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构建抵御高校校园传教渗透工作长效机制

2015-03-17张永远

关键词:机制高校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3期,2015年9月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6,No.3,Sep.2015

论构建抵御高校校园传教渗透工作长效机制

张永远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E-mail:aazhang793@126.com

摘要:高校校园传教渗透,是指宗教组织以宗教的“普世性”为旗号在高校传播宗教,在校园非法建立和发展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以达到在精神上影响和控制我国大学生为目的的传教活动。宗教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构建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的长效机制,切实培养我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粉碎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校;传教渗透;机制

收稿日期:2015-05-3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

作者简介:张永远(1971—),男,河南信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务员道德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Construction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Resist Missionary

Infiltration at Universities

ZHANG Yongyuan

(TheSchoolofMarxismStudies,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Abstract:Missionary infiltration refers to missionary activities that aim to influence and control college students in spirit in name of the university of religion, establish and expand missionary organization and base on campus. In nature, 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y. Therefore, as a vital ideological propaganda site,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truct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resist missionary infiltration and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Marxism belief, what’ s more, smash western countries’ scheme of “westerniz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towards China, and ultimately promote the caus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Key words:universities; missionary infiltration; mechanism

一、前言

高校校园传教渗透,是指宗教组织以宗教的“普世性”为旗号在高校传播宗教,在校园非法建立和发展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以达到在精神上影响和控制我国大学生为目的的传教活动。其表面上并没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但本质上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我国统一为主要目的的。因此,可以说我国高校校园传教渗透与正常的宗教传播有很大区别,其以宗教信仰为幌子,实质上是为西方某些国家“西化”“分化”我国、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象呈升温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在大学生中有弱化现象。这既与宗教的起源和本质有关,也与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国外宗教组织在高校校园传教渗透有关。面对宗教对大学校园的渗透和冲击,如何帮助大学生理性看待和处理宗教信仰现象和问题,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科学的信仰,并构建抵御和防范高校校园宗教渗透的长效机制,无疑是当前高校及社会各界需要严重关注的问题,也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

二、高校校园传教渗透的方式

从方式上来看,传教渗透可分为积极的传教渗透和消极的传教渗透两种方式。

积极的传教渗透是指通过宗教的组织化方式,派遣宗教信徒以面对面传教的方式向特定的地区和目标人群进行有目的的宗教传播。消极的传教渗透主要是指在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以人际交往和文化典籍等为载体的渗透,其目标是不特定的地区和人群。但是,消极的传教渗透有时也与积极的传教渗透相配合,以强化积极传教渗透的效果,完成积极传教渗透的任务。高校校园传教渗透就是一种积极传教渗透和消极传教渗透相互结合的传教渗透,它是以我国高校校园为目标地区、以大学生为目标人群并辅以人际交往和文化典籍影响的传教渗透。

就高校校园来看,传教渗透又可以分为公开渗透和隐蔽渗透两种。公开渗透是指传教渗透者以高校讲坛和课堂来公开宣传宗教信仰,达到其消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目的。随着我国高校国际交流活动的增多,一些西方专家学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向大学生进行宗教文化典籍的宣传,通过美化的宗教文化博得大学生的喜爱。一旦大学生表现出了积极的兴趣,他们就抓紧向大学生进行宗教教义的宣传,灌输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隐蔽渗透是指传教渗透者以各种方式和潜移默化的手段向大学生传播宗教信仰。这种方式主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邮件、自媒体、网络论坛等)和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如英语角、英语学习资料等)来进行高校校园传教渗透。无论是公开的渗透还是隐蔽的渗透,高校校园传教渗透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专业性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专业、组织成员专业和传教手段专业[1]。

三、高校校园传教渗透的原因分析

高校校园传教渗透既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构建抵御和防范高校校园传教渗透长效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我们认为,高校校园传教渗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环境因素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和人际交往国际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流激荡,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化及价值观必然会产生影响和冲击。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其改变的只是战略方法。而宗教所提倡的一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理念正好成为他们所利用的工具。因此,利用宗教教义的积极方面,进而把大学生发展成为宗教信徒,影响和控制我国大学生的精神,达到其“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目的,这是西方势力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的战略方法调整。

(二)国内环境因素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社会转型期也是人的思想波动较大的时期,人们对各种社会思潮抱有比较宽容的心态,因而对其他各种社会思潮接受和认同比社会稳定期迅速,这就为高校校园传教渗透提供了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高校的多年扩招以及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虽然我国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市场也存在“岗位找人”的现象,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一些大学生对前途缺乏信心,充满焦虑,进而寻求一些精神上的解脱办法,宗教就成为他们的可能选择之一。

同时,社会转型期的贫富分化、炫富现象及媒体对炫富的追捧,放大了社会对物质追求的心态,导致社会风气浮躁,梦想一夜暴富。这些浮躁的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的正确认识,不少大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制定得较高,而如果自己的目标无法达到则又陷入到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心态,进一步诱导大学生走向宗教信仰。

(三)校园环境因素

高校扩招带来的后果不仅是大学生就业难,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良莠不齐的客观现实。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园育人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形成了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但同样不可否认,我国高校校园育人环境也存在不足。由于我国正处在改革关键期、发展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的“三期聚合”特殊时期,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较多,而大学生对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有的高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回避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 “不能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需要进行热点问题探究,对社会上各种唯心主义的错误思潮更是缺乏有力的批判性、前瞻性和针对性”[2],致使各种社会思潮在校园内纵横交错,影响高校育人环境作用的发挥,使宗教传教渗透有了可乘之机。

(四)大学生个人对宗教及宗教信仰认识的偏差

部分大学生由于民族、家庭及其他原因在入学之前已经信仰宗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为人处世的友善等好的方面被其他大学生看到,因此一些大学生认为信仰宗教能够提高人的修养水平,但是大学生并没有看到隐藏在宗教教义里面的深层思想。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精神现象,但宗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宗教的发展历史中,一些宗教教义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比如原始的基督教、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资本主义时期的基督教在教义上互相有很大的区别。虽然其教义在字面上没有改变,但隐藏在其字面背后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基督教新教的各个分支都多少带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成分。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但是大学生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仅仅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并不理解公民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共产党员与宗教信仰之间的不相容,甚至认为共产党员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当然少数民族的情况比较特殊,有其特殊的规定),不能因为自己是共产党员或者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剥夺其信仰宗教的自由。大学生的这种宗教信仰自由认识的偏差,也是高校校园传教渗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构建抵御和防范高校校园传教渗透工作长效机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最美好的信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领导而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摆脱依赖性而独立自由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建设者,其有没有信仰、信仰什么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引导,还需要有完善的运转良好的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的体制机制。正确的思想引导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宗教的本质,而完善和运转良好的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的体制机制能够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有利于粉碎西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的图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从有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西方势力一直在寻求如何搞垮社会主义,其“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也一直没有停止,他们“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目的,不仅在于扩大某种宗教的影响,更在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同我们争夺群众,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3]556。高校校园传教渗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与我国争夺对下一代人的精神主导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尖锐斗争。这种主导权在谁手中,谁就能够控制下一代,就能把它的意识形态变成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做好地域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复杂性和紧迫性”[3]556。因此构建抵御和防范高校校园传教渗透的长效机制是粉碎西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有力武器。

(三)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道路选择、理论指导和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但需要持续不断地发展物质生产力,也离不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而高校校园传教渗透的目的是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宣扬、引诱大学生信仰宗教而消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达到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因此构建抵御和防范高校校园传教渗透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五、构建抵御和防范高校校园传教渗透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

(一)提高对高校校园传教渗透的认识,加强政治领导

高校校园传教渗透是西方势力与我国争夺下一代人的战略图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没有硝烟的战争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传教渗透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宗教传播,而是通过传教否定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达到“西化”“分化”我国的目的。高校各级领导和教职员工应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对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掌握主动”[4],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5]。因此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应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校园传教渗透态势及其危害性。

(二)建立校内外联动机制,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由于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原因,高校除了在经济建设方面与驻地政府的联系较为紧密之外,在其他方面尤其是政治方面与驻地各级政府的联系较为松散,因此对当地的形势尤其是宗教发展形势缺乏深入了解,而这正是一些怀有不可告人目的的宗教组织可以并且能够利用的漏洞。因此高校的外联部门尤其是党委的统战部门应当与驻地党委统战部门、政府宗教部门紧密合作,了解驻地宗教传播的情况,认清传教渗透的形势,建立和完善与驻地统战、宗教部门的联动机制,经常互通情报,共同研究和制定有效的措施,形成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的合力,齐抓共管,把校园传教渗透消灭在萌芽之中,为高校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廓清宗教的本质,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政治形势、政治方向以及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以及大学校园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大学生接触到的文化知识广泛而杂乱。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敏锐的政治辨别力,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所迷惑,转而相信那些打着“民主、自由、博爱”等旗号而传播资本主义政治价值观的理论,怀疑甚至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辨别力。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6]。高校各级党委及教育教学工作者应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认识高校校园传教渗透,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态度,认清宗教的意识形态本质,抵制宗教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侵蚀。在本质上,宗教就是一种与各国政治体制相联系的意识形态,宗教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指导并维护着本国的政治体制,从思想上引导国民对本国政治体制的认同,使大学生认识和理解宗教的本质,是抵御和防范高校校园传教渗透的思想基础。

(四)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有地域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不同的地域和群体的文化在基本价值相同的基础上,也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群体性。而文化对人最有力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如果大学校园内仅仅依靠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反感,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应结合自己在办学中所形成的特点,建设适合本校校园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以化解大学生的失望、郁闷、彷徨的消极心理,消解高校校园传教渗透的个体心理基础,使大学生远离宗教。

(五)完善高校各项制度,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大学各项制度的设立与完善,其目的应是教育人、培养人、完善人。大学生无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个体,在其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等,而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人际交往问题和就业问题。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当代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其人际交往能力由于缺乏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的磨合以及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不当,导致部分大学生一旦脱离家庭就面临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大部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形成的个性也如影随形地被他们带到大学校园生活中,从而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而多年来的高校扩招和专业设置的滞后和固化所导致的就业难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疏解,则很容易走向宗教信仰的道路。

高校应建立并完善相应部门和机构以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应进一步强化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部门和机构的地位,建立专业人员和队伍,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疏导,尤其要加强大学生密切关心关注问题的解决,如就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这些都是影响当前大学生的重要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素质和对高校大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切实了解每一个学生,密切与大学生的关系,及时化解它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和生活。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并与心理咨询部门通力合作,解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思想和实际问题。

抵御和防范高校校园传教渗透是我国高校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它既与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关,也与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关,更是影响我国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问题。因此,从战略高度构建抵御和防范高校校园传教渗透的长效机制理应得到高校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校园环境,使我们在与西方势力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始终站在战略制高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冼德庆.当前宗教向高校渗透的方式、特点及其预防对策[J].兰州学刊,2007,28(2):114-116.

[2]范颖.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抵御宗教渗透阵地作用的思考[J].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3(1):21-2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李飞,张炳照.抵御境外宗教渗透问题探析[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0(2):25-28.

[5]习近平.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N].人民日报,2015-05-21(01).

[6]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责任编辑位雪燕]

猜你喜欢

机制高校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