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庭问答互动中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语用研究

2015-03-01孙炳文,童秀芳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语用功能关联理论



法庭问答互动中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语用研究

孙炳文, 童秀芳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摘要]以六场法庭庭审语料和关联理论为基础,对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法庭庭审中的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进行分类和语用功能分析,发现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相对其他标记语,数量多,使用频率高。最重要的是法庭问答互动的参与者通过高频率地使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这一语言策略,能有效提高问答效率和实现各自的交际意图。

[关键词]关联理论; 衔接连贯类标记语; 语用功能; 交际意图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任何语言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绝不等于一个字一个字的总和,而且还多点什么,按数学上的道理,二加二只能等于四,不等于五。语言里可不是这样。”[1]语用学就是要从理论和方法上揭示话语的复杂含义,揭露其话语“言不尽意”“言外之意”的内在原因。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就是揭示话语复杂含义的一个契机,它已不再是话语中可有可无的冗余成分,而是对话语的生成、理解起着独特的作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是话语标记语中的一大类,其衔接连贯作用是语篇组建功能的最显著体现。

衔接连贯类标记语是对话语间语义关系进行连接的一系列表达式,是维系言语交际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lakemore将话语的意义划分为两种基本意义:命题意义和程序意义[2]。命题意义即句子的内容信息。程序意义是指说话人潜在的交际意图。言语交际参与者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来传递参与者的信息意图,从而保证潜在的交际意图的传达与理解。

法庭问答互动过程中法庭参与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目的关系:目的中立、目的冲突和目的一致[3],因存在着各种矛盾冲突,所以法庭语言充满对抗性[4]。法庭参与者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往往在庭审问答互动中使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这一语言策略,提高庭审效率。

1关联理论与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

程序意义和命题意义是关联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术语。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性:交际和认知》强调区分概念编码和程序编码的重要性[5]。概念意义对话语表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都起一定作用,通过增加话语的关联假设提高明示信息的关联性;程序意义对理解明示信息意图和推理暗含交际意图在程序上进行制约或指引,使听话人付出较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更大的认知效果[5]。它们与Blakemore所区分的“命题意义”与“程序意义”相当。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理解是动态的过程,是认知主体利用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将话语的命题意义与潜在的交际意图加以融合,在语境假设的前提下,寻求话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最佳关联性解释。因此,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关注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而且在与这些话语有最大关联的语境假设中对其进行处理,并构建与这些话语具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

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弱化其命题意义而着重体现其程序意义的话语形式,在法庭庭审中作为理解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的一个契机,揭示话语复杂含义。因此在法庭问答互动中问话者往往利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来解决听说和理解方面的障碍[6],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着重关注与这些标记语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

2法庭问答互动中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分类及功能分析

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属于话语标记语中的一大类,必定具有其总体特征。Fraser在话语标记语的特征基础上将其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话语内容相关的标记语;二是与话题相关的标记语[7]。而“连贯派”的Schiffrin 从局部和非局部连贯的基础上对well的功能进行阐述[8]。对话语标记语某一类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中国学者廖秋忠。廖秋忠的《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描写了汉语书面语中句子或大于句子的结构之间所使用的连接成分,并以功能为主、位置为辅对这些连接成分进行了说明和分类[9]。继廖秋忠之后,李秀明对汉语元话语标记语进行了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分类,其衔接连贯标记语属于语篇功能元话语标记一类。李秀明给衔接连贯标记语的界定是反应话语间语段的衔接连贯的标记语,并参照廖秋忠的分类对衔接连贯标记语进行了分类[10]。本文作者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法庭庭审语料中出现的衔接连贯话语标记语进行分类。衔接连贯类话语记语不是标示话语间逻辑意义关系的词或小句,而是说话人主观上的连接。笔者将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分类如表1。下面对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实例分析,这些例子来自本文作者收集的六场庭审语料。(DA=district attorney 地方检察官、DC=defend counsel 辩护律师、D=defendant 被告)

表1 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

2.1 与话语内容相关的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

它的语用功能主要是起局部连贯的作用,可分为逻辑关系式、填充式、序列式、举例式和注释式。

2.1.1逻辑关系式逻辑关系式包括并列、递进、转折、假设、总结等。这些标记语不是表达命题之间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假设关系的词,而是说话人主观上的连接。它的程序意义大于命题意义。

例1:DA: When he got into your cab, did he appear to be nervous?

Witness: 没有,一点也没有。

DA: When you arrived at the bank, did he tell you what he planed to do there?

Witness: 他说要签一些文件,还有,他说不会很久,叫我等他。

例1是一起银行抢劫案,地方检察官询问目击者是否有察觉到嫌疑人的作案,目击证人给出了否定回答。检察官继续询问目击者嫌疑人去银行做什么,目击证人回答其问话中用了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还有”,给检察官一种暗示。这名嫌疑人去了银行并在银行呆了不长时间,暗示其有作案的时间。

例2:DC: I asked if you had anything to drink that night.

Witness: 啊,我想没有。

DC:Well,areyousure?

Witness: 这,我有可能喝了一两罐啤酒,但这是白天发生的事情,不是在当天晚上。

例2是一起肇事逃逸案。辩护律师确认目击证人在看到事故发生时头脑是否清醒,问他晚上是否喝酒。而目击证人再给出否定回答前用了填充词“啊”使辩护律师怀疑他的回答。于是,辩护律师继续追问是否肯定时,目击证人推翻了之前的回答。而且回答中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但”来说明喝酒这件事发生过,而且是在白天发生。这样的回答是辩护律师所要的,从上下两个问题中目击证人给出了矛盾的回答,可以得出目击证人的证词的可信度低,从而为被告摆脱肇事逃逸罪的机会非常大。

2.1.2填充式填充式标记语,在法庭庭审中出现的频率相比其他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高。其语用功能有二:一是赢得思考的时间;二是作为话语的前导语,是一种话语策略。

例2中目击证人用了填充式标记语“啊”、“这”是为了为他的回答赢得思考的时间。而辩护律师用了“well”作为其问话的前导语,是对证人答话的一种怀疑,为后面继续进行追问做铺垫。

2.1.3序列式廖秋忠指出:序数序列连接成分经常和时间、位置序列连接成分混用,如“第一、其次、又其次”和“首先、其次、第三、第四”等[11]。

例3:上诉人:嗯,是这样的。这个说明确实是网站上这一点是有的。

审判员(男):也有是吧?

上诉人:也有。但是这个里面是有理由的,当时管理上小动物协会只是其中…,首先因为有三家机构在管理,当时是这样的:腾讯承诺救治费用他们承诺,然后管理由上善、乐宠机构他们借助小动物协会的名义,然后,因为救助这批狗,所以呢,向社会募集款项,第二呢,因为当时说情况很紧急,然后全部由他们来发布这些消息,并不是小动物协会的工作人员发的。

在例3上诉人陈述语段中,“首先、然后、然后、第二呢、然后”表示“事情重要性”的命题功能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这些序列式标记语是上诉人用来组织语篇局部连贯的连接成分。

2.1.4举例式举例式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是起举例说明的作用,它将较为概括的描述与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用后者详细阐述前者。

例4:上诉人:一审法院认定该协会的参与行为与声明行为就取得了狗的所有权,岂不是对乐宠、上善两家单位的出资购买行为的不负责任吗?假如,购买的是一批黄金,一审法院也没有征得出资人的意见就将这批财产判给了管理人所有了吗?第二,在法律上讲,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不具有所有权的完整性,这批狗被两家机构购买后就具有了财产性,如果这批狗的所有权人是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的话,势必该协会具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内容。

上例上诉人用“假如”和“如果…的话”进行例证,主要是为了说明小动物保护协会不是救助狗的所有权人,不应该支付治疗费用,而真正的所有权人是出资购买这批狗的乐宠、上善两家单位。所以,举例式标记语在实际的话语表述中有引出焦点的功能,目的是为了吸引审判长及审判员们注意到这一点。

2.1.5注释式注释式标记语所连接的话语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但它的语用功能主要是进行解释,它是一种修辞性较强的言说策略,在看似客观的换言中实际带有表达者主观性的扩展表述[10]。

例5:DA:What is your immigration status at this, Mr. Chen?

D: 你的问题是……你的意思是如果移民局的人来抓我?律师,我听不懂。

DA:Well, tell us whether you have valid documentation to come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work. Do you have a visa from the American consulate?

D: 这,我只是有福建省给我的户口本,移民局的人已经把它拿走。

DA: That is to say, then, Mr. Chen, that you have never received permissio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uthorities to come to work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D: 对呀, 但问题是我的老表告诉我美国有很多的工作,我的一个好朋友认识一个男的,他可以帮忙安排人去加州。他们告诉我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批准许可证。

上例是一起非法偷渡案。被告不清楚问话内容时,用了“你的意思是”来进一步阐述并规避问题,一方面不清楚问话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提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接下来检察官用了“Thatistosay”来解释被告的话语内容是:被告并未取得来美国工作的许可,因此暗示其通过非法途径进入美国并得到被告肯定回答,从而达到对被告量罪的目的。

2.2 与话题相关的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

它的语用功能主要是标示话题的开始、转换、结束,把话语连接起来,使语篇更加完整连贯。

任何交际都是具有目的驱动的,为了使交际向着交际者设定的目的发展,发话者必定会使用一些语言策略和表达手段[3]。在庭审过程中,法庭参与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目的关系,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各自的目的,往往在庭审问答互动中使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这一语言策略。所以,本人认为与话题相关的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主要是按照标记语出现的位置进行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CM+S、S1+CM+S2、S+CM。(CM=connective markers、S=sentence)

2.2.1CM+S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出现在语段的开头,表示话题开始。在法庭庭审中,由法官或审判长开始话题的次数明显高于其他法庭参与者,显示了其地位和权力。审判长的话语中常常有“下面”、“现在”、“下边儿”这类用语,此类用语没有任何意义,是审判长选择下一个发话人的指示语[4]。

例6:审判长:下面请公诉人补充发问。

公诉人:嗯。被告人辛格你讲一下你的印度朋友谢利的具体情况,比如说,他的职业,做什么的,他的家庭情况,比如说,怎么认识的,让他讲一下具体情况。

上例中,审判长用了“下面”作为话题开始标记语,为了使新的话轮引起公诉人的注意并起到上下文连贯的作用。

2.2.2S1+CM+S2出现在句中的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的功能是组织语篇的作用,是用来连接前后话题的转换使话语连贯。

例7:审判员(男):就是说,你们网站确实发过这个公告。

上诉人:确实是有。

审判员(男):但是,你认为…

上诉人:但是我们不是真正的狗的所有权人。因为呢,上善、乐宠这些机构在介入。

审判员(男):好。也就是说,这个公告是你们发的,但是不是狗的所有权人,是这个意思吧。

上诉人:对。

审判员(男):好,明确了。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啊,就是你们在微博当中包括你们的官方网站上也承诺过,是吧,说你们协会承诺会全部负担所有接收、发起救援的此批狗的各家医院,那么所花去的费用请各家动物医院放心为狗狗们救治,那么,嗯,有过这样的一个说明,这个准确吗?

上诉人:嗯,是这样的。这个说明确实是网站上这一点是有的。

上例中审判员用了“现在”起连接前后两个话题的作用,前一话题关于小动物保护协会发布通告救助了这批狗,后一话题关于在微博以及官方网站上给出承诺支付这批救助狗的治疗费。

2.2.3S+CM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出现在句末,标示话题的结束。

例8:Witness: 这,我想客厅的灯没有开。但外面有很多灯。还有在对着小云尖叫的时候,我听到的是他的声音。

DA: Do you know him well?

Witness: 我们是来自台湾相同的村庄。除此之外,他的声音非常容易辨认,十分沙哑。

DA:So you recognized So Ho′s voice?

Witness: 这,对了。

上例中目击证人用“对了”结束了话题,因为他给出了检察官想要的肯定回答。

3结束语

法庭庭审中的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是由法庭参与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目的关系决定的[4]。因此,法庭参与者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各自的目的,往往在庭审问答互动中使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这一语言策略,提高庭审的效率。其次,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在法庭问答互动中对话语的理解起重要作用。话语参与者通过使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编码、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接收者对明示的信息进行解码并通过语境推理话语的关联性。于是,笔者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法庭问答互动语料中出现的衔接连贯话语标记语进行分类:一类是与话语内容相关的局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分为逻辑关系式、填充式、序列式、举例式和注释式。另一类是与话题相关的非局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其语用功能是标示话题的开始、转换、结束。总之,法庭问答互动参与者适当地使用衔接连贯类话语标记语,旨在引导受话者准确理解其交际意图,从而保证法庭互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吕叔湘. 语文常谈[M].上海:三联书店, 1980:46-66.

[2]Blakemore Diane.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M].Oxford: Blackwell, 1992.

[3]廖美珍.目的原则与语篇连贯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5):351-359.

[4]廖美珍.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Sperber Dan. Wilson Deidre.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Second edition, 2001:68-87:160-178.

[6]陈铭浩, 张玥. 话语标记语在法庭会话信息修正中的作用研究[M].山东外语教学, 2008(03):41-46.

[7]Fraser Bruce. What are discourse marker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9(31):931-952.

[8]Schiffrin Deborah. Discourse mark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102-127.

[9]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63.

[10]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13-130,134-137.

[11] 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J].中国语文,1986(06):77.

[责任编校: 张岩芳]

Pragmatic Study of Connective Markers in Courtroom Interaction

SUN Bingwen, TONG Xiufa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ystematically reseach connective markers based on the linguistic data and the relevance theory.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at connective markers in court are much more in quantity and higher frequency than other discourse markers according to the classfications and pragmatic function analysis of connective markers. Above all, it proves that connective markers, as a language strategy, can help participants in courtroom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urtroom questioning and answering and achieve their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Keywords:Relevance theory, connective markers, pragmatic function,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684(2015)06-0069-04

[作者简介]王秀红 (1973-), 女, 辽宁凌源人,哲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政治,生态政治与生态伦理

[基金项目]2015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5Y049)

[收稿日期]2015-10-19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关联理论
《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归化与异化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