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多声部民歌来自远古的记忆

2015-03-18罗晓庆摄影何林隆

中国西部 2015年28期
关键词:松潘弹唱羌族

文/本刊记者 罗晓庆 摄影/何林隆

羌族多声部民歌来自远古的记忆

文/本刊记者 罗晓庆 摄影/何林隆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的记载。根植于社会生活的羌族多声部民歌是在他们长期农耕生产、生活的群体方式中逐步形成发展而来的。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其文化的传播也仅靠口传的形式,因而羌族多声部民歌也就成为了羌族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2009年,松潘县的羌族多声部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羌族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于松潘县小姓乡与镇坪乡的少数羌族山寨。近日,本刊记者有幸一对一采访到羌族多声部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毕曼组合”两兄弟:泽旺仁青和格洛扎西。这两位传承人是生于松潘县小姓乡的羌族人,曾在央视第十二届青歌赛中荣获原生态唱法铜奖,也曾作为国家民族唱法代表跟随我国文化部环球巡演,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

自古以来,具有音乐天赋的羌族人民就“以歌代文”,用歌声来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教育后代,并且在辛勤的劳动中,歌唱大自然、歌唱生活、憧憬未来。但羌族多声部民歌产生于何时,目前尚是一个复杂且难以解答的问题。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歌词除歌唱者即兴编创之外,大多由世代相传而来,有时连歌唱者自己也不清楚其具体的含义。由此可见,羌族多声部民歌产生之久远。

“毕曼的意思是父母,我们唱的是祖先的歌,父辈的歌。我们从小就跟着父辈学唱歌,没有专业的训练,就是生活中,想唱的时候就唱。”格洛扎西说,他和泽旺仁青是发小,从小一起务农,耳濡目染,从小就跟着老人学唱酒歌,也很喜欢唱。他笑着说,他唱酒歌的时候,还爱喝点酒。他们会唱七十多首羌族多声部民歌,以酒歌为主,包括《酒歌·月亮升起》《酒歌·取胜》《酒歌·唱不起了》等。

据泽旺介绍,他俩的组合唱法是羌族多声部里面的羌族原生态二部重唱,其特点就是刻意声部相互交替所造成的和声效果及气韵循环的演唱,具有浓烈的古羌音韵及艺术震撼力,极为罕见。据悉,毕曼组合是唯一还在传唱羌族多声部的羌族人。

“现在都爱唱流行歌曲,唱多声部的越来越少了。”毕曼组合两兄弟准备申请成立羌族声乐协会,将古羌民族千百年来厚重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松潘非遗集锦:

藏族花灯舞

藏族花灯舞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松潘县漳腊片区等藏族聚居区。花灯舞民间称之为耍花灯,据松潘县志记载,花灯舞产生于清代,由当地驻防的巡防军从北方引进。

藏族花灯舞用藏族民间歌曲或者锅庄歌曲加以伴唱,并在舞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创编的锅庄或者藏族舞蹈的耍灯动作,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松潘藏族花灯舞。每年农历春节各村寨都会进行花灯舞表演,兄弟村寨之间也会相互进行拜访表演。

藏族花灯舞为集体表演舞蹈,人数不限。传统藏族花灯舞的灯笼由六个正方形的面和八个三角形的面构成,用白纸裱糊,上面贴着剪纸的“吉祥八宝图”“五妙欲”“七珍宝”“四神兽”和一些精美的花边;花朵用五彩的皱纹纸做成。表演藏族花灯舞时男女皆身着盛装,且唱且舞,用鼓钹进行简单的伴奏,具有浓郁的民间地方特色。

摄影/泽让闼

笛厦

笛厦主要分布于松潘县川主寺片区、热务片区、城关片区、农区的安多藏族聚居地。以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坝村和城关片区大寨乡为代表,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松潘农区的安多藏民是在隋唐时期从卫藏迁徙而来的,随之便带来了“笛厦”这一文化艺术。笛厦是农区安多藏民族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笛”(笛尕尔)是戏剧,是唱腔、唱词和舞蹈动作的结合;“厦”(厦卓)是舞蹈,是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来抒发感情的表达形式。现在松潘笛厦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已简化了许多。笛厦以一问一答的表演形式为主,唱腔、内容和参加人物在不同的地方都有所变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摄影/泽让闼

土琵琶弹唱

松潘土琵琶弹唱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松潘县进安镇等其他回汉民族聚居区。民国时期,琵琶弹唱在县境内形成松潘、南坪两种风格不同的流派。

土琵琶弹唱歌词内容广泛,包括爱情故事、历史传说、劳动生产等题材。基本表现为自弹自唱的形式,常配以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加以伴奏,演唱形式为独唱、对唱、齐唱等。松潘土琵琶呈柳叶或葫芦形,由三根弦构成,内弦两根为同度弦,外弦一根与内弦形成五度定弦,常为低音5—2弦和低音6—3弦两种。土琵琶弹唱用当地地方方言演唱,多数属分节歌形式,即一曲多段词,常采用时间顺序和数字顺序(如四季、十想、十二月等)多侧面较细致地陈述内容。歌词格式多为七言歌,歌词中多用衬词(如溜溜儿、来嘛、啦啦扯等),其节奏较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旋律流畅,表现力丰富。土琵琶弹唱既有南方的婉约,又有北方的诙谐幽默,是回、汉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摄影/泽让闼

春牛舞

松潘县民间杂耍春牛舞是本地居住的藏、羌、回、汉等各民族均喜爱的一种节庆娱乐活动,是阿坝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牛舞表演人数多为七人以上,其中扮牛者两人,牧童扮演者(毛人)两人,锣、鼓、钹各一人。本杂耍无固定模式、无固定动作,也无固定节奏,舞者随锣、鼓、钹敲击出的节奏自由发挥,自由舞蹈。

春牛舞产生于牧区和农区,来自于民间,并流传于民间,最初目的是为辛勤劳作的耕牛(因与草地接壤气候偏冷,故耕牛一般为牦牛)“歌功颂德”。随着时代的变迁,此“耍牛”逐步演变为如今的新春娱乐项目之一。

春牛舞从其动作、节奏及表演的难度等方面来看极具研究价值,而从事其表演的民间艺人人数早已不足100人。

摄影/泽让闼

猜你喜欢

松潘弹唱羌族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古筝弹唱古诗词的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论弹唱能力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松潘茶马古道在当今视域下的历史意义
不会乐器也能“秀”弹唱“玩”编曲
南山赋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对松潘县旅游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考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