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门洋楼之地域特征与文化内涵探析

2015-03-19林嘉琪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洋楼金门南洋

林嘉琪



金门洋楼之地域特征与文化内涵探析

林嘉琪

林嘉琪/泉州师范学院学生(福建泉州362000),指导教师刘文波/泉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通过考察金门洋楼建筑带有的南洋建筑特征,以及浓厚的闽南传统建筑特征,进而解析金门洋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并针对金门洋楼的保护现状,提出再开发建议。

关键词:金门洋楼;地理特征;文化内涵:保护

俄国人果戈理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

鸦片战争后,厦门为通商口岸,西方殖民建筑遍布厦门岛,如鼓浪屿、思明路和中山路的骑楼。由于金门与厦门壤近,很快便吸收学习了厦门洋楼的建筑元素。另外,金门人向南洋移民发展,功成之后,便秉着光宗耀祖的心意在家乡金门建造在南洋所见的殖民式建筑洋楼。这就是金门洋楼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现对金门洋楼的地域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进行考察探究。

一、金门洋楼的地域特征

(一)金门洋楼的闽南地域特征

金门位于中国大陆福建的东南海上,九龙江口外,于厦门岛之东18海里,东距基隆198海里,东南距潮湖82海里,距高雄160海里,距离台湾本岛210公里。金门人被称为“被遗忘的两岸边缘人”。

金门在历史上曾隶属于泉州同安县,在各方面均带有闽南的地域特色。建筑上更是与闽南传统建筑极为相似。闽南传统建筑大多被称作“大厝”或“古厝”,一般要由下落、顶落、榉头组成,布局可分为“几间张几落大厝”,例如“三间双落”,若没有“下落”,此布局便称为“几间张榉头止”,例如“三间张榉头止”。“金门洋楼依照其空间布局,将其分成三大类:1.传统民宅(附建塔楼);2.楼仔厝;3.番仔楼…按其全体建筑空间进一步分类,可区分成为八种建筑布局:1.一落二榉头;2.一落四榉头;3.双落大厝;4.五脚气…”[1]这是金门洋楼的基本分类,和闽南建筑有着相似之处。再如正厅,金门有些称为大厅,其是用于奉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场所,面向天井,宽敞明亮。金门洋楼多是将外廊式建筑附于闽南主厝之前,若除去外廊部分,其余建筑与闽南建筑,在构造上、布局上、功用上几多相同。

(二)金门洋楼的南洋地域特征

建筑承载着历史可以说是最具有文化表现力的。目前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南洋的建筑最早应来自英国的影响,十八世纪后半期,处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帝国主义势力进入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并将其列为经济榨取的对象。可是东南亚地区热带性的气候,对于生活在凉爽气候中的英国殖民者而言,却是难以适应的,为了克服这个不利的因素,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于是采用“外廊”建筑应运而生。[2]英帝国殖民者按自己的需要以及原有的建筑理念创造出了“外廊式”建筑,与此同时,也反映了客观地理环境的影响力,这种建筑风格也是英帝国殖民者根据所侵略之地的地理文化进行创造产生的。这一部分自然地融入了南洋建筑特色之中,而成为南洋建筑的一部分。金门的气候环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长,冬季短,建筑主要按夏季气候条件进行设计的。夏季多台风天,风力较大,多雨水,与南洋的地域气候特征颇为相似。建筑设置外廊,目的是防止日晒和雨淋,金门洋楼学习南洋外廊式建筑符合自身的地域条件。

二、金门洋楼的文化内涵

(一)金门洋楼与中华文化的特点

金门洋楼有着西洋建筑极具代表性的“外廊式”建筑,可以感受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并加以运用,发展出不失自己特色的建筑。对此,可感受到我们的中华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大的坚韧生命力以及宽广如海的包容性。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她历经磨难而未曾中衰,显示了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再生能能力,具有一种稳定的持续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恢宏的气度和包容性。”[3]建筑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而言,可以说是最为直观给予人视觉上的文化感受。近代以来,在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汇下,金门的洋楼成了表现中西文化交融的载体之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减少了社会对外来建筑文化的排斥,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外来的新兴文化。

金门建筑作为传达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载体之一,她在各方面都展示着向外学习的表征,不单单止于典型的“外廊式”。例如金门洋楼上使用了西式窗楣和铁窗,就连窗的开法都与传统的不一样,金门洋楼采用内侧採凹式设计以安置垂直的铁栏杆,而传统的则是以砖、木为窗檽。金门洋楼的窗框更是以石料打造而成,并配上铁栏杆数枝,还配有百页窗外开式的设计等等,这些建筑特色在鸦片战争之前是无法实现的,更不用说是像金门洋楼这样普遍存在。这些建筑特色都在为我们展示着极具包容性的中华文化,一点都不能小觑这以文化的特征,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二)金门洋楼与闽南文化

说起闽南文化,众所周知的应该是“闽商文化”。闽商的出名,很大一个原因应该归功于闽南人的性格特征,典型的“爱拼才会赢”的进取精神。“由于闽台社会的形成是与迁徙扩展紧密相连,因此,在福建人特别是闽南人的社会心理中,安土重迁的观念相对不那么牢固”。[4]因此,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在外族入侵之下,国门敞开,对于他人或许处处充满危情,然而闽人却能够看到机遇,前往外洋,谋求发展。有了扩展冒险精神,金门人远赴南洋,发家致富,与此同时,又受到更为重要的闽南文化的影响,“闽台之民,既重农教术,守城俭约,注重诸业并举,重商求富,既尚正统,慎终追远,同时又慕异求新,灵活适变”。[5]有着这种可以说适应市场、社会的性格,为其在远洋之地获得成功,也为金门洋楼的产生及推广提供了很大支持。

再深入审视,不难看到金门洋楼身上更是凝聚着一股浓厚的宗族观念,金门洋楼的外廊式建筑背后的主厝为当地的传统的建筑模式,多为“一落二榉头、一落四榉头”等当地的传统古厝身,并且厝身大锁仍是以传统的红色砖块砌成居多,处处体现着其不忘本的观念,在金门洋楼的厝身结构上,仍然保留着寿堂、深井等等。并且在开篇所提的金门洋楼形成原因之二中说到,金门人是秉着光宗耀祖之意回到家乡,内心的宗族观使远在南洋的金门人重视家乡的发展、宗族的发展。“闽南区域文化的第五个显著的特征是家族组织完善和乡土观念浓厚…家族凝聚力同时有引发了移居海外的族士的乡土观念,使他们眷念故土,与家乡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5]正因为闽南人的重视家族传统观念、发扬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因此便有了金门在原有的祖厝上,加以修饰南洋外来特色,从而形成了有些扭曲失真的洋楼,所以金门洋建筑更多的是具有不可摆脱的传统闽南特色,金门样楼卸下外廊式的表现,大多仍是古厝之身。

三、金门洋楼的保护现状及再开发意见

(一)金门洋楼的保护现状

经过对几处金门洋楼的古厝聚落的走访考察,我们发现,金门洋楼的保护现状良好,近年来政府会不定时地对其进行修缮,整理。

通过访问金门的当地居民得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台风、地质灾害,许多金门洋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风化,雨水侵蚀,并有坍塌现象。当然,金门当地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理,他们拨出一定的资金帮助金门居民修缮他们的古厝。金门居民本身也非常注重对自己祖厝的修缮。金门居民中,年轻人大多去往台湾岛打拼事业,之后又回到金门岛上养老,洋楼则成了他们的最佳养老住所。所以当你看到金门洋楼的第一眼,你会发现,他们古老而不破旧。

政府在居民聚落中设置了管理机构,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不仅聚落内不要门票,甚至可以免费借用自行车,给很多外来人士提供了来感受金门的建筑文化的便利。让人有一种较为纯粹的文化感受,而没有太多的商业化色彩。

金门当地的居民大多文化素质高,自觉保护意识强,鲜有出现破坏洋楼建筑的行为,因此街道,建筑都干净整洁。

(二)金门洋楼的再开发意见

在经过对几个金门洋楼的古厝聚落的走访考察,我们发现金门的游客数量不多。对金门来说,大陆游客应该是其主要来源,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此,如果在政策上给予游客便利,如办理签证手续等,那么大陆的游客将会大大增加。

当然,金门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文化节来活跃文化氛围,引起更多人对金门洋楼的兴趣。

我们知道,金门洋楼建筑中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金门可以通过组织考察团等方式从建筑文化中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从“闽侨文化”“闽南文化”中引申出更多的闽台之间的历史渊源、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流等。这样金门洋楼建筑就更富有文化气息了。

参考文献:

[1]徐志仁.金门洋楼建筑[M].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44.

[2]徐志仁.金门洋楼建筑[M].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 45-63.

[3]中国传统文化统揽(英汉版)[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2,12:423.

[4]陈支平,徐泓.闽南文化百科全书[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10:7.

[5]陈支平,徐泓.闽南文化百科全书[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10:4-3.

责任编辑:魏明程

文章编号:1671-6531(2015)06-0030-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K29

猜你喜欢

洋楼金门南洋
On Modern Pros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s Theory—Tak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Essays for Example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远房的大姑妈
渔父·威尼斯水城
晚清南洋文人结社与华文文学的发生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
浙江南洋集团有限公司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下篇:九·一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