收视率、票房来左右对影视作品的评价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收视率虽然可以反映一定时间内的收看人数,但仍然具有较大局限。一方面,收视率只能显示节目的播放状态,无法反映人的心理状态,就是说无论电视机前是否有人,只要电视为播放状态,数据库都会默认该电视的播放效果。同样,票房的数据结果也不能完全反映观众的喜爱程度。电影相对于电视剧作品具有独立性,无论观众是否真正喜欢一部电影作品,是否从始至终观看完整,只要购买电影票,就贡献了一份票房。数据的信度和效度遭到了极大的质疑。

视像传播虽然能够满足人们感官的愉悦,但是无形之中削弱了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面对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没有心境细细品味一部作品,而是倾向于感受快餐文化,通过简单生动的图像来认识世界。为了追求图像效果,高科技特效的制作也就应运而生。我们常常看到,一部耗资巨大的影视作品充斥了绚丽的特效,呈现了视觉的奇观,但是在看过之后没有给人带来多少触动。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只有技术含量却缺乏人文底蕴的影视文学作品是难以长久的。为了吸引观众,制片人把大量经费用在了改善影片视觉效果、宣传造势、邀请明星演员等事宜上,而对文学本身缺乏足够的沉淀与雕琢。于正的系列影视剧即是此类典型,作品视觉效果一流,颜色明艳、构图唯美、演员长相出众,拍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色彩搭配,后期制作进一步进行美化,使影视画面呈现出赏心悦目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于正电视剧的内涵落了下乘,单靠一时的视觉快感,仅仅局限于童话一般的爱情故事,观众难以汲取到能够涤荡灵魂、发人深省的精神力量。

对经典人物的重塑也使得经典的意义产生了危机。编剧们在改编经典之时,为了突出自身的独特性,势必会对原著作出改动,因而一些具体人物的内涵很容易出现变动、扭曲。著名的人物形象变化如唐僧、潘金莲,一个从执著取经的僧人变成婆婆妈妈的男人,一个从淫荡狠毒的女人转变为封建婚姻的受害者。经典人物形象的变化,悄然反映着时代价值观的更迭。可以看出,于正塑造“东方不败”这一全新形象是力图构建一个善恶混杂的人性世界,但这位“东方姑娘”的恶行是否可以因为她的重情重义而得到原谅呢?这种人物塑造的变化究竟是丰满还是错位,是自然还是矛盾,这是包括于正在内的当代编剧们忽视的问题。

掌握话语权的编剧们尚且处于朦胧之中,又该如何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作为文化接受者的观众们,在观看影视时又能保持几分思辨能力?长此以往,观众们势必只停留在浮光掠影的文化消费中,而无法形成深厚的文化心理积淀。

值得庆幸的是,文艺界存在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继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表示,中宣部正在着手进行文艺评奖改革,要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审美情趣、群众口碑等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防止只看重票房、收视率、点击量等现象。如果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对于大数据影响下的文艺评价体系将会有所改变,目前影视文学创作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有望得到缓解。

[1]钱学森,戴汝为.论信息空间的大成智慧[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彭吉象.数字技术时代的中国电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立群.中国后现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吴红雨.解读电视受众:多元化需求与大众化电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陈林侠.从小说到电影:影视改编的综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梁平,陈红勤.网络信息资源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7]王哲.视觉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于正剧”等“雷剧”收视狂潮怪象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4):33-37.

[8]顾晓红.论当代小说创作的影视化倾向[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庄亚华

J905

A

1673-0887(2015)01-0042-04

10.3969/j.issn.1673-0887.2015.01.009

2014-10-31

马俐欣(1990— ),女,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于正文学创作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于正新剧《盛唐攻略》改名《大唐女儿行》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影视风起
影视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于正抄袭在美国会怎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