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战前民国职业教育发展因素研究

2015-03-16吴文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31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职业教育

吴文华

摘 要 战前民国职业教育不论在办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但社会与职业教育本身的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其健康快速发展,表现为学校分布地域差距过大,教育类型失衡,生源质量和辍学率令人堪忧,传统观念的禁锢等。这些因素加上职业教育本身的发育不良,使得战前民国职业教育发展维艰。

关键词 战前民国;职业教育;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1-0070-04

战前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不论在数量或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职业学校的数量、质量以及规章制度等方面都比清朝末期的实业教育有所进步,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性,以及在政策方面的失误,导致战前民国职业教育整体质量不高,其影响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中等教育类型严重失衡

1905年,科举制虽然被废除,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依然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各阶层之中,重义轻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实业教育中展现无遗,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开展与创办,使职业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见表1。

表1表明,在民国初年虽然实业教育对一般教育的百分比有所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极其有限,而且还有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政权的频繁更替,政局的动荡不安,直接影响到了资产阶级教育方针的执行,也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职业教育失去了发展的依托。20世纪30年代以后,职业教育虽然有了发展,但是在中等教育主要阶段的三种教育类型中所占的比例依然过低,见表2。

表2数据显示,战前我国中等教育成畸形发展状态,职业教育在整个中等教育中最为滞后,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教育的传统思想,一方面却使我国中等教育陷入极大的不协调状态。职业教育本来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担负主要角色,但是战前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比例只有10%左右,这与职业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明显不符。

二、辍学率居高不下

辍学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种教育的成效,战前民国职业教育辍学率居高不下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和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辍学问题更为严重,见表3。

表3数据表明,不论是乙种实业学校还是甲种实业学校,辍学率都偏高于其他类型的教育,特别是甲种实业学校,在1914年辍学率达到20%,这在学校教育中是相当严重的。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不外乎两点:一是社会生存的压迫;二是学校自身的教育问题。从民国十九年度四川省各级学生变化情况中也能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

之所以出现随着年级增高学生数递减的现象,是因为“职业学校学生大多为贫苦子第,因环境压迫,每每不能终业,故一二年级学生较多,及至第三年,即行锐减,粗识门径便离去学校谋生,此因形势使然也”[5]。

三、地区差异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职业教育在沿海省份和西北、西南省份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如浙江省在民国三年统计的数字显示:乙种实业学校有13所,学生865人;甲种实业学校6所,学生796人;讲习所2校,学生21人;实业补习17所,学生498人。合计职业教育机构38所,学生2180人[6]。四川省在民国四年有职业学校30所,学生1466人[7]。这些省份的职业教育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而同期处于西北的甘肃省则没有一所职业学校,处于北部的热河、绥远等省亦无职业学校教育。到民国二十二年,各省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差距依然很大,见表5。

表5中各省市职业教育情况统计说明,民国二十二年我国各省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状况,职业学校以湖南最多,与宁夏、贵州等无职业学校的相差117倍。这种职业教育地区分布状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生源质量低下

1934年1月2日,一则报道中谈道中学生基本知识的训练过于贫乏,连一些常识都不知道,而文字不通之处,比比皆是。“这几年来,各大学新生入学考试,1000本数学试卷中间,打0分的总在500本以上”,“在国内无论哪一个大学新生入学试卷,成绩全在60分以上的很难到百分之一二”[9]。上面所说内容绝非夸张,从当时的中学会考成绩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如民国二十三年广西省南宁市三个中学招生遇到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见表6。

学校招不够合格新生,只有降低招生标准,导致招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中等教育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不免要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相对来说,处于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情况则更为严重,生源素质更差,这是因为“近年来由于中学之普通设立,升学机会之增多,大部分学生无论其素质及环境如何,均集中于中学以求深造,非不得已不入职业学校,因之职业学校之学生不但数量缺乏,而质量亦形低落”[11]。这种基础知识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到职业学校学习以后,无法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必然造成培养质量下降。

五、传统观念制约

民国建立十几年以后,这种传统思想依然顽固地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国十四年(1925年)东南大学附属小学一名教员在《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中提到的情形可以展示当时的社会状况。文中提到:“在蓝姊的家乡有一个人办了一所私立女子职业学校,收的是小学毕业生,教的是裁缝、刺绣、烹饪、保育、看护、造化、做果、美术等。地方人士一时大加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学校里教这种个人家里会教的事,和造花等玩意儿,还要收学费,收用品费,实在是迹近敛钱。后来把这事告到县衙,劝那私立学校把课程改为初中的样子,职业科目算作随意的选科,这样终算了事。”[12]这种观念在当时广泛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中,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传统观念,和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在美国,农科大学毕业生回去做一个农人是很普通的事,所以培养现代农民是美国各级农业学校的功能之一。在我国则不同,我国农民似乎是生而为农的,不是教之为农,以农业为业的,不需进学校去学。能毕业于大学或中学者,绝不去做农民,劳苦耕作,我国农业还是原始型,农民是高度的“劳力者”,并不需要特殊的知识,学校似以培养“劳心者”。劳力者与劳心者的分化,加上劳心者役人,劳立者役于人的观念,有经济力量进学校的,就存在企求自劳力阶层进入劳心阶层的意识。所以除非我国社会进步到农业高度机械化的一天,农民“劳力”的程度减低,而需要许多科学的机械知能,这种心理是不易改变的[13]。这表明,当时一般社会人士的趋向和心理状态是对职业教育的轻视,虽在国家奖励实科提倡职业教育的政策下,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严重阻碍。

六、学校教育自身缺陷

首先,合适教材的严重缺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差异较大。民国早期各类职业学校课程唯一的依据是教育部颁布的各类职业学校教学科目及时数与课程表和教材大纲。前者由教育部制定,后者由少数职业学校及大学教授或专家拟定。但这些都存在严重缺陷,不是局限于局部经验就是过于高深,不适合职业学校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自定标准,导致全国课程标准不一,虽然在民国二十六年开始对某些课程科目进行修订,但由于内容繁杂,标准不易拟定,取得的成效不大。

其次,实习设备缺乏,实习方法不当,影响了毕业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当时的职业学校存在着实习设备大多简陋、实习时间多与规定时间不属等问题,而且校外作业很少与实践相联系。多数职业学校对于实际作业还未注意,教育意义过重,生产意识过轻,而且在实践教学中由学生直接生产产品的不多,大部分学生的实习是在师傅的帮助下做些简单工作,而复杂的技术性工作则是师傅来做,学生不能学到真正的实际操作技能,导致实习教育形式化和表面化。

最后,师资缺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师资一直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之下,特别是实业科目师资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办理的专门学校一开始就脱离实际,由于设备人才不足,加之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对技术的训练与探讨,在缺乏和外界有效联系的情况下,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胜任职业学校实业科目教学的要求。而且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和普通中学相差无几,在社会急需技术人才的情况下,企业通过高薪吸引了一部分职业学校实业科目师资转向企业,这进一步加剧了职业学校合格师资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参 考 文 献

[1]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M].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307,310.

[2]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撰委员会.革命文献[M]. 兴台印刷厂,1971:43.

[3]教育部.中华民国第三次教育图表[M].民国四年:143.

[4][5]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开明书店发行,民国二十三年:398-399.399.

[6][7]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M].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五年:140-141.201-204

[8]现阶段中国教育鸟瞰及其改造趋势(四)[J].载《教育杂志》第25卷第1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一月十日:177-179.

[9]中央周报[N].1934-01-02.

[10]广西教育的严重时期[J].载《教育周报》第四十三期.广西教育厅,1933.

[11]《教育与职业》第一九六期[J].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行,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一日:32.

[12]俞子夷.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三月国难后第一版:140/142.

[13]中国本位的农业教育[J].载《新中华》复刊后第二卷第十期.中华书局发行,民国三十三年十月出版:50.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职业教育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