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患者的心理干预

2015-03-15黄长先王呎方陈宗梅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手术室401420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年8期
关键词:气管导管麻醉

黄长先,王呎方,陈宗梅(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手术室 401420)



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患者的心理干预

黄长先,王呎方△,陈宗梅(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手术室 401420)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从而正确引导患者安全、顺利度过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方法 将220例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心理干预,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干预、麻醉诱导前沟通和术后恢复期心理护理。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状态和恢复期拔管配合程度。结果 对照组无显著变化,干预组焦虑程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配合拔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有效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护士,缩短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有利于减少恢复期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

心理干预; 气-静联合麻醉; 恢复期; 焦虑

随着外科手术的迅猛发展,气-静联合麻醉在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手术患者为了减少术中不适,自觉要求采用气-静联合麻醉,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常伴有各种基础疾病,麻醉医生为了患者安全而选择气-静联合麻醉。因此,采用气-静联合麻醉方式的手术患者越来越多,这样在术中可完全达到镇痛和肌肉松驰,减少某些迷走神经引起的不良反应,满足手术安全要求的同时,使患者更加舒适。但与椎管内麻醉相比,气-静联合麻醉,是在静脉诱导的前提下将气管导管插入患者气管,维持呼吸道通畅,一直持续至手术结束。恢复期拔管前,气管导管对患者的呼吸道刺激大,尤其患者是在不清醒的状态下完成的气管插管,术毕拔管时增加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患者肢体躁动,影响患者生命体征及基础护理措施,使之不配合拔管,造成拔管时间延长,对患者恢复不利。而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者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为了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此类患者的影响,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对本科室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行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患者220例实施了心理干预的比较,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室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行气-静联合麻醉方式恢复期患者22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10例。患者年龄均在20~50岁,无精神障碍及聋哑,无智力障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有足够的理解力,均无手术史,均在麻醉诱导之后进行气管插管,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一对一”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1)术前心理护理。巡回护士术前1天到病房进行术前访视。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及社会状况,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自我介绍,让患者知道自己就是手术时一直陪伴他的巡回护士,消除护患陌生感。讲解气-静联合麻醉的方法、程序、注意事项及重要意义。特别让同病房采用该麻醉方式的病友现身说法,彼此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减轻其焦虑[1]。(2)麻醉诱导前沟通。主动迎接患者进入手术室,告知患者自己就是前1天下午去访视的护理人员,增加其依赖感。简单介绍手术间环境及仪器设备,解除对环境的陌生和恐惧,耐心讲解在全麻状态下可能置入的管道包括气管导管、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讲解麻醉恢复期可能出现的不适及相应的措施。特别强调气管导管、导尿管带来的不适及应对措施,如:导尿管会带来下腹坠胀,男性尿道口刺痛。气管导管在喉咙,长时间手术后,气管导管对喉头的刺激会致喉头水肿,让患者感觉特别难受,不能说话。告知患者听到麻醉师的问话如何用表情、点头或摇头来表示,一定要控制好睡意。由于手术的需要会安置深静脉置管或切口引流管,护士会给患者约束,请患者配合不要乱动,防止各种管道的脱落,否则由于管道脱落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从而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3)术后心理护理。待患者意识清醒后轻拍患者肩部告诉其手术已结束,需要用镇痛泵。待拔除气管导管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随同麻醉师送患者回病房。术后8 h,巡回护士再次到病房了解患者喉头不适等情况,告知患者喉头不适会随时间推移慢慢消退。如果疼痛不适加重或正常呼吸不畅要及时告知主管医师或护士,及时处理。

1.2.2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焦虑判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共20题,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4级(0、1、2、3)进行评分[2]。评分大于或等于40分有焦虑症状,得分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重,术前3天及手术前晚测量。(2)患者气管导管拔管指征[3]:患者完全清醒,呼之能应;咽喉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已完全恢复;潮气量和每分钟通气量恢复正常;估计拔管后无引起呼吸道梗阻的因素存在。(3)患者恢复期拔管配合程度。按3级标准进行评定。见表2。

表2 患者恢复期拔管配合程度3级标准

2 结 果

2.1 2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比较,见表3。

2.2 2组患者在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拔管配合程度比较,见表4。

表3 2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

表4 2组患者拔管配合程度比较(n)

注: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拔管配合程度比较,P<0.05;-表示无数据。

3 讨 论

3.1 影响手术患者生理、心理的多种因素

3.1.1 手术经历 手术对患者的机体是一种创伤,对心理本身就是一种刺激。本组所有患者都是第一次接受手术,患者对手术室陌生的环境,对手术及麻醉方式缺乏认知,总是担心手术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特别是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意识清醒后对气管导管及其他管道的不适感受,都可成为一种应激源引起患者精神紧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生理、心理反应,甚至产生应激综合征加重病情[4]。

3.1.2 手术时间 一般来讲,手术时间越长,气管导管对患者气管的压迫越久,气管局部组织易出现水肿,使恢复期患者易出现喉头哽咽感,造成患者担忧和焦虑。

3.1.3 麻醉深度 气-静联合麻醉拔管时间的早晚还要取决于麻醉师对手术进展的观察,麻醉深度的有效控制。如果在手术快要结束时继续追加静脉麻醉药,必然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患者清醒所需时间增加,拔管时间延长,使患者待在手术间的时间延长,严重影响患者在恢复期拔管前的配合及术后的康复,并且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甚至造成一些医疗纠纷的隐患。

3.1.4 其他因素 患者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层次等特点也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担心手术费用;在家庭和工作单位承担重要角色的患者担心手术效果;内向的比外向的焦虑感更重一些;文化层次高的患者知识面广,担忧的事项更多,导致失眠的概率更大。

3.2 患者应对焦虑及不适的措施

3.2.1 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患者特点 本组研究对象对手术期望值较高,但对气-静联合麻醉不了解,从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反应,是个体对所面临的潜在性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复杂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能引起个体的痛苦体验,并影响个体的生理平衡。在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由于气管导管压迫气管,不但造成疼痛不适而且由于患者无法像平时一样正常开口说话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对尿管带来的疼痛、不适,常自述要解小便,并不听解释。伤口的疼痛感常导致患者乱抓伤口敷料和各种管子。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耐受力下降,常常烦躁不安,试图自己拔掉气管导管。

3.2.2 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护理干预主要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干预措施因人而异,因病而异[5]。为了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及生理反应,作为手术室护士除必须学习相应的医学知识外,还必须学习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沟通的技巧。要善于抓住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预后予以讲解,且在护理操作中动作轻柔、准确,注重患者感受,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时刻给患者亲切感,以减少患者心理压力。对特别在乎经济的患者,用善意的谎言告诉他在手术室待的时间越长,收费就会相应增加以提高其配合程度;对知识层次较高的患者,就多给其讲解医学知识,客观强调配合拔管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保障医疗安全;对老年患者,需要在身旁不停地安慰,减少孤独和恐惧,增加其安全感;对年轻女性患者,抓住对美感比男性需求高的特点进行引导。一方面做好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患者的有效约束措施,正确约束患者肩、膝、手等,避免患者坠床及非计划拔管。另一方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发挥护理的最佳作用。本组患者术前心理干预、术中巡回及术后回访均由同一名护士担任,这样为患者提供连续不间断的护理给患者安全感、信赖感。在插管前,除了耐心讲解气管插管的方法,还需讲解手术结束恢复期的不适,如气管导管压迫气管不适,患者无法正常说话,但可通过表情、点头或摇头、握拳配合医护人员的询问。强调气管导管对患者的重要性是救命的管子,增强患者的耐受力,积极配合麻醉师吸痰等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告知患者在恢复期,患者意识和肌张力是一个逐渐恢复的过程,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患者易出现嗜睡。这种嗜睡状态能被语言或轻刺激唤醒,但反应迟钝,刺激消除又再次入睡。为了缩短拔管时间,麻醉师在术中严密注意手术进程,严格监测麻醉药物的浓度,控制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药物过量而导致迟迟不能拔管。在麻醉恢复期,护士应间隔5~10 min 唤醒患者1次直至意识完全清醒[6]。告知患者意识清醒后的便意、下腹坠胀和尿道口刺痛是术前留置尿管所引起的,不必紧张,拔除尿管后不适感就会消失。在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专人守护患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血氧饱和度,一旦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则应提醒患者睁开眼睛,努力保持清醒,大口呼吸,同时给予氧气吸入。

3.3 提高术前认知能力可缓解应激反应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对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予以介绍,增强患者对手术麻醉等方面的认知度,使患者在应激事件发生前就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同时注重患者感受,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即可相对缓解生理、心理方面的应激反应[7]。术前有效的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对气-静联合麻醉方式所带来的不适有明确的了解,在不能用语言交流的状态下可以用睁眼、点头或摇头、大口呼吸、握拳等体态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改善了患者紧张、焦虑、无助的心理状态。拔管前的配合程度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术前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焦虑,使之主动配合麻醉师进行拔管,缩短恢复期拔管时间,有利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安全度过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

3.4 心理干预对气-静联合麻醉恢复期患者的意义

3.4.1 提前介入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身心应激反应,在血压波动、失眠、焦虑、饮食等方面干预组患者均好于对照组患者。特别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恢复期配合拔管的良好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术后的并发症较少,康复出院时间提前。

3.4.2 做好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在恢复期拔管时不乱动,不随意拔除各种管子,减少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有效的约束加上专人守护,避免了患者坠床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

3.4.3 由于整个围术期均是专人提供无缝隙护理,有效的心理干预使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减少,患者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有所降低,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满意度增加。

[1]张照莉.食管癌术后心理护理干预的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2009,37(9):1134.

[2]姚树桥.医学心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4-155.

[3]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

[4]张秀英,朱国红,叶惠艳.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18.

[5]冯涛,张雪芹,张芳秀,等.心理干预对骨科外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5):462.

[6]史红萍.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2):3245.

[7]马英霞,崔付清,崔占叶,等.眼科患者围术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28):43.

10.3969/j.issn.1672-9455.2015.08.056

B

1672-9455(2015)08-1159-04

2014-10-28

2014-11-06)

△通讯作者,E-mail:307931497@qq.com。

猜你喜欢

气管导管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发大咯血的护理体会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吸入式气管滴注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