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次教学实践的对比与思考

2015-03-01江苏大丰市城东实验小学224100黄隽芬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8期
关键词:刻度土豆解决问题

江苏大丰市城东实验小学(224100) 黄隽芬

在学校的一次“学习发展共同体”活动中,我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就该课的试教和公开课两次不同的教学实践进行对比与思考,希望能从此敲开数学高效课堂之门。

一、情境创设——让“静”的知识真正“动”起来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语)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高效课堂更要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

第一次教学:课始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导入新课,很快达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目的,学生也明白了转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第二次教学: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片,孕伏“转化”,让学生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入手,发现运用转化策略可以把问题变得简单,体会到转化策略的价值,激发了学生探究转化策略的兴趣。

两次教学都揭示了课题,说明了学习任务,但第二次教学用故事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接下来的转化策略的学习充满期待,而且初步体验到转化策略的价值,真正让“静”的知识“动”了起来。

二、学习方式——让“静”的个体真正“动”起来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高效课堂中的学生更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第一次教学:每一次对问题的转化都在我的精心引导下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的结果,这样教学,对教师而言自然是最为完美的,课堂上没有一丝“杂音”,教学过程顺畅;对学生而言,也算学得比较轻松、兴趣盎然。然而,真正应用转化策略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很茫然,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转化。细细想来,问题出在学习方式上。学生虽然参与了知识的探索过程,但学生是被动参与的,没有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要转化,何谈如何去转化。

第二次教学: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如让学生求土豆的体积,因为土豆长得不规则,长、宽、高不好测量,即使测量出来也不是土豆的实际体积,怎么办?学生主动合作交流,明白了必须要转化。我接着追问:“怎么转化?”学生想出以下方法:(1)将土豆完全浸入一个盛水的量杯中,记录刻度,取出土豆,再记录刻度,两次刻度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2)将土豆放入量杯中,倒入适量的水,使土豆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记录量杯的刻度,取出土豆后再记录此时的刻度,两次刻度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自发地去探究,很快知道了为什么要转化,真正感悟到了转化的价值。同时,这样教学也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想,充分思考怎样转化才能达到目标。这样教学,让“静”的个体真正“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核心理念——让“静”的思想真正“动”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一次教学: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转化,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不能在思想上从策略的高度主动运用转化策略,根本没有形成应用意识。

第二次教学: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转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换言之,就是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懂得“为什么要转化——要转化成什么——怎样转化才能达到目标”。为了发展学生主动应用转化策略的意识,我对本节课的练习进行重组,精心设计了空间与图形领域、数与代数领域以及生活领域中的练习,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对转化策略的理解,提升对转化策略价值的再认识。这样,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如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陌生转化为熟悉、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等,又使他们真正掌握了转化的策略。

总之,从两次教学实践截然不同的效果中可以看出:要让数学课堂高效,教师就必须深谙新课程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加强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研究,意义深远,道路漫长,需要教师在具体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少一些浮躁,多几分思考;少一些热闹,多几分理性;少一些花哨,多几分实效”。

猜你喜欢

刻度土豆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欧姆表的刻度真的不均匀吗?
——一个解释欧姆表刻度不均匀的好方法
土豆喝水
土豆的问题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被吃掉刻度的尺子
谁大谁小
发芽土豆带着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