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词话》英译本对原文征引—评论关系的再现研究

2015-03-10王晓农

关键词:人间词话词话互文

王晓农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人间词话》英译本对原文征引—评论关系的再现研究

王晓农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中国传统文论文本具有强互文性特征,在互文性视角下观照原文的互文—评论关系在英译中的再现应是传统文论英译批评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论文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刊稿、涂经诒和李又安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译本对原文征引—评论关系的和谐再现问题,兼及两个译本的关系。研究表明,两个译本各存在一些征引—评论再现方面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不和谐:一是原文对有些文学作品征引之英译与原文对这些征引在文学特征上的评论之英译间的不和谐,二是原文对有些文学观点征引之英译与原文对这些征引的评论之英译间的不和谐。李译存在的不和谐及误译问题相对于涂译更多。此外,研究发现,尽管李译未提及较早的涂译,但对涂译有一定借鉴。

《人间词话》;英译本;征引;评论;互文性

一、引言

互文性概念将文本定义为一种语言跨越手段,它重新分配了语言次序,从而把直接交流信息的言语和其它已有或现有的表述联系起来。[1]互文材料通常不只是简单地嵌入某一新文本,而是根据新文本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结构重新加以利用。因此,互文分析的重点应是考察互文材料在特定文本中的语义功能和结合方式与和谐程度。[2]征引是互文的一个重要类别。中国传统文论文本多征引文学作品并加以评论。例如,中国古典文论终结期的经典之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征引了大量古典诗词和观点并借鉴了外国学者的理论进行评论并由此构建了自己的文论。中国传统文论文本英译本对原文征引及其评论互文关系的再现情况如何?文献检索结果表明,学界对中国文论译文的研究多关注文论思想传达和译文本身的准确性问题,对文学作品和观点征引的英译与作者对其评论的英译两方面结合的程度如何研究不够,针对《人间词话》征引—评论关系英译再现的研究尚付阙如。本研究选取《人间词话》(以下简称《词话》)刊稿[3]和涂经诒[4]、李又安(A.Rickett)[5]两个英译本为对象,不对研究对象的互文关系进行穷尽式研究,而主要在阐明文论翻译批评的互文性问题基础上,将原文互文限定在对他人作品和观点的征引上,重点研究译本对原文征引—评论关系的再现问题,兼及两个译本的关系问题。本文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程序是:首先对作者、原文及译者进行研究;其次进行译本单独研究,包括(1)以原文为参照研究涂译,主要考察其原文互文—评论的英译再现情况;(2)以同样程序研究李译,并考察同样的情况。最后参照原文,对两个译文在互文和评论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二者在互文—评论英译上的异同,确定二者可能的互文关系。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这类问题的关注。

二、文论翻译批评中的互文性与《人间词话》英译

法国文论家热内特(Genette)围绕文学文本提出的一系列概念也适用于文论文本。其中,互文性是本文研究涉及的一个主要概念。就中国传统文论之创作而言,互文性包含了某一文论作品对其他文论和文学文本的征引、参照和暗示等关系,也包含了对于特定文学传统和观点的继承、回忆和突破,及对文本作为素材所进行的改变与转换。就文论作品之理解而言,互文性理论强调不是从内容上参照现实,而是从形式上参照文学和其他文论作品来理解该作品的意义。

翻译中存在三个层次的互文关系,即原文和译文之间构成第一层共时互文关系;原文语言文化系统与译文语言文化系统构成第二层历时互文关系;原文中的互文元素向译文中的转移构成第三层转换互文关系。[6]从互文视角考察文论译作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原文或显或隐地对其它文本和语言资源的征引如何处理?二是此译本产生前有无译本?征引部分有无译文?若有,其线索是否要反映在此译本中?若存在借鉴,是否需要说明?其前提当然是后来译者了解前人翻译的情况。三是如何处理译文的互文性和连贯性?即不同的参照来源及其评论在同一个译本中的和谐性以及互文翻译的可理解、可接受性等问题。与文学翻译相比,文论翻译对原文互文现象可允许的翻译选择性考虑余地要小。译文中的互文现象可允许有一定省略、转换、淡化等操作机制,以求得译文的可读性。由于译文中互文性的再现在译本本身的“含量”上是有限的,需用注释、评析等“互文”手法作补充,这样译文互文中就有了新的互文性因素的参与。[6]假设原文作者在文本内对他人文学作品和观点的征引和作者做出的评论之间在概念上是和谐的,一般而言,译文原则上应追求对原文互文材料翻译和评论翻译之间和谐关系的充分再现。

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传统文论文本如《词话》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学特点,总体上呈现出强互文特征,不仅指涉对象是文学作品及文学观点,而且文论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作为文本范畴,文论文本介于文学艺术文本和理论思想文本之间,但以思想性为主要内在价值,其翻译也主要以文化思想性为主,而以文学艺术性为辅。对《词话》的英译,可认为关于互文性的以下观点是成立的:(1)原文和译文间的关系具有原发与派生的单向和平行的双重互文性质,即译文是原文派生意义上的互文,而一旦译文产生,二者即构成平行关系。(2)原文和译文均具有各自文化、文学和文论传统中的互文继承和借用。如果译文之前已产生了征引的原译文,但和原文的互文相比,那些译文总嫌不足、不完全,且需要调整,不能机械照搬原译。因此,原文中的互文,总有一些要译者自己译出。(3)译文应反映原文所包含的一切互文关系,且越充分越好。但实际上,由于翻译的“语义优先”原则,在不影响语义表达的前提下,可以体现在译文中的原文互文关系总是要打一定折扣。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现行《词话》有不同版本,但刊稿部分是一致的。英译本现有两个,即美国华人学者涂经诒译本(刊稿64则)和美国汉学家李又安译本(全本142则)。李比涂年长16岁,对王国维和《词话》研究开始较早,持续时间也较长。涂译和李译前64则依据的原文都是《词话》刊稿。两位译者都是《词话》研究专家,同年获得博士学位。涂经诒博士论文A Study ofWang Kuo-wei’s Literary Criticism(1967)和李又安博士论文Wang Kuo-wei’s Jen-Chien Tz’u-Hua:A Study i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1967)都以王国维论著为研究对象,而后者研究的就是《词话》。[7]以下据中华书局《词话》(2009)刊稿及译本交待一些相关情况。

《词话》刊稿提及人名153次(同一人可能以其姓、字、号、官职等形式出现);引用的作品名(包括词牌名、诗集名等,不包括重复部分)有49次;引用的作品片段(词语、诗行等,不包括重复部分)有69处(包括出于同一作品的引文)、涉及作品65篇;引用他人观点(明引)20处,涉及14篇作品。①涂译和李译全部译出了这两类征引。除正文外,还有徐调孚注104个。正文中有编者根据考证订正原文讹误30处。大中华文库版李译本(2009)的注释有些和原文不符,因为原文已经把王国维原来的引用错误改过了,而李译注释还保留着对未改原文的说明。涂译提供的汉语原文是改过的,英译注释中不涉及订正部分。两个译本的注释大多是提供原文引文的出处或背景信息,有少量对译文的说明。

对《词话》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他人观点的直接引用,两位译者都进行了英译,处理方式都表现出一定灵活性。原文有对征引的评论,在一些对他人观点的引用中也含引用和评论,构成双重的征引—评论关系。从翻译伦理学看,译者对前人译作的借鉴应有所说明。涂译在注释中对引用或借鉴他人的译文都有所交待,可认为除此之外的译文皆为自译。李译没有对是否引用或借鉴他人译文作出说明。鉴于她研究《词话》多年,如果说没有受到他人影响似不可能,但是否借鉴涂译有待研究。李译出版于涂译出版后的第7年,译本中未提及涂译,似乎两个译本没有关系,是各自独译的作品。真实情况如何呢?综上,本研究拟解决一主一次两个问题:主要问题是两个译本各自在再现原文互文—评论关系方面情况如何;次要问题是两个译本是否是各自相互独立完成的。

四、研究过程、例证分析和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词话》对文学作品和观点的征引和对其进行的评论,除了个别地方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总体上基本是统一的。原文的互文现象在译文本身的“含量”上是有限的,因此两位译者都运用注释(包括交待征引出处、典故解释、译法说明等)来补充正文内容。这样在译文的互文中都融入了新的互文性因素。关于对原文的征引,涂译通过译文注释说明了对其他译文的借鉴情况,而李译未提供此种说明。以下通过实例阐述研究过程,译例限于笔者认为存在问题的部分。论述的组织主要依据原文所属类别分为三部分:原文对其它作品和观点征引和评论的英译;原文引用和评论英译合谐性问题;两个译本的互文关系。最后交待分析结果并作简要讨论。由于不是译文比较分析,因此前两部分两个译本的译例多不重合。

(一)汉语原文互文征引和评论的英译

1.《词话》征引的材料

(1)对文学作品的引用

A.涂译

译者对原文中文学作品的引用都在注释中主要参照徐调孚汉语注释说明了来源。原文文学作品引用大都由译者自行英译。译者通过注释指出借鉴他人译文的有7处,包括刘若愚4处,韦利(Waley)1处,理雅各(Legge)1处,科曼(Common)1处。例如,对引尼采的一句话“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译者在注释中给出了尼采原书及英译者的译本信息,但译者在采用科曼译文时略去了blood前的own一词。另外,注释中对原文典故的解释借鉴他人译文的有翟理斯(Giles)的1处。有些译文存在互文—评论英译方面的问题,略举一例。

1)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At the top of the tree the awakened magpies look as if they were pecking the nest;the falling moon shines on the chilly grasses.

王国维征引的目的是证明冯延巳诗词的境界,但英译文似难以较好地表现这一境界,原因在于前句过于冗长而实,使原文的含蓄一览无余而失去诗味,引语译文与评论译文难以一致起来。

B.李译

李译文本(包括副文本)中未说明译文对其他译文的借鉴情况。

2)细雨湿流光 …five words,“Fine rain dampens the passage of time”.

译文与原文意指差异较大,可视为误译。[8]此外,译文five words也与所指向的译文(不是汉语原文的五个字)实际的7个词不符。

3)红杏枝头春意闹Red apricot blossoms along the branch,spring feelings stir.

译文spring feelings是景色呈现的春意还是诗人由所见而所感?译文stir也指人心中情感的“微动”。原文“无我之境”在译文中似乎变为有我之境,而stir恐难如评论所说使“境界全出”。在下文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时,后句译文The west wind in sadness stirs the green waves用了stir。前文用stir译“闹”,在此继续使用来译“起”是否合适?另外,两句译文前后长度差别过大。

(2)对文学观点的引用

A.涂译

4)冯梦华……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Feng Hsu(1834—1927)states,“….Their words,as insipid as they may be,always have flavor and,as shallow as they may appear,always contain profound meaning.”

原文谓秦观、晏几道的“淡语”有味,而“浅语”有致。译文却说两人的“语”都是“淡”、“浅”的,都有“味”、“致”。因此,译文存在对原文意义的扭曲。

B.李译

5)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Nietzsche said,“Of all that iswritten I love only thatwhich the writer wrote with his blood.”

本句注释给出了尼采原书信息,但未说明英译者及译本。据涂译的相关注释提供的信息,可看出这里李译是参照了科曼译文的。

6)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

李译本句(译文略)注释说明对狂、狷、乡愿的解释均来自《孟子》。除这三个词语的英译外,李译对三个术语的注解措辞却与理雅各译文很相似,说明李译参照了后者。

2.王国维对征引材料的评论

(1)对文学作品引用的评论

A.涂译

7)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However,when the second stanza reads“on the pond of the Hsieh family,Chiang Yen(444—505)by the bank of the river,”then,the poem is veiled.

译文缺少必要的注释以说明征引的词句存在“隔”的因由,因为仅凭译文是很难看出“隔”的。同时诗句中的典故似也需要略加注释。

8)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However,when it continues to read“The wine washes awaymy light sorrows,and the flowersmeltmy heroic passions,”then,the tz’u is veiled.

原文的“隔”只是指“酒祓清愁,花消英气”,而译文the tz’u则指整首词了。

B.李译

9)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行色苦愁人。”……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The first stanza of Ouyang Hsiu’tz’u to the tune of‘Shao nien yu’,with subtitle‘A song of spring grasses’,contains the lines:Against the twelve zig-zagged railing I lean along in spring,…//As he prepared for travel what pain saddened my heart.”…But when we come to the lines:‘Beside the pond of Mr.Hsieh//On Chiang Yen’s banks and shores’,we find we are looking through a veil.

欧词本无副标题,而译文出现了副标题;原词整体是隐性第一人称,而译文先是显化第一人称,后变为显化第三人称了。译文也未就最后两句生僻的典故及为何“隔”作注释。

(2)对文学观点引用或诗词作者的评论

A.涂译

10)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the difference immediately reminds us of that between a lady and a prostitute

“倡伎”非“娼妓”,译者对“倡伎”理解有误。

B.李译

11)太白纯以气象胜。Li Po was a master of imagery(ch’i-hsiang).

原文“气象”出现6次,译文全部译为imagery(ch’i-hsiang),此imagery可能与西方术语imagery混淆。[9]笔者认为,尽管有音译,本句中用imagery描述太白诗句应属不妥。

12)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By the time tz’u reached the period in which Li Yu lived its range of vision had begun to widen.

本句英译存在语法问题,时态有误。回译为:词至李后主,眼界已经开始大了。因此,与原文不符。

13)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Although Ouyang Hsiu and Ch’in Kuan wrote love songs,in the final analysis,theymaintained their dignity.But place them beside Chou Pang-yen and i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virtuous young woman and a sing-song girl.

据译文,欧、秦有dignity,因此在后文的比喻中应是virtuous young woman的本体。但译文的But使意思模糊了,译文给人的感觉“淑女”似是周,而不是欧、秦。

14)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一流之作者。…创调之才多…。Chou Pang-yen could not come up to Ouyang Hsiu and Ch’in Kuan in the achievement of depth and distance in his tz’u.But he was infinitely skilful in his expression of emotions and empathy for things…his talents laymore in the composing of tunes….

译文遗漏了原文此处最重要的“致”,即韵味;“体物”(如陆机“赋体物而浏亮”)主要指描写、摹状事物,而译文指涉周邦彦的empathy指“神入”、“移情”,可能和原文说周邦彦不够“深远之致”相矛盾。此外,译文中对原文的“创”表现也不够。

(二)《词话》的征引和王国维所作评论的英译合谐性

以上举例中已经涉及到了《词话》对文学作品原文的引用和王国维对引用材料的评论在英译文中结合的和谐性问题,以下进一步通过译例加以分析说明。

A.涂译

15)“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The moonlight flows on the tiles”presents an excellentworld.Unfortunately,he substituted“Kuei-hua”(cassia’s splendor)for“moon”.

原文引用词语的译文和评论部分译文存在不一致性,词句中的“桂花”不应译为moonlight,这样译会导致误解或费解,因为后句中的Kuei—hua在前面的译文中并未出现。

16)“西风残照,汉家凌阙。”寥寥八字……The line,“There is awestwind and lingering lightover the tombs and arches of the Han dynasty,”for instance,consists of only eightwords…

汉语原文有八个字,但译文却有17个单词,译文说eightwords导致指涉不清。

17)绿杨楼外出秋千……柳外秋千出画墙A swing dashes out of the pavilion amid the willows…Through the willows a swing flies above the painted wall.

原文引用两句诗词本是说明二者间用“出”字的联系,而译文中对原文两个“出”的英译没有统一起来,而且原文赞誉的第一句在译文里也很难使人想象出原诗佳处何在。

B.李译

18)小山矜贵有余Yen Chi-tao was too proud of his high birth

译文high birth指晏几道的出身,但实际上原文“矜贵”指其作品的风格。

19)映梦窗零乱碧。……玉老田荒。A tangle of green reflected in the dream window.…the fields a wasteland,jade broken to bits.

同涂译一样,译文未说明引用词句和词作者的名字(“梦窗”和“玉田”)间的关系。

20)“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The sun sinks round over the long river”.This sort of ching-chieh can be said to represent a sublimeness of view which is ageless.

前文用sublime译“壮美”,而此例属于无我之境之“优美”,因此存在前后用词的冲突。

21)此二语令人解颐。I find these two com-ments altogether laughable.

原文有“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可见周邦彦“旨荡”而意不足;“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因此作者是认同“此二语”的,这里译为altogether laughable属于误译。

(三)两个译本的关系

关于李译是否对涂译有所借鉴的问题,我们可尝试通过文本比较部分地解决。涂译出版在先,李译7年后出版(实际翻译时间要早些)。二人在有些引文的翻译上差异很大,但也有一部分译文似存在相似性。笔者发现,至少在六首诗词的译文上呈现出显著相似之处,这说明李译对涂译有一定借鉴。下面举其中一例略作分析。

22)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涂译:Seeking by elixir to attain immortality,many have been the dupe of strange drugs.It ismuch better to drink good wine and clothe our bodies in gowns of silk and satin.

李译:Seeking by food to obtain Immortality//Many have been the dupe of strange drugs.//Better far to drink good wine//And clothe our bodies in robes of satin and silk.

涂译32词,李译30词,重复部分28词,可认为两个译文是基本相同的。笔者未发现涂译之前有人如此译文,涂译当是自译。因李译在后,应是李译参照了涂译,而非反之。不同之处是李译用了by food,但却是错的。

23)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涂译:Once she was a dancing house girl;now she is a wandering man’s wife.The wandering man left and has never returned;it is hard to keep an empty bed alone.

李译:Once she was a dancing-house girl,//Now she is a wandering man’s wife.//The wanderingman went,but did not return.//It is hard alone to keep an empty bed.

涂译31词,李译30词,重复部分27词,两个译文基本相同。涂译的注释交代译文借鉴自韦利的译文。李译未说明来源,可能直接参照了韦利译文,也可能是借鉴了涂译。

(四)研究结果和讨论

本研究获得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 研究数据

由上表可知,涂译对原文中作品和观点征引的英译存在问题或可商榷处的共有6处,占原文89处征引的6.7%,李译15处,占16.7%;涂译对征引评论的英译存在问题或可商榷的共有9处,李译有17处;涂译对原文中征引和评论在译文中出现不和谐之处有4处,李译12处。这些问题涉及对征引和评论英译的不准确、对征引的英译和对征引评论的英译的不和谐以及责任性误译等。笔者没有过多涉及译文的艺术性问题。若把表中前四列数据全部计入征引—评论再现存在问题之处的数量,则涂译19处,李译44处,李译总数上是涂译的2.3倍。相对而言,李译的不和谐程度是涂译的两倍以上,反映出李译在再现原文互文 评论和谐关系方面的表现更不理想。由于原文的互文—评论是基于原文所属的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在向另一种文学和文化传统翻译时,必然存在各种困难。这些问题反映了在译文中圆满再现原文的征引—评论和谐关系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也反映了译者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结语

翻译批评中互文性分析的重点是考察互文材料在译文中的语义功能和结合方式及其和谐度。笔者以属于中国文化典籍范畴的《人间词话》及其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评析了两个译本对原文征引和征引的评论两方面英译文的和谐问题以及两个译本可能的关系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两个译本在对原文征引和评论的英译及其在译文内部的结合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不和谐:一是原文对有些文学作品的征引之英译的文学特征与原文评论之英译所指涉的文学特征之间的不和谐;二是原文对有些文学观点的征引之英译与原文对其评论之英译间的不和谐。相对而言,李译的不和谐程度高于涂译。另外,两个译本皆存在对原文具有明显不同内涵的词语英译为相同英文词而导致区分度不够和英语语言错误问题,以及误译问题。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本研究,李译在部分诗词的翻译上借鉴了出版较早的涂译。两个译本在对原文征引的英译和征引的评论的英译方面存在的这些不足反映了在译文中圆满再现原文的征引—评论和谐关系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也反映了译者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注释:

①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不计入本文重点研究的互文现象。

[1]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绍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

[2]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68.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王国维.人间词话[M].涂经诒,译.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0.

[5]王国维.大中华文库·人间词话[M].A.Rickett(李又安),英译,张徐芳,今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6]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206.

[7]王晓农.英语世界对《人间词话》的翻译与研究综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9-94.

[8]彭玉平.《人间词话》英译两种平议——以李又安译本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12(9):131-139.

[9]Liu,James J.Y.(刘若愚).Wang Kuo-wei’s“Jen-chien Tz’uhua”:A Study i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J].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79(2):363-364.

On Reproduction of Quotation-Commentary Relationship of Renjian Cihua in Its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WANG Xiaon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udong University,Yantai 264025,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texts are strongly intertextual,and the intertextuality based study of the reproduced original intertextual—commentary relationship should be one of the main tasks for translation criticism regar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theory texts.W ith reference to Wang Guowei’s Renjian Cihua and its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by Tu and Rickett respectively,the reproduction of the original quotation-commentary relationship in either translation is analyzed.Themat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either translation has some problems in reproducing the original quotation-commentary relationship.This inharmonious relationship ismainly concerned w ith two aspects:one is that between the translations of some Chinese literary work citations and the translations of their corresponding Chinese commentsw ith regard to literary features;and the other,between the translations of some cited literary views and the translations of their corresponding Chinese comments.Compared w ith Tu’s translation,Rickett’s commits much more inharmonious renderings w ith more translation errors.The problems reflect someweakness of the two translations.Besides,it is found that to some extent Rickett’s translation drew on Tu’s,though she did not acknow ledge the latter.

Renjian Cihua;English translation;quotation;commentary;intertextuality

H315.9

A[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150407207

[责任编辑 董明伟]

2015-03-11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文本翻译研究及应用”(13YJC740146)部分研究成果

王晓农(1968—),男,山东淄博人,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词话互文
增山词话
半梦庐词话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新词话
词话三则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人间词话》视角下的聊斋词
论《人间词话》境界说“真”之蕴涵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