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2015-03-07周一书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模因二语外语

周一书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 510182)



模因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周一书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 510182)

语言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生长周期就是新语言的输入、内化、强化和输出的过程,也是语言习得者实现二语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平衡发展的过程。在“背诵-模仿-创造”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课堂教学中应用“背诵教学法”、“语境教学法”、“模仿教学法”和“联想教学法”等,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

模因;二语输入;二语输出;英语教学

引 言

许多英语教师经常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后,虽然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听懂英语日常表达,阅读英文资料,却无法在说话和写作时应用上储藏于大脑中的词汇,“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的表达比比皆是。这种语言习得中理解能力(comprehensive ability)和产出能力(production ability)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是十分值得我国语言教育界关注的。任何一门语言习得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而产出能力相对于理解能力的滞后极大地影响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实现,也阻碍了习得者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该现象的普遍存在无疑是我国二语教学所碰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模因论研究的新起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参考。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国外学术界对模因论的研究始于1976年英国生物学家Dawkins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的出版。我国语言学界对模因论的研究始于2003年何自然先生提出的“语言模因论”。该理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解释语言习得和传播规律的理论。“语言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它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语言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更值得我们注意”(何自然,何雪林 2003:205)。2005年,何自然先生在其撰写的《语言中的模因》一文中指出,“语言模因见于教育知识的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语言的交际和交流。因此,研究语言中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将对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等产生影响,有助于观察语言自身的表现,发现语言发展和进化的规律,有助于在社会文化的交际和交流中学习语言”(2005:63)。自此,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开始对模因论在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通过各种论证方式探讨模因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合理性以及在实际语言教学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人们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翻译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应用,但对运用模因论指导语言综合教学以促进语言习得者理解和产出能力平衡发展的探讨较少。为此,本文尝试从模因复制和传播特点的角度阐释二语习得的过程,通过融合模因复制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过程和第二语言的输入、内化、强化和输出的习得过程,构建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以期对解决二语习得者理解和产出能力不平衡这一难题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 模因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模因论,语言模因发展的生命周期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而二语习得的输入输出理论强调二语的输入、内化、强化和输出过程。可见,模因论所揭示的语言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与二语习得输入输出的习得过程是基本一致的:模因的同化和记忆过程就是语言的输入过程,模因的表达和传播过程就是语言的输出过程;要实现二语习得者理解和产出能力的平衡,就要先满足语言模因的生存条件(同化和记忆),保证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达到语言模因的发展(表达和传播),实现正确、有效的语言输出。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模因复制、传播的四个阶段和二语习得的规律,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以达到语言模因的成功复制传播和语言习得的目的,进而实现二语习得者理解和产出能力的平衡。根据黄洁(2007)和李捷(2011)将模因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与Gass(2001)的二语习得认知加工过程的结合,以及李捷、何自然(2010)和周一书(2014)提出的模因论指导下的汉语教学方法的建议,我们设计出“背诵-模仿-创造”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者之间的联系如表一可见。

表一

二、 模因论与二语输入教学

2.1 理论依据

语言学家Krashen(1985)认为二语习得是通过习得者获得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实现的。他在强调语言输入必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所输入的语言应符合“被注意”和“被理解”这两个重要条件。二语习得者获取充足语言输入的过程就是模因生长周期中的同化和记忆阶段。同化(assimilation)和记忆(retention)是指语言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进而在宿主大脑里停留的时间得到延长、同时传播和复制到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得以增加的过程。

针对语言输入这两个阶段,我们提倡采用背诵教学和语境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背诵,是语言输入的一个直接、快捷和有效的手段。语言学家Ellis(1994:210)曾指出,背诵式的语言输入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它既能促使学习者注意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又能让学习者注意到自己所要表达的与所能表达的内容之间的差距,从而克服母语负迁移的不利影响,优化语言输入,促进语言输出的质量。背诵输入有利于学习者对语言模因产生足够的注意和深刻的理解。学习者在背诵过程中会自觉地注意背诵材料的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并通过反复阅读和朗诵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为准确的表达和传输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背诵教学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语言模因从“理解”到“产出”的时间,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加快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还能够降低学生的语言输出焦虑,增加其语言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要让背诵教学的效果最大化,语境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社会实践的体现,还是催生社会实践的潜在动力,脱离生活实际的语言是无法适应语言模因生存发展规律的语言(谢朝群,何自然 2007:34)。语言模因是携带宿主意图,并以情景语境、语言语境、认知语境和社会语境为触发语境的信息表证(李捷,何自然 2014),而语境教学法就是通过提供合适的语境来促成语言模因同化和记忆的实现,同时帮助学习者借助语言结构、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重新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法通过语境化模拟满足了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要求,符合“学伴用随原则”(王初明 2009)。在该原则中,“学相伴”就是语境化语言学习,通过设置各种具体生动的情景激活与之相伴的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语言和记忆语言,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表达活动,实现“用相随”。这种教学法不仅有助于语言的记忆,强化语言的输入,也有利于语言的运用,优化语言的输出。

2.2 教学步骤

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语言模因的输入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精心选择语言输入材料。语言材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语言输入的效果,教师必须根据模因的四个基本条件(实用性、合理性、时尚性和权威性(陈琳霞,何自然 2006)),对课堂教授的语言知识和背诵文本精挑细选。例如,教师不仅要从教材中选取大量实用的词汇和句型搭配作为基础语言积累,还应收集、挑选出题材和体裁不同的经典名篇供学生欣赏和背诵。同时,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和文化进步的趋势,通过各种媒介搜集最新的语言文化知识,结合实际应用教授给学生,保持其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另外,对于背诵材料的遴选,教师要根据学生语言知识的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发展,选择一些篇幅适中、语言知识点集中、词汇句型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文本。

第二,教授灵活多样的背诵方法,结合语境强化理解和记忆。我们所提倡的背诵,是在深刻理解语言知识和背诵材料基础上的背诵,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僵化记忆是有本质区别的。理解是背诵的前提,运用是背诵的目的。只有深刻理解后的材料才是有意义的材料,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才会与大脑原有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运用所背诵的知识时才会根据不同的情景灵活应用。因此,理解是所有不同背诵方法的根本前提。灵活使用合理的背诵方式可以节省记忆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纠正和训练学生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语音意识提高其的词汇认读水平,提高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李光泽,董燕萍 2012)。通过大声地反复朗读,学生可以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和句子意群的停顿加深对文本的篇章理解能力,进而强化记忆效果。此外,语境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讲授一个需要背诵的文本的时候,应对词汇表达、句型搭配、段落结构和篇章布局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讲解,归纳出语言使用的异同,同时设置各种真实的场景,展示语言表达的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和记忆所学的语言知识。

第三,丰富语言模因的的同化、记忆方式,加强外语思维的训练,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媒介灵活多变地讲授和训练语言技能,同时有针对性地穿插英语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思维方式的介绍和讲解,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视角”,“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发现自己在思维准确性、灵活性和逻辑性上的不足”,并“通过学习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新的分析、推理和评价技巧”(马晓雷等 2013:4)。例如,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欣赏一些动听的英文歌曲和优美的诗歌散文;观看和分析一些反映英美国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优秀英语电影和记录片。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英语的韵律之优美和文化之丰富。同时,教师可以把名家名篇的妙词妙语、经典句型和篇章圈点出来,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语言表达和篇章段落汇编成册后分阶段地让学生讨论、分析和学习,使学生充分、频繁地接触标准、地道、优秀的语言模因,受其熏陶和感染,并增强语言鉴赏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介绍和讲解英语中一些有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的俗语、谚语和俚语,让学生在背诵这些句子的同时,体会英语思维表达的方式,增加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时自如地选择地道、生动的表达方式。

三、 模因论与二语输出教学

3.1 理论依据

语言学家Swain(1985)曾指出,语言学习仅靠可理解的输入是不够的,只有输出才能促进输入语言的转化,进而形成学习者自身的语言系统。语言输出既是语言输入的目的,又是促进语言输入的催化剂,两者相辅相成。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流畅自如的语言交际,学习者不仅能听和看,还能说和写,即语言的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是平衡发展的。模因生长周期的表达(expression)和传播(transmission)阶段就是语言输出的具体表现。“语言模因正是在通过有选择性的模仿被宿主同化后,进入到宿主的记忆之中,最终被记忆的语言模因从记忆库中表达出来”(陈婷 2010:21)。语言模因的最初表达可以看成是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模仿,当语言表达发展成为熟练的语言应用时,就可以看成与传播类似的新语言表达的创造。因此,模因的表达属于二语输出的初级阶段,传播属于二语输出的高级阶段。

针对语言输出的不同阶段,我们提倡采用模仿教学和联想教学。模仿教学是指学生在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的时候,有意识地依照固定的词汇、句型表达和范文的篇章布局进行仿说和仿写。在模仿过程中,学生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和语境对储存于大脑的语言模因进行选择,既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内容,也可以利用相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这种模仿式的表达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给英语学习带来的负迁移影响,在培养英语语感的同时,提高语用水平,从而生成规范、地道的英语表达。联想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点为原点,采用发散思维,主动把相关或相似的语言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多视角的辐射状语言网”(周一书 2014:12)。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不是原语言的全盘照搬,而是原有模因个体的重新组合。只有不断地重组和创新,才能保证语言的不断进化和发展。联想教学法就是语言创新教学,它通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同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阮全友 2012:19),对语言学习起着“触类旁通”和“温故知新”的作用。模仿教学和联想教学是统一的、相互渗透的整体,正如王初明(2014)所指:“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学习语言“要通过模仿不断获取新的语言知识,同时还要将内容创造和语言模仿有机结合,强力打造语言表达能力”(2014:47),实现语言模因的成功表达和传播。

3.2 教学步骤

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语言模因的输出教学包含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引导学生梳理语言知识,归纳语言表达的不同特点和中英语言的思维差异,鼓励在口语和写作中模仿优秀的语言表达。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课堂活动和任务促使学生进行仿说和仿写:对听力音频材料和阅读文本进行复述、语篇补全和听写;采用规定的词汇和句型进行故事重构、读后续写和角色扮演;参考学习教材,对同类话题进行主题式的讨论、演示、辩论和演说等等。模仿教学主要集中在对基因型语言模因的仿说和仿写,因此在进行模仿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性地讲解和操练“直接套用”和“同义异构”的模因表达方式。通过直接引用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表达过程中直接套用所学过的名言警句和惯用表达;通过使用近义词和同义词的方法,训练学生采用多样的表达形式传递相同的语言信息。

其次,带领学生赏析优秀、经典和流行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在口语和写作中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大胆、合理的创作性表达。联想教学是语言输出教学的难点,也是语言模因能否成功传播和发展的关键,它主要集中在对表现型语言模因的应用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使用语言时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相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并设置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同音异义”、“同形联想”和“同构异义”等语言传播方式。具体而言,教师在分析和讲解优秀范文后,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迁移进行开放性思维创新。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问答和对话练习;对重点语言知识进行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替换练习;根据主题和提示句型开展联系社会实际和文化特征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和演讲等活动;对名篇名句进行充分、合理的联想,通过改写、改编、扩写、续写等练习进行语言表达的再创造;设置不同的语境和场景,组织情景对话设计、剧本改写竞赛、经典电影改编配音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当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联想、自由创作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引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通过合理分组、系统培训、实时监督、灵活协调等方式及时对新产生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反馈,避免错误语言联想的表达和传播,保证学生思维的良性发展(周一书 2013:95)。

结 语

语言学习的本身就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也是语言模因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过程。语言模因得以成功复制传播既体现了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和谐统一,也是语言习得者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平衡发展的集中表现。“背诵-模仿-创造”式的大学教学模式包含的四种教学法既是有机的整体,也是各有侧重的个体。背诵、模仿与联想、创造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背诵和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创新,要把背诵和模仿当作创造和创新的必要手段、过程,把创作和创新当作背诵和模仿的目的、结果(戴祯琼,丁言仁 201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转换运用这四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语言模因的成功复制和传播,同时注重联想和创新,“唤起学生的内生表达动力,激发其创作内容的兴趣”(王初明 2014:47),并帮助其“发挥自身能动性,运用已有的知识、生活阅历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理智分析和准确判断”(刘晓民 2013:64),从而达到语言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平衡发展的目的。

Blackmore, S. (1999).TheMeme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wkins, R. (1976).SelfishGen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wkins, R. (2006).TheSelfishGene: 30thAnniversaryEdi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 (1994).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ss, S. M. & Selinker, L. (2001).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nd) [M].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Krashen, S. (1985).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 New York: Longman.

Swain, M. (1985).SomeRolesofComprehensibleInputandComprehensibleOutputinItsDevelopment[C]. Newbury House.

陈琳霞,何自然(2006).语言模因现象探析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

陈婷(2007).模因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M].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戴祯琼,丁言仁(2010). 背诵课文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J]. 外语研究(2)。

何自然,何雪林(2003).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 [J]. 现代外语(2)。

何自然(2005). 语言中的模因 [J].语言科学(6)。

黄洁(2007). 第二语言模因认知探析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1)。

李光泽,董燕萍(2012).语音意识训练对英语学习者词汇认读影响的实验研究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2011). 语用十二讲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捷,何自然(2010). 汉语教学的模因论探讨 [J]. 语言教学与研究(5)。

李捷,何自然(2014). 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 [J]. 外语学刊(2)。

刘晓民(2013). 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J]. 外语界(5)。

马晓雷,张韧,江进林(2013).学术外语能力层级模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J].外语界(1)。

阮全友(2012). 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 [J]. 外语界(1)。

王初明(2009).学相伴 用相随 [J].中国外语(5)。

王初明(2014).内容要创造 语言要模仿 [J].现代外语(2)。

谢朝群,何自然(2007). 语言模因说略 [J]. 现代外语(1)。

姚晶(2013). 模因论视域中的大学外语教学与多媒体资源整合研究 [J].外语学刊(2)。

周一书(2013). 大学英语写作反馈方式的对比研究 [J]. 外语界(3)。

周一书(2014). 模因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语言教学与研究(4)。

2015-03-03

周一书(1980-),女,硕士,讲师,广州医科大学外语教研室,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语言教学法。

本文为2012年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模因论在大学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及模式构建”(项目编号:12A083)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模因二语外语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大山教你学外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