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2020-05-25王怡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训诂著作术语

摘要:训诂术语是训诂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出版的部分训诂学著作为例,分析了这些训诂学著作中训诂术语的收录情况,从训诂术语的定义、数量、分类、释义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提高人们对训诂术语的关注度。

关键词:训诂学;训诂术语;谓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与音韵学、文字学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的小学,其主要内容和任务是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规律和训释方法。训诂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先秦时期是训诂的萌芽阶段。汉代是训诂的兴盛和训诂学形成的重要时期,许多重要的专著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汉朝训诂学的体式、术语、方法和条例,在继承先秦训诂的基础上,已经发展到了颇为成熟的阶段。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训诂学缓慢发展的时期。宋朝是训诂学的转折时期,宋人的训诂学虽有其弊端和局限,但对传统的训诂学有不少的突破,在许多新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元明时期的训诂学是两宋训诂学的延续,其成就较少。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清人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研究,使得训诂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民国时期,章太炎、黄侃等人推动着训诂学的发展,使传统训诂学最终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发展为独立的、日益精密的理論体系。二十世纪中期,训诂学日益沉沦,期间既有政治强加的影响,也有学术自身的原因。待到 80年代初,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社会文化氛围里,训诂学终于复苏,重新活跃。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训诂学的发展又日渐趋缓。

训诂术语是训诂学释义的专门运用,是训诂研究的重要方面,训诂术语具有特定的含义,对于注释条目的解读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了解训诂术语,对于旧注就难以理解。因此,对于训诂术语的界定、释义、收录是一本训诂著作中必须要涉及到的部分,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对于训诂术语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本文将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出版的部分训诂学著作为例,举例分析其在训诂术语的定义、数量、分类、释义等方面的不同,以加深对训诂术语和训诂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定义的不同

对于训诂术语的不同界定,将直接影响对训诂术语的认识。所以对训诂术语定义的分析是研究训诂术语首先要关注的部分。吴孟复的《训诂通论》没有解释训诂术语的定义,直接在“训诂术语用例”一节中列举各类训诂术语的意义和用法。周大璞的《训诂学初稿》在“常用的术语”一节中说明了训诂学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自己学科的术语,每一个术语都有不同的用法,本书只列举常用的术语。黄建中的《训诂学教程》在“训诂学的术语”一章中说明训诂学术语就是训诂学的专门用语,然后分三节解释了传统训诂学的常见术语、传统训诂学术语评略和训诂学术语的规范。宋子然的《训诂理论与应用》在“训诂的术语”一节中简要说明了训诂术语就是训诂学的术语,只有正确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和作用,才能利用好训诂资料。郭在贻的《训诂学》在“训诂的术语”一节中并未说明训诂术语的定义,只说明本书不对训诂术语作全面介绍,只选取部分重要的术语,加以分类说明。方一新在《训诂学概论》中对训诂术语做了如下定义:“所谓训诂术语,是指前人在训诂实践中创造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关训诂方式、解说类型和训释字词的习惯用语”,并说明解释字词意义的训诂术语由来已久,如“某,某也。”这一训诂术语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在“术语”一节中说明,汉儒训诂之学中所用的术语有些是一直相沿习用的,并列举了一些重要的训诂著作,但没有说明训诂术语的定义。周大璞主编的《训诂学要略》依旧未解释训诂术语的定义。由此可见,当代的训诂学著作中,对于训诂术语的定义讨论得比较少,这种做法似乎默认了读者对训诂术语定义的理解是理所应当的。其实不然,比如,训诂学术语和训诂术语就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训诂学术语比训诂术语的范围更大,因为只要是训诂学中的专门用语都可以称为训诂学术语,所以它包涵了训诂术语、训诂方法、训诂方式、训诂体制等训诂学内容中的专门用语,而训诂术语是在人们长期注释历史中逐步积累和约定俗成的用来释义的专门用语。

二、数量的不同

一本训诂学著作中所收录的训诂术语的数量可以最直观地反映该训诂学家对训诂术语的认识。1983年出版的吴孟复的《训诂通论》将训诂术语分成了二十一种;1987年出版的周大璞的《训诂学初稿》将训诂术语分为了二十种;1988年出版的黄建中的《训诂学教程》将训诂术语分为了十二大类;2002年出版的宋子然的《训诂理论与应用》将训诂术语分为了二十种;2005年出版的郭在贻的《训诂学》将训诂术语分为了五类十九种;2008方一新的《训诂学概论》将训诂术语划分为十五种;2004年出版的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将《经籍纂诂》中的二十八例术语缩为二十例,又广增其类目,共举出了四十种术语;2013年出版的周大璞主编的《训诂学要略》将训诂学术语分为了十八类。由此可见,训诂术语收录的数量与该著作出版的年代并无直接联系,而是与作者对训诂术语的认识以及分类标准的差异有关。

三、分类的不同

所收录的训诂术语的数量的不同,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术语分类标准的不同。有些著作先依据训诂术语服务的对象的不同,将术语分成几个大类,再依据术语的意义划分成不同的小类,如郭在贻的《训诂学》就是先将术语分成了释义的术语、擬音的术语、改字的术语、正误的术语和其它术语五类,每一类下又详细介绍了不同术语的定义、作用、文例。黄建中的《训诂学教程》在“传统训诂学常见术语”一章中对训诂术语进行分类时,先依据训诂术语的作用分类,列为不同的小节,共列举了十二小节,前六节术语和后两节术语以其作用命名,如解释字、词意义的术语、表示以今制比古况的术语等等,其余小节直接列举术语名称,如“转语、语之转、代语”等。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并不够严谨,例如“当为、当作”一般是用来指出古书中的误字,那么仿照其它类的术语,可以命名为“修正误字的术语”,而不必直接列举。又如在解释字、词意义的术语类中,“谓、言、以言”等术语不止可以用来解释字词意义,也可以用来串讲文意,所以放在这一类术语中,似有不妥。有些著作则直接对术语进行分类,将表示同一种意义,具有相同作用的术语划分为一类,如宋子然的《训诂理论与应用》。总之,将训诂术语直接划分成小类的著作一般是依据训诂术语的作用来划分的,将意思相近、释词与被释词位置相同的归为一类,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周大璞就将书面上看起来相似的训诂术语归为一类,而后再在这一类下对不同的训诂术语进行释义,例如在《训诂学要略》的常见术语一节中,周大璞将含有“读”字的训诂术语“读若、读如、读为、读曰、读若某同、读”归为一类。

四、释义的不同

同一训诂术语在不同的训诂学著作中的释义会有不同。在周大璞的《训诂学要略》一书中,对于训诂术语“谓”的解释是:有时与“言”同义,是用来串讲全句意义的,例如《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清兮。”郑笺:“零,落也。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也。”因此,训诂术语“谓”是放在对全句意义的解释性话语的前面的,有“说的是、这句话的意义是”的意思。郭在贻的《训诂学》一书中对训诂术语“谓”的解释是:“谓,格式是‘甲谓乙也,用以說明这个词儿专指或映射某一特定的事物。‘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词放在‘谓的前面。‘谓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例如:《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楚辞·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王逸注:“南国,谓江南也。”在这两部著作中,对于同一个词“谓”做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周大璞认为“谓”是析句的训诂术语,郭在贻认为“谓”是释词的训诂术语。

总之,在不同的训诂学著作中,训诂术语的定义、数量、分类、释义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各有特点,这些差异实际上反映了训诂学家对训诂术语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本文将这些训诂学著作中训诂术语的情况进行了整理汇总,并举例分析,希望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训诂术语的规范化。此外,关于训诂术语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不同术语在历代注释中的沿用改造等问题,还有待于其他致力于此方向的同好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孟复.训诂通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2]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3]黄建中.训诂学教程[M].福建:荆楚书社,1988.

[4]宋子然.训诂理论与应用[M].四川:巴蜀书社,2002.

[5]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方一新.训诂学概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7]周大璞.训诂学要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8]周信炎.训诂学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陆宗达.训诂简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10]齐佩瑢.训诂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王宁.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王嘉琦.常见训诂学术语的起源及形成过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王怡(1996—),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在读),2018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猜你喜欢

训诂著作术语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评介
秒变戏精
试论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
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古诗句词语释疑辨义两解
画家的数学著作
训诂
毛主席著作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