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瓜苗期腐烂病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治试验

2015-03-09刘永亮等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1期

刘永亮等

摘要:通过组织分离法,从温室大棚内发生南瓜苗期腐烂病的植株中分离得到一株菌株。采用南瓜茎人工接种试验进行致病性测定,确认该菌株为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初步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瓜枝孢霉(Cladosporiumcucumerinum),编号为Cc-1。孢子萌发试验及温室防病试验结果表明:6225%腈菌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真菌Cc-1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均高于90%,温室防治效果分别为7611%与7550%。

关键词:南瓜苗;腐烂病;病原鉴定;芽枝霉属;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429+S484+.9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1-0086-03

寿光蔬菜大棚南瓜育苗生产中,发生一种危害南瓜苗期茎叶的病害。该病害在作砧木用的南瓜幼苗茎部与叶片均可发病,多为嫩茎发病,发病初期为淡黄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期发病部位凹陷龟裂,表面产生大量灰褐色霉层,易倒伏。叶片发病时,初期形成褪绿色病斑,后期病斑处正反面产生灰褐色霉层。多在温度低、湿度大的傍晚与次日上午发病,严重影响南瓜砧木的生长与发育。

该病害症状与报道的黄瓜黑星病症状表现相似[1~3]。但目前尚未见关于南瓜上发生类似黑星病的研究报道。本试验通过南瓜砧木茎叶腐烂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初步确定了病原菌种类,并通过温室药剂抗病试验,检测出所用药剂的防治效果,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品种京新白雪南瓜,由河北省青县大地育苗中心繁育,从泰安友谊种业批发部购买。

1.1.2供试药剂75%百菌清:由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2.25%腈菌唑·福美双:由山东恒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均购自泰安富华农资。

1.2试验方法

1.2.1病原菌的组织分离与鉴定取新鲜的病叶与病茎,用清水冲洗,经75%酒精与0.1%升汞消毒,从其病健交界处切3~5cm见方的组织块,置于PDA培养基上25℃恒温培养,待菌丝长出后,进行纯化转移至新的PDA培养基上培养,4℃保存菌种。

观察菌落、菌丝、产孢结构及孢子形态,参考魏景超(1979)[4]的方法对病原进行初步鉴定。

1.2.2离体南瓜茎接种试验在PDA培养基上划线接种分离的真菌,25℃培养6~8d,向培养皿中倒入无菌水10~15ml,用曲玻棒在菌落表面轻轻刮动数次,即制成孢子母液,倒入灭菌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无菌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用4层灭菌纱布过滤到另一个无菌小烧杯中,制成1×105cfu/ml孢子悬浮液。

取10株健康的南瓜植株,切取长为5cm左右的健康嫩茎,接种孢子悬浮液,保湿处理,7d后观察结果。对病斑进行再次组织分离,观察比较所得病原菌与初次分离病原菌形态有无差异。

1.2.3孢子萌发试验取已灭菌试管7支,各倒入1×105cfu/ml孢子悬浮液9ml,然后分别加入无菌水,腈菌唑·福美双800、900、1000倍液,百菌清600、800、1000倍液各1ml。每处理重复3次,置于25℃处,12h后观察并记录结果,用悬滴法测孢子的萌发率及抑制率。

1.2.4温室防病试验选取健康南瓜种子,温水浸种3d催芽,选取出芽较一致的种子,播到装有灭菌土的营养钵中,每盆4~5粒。参考李光华等(2003)[5]和曹守军等(2011)[6]的方法,等幼苗长出一片真叶时,喷浓度为106cfu/ml孢子悬浮液10ml/株,每天1次,连续喷4d。在第2次喷孢子悬浮液前,分别喷无菌水及药剂腈菌唑·福美双800倍液和百菌清600倍液各10ml/株,植株液滴消失后,再喷孢子液,每处理6盆。最后一次接种病原菌后7d,观察结果并记录病情。

分级标准:参照李保聚(1997)[7]对苗期黄瓜黑星病的分级标准,略有改动。0级:植株健康,叶片形状与叶色未发生变化;1级:叶片萎缩或出现直径小于0.5mm的病斑,叶柄及茎表面无病斑;2级:叶片出现大于0.5mm的病斑,叶柄及茎表面出现病斑,病斑未凹陷龟裂;3级:叶柄及茎表面出现凹陷龟裂病斑,植株未在龟裂病斑处倒伏;4级:植株在龟裂病斑处倒伏,出现萎蔫症状,生长点还存在;5级:植株死亡或生长点腐烂死亡。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应病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组病情指数-处理组病情指数)/对照组病情指数×100

1.3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均由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病原菌形态学鉴定结果

经组织分离,得到1株菌株,其分离率达85%。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4d后,可形成单个菌落(图1-A),菌落为圆形,边缘较整齐,初期白色,后期为灰褐色,菌落生长缓慢。其菌丝(图1-B)初期无色,后期为褐色,光滑壁薄,呈锐角分支,有隔,排列紧密。分生孢子梗(图1-C与1-D)无色或浅色,直立细长,有分支,有隔。顶端尖锐,分生孢子顶生,2~4个孢子串生,以分生孢子链进行分支。分生孢子(图1-F)淡褐色或橄榄色,单胞,壁薄,少见分隔,大小不一,一般为(28.9~41.6)μm×(12.8~14.6)μm。孢子间易断裂,孢子萌发(图1-E)时,多从一端长出菌丝,有时可见两端长出菌丝。endprint

摘要:通过组织分离法,从温室大棚内发生南瓜苗期腐烂病的植株中分离得到一株菌株。采用南瓜茎人工接种试验进行致病性测定,确认该菌株为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初步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瓜枝孢霉(Cladosporiumcucumerinum),编号为Cc-1。孢子萌发试验及温室防病试验结果表明:6225%腈菌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真菌Cc-1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均高于90%,温室防治效果分别为7611%与7550%。

关键词:南瓜苗;腐烂病;病原鉴定;芽枝霉属;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429+S484+.9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1-0086-03

寿光蔬菜大棚南瓜育苗生产中,发生一种危害南瓜苗期茎叶的病害。该病害在作砧木用的南瓜幼苗茎部与叶片均可发病,多为嫩茎发病,发病初期为淡黄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期发病部位凹陷龟裂,表面产生大量灰褐色霉层,易倒伏。叶片发病时,初期形成褪绿色病斑,后期病斑处正反面产生灰褐色霉层。多在温度低、湿度大的傍晚与次日上午发病,严重影响南瓜砧木的生长与发育。

该病害症状与报道的黄瓜黑星病症状表现相似[1~3]。但目前尚未见关于南瓜上发生类似黑星病的研究报道。本试验通过南瓜砧木茎叶腐烂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初步确定了病原菌种类,并通过温室药剂抗病试验,检测出所用药剂的防治效果,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品种京新白雪南瓜,由河北省青县大地育苗中心繁育,从泰安友谊种业批发部购买。

1.1.2供试药剂75%百菌清:由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2.25%腈菌唑·福美双:由山东恒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均购自泰安富华农资。

1.2试验方法

1.2.1病原菌的组织分离与鉴定取新鲜的病叶与病茎,用清水冲洗,经75%酒精与0.1%升汞消毒,从其病健交界处切3~5cm见方的组织块,置于PDA培养基上25℃恒温培养,待菌丝长出后,进行纯化转移至新的PDA培养基上培养,4℃保存菌种。

观察菌落、菌丝、产孢结构及孢子形态,参考魏景超(1979)[4]的方法对病原进行初步鉴定。

1.2.2离体南瓜茎接种试验在PDA培养基上划线接种分离的真菌,25℃培养6~8d,向培养皿中倒入无菌水10~15ml,用曲玻棒在菌落表面轻轻刮动数次,即制成孢子母液,倒入灭菌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无菌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用4层灭菌纱布过滤到另一个无菌小烧杯中,制成1×105cfu/ml孢子悬浮液。

取10株健康的南瓜植株,切取长为5cm左右的健康嫩茎,接种孢子悬浮液,保湿处理,7d后观察结果。对病斑进行再次组织分离,观察比较所得病原菌与初次分离病原菌形态有无差异。

1.2.3孢子萌发试验取已灭菌试管7支,各倒入1×105cfu/ml孢子悬浮液9ml,然后分别加入无菌水,腈菌唑·福美双800、900、1000倍液,百菌清600、800、1000倍液各1ml。每处理重复3次,置于25℃处,12h后观察并记录结果,用悬滴法测孢子的萌发率及抑制率。

1.2.4温室防病试验选取健康南瓜种子,温水浸种3d催芽,选取出芽较一致的种子,播到装有灭菌土的营养钵中,每盆4~5粒。参考李光华等(2003)[5]和曹守军等(2011)[6]的方法,等幼苗长出一片真叶时,喷浓度为106cfu/ml孢子悬浮液10ml/株,每天1次,连续喷4d。在第2次喷孢子悬浮液前,分别喷无菌水及药剂腈菌唑·福美双800倍液和百菌清600倍液各10ml/株,植株液滴消失后,再喷孢子液,每处理6盆。最后一次接种病原菌后7d,观察结果并记录病情。

分级标准:参照李保聚(1997)[7]对苗期黄瓜黑星病的分级标准,略有改动。0级:植株健康,叶片形状与叶色未发生变化;1级:叶片萎缩或出现直径小于0.5mm的病斑,叶柄及茎表面无病斑;2级:叶片出现大于0.5mm的病斑,叶柄及茎表面出现病斑,病斑未凹陷龟裂;3级:叶柄及茎表面出现凹陷龟裂病斑,植株未在龟裂病斑处倒伏;4级:植株在龟裂病斑处倒伏,出现萎蔫症状,生长点还存在;5级:植株死亡或生长点腐烂死亡。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应病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组病情指数-处理组病情指数)/对照组病情指数×100

1.3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均由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病原菌形态学鉴定结果

经组织分离,得到1株菌株,其分离率达85%。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4d后,可形成单个菌落(图1-A),菌落为圆形,边缘较整齐,初期白色,后期为灰褐色,菌落生长缓慢。其菌丝(图1-B)初期无色,后期为褐色,光滑壁薄,呈锐角分支,有隔,排列紧密。分生孢子梗(图1-C与1-D)无色或浅色,直立细长,有分支,有隔。顶端尖锐,分生孢子顶生,2~4个孢子串生,以分生孢子链进行分支。分生孢子(图1-F)淡褐色或橄榄色,单胞,壁薄,少见分隔,大小不一,一般为(28.9~41.6)μm×(12.8~14.6)μm。孢子间易断裂,孢子萌发(图1-E)时,多从一端长出菌丝,有时可见两端长出菌丝。endprint

摘要:通过组织分离法,从温室大棚内发生南瓜苗期腐烂病的植株中分离得到一株菌株。采用南瓜茎人工接种试验进行致病性测定,确认该菌株为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初步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瓜枝孢霉(Cladosporiumcucumerinum),编号为Cc-1。孢子萌发试验及温室防病试验结果表明:6225%腈菌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真菌Cc-1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均高于90%,温室防治效果分别为7611%与7550%。

关键词:南瓜苗;腐烂病;病原鉴定;芽枝霉属;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429+S484+.9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1-0086-03

寿光蔬菜大棚南瓜育苗生产中,发生一种危害南瓜苗期茎叶的病害。该病害在作砧木用的南瓜幼苗茎部与叶片均可发病,多为嫩茎发病,发病初期为淡黄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期发病部位凹陷龟裂,表面产生大量灰褐色霉层,易倒伏。叶片发病时,初期形成褪绿色病斑,后期病斑处正反面产生灰褐色霉层。多在温度低、湿度大的傍晚与次日上午发病,严重影响南瓜砧木的生长与发育。

该病害症状与报道的黄瓜黑星病症状表现相似[1~3]。但目前尚未见关于南瓜上发生类似黑星病的研究报道。本试验通过南瓜砧木茎叶腐烂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初步确定了病原菌种类,并通过温室药剂抗病试验,检测出所用药剂的防治效果,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品种京新白雪南瓜,由河北省青县大地育苗中心繁育,从泰安友谊种业批发部购买。

1.1.2供试药剂75%百菌清:由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2.25%腈菌唑·福美双:由山东恒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均购自泰安富华农资。

1.2试验方法

1.2.1病原菌的组织分离与鉴定取新鲜的病叶与病茎,用清水冲洗,经75%酒精与0.1%升汞消毒,从其病健交界处切3~5cm见方的组织块,置于PDA培养基上25℃恒温培养,待菌丝长出后,进行纯化转移至新的PDA培养基上培养,4℃保存菌种。

观察菌落、菌丝、产孢结构及孢子形态,参考魏景超(1979)[4]的方法对病原进行初步鉴定。

1.2.2离体南瓜茎接种试验在PDA培养基上划线接种分离的真菌,25℃培养6~8d,向培养皿中倒入无菌水10~15ml,用曲玻棒在菌落表面轻轻刮动数次,即制成孢子母液,倒入灭菌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无菌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用4层灭菌纱布过滤到另一个无菌小烧杯中,制成1×105cfu/ml孢子悬浮液。

取10株健康的南瓜植株,切取长为5cm左右的健康嫩茎,接种孢子悬浮液,保湿处理,7d后观察结果。对病斑进行再次组织分离,观察比较所得病原菌与初次分离病原菌形态有无差异。

1.2.3孢子萌发试验取已灭菌试管7支,各倒入1×105cfu/ml孢子悬浮液9ml,然后分别加入无菌水,腈菌唑·福美双800、900、1000倍液,百菌清600、800、1000倍液各1ml。每处理重复3次,置于25℃处,12h后观察并记录结果,用悬滴法测孢子的萌发率及抑制率。

1.2.4温室防病试验选取健康南瓜种子,温水浸种3d催芽,选取出芽较一致的种子,播到装有灭菌土的营养钵中,每盆4~5粒。参考李光华等(2003)[5]和曹守军等(2011)[6]的方法,等幼苗长出一片真叶时,喷浓度为106cfu/ml孢子悬浮液10ml/株,每天1次,连续喷4d。在第2次喷孢子悬浮液前,分别喷无菌水及药剂腈菌唑·福美双800倍液和百菌清600倍液各10ml/株,植株液滴消失后,再喷孢子液,每处理6盆。最后一次接种病原菌后7d,观察结果并记录病情。

分级标准:参照李保聚(1997)[7]对苗期黄瓜黑星病的分级标准,略有改动。0级:植株健康,叶片形状与叶色未发生变化;1级:叶片萎缩或出现直径小于0.5mm的病斑,叶柄及茎表面无病斑;2级:叶片出现大于0.5mm的病斑,叶柄及茎表面出现病斑,病斑未凹陷龟裂;3级:叶柄及茎表面出现凹陷龟裂病斑,植株未在龟裂病斑处倒伏;4级:植株在龟裂病斑处倒伏,出现萎蔫症状,生长点还存在;5级:植株死亡或生长点腐烂死亡。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应病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组病情指数-处理组病情指数)/对照组病情指数×100

1.3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均由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病原菌形态学鉴定结果

经组织分离,得到1株菌株,其分离率达85%。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4d后,可形成单个菌落(图1-A),菌落为圆形,边缘较整齐,初期白色,后期为灰褐色,菌落生长缓慢。其菌丝(图1-B)初期无色,后期为褐色,光滑壁薄,呈锐角分支,有隔,排列紧密。分生孢子梗(图1-C与1-D)无色或浅色,直立细长,有分支,有隔。顶端尖锐,分生孢子顶生,2~4个孢子串生,以分生孢子链进行分支。分生孢子(图1-F)淡褐色或橄榄色,单胞,壁薄,少见分隔,大小不一,一般为(28.9~41.6)μm×(12.8~14.6)μm。孢子间易断裂,孢子萌发(图1-E)时,多从一端长出菌丝,有时可见两端长出菌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