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美

2015-03-01广西宁明县东安乡双棒希望小学532503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8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诗人

广西宁明县东安乡双棒希望小学(532503) 李 金 黄 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更深层次地领会诗歌美,确实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大多教师都有同感,古诗难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厌烦,完全没有“吟风弄月”的情趣。

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古诗的教学尤其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美,教师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首先要懂诗

教师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主旨,感悟诗歌意蕴,对于开展诗歌教学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教师真正懂了,学生才能懂。学生自己有了对诗歌的感悟,就能体会到诗歌所营造的美,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怎么实现这一目标呢?诗歌教学不仅仅是背诵或默写,更要学习它的表现形式。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时都十分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无论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还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既难度适中,又文质兼美。虽然古诗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只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把握好诗歌本身的特点,就容易引导学生悟出情趣。教师要懂诗,也要会读诗。读诗看似简单,其实要把诗读好很难。读诗最主要的还是感悟。只有教师真正地懂诗了,才能有效地组织诗歌教学。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体会诗歌美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心境

诗歌是现实主义在诗人内心真实感受的外在反映。诗人的境遇、心态等因素决定了他的诗歌所反映的情感。品诗是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感知活动,它让生活中的一切影子都浸泡在思维的海洋中,是诗人自身独特情感的宣泄。学习诗歌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理解诗歌,否则很可能对诗歌的原意在理解上产生误差。因此,教师在教授一首诗歌之前,首先应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初步搜集信息、辨别信息、整合信息和梳理信息的能力。而作为教师,若能在备课时就搜集好相关资料,那么在教授诗歌时就更容易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心境,从而读出诗歌的情感,为学生体会诗歌所营造的美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品诗,体会诗歌的情感

阅读是学生凭借思维理解文字信息符号的心理过程,具体体现为阅读者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迅速而准确的在脑中呈现相关表象,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语言、体会情感的目的。古诗教学除了让学生整体感知、领悟、储存诗歌信息外,还要让学生与诗人直接对话。然而,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足,所以情感体验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点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从而达到见景生情的效果。

诗歌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作品意境中,把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就能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并受到感染。在欣赏诗人描绘的景物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它哪里是美的,还要让学生懂得它为什么是美的。在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诗人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感情,还要让学生懂得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促发学生有所收获。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的元曲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曲中写到了许多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教师可由这十种景物入手,让学生把这十种景物联系起来,体悟出曲中所描写的是悲凉秋天的景色。深秋茫茫的暮色里,挂满枯藤的老树上,晚归的乌鸦在巢前的树枝上盘旋,小桥流水旁边有一户人家透出微弱的光亮,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上的游子啊,还不知道该往哪儿去。古人写诗,最爱借景抒情,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景中有情,抒发了一种孤独忧伤的感情。

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且是诗的存在价值的主要依据之一。品诗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并与诗歌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诗歌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3.注意古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很形象。教师可以从形象性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去捕捉诗歌的美。首先,从形象性入手,应注意古诗的白描、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形象化的表现手法。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是夸张的手法。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枝,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白描手法。这首诗信手拈来,追求自然,线条简练。再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泉眼”与“细流”着一“惜”字,“树阴”与“小池”用一“爱”字,赋予了诗歌以生命,化无情为有情。泉眼似乎在怜惜涓涓细流的柔弱,树阴仿佛在爱惜阳光下的池水恬静柔和,蜻蜓、小荷的相互依偎映衬,使自然界显得和谐,给学生和谐美的享受。

在小学所学的诗歌里,许多诗歌都注重色彩的描绘,恰当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不管用什么样的手法,或浓妆艳抹,或淡墨微点,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动的形象,活泼的意境。如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翠柳青郁,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洪。诗人展开语言调色板,连接田间色彩,由于错落得体,就有种和谐统一之美。纵观全诗,恰当的表现手法,使诗歌的色彩和谐,意境优美,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在古诗里,多种色彩交错,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统一,赋予了诗歌美学价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甚至去评价,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4.通过意境体会美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会意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往往都以“情”为主线,以“美”为衬托,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反复诵读,整体感悟,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获得情感的升华。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情与景水乳交融,就能契合为一。

(1)创设情境欣赏美

“诗是有声的画。”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与诗歌相适应的情感氛围,用优美的古曲、生动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描述将学生引入古诗意境中,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古诗的情感有一种进入的心境。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花影》这首古诗时,开课就用悠扬的音乐和动情的情景描述展开学生想象,感受古诗意蕴。伴随着美的享受,学生渴望学习古诗的兴趣被点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就能使学生“活学”“乐学”。

(2)想意境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教师要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渲染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和客观的事物、景物高度和谐融合而产生的含蓄蕴藉、丰富深远、耐人寻味,能引起人无穷想象的艺术境界。因此,学习古诗时教师一定要调动学生的一切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让每一个诗句的物象都活起来,形成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完全融入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最后把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谐统一起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苏轼曾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对于诗歌教学,我们不妨借用苏轼的“诗画理论”来帮助学生学习诗歌。许多经典诗歌都是意蕴优美的图画,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所营造的优美画面中。通过画面赏析可以将无形的诗句变成有形的图像,形成学生内心中的一种情感力量,进而诱发学生深厚的审美体验。这将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由于诗歌的语言凝练,常省去句与句之间的过渡性说明,这就产生了诗歌的情感。而想象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能使学生把握作品的主干,对作品所营造的氛围达到一定的了解,从而就能更深入地体验作者的情感。诗歌教学的所有程序与步骤都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在实践中实现迁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探索与创新。例如,在学完一首古诗后,教师可以设计不一样的作业,画一画,唱一唱,改一改等。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且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同时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如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发挥想象,排成课本剧,将古诗内容呈现出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古诗积累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开展一些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如学生自己创作诗文,开赏析会等,也可以用故事书画形式,围绕古诗开展书法和配画比赛。这样,学生就能把在课堂上所体会到的诗歌美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得到美的熏陶。

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优化。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而古诗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对教师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则能使之收获更大。

[1] 许自强.文艺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4.

[2] 刘章利.关于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6).

[3] 王淑玲.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J].教育艺术,2007(11).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诗人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我理解的好诗人
品读古诗
诗人猫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