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社交型新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

2015-03-01孙宁

亚太教育 2015年36期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社会文化

文/孙宁

浅析社交型新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

文/孙宁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型新新媒介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研究如何使其更好的传播优秀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社交型新新媒介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消极影响,探索了社交型新新媒介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途径。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社交型新新媒介;社会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型新新媒介不断涌现,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之中教学、管理、学习、沟通的新兴网络工具,也悄然改变着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因此,如何利用社交型新新媒介,使其成为高校优秀校园文化的传播阵地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交型新新媒介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形象为外部表现,以校园规范为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人所创造、所拥有、所认同并受之濡化,与社会文化紧密互动的一种特定的社区文化”。[1]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其形成的基础则是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基础,但其又有着自己的特征:

①特殊性与一般性

校园文化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从其产生的环境来看,高校校园文化是社区文化的一种,高校相较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个封闭的小环境,高校因各自的办学理念、特色的不同,甚至于所处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氛围的不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说没有两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完全相同的。其次,从参与主体来看,高校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是大学生,而大学生思想活跃、创造力惊人,乐于接受新文化,同时又长期处在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之中,这样就使校园文化具有了特殊性。高校校园文化的一般性则表现在校园文化虽产生于校园之中,但其主要思想必须与社会主流思想一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②科学性和人文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具有浓厚的科学、学术氛围,因此高校校园文化与生俱来就带有科学性。而高校校园文化同时又是经过历史和文化积淀,富有人文气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保证高校良性发展。

2.社交型新新媒介的内涵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最早提出了“新新媒介(new new media)”这一理论。他从媒介演化过程出发提出了,媒介“三分说”: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在其《新新媒介》一书中,他又进一步把新新媒介分为七类,其中一种即为社交型新新媒介。在我国主要流行的社交型新新媒介主要为: QQ、微博、微信等。

二、社交型新新媒介对校园文化的作用

社交型新新媒介技术的产生是把“双刃剑”,它既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渠道又带来消极影响。

1.社交型新新媒介对校园文化的消极作用

第一,造成大学生的道德观混乱。社交型新新媒介具有网络的虚拟性及匿名性的特点,这样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型新新媒介的过程中可以更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缺乏事前监督机制,就会造成有部分有偏差、错误的观点在校园中传播,这种观点一旦在校园文化中传播,就会造成大学生的道德观的混乱。

第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弱。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较早发展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相对成熟,加上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敌对思想,利用网络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曾公开表示:“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趁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2]另外,反华势力通过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进行洗脑,煽动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同时宣传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腐蚀当代大学生。久而久之,消弱了主流思想。

第三,负面文化的快速蔓延。社交型新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天下大事。但是与之伴随的就是负面新闻、负面文化的传播。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在面对这些负面文化时,很容易被其误导。

2.社交型新新媒介对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

第一,社交型新新媒介让校园文化更民主、开放。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处在一个开放环境中,大学生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创作之中,人人都可以传播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吸收借鉴其他社会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社交型新新媒介的出现也方便了高校领导者听取广大师生的需求与建议,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渠道,体现了高校海纳百川的姿态。

第二,社交型新新媒介使高校校园更具创新性和活力。文化既要传承传统,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3]社交型新新媒介的即时性使得广大师生可以及时的了解社会动态,掌握最新思想和理念,开拓视野,发散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并保持高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高校不会脱离社会而存在,保持高校校园文化活力。

第三,社交型新新媒介使得高校校园文化更加丰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高校师生通过社交型新新媒介领略到不同文化,不同的思想,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同时不同的校园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又会产生新的高校校园文化。

三、社交型新新媒介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社交型新新媒介的发展已经成了不可逆的趋势,因此探索在社交型新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一,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交型新新媒介的重视程度

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交型新新媒介良性互动,首先应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交型新新媒介的重视程度。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办学目标中的重要地位。高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培养人才不能只依靠课堂教育,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性,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到应有的高度。高校领导还需要从思想上加强对社交型新新媒介的重视程度,应该充分研究社交型新新媒介的传播规律,利用社交型新新媒介的传播特点加强优秀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力度及范围,保证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第二,建立丰富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

探索在社交型新新媒介环境下,如何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同社交型新新媒介相结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建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应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师生根据高校校园文化的不同类型选择适合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网路平台,把微博、微信、QQ等典型的社交型新新媒介代表相互结合,根据不同的社交型新新媒介的特点传播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校园文化。其次,利用社交型新新媒介丰富高校校园活动推广高校校园文化,如,利用微信的小视频功能举办高校校园歌手大赛,利用微博组织校园摄影大赛,让每位大学生都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他们的主人公意识,让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勇于创造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中来。

第三,注重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培养

虽然我国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但是反观我国的网络伦理建设还缺乏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指定的10条戒律这种书面性的行为规范,又加上大学生的好奇心强,自我约束能力差,就极易造成网络行为失范,这样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造成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培养,督促、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在使用社交型新新媒介传播高校校园文化时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主动传播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校园文化。

四、结语

社交型新新媒介对高校校园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传播负面文化,也可能为高校校园的建设带来新的契机。高校领导应抓住机遇,探索社交型新新媒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结合点,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网络平台,主动吸引高校师生加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促进高校文化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邱小云.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福建:海风出版社.2001 (69).

[2]严利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及其自我调整[J].《今传媒》,2012,3.

[3]徐渤程.手机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对策[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

[4]刘玺明.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8).

作者简介:孙宁(1988-),女,中原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伦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2-0196-02

猜你喜欢

高校校园文化社会文化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校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