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金牛道上的巴蜀文明

2015-03-18

中国西部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古城

文/本刊记者 张 筠

行走在金牛道上的巴蜀文明

文/本刊记者 张 筠

从一般意义上讲,国家的建立意味着道路及各式交通工具的存在,这是因为,若无道路和交通设施,在被其支离破碎的自然区域中,人们为使自己更加方便而如何才能成功地重建相同的统一体呢?或许,道路网的存在必定需要人类与自然积极而诚挚的合作,地理的形态结构也事先决定道路的轨迹并使之成为规则化的路线。世界道路千万条,留存历史深处的却寥若晨星,关注道路,实则就是关注人类文明的前行轨迹。

李白在《蜀道难》中慨叹“蚕丛及鱼凫,开国和茫然”,说的是古蜀那湮没不详的莽莽远古。如果说考古工作者致力于发掘远古的记忆和证据,那么历史学家所做的就是为这些证据寻求合理的解读。

“道路是因人们生产生活之所需而建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昝宝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道路以及使之作为必要的易货贸易,在很久以前的青铜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道路绵延着人类远古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向我们走来,而地理的形态结构也事先决定道路的轨迹并使之成为规则化的路线。于公元前316年前后战国中开通的金牛道全长约600公里,从成都出发,经四川德阳罗江县、绵阳梓潼县,至广元剑阁县,过剑门关至昭化,渡嘉陵江,经广元朝天区往东北方向至陕西宁强县,再经勉县到达汉中。

昔日萧萧马鸣,今世车水马龙。如今,金牛道大都已被现代繁华所淹没,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铁路和公路。寻觅远古留存在金牛道上的历史记忆,入剑门关,览翠云廊,赏剑州古城,循拦马墙,静伫觉苑寺,古木森森,泉涛妙乐,奇观美景,古道遗风,神韵天成。金牛道远古,剑门诉其详。

剑门雄关

剑门古道

剑关隘口:雄伟险峻接云天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来到金牛道上的天下雄关,站在剑门关隘口,身后是古邑锦城,极目远眺是古都长安;七十二峰上,一缕汉家云,若有若无;脚下的古道,有如一根弦,隐隐地飘来1700多年前的古韵,引人去800里秦川,去古时那金戈铁马的中原,寻找那远离蜀汉的一群孤魂。

“芳树笼秦栈,浓峦蔽几层。”从剑阁古城出发,沿着古驿道北行至剑门五里坡,举目远眺,只见那雄关之巅和背面的关山长满绿树,一片清幽,仿佛给雄关撑起了绿色的天蓬,给关山盖上了绿色被盖,使古老的雄关充满着青春活力。那雄壮的“关山”犹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龄少女,“俏也不争春,她在丛中笑”,等待着游人去观赏她那迷人的“玉容”,迫使你急向关隘而奔;在绿树掩映之下,那“石角皆北向的峰岭,如“绿海”中的风帆,错落有致地破“浪”前进,催人奋发……那些高低不一,形状各异的峰岭,在灌木和杂藤与绿草、山花的裹护下显出不同的诱人的“尊容”:如猛虎、如雄狮、如骆驼、如大象、如骏马、如宝塔、如花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置身其景,奇趣无穷。

“山势耸入天,奇峰百仞悬。”走出雄关隘口,站在七里坡回首剑门,与关内的景色迥然不同,只见“群峰齿尽黑,万砾色皆红”“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剑壁门高五千丈,怪石重叠抱巴云”。特别是那“七十二峰插烟云”的座座峰顶,屹立刀砍斧削的峭壁之巅,抬头仰望时,尖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展现出不同的英姿,有的像城墙上的堞垛,仿佛是严阵以待的古战场;有的像古时报警的烽火台,仿佛这绵亘百里的峭壁就是一堵堵坚固的古城墙;有的像山顶宝塔,有的像尖笋,有的像高炮,有的像船桅……它们错落有致地顺着峭壁顶边一字排开,虎视着遥远的北方。

在飞仙阁仰望剑门,只见“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沿着古蜀道从“剑泉”经飞仙阁向着雄关隘口上行,山险路陡,迂回曲折,有一百多级石梯直抵剑门。爬上关口进入大剑溪,两侧是参天欲坠的峭壁悬崖,抬头只见一线天光,徐徐清风拨动谷中树叶沙沙作响,溪水泛起涟漪,使人置身“两扇平分曲径通,石城斜阻一溪风”的诗情画意之境。站在关口书有“剑门关”的巨石上,放眼大剑门关外,四山来朝,沟壑纵横,树木葱茏。环顾左右山坡,田连阡陌,梯地层层,农舍院院,青竹丛丛。白鸟争鸣,如唱如语;流水飞溅,如花如絮。

站在张家山麓的月台子上,环顾大剑山脉,山峦屹立,刀斩斧切,整个山脉像一道巍峨高大的屏障拔地而起。关口右侧金城山连接的十三座峰峦顶天立地,紧靠七十二峰的仙峰观笔直刺天,忽然,这些山峦折叠南伸,形成一道直角,呈现出一道透视深远、方正矗立的石城,墙岩高耸陡峭,城垛依次排列,森严壁垒,活灵活现。再扫描关口左侧的石笋峰到烂泥渠一段,20多公里的万仞峭壁,连山起伏,左折右盘,上下凸凹,形似屏风,远看紫铜色,近睹如粉壁,观赏此景,如登八达岭观赏长城景观。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在大剑溪明代弘治年间修建的石拱桥上直视剑门关,只见前方的营盘咀与前后关门都屹立在面前,在雄关隘口,左有梁山寺诸峰,右有仙峰观峭壁,状若“八”字,东西对峙,好像关口有一威武的将军,在检阅两旁得胜归来的勇士。此情此景,宠辱皆忘,顿感身形高大,顶天立地,大有气吞山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奋发向上之势。

有道是:剑门山景甲天下,如诗如画翠屏峰,观云赏雾望云坪,摄人心魄仙女桥,壁立千仞舍身崖,曲径通幽后关门,凭吊忠魂姜维城。

人间仙境

翠云长廊:三百里程十万树

“蟠根惊窜蟒,弱干识栖凤”“老柏参天合,人行翠幄中”“翠云坠蹬道,尤爱柏参天”。苍劲的身躯,留存了古朴风韵;翡翠的情怀,染绿了人们的胸襟。漫游在剑阁金牛道的翠云长廊中,踏着古老的石板蜀道,想秦关汉月,吟唐风宋韵,怀历史之苍茫,感岁月之悠长。

紧靠108国道边的翠云廊,密集的古柏形态万千,风姿各异,翠碧连云。“鸳鸯树”“姊妹树”“罗汉树”“观音树”“白象吞石”“状元柏”“帅大柏”“寿星树”“阿斗柏”“望乡柏”“石牛树”“仙女树”……真是“千姿万态羞雷同”。

古柏诠释了金牛道的千年历史。行走于翠云廊中,那些风格独特,各展美姿,享誉四海的“世界奇观”之树,熠熠生辉,无不在述说着一个个神奇迷离的故事。

在郁郁葱葱的古柏群中,有一株顶天立地、出类拔萃、全世界仅此一株的奇柏——“剑阁柏”。“剑阁柏”生长在剑门关西行5公里的大柏树湾。奇柏胸径1.17米,树高34.9米,主干光滑圆直,距地面20米处以下无分枝,亭亭玉立,耸入云天,树冠集中顶端,叶片小而密,顶上成扇团松状,远看是松,近看是柏,果实呈椭圆形,比柏果大,比松果小,有集松柏于一体的特征,人们称它为“松柏常青树”。

据随行的讲解员蒲元彬介绍,这棵“松柏常青树”经林业专家鉴定分类为柏木属的一个新品种,是全世界140多个柏树品种中濒临灭绝的一个古老树种。这样的树种只有在加拿大北部冻土带地下发现过它祖辈的化石,目前全世界仅此一株,而且从此树上落下的果子无一粒能生长出幼苗,已成为稀世珍宝。

在古驿道柳沟场后的河岸上,生长着一株引人入胜的蝴蝶树,人们也叫它“飞蛾树”。它长势奇特,风格独具,根繁枝茂,婀娜多姿,每年春末夏初之时,和风吹拂,枝嫩叶青,银白色的花朵开满枝头,宛若千万只蝴蝶在树上飞舞。这棵树不仅花朵酷似蝴蝶,而且花香馥郁,开花时在树叶上分泌出一种蝴蝶喜食的蜡液,吸引着大批蝴蝶来树上欢聚和交配产卵。成群的蝴蝶,首尾相衔,连接成串,挂满枝头,五彩缤纷,形成蝴蝶盛会的罕见奇观。

来到翠云廊西段的古驿道上,一株古柏从主干到枝桠,半边是扁柏,枝叶如折扇展开,在迎风摆动时,如折扇展开扇风送凉一样,而树身的另一半则是侧柏,枝叶疏散,如柳枝下垂,在迎风摆动时,如荡秋千一样。“这就是‘阴阳柏’。”蒲元彬说。相传在古代朝廷号令百姓沿着古驿道栽树时,这里有一对正要举行婚礼的青年,还没来得及洞房花烛,男青年被征上路了。那女子在家中苦苦相守,望夫早日回家成亲团聚。哪知,被迫征走的男青年,因心情不快,加之劳累过度,得下重病,露宿山坡,并遭到衙役的虐待,病情不断恶化,女子赶来看望时,男子已经气绝归阴了。这位女子抱着夫君的遗体连哭数日,滴水未进,也昏迷气绝。其他植树的工人被这对恩爱情人的真情感动,挖土坑将其合葬在一起,并植下一棵柏树,以示悼念。后来这棵树长大之后,变成了一株“阴”“阳”相融的古柏。

拦马墙

天然合璧的连体柏、形状奇特的楼塔松……翠云廊上每一棵树都是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

如今,剑阁已建成“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它以剑门关林场的25000多亩国有林为主体,以翠云廊为骨架,以世人称为“小九寨”的茶园沟壑高峡平湖龙王潭和13000亩集体林木为依托,以剑门山区400多处小片国有林中各具特色的35处地方风景名胜景点为辐射景观,总面积达到45700多亩。

春天鸟语花香,百花争艳;夏日云海茫茫,青山叠翠;秋来枫叶似火,姹紫嫣红;冬来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于是有诗云:翠云廊上古柏森,或如龙爪拿云出,或如山鬼摩空拳,或如黄葛耸翠盖……千株万株环道左,夏日清凉冬亦颇,三百年来人爱惜,扶疏都作栋梁材。

剑阁古城楼

剑州古城:千古绝唱唱到今

过了翠云廊,便是剑州古城。剑州古城在今天的普安,2003年以前一直都是剑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剑州府郡县建制历史长达1700多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走在剑州古城,踏着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建筑,穿越历史的隧道,让人顿感历其文化的厚重。

采访中,剑阁县旅游局局长母大明介绍,早在公元457至464年南朝宋大明中,普安即为南安郡治所,继而为东益州南安县、安州辅剑郡治所。自西魏设普安县始,剑州古城即得名“普安”。自南北朝始至新中国成立,普安历为郡、府、州、县治所。唐时普安为普安郡治所,亦为军州重镇,宋末毁于战火,明代复为剑州治所,清代仍为州治地,并设普安驿。民国时期,川陕省苏维埃所设剑阁县、普安县治所均在普安。新中国成立后至2003年9月,普安一直是剑阁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剑州古城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古驿道经剑门至剑州古城,诸葛亮出师中原,在闻溪河上建武侯大桥;南安郡设,择地普安,依山傍水,始筑城垣;明洪武年初至明末,两百多年中曾三次修城池、筑城墙。千百年来,更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羁旅行役、文人墨客,或执政于斯,或途经于此,有的留下千古绝唱,有的建树丰功伟绩。

公元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安史之乱”时玄宗李隆基避难入蜀,途经剑门至普安郡,忧郁成疾,在城西饮山泉水,疾愈康复,赐名“安乐泉”。

安乐泉位于城西龙泉涧旁,背靠天榜山,面朝龙泉涧。沿城南“安乐门”经龙泉涧西行,绕过夹道的垂柳和翠竹林荫,经观音阁循石径而上,跨过涧,即可见到一口古井,就是安乐泉。

古井旁有石碑一道,上面刻着宋代刺史张珖隶书“安乐泉”三个大字。井水清冽,味道甘美,大旱不涸,终年水盈。当地群众介绍,安乐泉不仅是上品饮水,而且风景宜人,一直是剑城人民游览休息的地方。每当盛夏,在观音阁、佛照楼纳凉的人们,无一不顾安乐泉,畅饮泉水,以伸怀古揽胜之情。

从古城的西门而出,有被翠竹掩映、绿树环抱的龙井泉。向西继续行进,便到达古驿的小镇柳沟。古镇被钟鸣山、高寺山、贾家山环抱,两溪相夹,街市古朴,风景优美,在这里有名声远扬的报国灵泉。

来到古城的鹤鸣山,山上凿壁刻下摩崖造像及《剑州重阳亭铭并序》。摩崖造像至今为国家级艺术珍品,并被编入《世界美术全集》。据介绍,宋时龙庆府通判吴旰翻刻《大唐中兴颂》于鹤鸣山。明时重修剑州古城并建钟鼓楼,留下剑州一代名臣明兵部尚书赵炳然之墓及其遗作《剑州重修州城记》;李璧、杨汝震二知州勤政为民,被百姓奉为二贤,并建有二贤祠。清时剑州人又兴修文峰塔于鹤鸣山顶。

古道寻觅

“笔阵高悬两剑雄,文心直透五华秀。”剑州古城更有文化传承和教育开化的悠久历史。汉唐时期即有庙宇、官学诞生。此后剑州州学兴隆不绝,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仅从宋元至清,诞生于剑州的进士、举人多达三百之众,其中就有剑阁人引以为豪的黄裳、赵炳然、李榕等史之重臣。“河岳英灵钟此辈,国家元气在斯文”充分肯定了剑州古城人杰地灵,而存续千年的兼山书院就是培育一代一代剑州俊彦的摇篮。在现代,剑州古城有1935年红四方面军召开“剑阁会议”的会址,有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留下《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石刻于古城墙上……凡此种种文化遗存,举不胜举。

如今,剑阁县已明确了古城遗址保护范围为“以城内钟鼓楼、箭楼为中心,连接古城墙、丁字古街道、民居建筑和店铺等,这些都属古城的重点保护范围”。据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绳测,剑州古城尚保留明代城墙467米、古街道630余米,南门箭楼、小南门仍留如故。

古径通幽

拦墙护马:云深疑有老龙还

“拦马墙”位于剑州古城西8公里处,地处凉山乡,是金牛道剑门古蜀道上一段风景秀丽的驿道,古柏森森,浓荫蔽日,有“古柏仙都”的美称。

“忽听大风枝上吼,云深疑有老龙还。”道古、树古、溪古、桥古、交通设施古、民风古朴,这里堪称“天下第一古道”。蒲元彬说,“这是从凉山铺到清凉桥长达5公里青石铺面、古柏参天的驿道,是古蜀道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其间的“拦马墙”“饮马槽”“门槛石”“防滑线”“栓马桩”等是古代陆地交通保存下来的罕见实物原形,堪称蜀道交通活化石。 景区内有历时久远、保存基本完整的青石板铺面的古驿道,路面一般宽2~3米,最宽处达5米。路面平整、牢固,很少垮塌。千百年来,由于马匹、车辆、行人的踩踏,青石路面上留下了车辙痕、马蹄痕、行人足印,记载下千古苍桑痕迹。这段长达5公里的青石古道在今天保留下来的蜀道中排名第一,除了石洞沟尚存数百米这样的青石古道外,其他路段已经荡然无存了。

“拦马墙”是在驿道险要处为防备马匹跌落悬崖而砌成的墙,类似今高速公路的防护栏。大约高在1米以上,宽在0.8米左右,长度视险道情况而定。拦马墙分石墙和土墙。石墙是大青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作黏合剂,牢固美观,上涂白灰提醒骑马人注意,以保证安全。土墙用卵石砌成,中间筑以泥土。蜀道青石路面上,与道路走向垂直的刻划线,起到防滑减速作用,类似今高速公路的减速带。蜀道路边设置的大石桩,用以拴马。

“白日沉沉不到地,秋风飒飒生寒烟。”据剑阁县文广新局副局长袁剑成介绍,古驿道上一直流传着拦墙护马送荔枝的传奇故事。

行走在古驿道的拦马墙路段,悬崖峭壁,深沟幽壑。“这是古时由蜀中成都至长安官道中极其险要的路段,官道全在悬崖峭壁的边缘,行人稍不留神就有坠崖身亡的危险。快马失蹄的事儿常有发生。”

相传,“拦马墙”是古代为了传递紧急军情的需要而建立的,唐代对其进行了加固增高,更加牢靠。在唐代,唐明皇的爱妃杨玉环,生活骄奢淫逸,特别喜欢吃四川的荔枝。在各地贡送的荔枝中,她认为四川的荔枝果实大、肉厚、味美、水汁多,有利于她健脾、护肤、美容,取悦龙颜。因而,她每天都要吃蜀中合川的鲜荔枝。唐明皇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百依百顺,便勒令四川地方官员给长安公众送荔枝,于是曾有“一骑快马荔枝到,贵妃笑口迎君王”之说。

然而,每天快马护送鲜荔枝到长安的任务实在太重,地方官员为了取宠皇上,得到高升,便想方设法尽心照办。因此,特对“拦马墙”这段险峻山路进行了拓宽,大量补植柏树,给护送荔枝的快马歇脚遮阴避凉,保证荔枝不腐烂变味,特别是在险路的陡峭崖外的边缘垒砌了石墙,拦住送荔枝的快马不至于失蹄坠崖。唐代诗人皮日休曾就此写下了“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国去国三千里,莫笔杨妃爱荔枝”的叹息。

觉苑古寺

艺苑奇珍:觉苑古寺舞清风

从剑阁古城出发,沿着古驿道西行40公里,来到坐落在古金牛道旁的剑阁武连古镇北街上,到达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路上屯兵的武侯坡,走下武侯坡,便是觉苑寺。

古色古香的觉苑寺集建筑、木雕、泥塑、石刻、绘画、书法等文化艺术于一炉,规模宏大,艺术精美,虽饱经风霜,但保存完整,被誉为“剑门蜀道的艺术宝窟”。我国著名画家邵宇看后即兴题字:“艺高贯古今,满必舞清风。”

“古寺占地3270多平方米,虽建于唐,但在北宋、元末和明、清各代都进行了维修和扩建,具有历代的建筑艺术和风格,是研究历代建筑艺术的活标本。”剑阁县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赵勇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仔细端详觉苑寺,见其三重殿宇营造有法,依山而造,梯级递进,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后有观音阁,东西两厢配殿对称,气势恢宏。大雄宝殿建筑结构奇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它面阔五间,为单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施青灰色陶制筒瓦。前檐明间和两次间安六抹格扇门。两山施岩墙,墙用木骨竹筋作胎,内外均上泥抹白石灰。大殿用青条石砌筑台基,明间前置垂带式踏道七级,殿堂周围用檐柱18根,其中两山面各设分心柱1根,全殿共有大型木柱24根,都设置在纵横交接的十字网络的交点上。只是减去了明间前侧的金柱和殿内的4根分心柱,“这种做法在建筑上称为‘减柱法’。”蒲元彬道出了其中的玄机。

在大雄宝殿内两旁的上方内额处,左右排列着24尊全由樟木雕刻的诸天神像,有文有武,有男有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正中的土神台上,塑有三尊如来佛像。从局部塑造工艺上看,头上所作螺髻匀称细腻,丰满的脸庞笑而不露,其身后的桃形火焰纹光屏,从直观感觉看,好似木板雕刻的艺术品,但仔细观察,才知道除了底衬是木板,外表乃泥塑而成。另外,展翅的大鹏鸟,挂满花朵的吉祥树,飞动腾跃的小蛟龙,自然精美的卷草花,无不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让人顿感古代人民的超常智慧与匠心独运。

大殿正中有一座石刻香炉,取势圆柱方台,圆柱上刻有蟠龙、侍从、供养人等。方台上层为“罗汉坐禅”,中层为琴棋书画,下层为“伎乐百戏”。所雕人物坐、站、舞、打,各具形态;说、唱、弹、奏,自然生动。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大雄宝殿四壁上的《佛传》连环画,通体构图,宏大缜密,浑然成篇。画中绘有人物1700多个,达官贵人、侍从奴仆、善男信女无所不有,飞禽走兽、鱼龙水怪无所不包;楼、台、亭、阁和屋宇房舍、花园、比武场等造型优美,用笔娴熟,以工笔重彩与沥粉堆金相结合的技法绘就,典雅富丽,特点鲜明,不仅对于研究美术史、体育史、建筑史、佛学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研究明代西部的经济、哲学、风俗、民情服饰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据赵勇介绍,在觉苑寺内还收藏着历代一些石碑,其中较为珍贵的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逍遥楼”大字石碑,宋代的“种松碑”,明代所刻的陆游诗碑和清代的“夫子之墙”组碑。这些碑文的书法有楷、隶、草、篆,笔力雄浑,运笔流畅自然,结构疏密有致,造型优美,风格高雅,对研究古代的书法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

走出觉苑寺,循着古木森森的金牛道远望,天高云淡。林海茫茫,记录着剑山剑水不可计数的奇迹;涛声阵阵,高唱着巴蜀先祖的崔嵬,犹如“五丁开道”的阵阵钎声在耳边回响。历史写就了剑门金牛道的辉煌,金牛道也见证着巴蜀的灿烂文明。( 责任编辑/卢勇军 设计/张籍匀)

猜你喜欢

古城
深圳南头古城有熊酒店
古城无眠
通海古城缀记
跟着船妹子去古城寻梦
古城之春
凝眸古城淮安
静谧古城
良渚古城
古城里的“年俗经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