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的“态”势

2015-03-18原黎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预见性常态生态

□原黎黎

2015 年新年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时指出,“2014 年是令人难忘的。这一年,我们锐意推进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许多改革举措同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我们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必将一事无成。我们的蓝图是宏伟的,我们的奋斗必将是艰巨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一心,集思广益用好机遇,众志成城应对挑战,立行立改破解难题,奋发有为进行创新,让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1]可见,新常态是过去一年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主题词,正是由于我们的积极应对和主动把握,在社会、经济和民生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可观的成就。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新常态依旧是我们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当中最为重要的成分之一。因此,必须认清新常态的基本“态”势,把握规律性的同时增强预见性,从而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好铺垫和准备。

一、中国新常态具备全方位趋势性

提到新常态,最常用的表述是在前面加上“经济”二字。因为新常态这一概念本身就与经济增长降速、发展质量提升、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密切相联系。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经济基础发生的变化,势必对社会、政治、文化、法治以及生态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全方位的、带有趋势性的新常态格局。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方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先将依法治国作为专题研讨的内容,就是要让法治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和依托,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保障。以此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一种自信和共识——只有沿着这样的道路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这也是一种新常态。在文化领域,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价值追求的综合框架下,建设三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观念格局,使之适应于当前及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这也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在生态领域,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全社会正在将循环、低碳、环保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的自觉,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领域都在积极探索一条实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之路。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开始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要求,建立健全通过市场机制来体现生态价值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从而让市场动态地反映出生态环境的隐形价值和资源稀缺程度。这些正在成为反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常态。

二、研判新常态需要战略性与宏观性

2014 年12 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着重对一年来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有针对性地对未来一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中央对于新常态的研判有其战略性和宏观性的考量。

从战略层面来讲,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积累的矛盾也达到了上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能够顺应生产发展的新要求、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传统人口红利密切相关。但由于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对于进口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呈下降趋势,由此带动我国的外向型经济的传统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这也在促使我们从战略上思考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出路。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央对于新常态的研判着眼于深刻的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变革的大背景。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总体上趋于缓慢增长和深度调整变革,从而使得西方国家对于我国外向型企业产品的出口需求不再像过去那么强烈,甚至出现了常态性萎缩的情形。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均在努力调整原有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激励创新,以此来作为新的发展动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原有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质量优先、通过创新驱动以及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总体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倒逼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国际领域的新常态。

三、迎接新常态注重规律性与预见性

对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正确研判,有助于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运用正确的方法来适应和迎接新常态。在此过程中,只有增强对于新常态规律性和预见性的认识,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方法更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大跃进、洋跃进,现实中仍然残留着影子。”[3]现实当中仍存在着不顾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的现象。迎接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从注重规律性和增强预见性入手,有的放矢,做好新常态下的这篇大文章。第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造成的。从中国经济自身来看,曾经一度保持着10%以上的高速发展位次,这本身就是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的,肯定需要一个速度放缓重新休整的过程。实际上,当原有的“人口红利”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超过了限度的时候,经济增速放缓绝对是一种客观发展规律的体现。迎接新常态需要培育新思维,把握新机遇,要摒弃那种只要一提起降速就觉得天塌下来的思维,而要从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角度出发,采取恰当的战略战术,来切实有效地应对新常态。第二,迎接新常态,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应对的预案和准备,避免风险,增强预见性。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之后,整个社会管理以及宏观调控的重心就不再是原有的从需求出发,而是要更多地关注需求的对立面,即供给方面能否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通过强化制度创新,一方面化解制约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提升的原有制度的羁绊,另一方面运用制度牵引,推进市场导向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其中,解决产能过剩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生产质量的重要突破口。面对产能过剩的普遍性问题,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一系列优化布局、产业升级、重组改造等步骤,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的新常态势头。

[1]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5-1-1(1)

[2]赵承,陈二厚,车玉明,赵超,刘铮,王宇.树立发展信心,坚定改革决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述评[N].人民日报,2014-12-9(1)

[3]周人杰.磨练新常态下的历史耐心[N].人民日报,2014-12-16 (5)

猜你喜欢

预见性常态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