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吉”之坚实义

2015-03-19汪燕洁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训诂学声符训诂

汪燕洁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吉”之常用义为吉祥、吉利。《说文·口部》:“吉,善也。从士、口。”《易·系辞上》:“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逸周书·武顺》:“礼义顺祥曰吉。”此外,“吉”又有坚实义,如《释名·释言语》:“吉,实也,有善实也。”不仅从古字形、字音上可考,而且有出土文献加以佐证,然而《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均未收录该义项,并且因此对“吉金”之类词的意义作出误释。文章以《说文》释义为桥梁,参照甲骨字形,论证“吉”有坚实义,以及坚实义与吉祥义之间的关联。

一、“吉”之坚实义的字形考察

我们认为,“吉”词源义正、直,直而不屈,源于坚实。所以,从“吉”得声字多有直坚义②。

二、“吉”之坚实义的同源词考察

声符具有示源功能,通过分析以“吉”为声符的一组形声字,有利于我们认识同声符同源词的构词理据,揭示声符所记录的源义素,并藉此反观声符词义系统。通过考察《说文》及相关小学著作,我们发现以“吉”为声符的字多有直、坚义。

趌,趌 ,怒走也。从走吉声。《广韵》:“趌,直行。”《说文解字系传》:“直去不低视也。”

佶,正也。从人吉声。《诗》曰:“既佶且闲。”毛传曰:“佶,正也。”郑笺云:“佶,壮健之貌。”

桔,桔梗,药名。从木吉声。一曰直木。《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秋,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柣之门。”段玉裁曰:“盖取直木为门限之义。”

颉,直项也。从页吉声。张舜徽按:“颉训直项,乃谓人之颈项能直不能屈者,即今俗语所称硬颈根也。”[5]977

正、直意象又与坚实意象相通:

硈,石坚也。从石吉声。一曰突也。《尔雅·释言》:“硈,巩也。”郭璞注:“硈然坚固。”

黠,坚黑也。从黑吉声。《汉书·赵充国传》:“安国至,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皆斩之。”颜师古注:“桀,坚也,言不顺从也。黠,恶也,为恶坚也。”桂馥谓:“当为:黠,坚也。桀,恶也。”

鮚,蚌也。从鱼吉声。沈兼士按:“盖以壳之坚实得名。”[6]132张舜徽按:“谓其外介质坚也。”[5]251

结,缔也。从纟吉声。《广雅·释训》:“结,縎不解也。”《广雅·释诂》:“缔、縎、总、括,结也。”张舜徽按:“谓坚固不易解也。”[5]577例如《楚辞·九思》:“伫立兮忉怛,心结縎兮折摧。”今有结实一词,正源于此。

,齿坚声。从齿吉声。劼,慎也。从力吉声。《书·酒诰》曰:“予惟曰:‘汝劼毖殷献臣。’”孔安国传:“劼,固也。我惟告汝曰:‘汝当固慎殷之,善臣信用之。’”《尔雅·释诂》:“劼、巩、坚、笃、掔、虔、胶,固也。”邢昺疏:“皆牢固也。劼者,确固也。”王筠《说文句读》:“《释诂》:‘劼,固也。’许君不用,而曰慎也者,盖《释诂》‘毖,慎也’。许君引《书》‘劼毖’以证,谓‘劼毖’是复语也。”张舜徽按:“劼,从力而训慎,其本义自谓用力坚定不轻略也。用力坚定不轻略则慎义见矣。此与佶之训正,硈之训坚同一。”[5]808

从“吉”得声的字多有直坚义,前人多有论述,观点不一。沈兼士按:“吉有坚意,当于音理求之。”[5]132张舜徽按:“吉即坚之入声,是借吉为坚耳。故凡从吉声之字而有直义坚义者,固皆义通于坚。”[5]339两家都持音近假借观点,即该义不在“吉”之引申义列内。吴承仕云:“吉训坚实,恐非借音,贤从臤声而训为多才,犹吉训善而有坚义,盖坚实与完善,义自相成,故吉人,善人,贤人,得通称也。以贤有善义,可比知吉有坚义。”③

我们认为“吉”与“坚”古音分别为见母质部和见母真部,阴阳对转,正可证明二者音近义通,“吉”之坚实义确。从“吉”得声之字多有直、坚义正是由“吉”词源义决定[3]146。

三、坚实义与吉祥义的关联性

同一语义场内部词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词义发展往往呈现出系统的一致性。

“吉”之坚实义还可以通过与同义语义场中其他词之意义引申关系的比较中推导出来。王宁先生指出,古人以直为善、为幸,以曲为恶、为凶,直与善义相通[7]32。这一观念可以在表善恶义的反义语义场中得到证实。《说文·夭部》:“夭,屈也。”屈即不直,所以“妖”从“夭”。在“幸(屰)”下说:“吉而免凶也。从屰从夭。夭,死之事,故死谓之不幸。”“幸”与“夭”是反义词,正如“吉”与“凶”为反义词。从“幸”得声之字,又多有直义,例如,“緈”从“幸”,《说文·纟部》:“緈,直也。”《说文·女部》:“婞,很也。”“很,不听从也。”即耿直不屈。《楚辞·离骚》:“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洪兴祖补注:“则鲧盖刚而犯上者耳。”《文选·王僧达〈祭颜光禄文〉》:“性婞刚洁,志度渊英。”李善注:“《楚辞》曰:‘鲧婞直以亡身兮。’婞,犹直也。”以上都是“幸”与“直”相通的证据④。挺直不得弯曲表现出坚实的本质,直与坚实义通,所以黄侃《说文同文》说:“吉同幸。”[7]7即指二者词源意义相通。“吉”与“幸”义通,又都引申出善义,所以“吉”有坚实义并非偶然。

综上,我们认为坚实义为“吉”本义。首先,该义与“吉”甲骨字形相贴切;其次,“吉”“坚”音近义通,二者是同源关系,并非假借;再次,正直、坚实标志着幸运、吉祥,曲折意味着妖凶[3]145,所以“吉”由坚实义引申出善义,这与其反义词“夭”由屈义引申出凶义,同源词“幸”由语源直义引申出吉利之义一致。

注释:

①以“矢”的词义引申为突破口观察“吉”,参见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2页。

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从“吉”得声之字多有曲义,如“佶屈聱牙”之“佶”,我们认为“佶”之曲义是由直义通过反向引申而来,符合词义引申规律。例如:乱既有治义,又有乱义。

③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32页。

④以上例证参见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2页。王宁指出“幸”的语源为壬,像植物出地挺生,特点是直,见《训诂与训诂学》第145页。

[1]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4] 朱剑心.金石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40.

[5]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6] 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黄侃.说文笺识四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训诂学声符训诂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声字声符特点的应用
英文摘要(Abstracts)
“反训”之说不可信
读《经义述闻?尔雅》札记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