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中职护生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2015-03-18赖玲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病人

赖玲玲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南宁530031)

刍议中职护生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赖玲玲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南宁530031)

对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进行梳理诠释,对实习阶段护生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就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人文关怀意识、增加见习机会、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等提升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途径展开探讨。

中职护生;护理实习;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1]。护理人文关怀即人文护理,是文化护理的核心内容,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予病人的情感付出。《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并进一步指出:“完善护理教育方式,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由此可见,加强中职生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成为护理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

1 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

护理人文关怀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正式提出。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此影响下,美国护理理论家Madeleine Leininger和Jean Watson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人的整体健康”为本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2]。Watson在《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human caring)这一词语,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涵。

就目前的文献研究,护理人文关怀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1)理解病人的文化背景。护理人员关怀病人时要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病人的文化价值观与生活习俗等,才能为其提供合乎文化背景的、对病人和其家庭都有益处的、正确的关怀表达方式与解释方式和处理方式,才能协助、支持与帮助其他个人或群体改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以及健康状况,达到人的整体健康。

(2)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即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具有人道主义、利他的价值观念或职业道德观念;能使病人树立信心;能协助病人恢复健康;能促进病人生成“坚信自身生命具有存在价值”的精神力量。

(3)表达护理人员的关爱情感。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这种自然情感的本质来源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价值观的尊重。人的同情情感的表达也是护理人文关怀中必备的素质特征。

(4)协调与病人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要具有人际沟通技巧,对自己及他人要有关怀敏感性;要能与病人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能促进与接受病人正性与负性情绪的表达;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为病人营造一个维护、改善与促进其健康的环境。

(5)满足病人的个性需要。护理人员在实施关怀行动之前,首先要努力了解病人的需要,根据病人的需要为其提供帮助,让每位具有独特个性的病人在他需要某种帮助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得到应有的支持、鼓励与肯定。只有提供满足个体需要的帮助,才能使护理人文关怀具有现实意义,才能得到病人的认同,进而实现护士的职业价值。

2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笔者多年来指导中职护生到医院实习,在工作中感受到中职护生的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明显缺失,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开展。反思中职学校的教育,笔者认为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存在以下不足。

2.1 学校及教师未从根本上改变观念

一方面,由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中职学校及教师对护理技能极为重视,护理技能的训练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护理专业的相关比赛及考试也都把护理技能放在第一位,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师、护生对护理人文关怀理念与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使护生护理人文关怀实践不到位,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2.2 护理人文关怀知识和应用技能欠缺

一方面,与我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以“疾病”为主要内容,不重视人文和社会知识教育以及现行的护理操作培训拘泥于基本专业操作训练及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关;另一方面,在实习阶段,护生实习内容也较少涉及人文关怀知识的学习,没有进行专门人文关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更没有深入探讨过如何在护理工作中应用人文关怀知识。因此,护生对人文关怀知识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应用人文关怀技能。不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如何关怀病人,主动满足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2.3 护理人文关怀的评价标准不够健全

一些对护生护理质量的评估标准的制订没有着眼于“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实施人文关怀”的原则,一些护理行为,如安慰、倾听等无法用现行的评价指标来评定。学校教育中对护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指导不够,因而实习实践中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自然也就不会主动表现出来。

3 教育对策

那么,应怎样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呢?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3.1 优化课程体系和改进教学方法

Darbyshire用现象学的方法调查了艺术和人文课程对护生关怀认知的影响,发现有这些课程体验的护生变得更具有包容力和凝聚力[3]。我国学者李秋萍提出,合理设置人文课程是强化护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课程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及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与人际沟通等护理人文课程。通过综合运用关怀小组、角色扮演、病案讨论、情景教学、临床实习、反馈日记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能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将比单纯地解释或说教更能有效地使护生学习人文关怀[4]。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压缩理论讲授,精讲理论并且联系实际,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大幅度地增加实践课时,注重护生的实际参与和互动,使其从中获取护理人文关怀的经验和能力。

精心设计人文关怀的教学内容,让护生分别扮演病人与护士,就某一护理环节让护生进行讨论、评价(如问候语、肢体语言等),丰富教学形式,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突出人文关怀,强化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样更能使护生学习到人文关怀的知识与技能。

3.2 培养人文关怀的意识,树立人文关怀的信念

在护生入学初期,通过为期一周的医院见习和在校介绍护理学的先驱南丁格尔,使护生对护理专业有了粗浅的了解,再通过第一学期的职业认知逐步帮助护生树立人文关怀意识。第二学期,学校应通过一年一度的护士节授帽仪式、汶川地震纪念日等,并结合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例如组织“精忠奖”获得者杜丽群和最美乡村医生演讲报告会)来激发护生热爱护理事业的情感,帮助护生树立、巩固献身护理事业的信念。

3.3 增加见习机会

二年级护生应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实行边理论教学边临床见习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让护生与病人接触(每月1次),培养护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精神。

3.4 加强社会实践

通过学雷锋活动月等活动让护生参与社区保健,增强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我校针灸协会与南宁市实习基地医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每星期都到医院去做义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其人文关怀能力的机会。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过义工实践经历的护生比较善于与人沟通,更能体会病人的心理需求,有着良好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公共协调与合作能力,且富有同情心。而没有这方面经历的护生相对来说,交往能力就比较欠缺,对病人的心理需求反应就没有那么敏感。校团委还在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学生到附近社区义诊,看望老弱病残或孤寡老人,帮他们拔火罐、量血压、推拿按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社区居民。这些活动都渗透着人文关怀,得到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使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到了锻炼。此外,学校还定期(每学期两次)分批组织护生去养老院、孤儿院做志愿者,让其感悟人文关怀的意义,提升道德水准,强化人文关怀意识,使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到巩固和提升。

3.5 强化实习阶段的学习,提升护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能力

学校要完善护生的实习内容,加强人文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将人文知识、技能教育纳入实习中,使护生认识到一位出色的护士不但要有学术和技术上的造诣,而且要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在护理服务中融入对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更好地服务病人。

3.5.1 院校合作,精心挑选带教教师在护生实习期间,优秀的、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德才兼备的带教教师能通过强化人文关怀教育来减轻护生的实习压力,培养护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护患关系处理能力,为护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发挥潜能[5]。带教教师对护生的榜样作用能使护生在细微之处不断体验人文关怀的精神,进而内化为自身人文关怀能力。

3.5.2 将人文关怀纳入学业考核应在技能考核评价中适当加入人文关怀能力(情感、态度)评价,以提高护生对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视与培养[6]。

3.5.3 评选优秀实习生实习结束评选优秀实习生,激励护生树立良好的人文关怀理念,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服务病人。通过实习,要求每一次操作都在尊重病人的前提下(知情权)进行,让护生懂得每一个微笑、每一句温暖的话语都会起到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从而引导护生学会实施人文关怀行为,提高人文关怀能力。

笔者认为,护生只有认识到当今医疗模式的转变,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树立尊重病人的观念,以护理技能为基础,以良好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护患沟通作为保障,病人才会向护士敞开心扉,主动与护士合作,配合治疗与护理。护生只有尊重病人,学会倾听,提高护理技术,才能得到病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1]刘辉,王丽姿.重危患者家属需求与护士对家属需求认知的差异[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62-65.

[2]张秀伟,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40-543.

[3]巩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0,25(24):82-84.

[4]李秋萍.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改革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1034-1037.

[5]杨爱丽.人文关怀应对护生临床实习初期的心理压力[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2):123-124.

[6]曾晓英.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5):420-421.

G630

A

1671-1246(2015)02-0082-03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病人
谁是病人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病人膏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