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地球》歌词的生态话语分析

2015-03-07赵丽丽成汹涌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副歌物性语言学

赵丽丽 成汹涌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郑州 450001)



《爱地球》歌词的生态话语分析

赵丽丽 成汹涌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郑州 450001)

语言不仅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更是人类的行为方式。歌词语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形式,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由于自然生态系统逐渐遭到破坏,旨在唤醒人类生态意识的歌曲应运而生。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域下,运用及物性系统对歌词语篇《爱地球》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数据发现:歌词中物质过程远远多于其他过程,以呼吁人类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主义价值观。

生态话语分析;及物性系统;《爱地球》;生态意识

引言

歌曲是当今最为广泛传播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形式之一 ,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可以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慰藉。歌曲透过歌词及其他方式带给人们感官和精神上的享受,优秀的音乐作品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近年来我国公益事业蒸蒸日上,公益歌曲应运而生。公益歌曲是为公众的集体利益和社会良好风尚服务的非盈利性歌曲,具有社会的效益性,表现的号召性和主题的现实性。《爱地球》发行于预言中的世界末日2012年12月21日,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首生态公益歌曲,由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与世界低碳环保联盟总会主办,三十多位新生代歌手倾情演绎,旨在用美丽的歌声唤醒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目前对歌词的研究可分为两类:语言学领域和非语言学领域。语言学领域研究侧重于歌词的修辞(周霞,张颖 2009),歌词的人际意义(魏玉芳 2013),歌词中的语法 (霍珍 2009)等;非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侧重于歌词翻译(李程 2002),歌词的美学价值 (许自强 2000)。文献表明,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歌词语篇所做的分析较为有限,且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歌词语篇分析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对歌词语篇《爱地球》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探讨歌词如何运用语言传递正能量,旨在呼吁人们的生态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

1. 文献综述

生态话语分析关注语言上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而及物性把人们在现实世界的经历及内心的感受表达为若干个过程,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一个认知纬度。

1.1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语言学是将生态学与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虽仅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生态话语分析并不是简单的批评话语分析,更不能将其简单地归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既包括语言的社会环境,又包括社会所处的生态环境(程建山 2013)。尽管生态话语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关系紧密,但前者更注重语篇中的生态意识。对于分析而言,“语篇更多的是展示的场所,包括人类如何识解自身,以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更关注人类对自然以及自然中其他生态系统的描写偏见”(辛志英,黄国文 2013:8)。Halliday(1990)曾多次阐述他的生态语言学思想,其论文《意义表达的新路径:对应用语言学的挑战》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建构生态话语分析开了先河。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为谋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建立人类文明的丰碑。然而人类对地球的破坏速度与程度已超出人类自己的预料。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污染与酸雨蔓延,及近年来出现的白色污染和雾霾天气无不给人类敲响警钟。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正吞噬着曾经的碧海蓝天。同样为了生存,人类面对这原本美丽如今却伤痕累累的星球再也无法处之泰然。生态危机从根本上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危机,而不是科学技术上的危机(杨汝福,曲春玲 2013:117)。因此普及生态文明、绿色文明的价值理念迫在眉睫。而“生态意识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者的社会责任之一”(辛志英,黄国文 2013:7),生态话语分析旨在唤醒人类爱护地球的意识,积极引导和培养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

1.2 及物性系统

语言之所以为语言,是因其具有一定的功能(胡壮麟 2006)。Halliday(1994)把具象的功能归纳为抽象的功能,即纯理功能,并将其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功能中的一个基本语义系统,是指人们在现实世界及内心世界的各种经历通过语言表达为若干个过程,并指出其中的参与者,包括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过程及存在过程(Thompson 2008)。物质过程实质上就是“做”的过程(Halliday 1994),大多由动态动词来表示,参与者包括动作者和动作的接受者,即目标。心理过程就是“知”的过程,用以表示知觉、情感和认知等心里活动的过程(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 2004)。一般涉及两个参与者:感知者与现象。关系过程是“是”的过程,反映的是事物之间处于什么关系,可分为两种模式:归属类与识别类。归属类指某物体具备哪些属性,参与者包括属性与载体。识别类指一个实体与另一实体的统一性,或者是身份的确定。被确定身份的实体被称为被识别者,而起确定作用的实体称为识别者。行为过程指生理与心理行为过程,如呼吸、笑、做梦等,一般只涉及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言语过程是“说”的过程,指人们通过讲话进行信息交流。参与者包括讲话者、受话者、目标与讲话内容。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或发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有一个参与者,即存在物。环境成分指用以表示时间、空间、因果、方式、伴随等具有环境意义的成分。环境成分一般映射到附加语上,由介词短语与副词词组表达。

2. 《爱地球》的生态话语分析

《爱地球》的歌词由前奏、主歌1、副歌1、主歌2、副歌2、桥段、副歌3组成。本文以主歌、桥段与副歌的歌词为语料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爱地球》讲述了环境遭到破坏后对地球生物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恶化的环境敲响了警钟,人类开始猛醒,懊悔和反思。歌词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最后号召人们手牵手心连心,共同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那么歌词如何运用语言传达生态主义价值理念?这也是我们分析此语篇的初衷。以下从及物性系统对主歌、桥段、副歌三部分别进行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意识的觉醒: 在前奏部分仅有的两句话“保护环境靠大家,爱护地球你我他”均为物质过程,以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在主歌部分讲述了遭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现状,及人类的觉醒。主歌部分的及物性分析如下表所示:

歌词首先描绘了鱼及鱼所代表的水资源和海洋遭到人类的破坏。鱼本应该在水里游动,而今却在水面漂浮,“漂浮”虽是物质过程,但动作者鱼并非出于自愿,这一状态的改变是对人类的控诉,因为漂浮意味着鱼已经死亡,而罪魁祸首则是贪婪的人类。鱼本是自由的化身,现在却因水污染痛苦不堪。鸟儿在天空飞翔这一物质过程本是正常之事,但其环境成分却是“孤单”,说明鸟儿失去了同伴与家园。鸟儿本可以筑巢树林,但森林早已砍伐殆尽,没有了栖身之所,也就只能在天空游荡了。自由的翅膀本可以自由翱翔,但竟不知飞向何方,鸟儿本没有心理活动,“不知”却为心理过程,更加细腻地把鸟儿无家可归的窘境描绘出来。面对伤痕累累的家园,人类开始反思,面对岌岌可危的地球环境状况,开始用行动来弥补挽救。首先是针对鱼儿的现状。人们希望用行动改善其生存环境,即改变山川河流的属性,令其清澈如初,用物质过程以体现“做”的重要性。而“为你”这一环境成分表明“种树”这一物质过程并非出于一己之私,而是让鸟与鱼有一个归宿。虽是小小举动,却是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

表一 主歌歌词及物性分布

自我反思: 桥段部分的歌词描绘了人类面临日渐被吞噬的家园再也无法熟视无睹,人们开始哭诉,开始反思。桥段部分的歌词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二 桥段歌词及物性分析:

人们眼含热泪为渐渐模糊的家园痛心不已,物质过程“含着泪珠”和行为过程“默默哭泣”体现人们饮苦食毒,为之前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面对满身病痛而呻吟的地球,人们不再陶醉于自己创造的辉煌成就,而是开始惋惜。用言语过程诉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情景已不再,留在眼前的只有一片模糊。这也促使人们反思:我们在改造自然和环境的时候,对于无私奉献的地球母亲,我们又做了些什么?

生态价值观的践行: 副歌部分号召人们手牵手,心连心用实际行动拯救地球,拯救未来。其及物性分析如下表所示:

副歌部分歌词虽短,但均为物质过程,即“做”的过程,例如“手牵手”、“心连心”意为要想挽救地球就要用实际行动。其中第4、5、7句均未出现动作者,原因并非是动作者的不确定,而是暗指全人类。而其中的环境成分多为“一起”,意味着为了我们曾有的碧海蓝天,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身体力行保护我们的家园。

表三 副歌歌词及物性分析:

3. 讨论

《爱地球》这首公益歌曲旨在唤醒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并激励人们从自身做起,以上分析就诠释了歌曲如何运用歌词传递正能量。不难发现,歌词中出现大量的物质过程,占总过程类型的38.5%。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物质过程呢?物质过程的核心是“做”,但人类不恰当的作为可以置其他物种于死地,如歌词中鱼儿与鸟儿所处的环境是在提醒我们人类的所作所为已经破坏了自然的和谐。当我们在哭诉美好的家园已被摧毁的时候,我们的反省不能只停留在言语行为上,只有摆正心态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挽救地球母亲。鱼与鸟的窘境也只是冰山一角。 但如果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亡羊补牢也为时未晚。至于人类未来何去何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行为。面对痛苦呻吟的地球母亲,只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心态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保护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取决于心,即人类的精神生态。自然不是人类随意掠夺的对象,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宝库,而是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许多人为了一己之私早已把这些抛在脑后各奔“钱”程了。“钱”程使得社会浮躁,并一点一点吞噬人心。贪婪和功利只会自毁前程,只有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自救。只有当我们心连心、手牵手共同为鸟儿留下一片蓝天、为鱼儿留下一片天蓝,一起行动起来才能与地球母亲同呼吸共命运。

结语

研究发现,在及物性指导下的歌词的生态话语分析展现了原本美丽富饶的家园现在却阴影笼罩,而面对伤痕累累的地球母亲,人类开始反思,是要“钱”程还是前程?人不能只看眼“钱”不顾未来,于是呼吁全人类心连心手牵手来拯救地球,也是人类的自我救赎。语言不仅能传递信息,还可以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而高谈阔论只是隔靴挠痒,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倡导绿色文明,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主义价值观,重现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和谐景象。

Halliday, M. A. K. (1990).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 [J].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6).

Halliday, M. A. K. (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Thompson, G. (2008).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2nd edition)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程建山(2013). 英语广告中的生态批评话语分析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胡壮麟(2006).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霍珍(2009). 当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语法变异现象分析 [J]. 经营管理者(10)。

李程(2002). 歌词的英汉翻译 [J]. 中国翻译(2)。

魏玉芳(2013). 英语流行歌曲歌词的人际意义分析[MA]. 华中师范大学。

辛志英, 黄国文(2013).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 [J]. 外语教学(3)。

许自强(2000). 歌词创作美学 [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汝福, 曲春玲(2013).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生态话语分析 [J]. 现代语文(8)。

周霞, 张颖(2009). 歌词语言的文体学研究 [J]. 长城(12)。

朱永生, 严世清, 苗兴伟(2004). 功能语言学导论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15-02-02

猜你喜欢

副歌物性语言学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Music for dying will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副歌:致爱米莉·狄金森
Let Her Go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