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无缘无故的哭闹

2015-02-28郭麦香

现代家长 2015年2期
关键词:静静宝宝孩子

郭麦香

静静是个只有8个月大的小婴儿,长得很可爱,却特别爱哭闹。“是个不省心的小丫头!”静静妈抱怨道,“别看她人小,哭的声音却十分嘹亮,半夜哭,能把楼上楼下的邻居都吵醒。饿了哭,尿了哭,有时哭得莫名其妙。”被女儿哭得心烦的时候,静静妈就冲女儿大声吼叫。“别说,这一招还真灵,只要我一吼,小闹人精马上就闭嘴了,眨着大眼睛看我,屡试不爽。”静静妈说,“婆婆经常说我,别把孩子吼出毛病来。说得多了,我心里也犯嘀咕,女儿不会真的被我吓坏吧?其实这不怪我,她实在是太能闹了!”

哭闹,宝宝的报警器

哭闹,其实是宝宝与父母的交流方式。宝宝出生时,因为环境的改变,他感到外部世界没有妈妈的子宫舒服,就用哭闹来抗议,而此时,父母会抱他,会用温柔的声音哄他,于是宝宝安静下来。这是宝宝与父母的第一次交流,宝宝已经基本掌握了要领。他知道,对父母笑不会有奶吃,对父母笑不会有尿布换。父母也会猜测,宝宝哭了可能是饿了,可能是尿布湿了,这种迎合宝宝的举动强化了宝宝以哭闹满足欲望的交流模式。

接下来,宝宝会试着用这种交流模式获得其他利益,比如瞌睡了,他用哭声呼唤妈妈,比如环境太吵,他会用哭声抗议,等等。也就是说,哭闹是宝宝的报警器。想想看,宝宝不会说话,如果有要求,除了哭闹他还能怎样?

通常情况下,当宝宝的欲望得到满足,他会停止哭闹,如果宝宝不停地哭闹,说明他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而且他会愤怒,用更高分贝的哭声提醒父母。有些父母不清楚宝宝哭闹的原因,说宝宝“不乖”、“不省心”,这就有点上纲上线了,宝宝根本没有故意与父母作对的初衷,他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只是父母猜不到。

如何猜到宝宝哭闹的原因?其实这不难,难的是保持足够的耐心。通常情况下,宝宝哭闹的原因是饿了、困了、尿了、环境太吵、害怕等。如果宝宝的生物钟没有调整好,比如他半夜要醒一次喝奶,而这时父母正在熟睡,宝宝的哭闹就特别让父母头疼,但责任不在宝宝。如果上述原因都不是,父母要当心,宝宝可能是病了,因为身体不舒服而哭闹,应该马上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宝宝到2岁时,父母会发现他突然变得不听话了,动不动就哭闹。这是因为,2岁的宝宝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对话,虽然他还很弱小,但他对周围环境充满了好奇,开始有了一些想法,并试图去探索,因而会有比之前更多的欲望需要满足。此时,父母应该多关注和了解宝宝,到底宝宝是为什么哭闹,是想要买玩具?是想去外面玩?还是其他原因?父母要不停地尝试,看看有哪些方法能让孩子不哭不闹,当然,决不能用恐吓、惩罚、威胁等粗暴方式制止宝宝的哭闹。

对宝宝来说,没有无缘无故的哭闹,一定是有欲望没有被满足。也就是说,宝宝的哭闹没有恶意,所以不应该得到惩罚。试想,如果半夜火警铃声突然响起,你的反应是什么?是解除警报,咒骂铃声,回床上继续睡觉,还是马上查看险情,做好逃生的准备?当然是后者。那么,听到宝宝的哭闹声,父母也不应该恼火,惩罚宝宝,对宝宝吼叫,而应该马上来到宝宝身边,耐心而细心地观察宝宝,及时提供帮助,满足宝宝的需求。

吓唬,父母的紧箍咒

宝宝哭闹的时候,如果父母对他怒吼,会发生什么?不可否认的是,父母这样做有时非常有效,就像静静被妈妈怒吼马上安静下来一样,但代价很大。即使对成人来说,这样的怒吼也是一种攻击,何况对婴儿?如果宝宝饿了,想要喝奶,在没喝到奶之前他肯定会哭闹不休,如果父母不仅没有满足他的需要,还对他发脾气,他的正常欲望就会被恐惧压抑,但欲望并未满足,过一会儿他还会哭闹。如果父母再次对宝宝发脾气,宝宝就可能产生心理阴影。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最亲的人都会攻击他,他内心的安全感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久而久之,父母的吓唬就成了紧箍咒,有效,但给宝宝造成的痛苦却很大,危害是宝宝逐渐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表现,比如胆子小,比如特别能忍耐身体上的不舒服,比如不敢与人交流。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会故意这样伤害自己的孩子。

对两三岁的幼儿,父母的吓唬同样危害巨大。“你要是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要是再哭,今晚不给你饭吃”“你是捡来的”……类似的吓唬还有很多,都会让孩子感到恐惧,没有安全感。因为没有安全感,宝宝便暂时表现出一种表面的服从,变得很乖。但是,此时隐形的伤害已经发生,而且会影响孩子一生。孩子没有安全感,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麻烦,亲子感情的质量也不高。研究发现,很多成年后与父母出现矛盾的孩子,追根溯源,多是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吓唬。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而且是敏感的。父母首先要爱孩子,尊重孩子,耐心地做孩子的听众。只有做到耐心倾听,父母才可能施以适当的教育,让孩子健康活泼地成长。比如:当宝宝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像朋友一样,鼓励他克服困难;当宝宝犯错时,父母不能一味指责,要像朋友一样教育孩子面对错误,帮助他改正错误。然而在现实中,有的父母往往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尊严的人看待的父母并不多。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父母稍不如意,就打断孩子的话,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将话咽回去。

如果父母没有耐心听宝宝把话说完,就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宝宝,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宝宝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只能把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宝宝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宝宝的教育就会无的放矢,无所适从。二是宝宝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以至双方互不信任,沟通困难。三是不利于宝宝表达能力的提高。四是容易使宝宝产生自卑心理。宝宝对父母诉说内心的感受,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将宝宝的这一机会剥夺,宝宝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社会交往中就会表现出表达困难,进而产生自卑心理。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健康的人,更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支持,不是听之任之

其实,世界上只有两种孩子:一种是听父母话的孩子,一种是听自己话的孩子。所谓“不听话”的孩子,只是孩子的内心需要增多了,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开始不完全听父母的话,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每个五六岁的宝宝都有这样一个阶段,表现方式便是强烈地哭闹,人们称之为“第一叛逆期”。

一说到“叛逆”,父母们往往会贴标签地认为是不好的,其实,所谓“叛逆”,是父母的定义,表面上是指亲子关系不佳,隐含的意思是:父母是对的,孩子应该服从父母,不服从就是错的。这个定义非常武断,而且不合情理。对于成长中的宝宝来说,叛逆,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必须的。宝宝听自己内心的召唤,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指令来做事,是宝宝成长中可喜的变化。因而,这一阶段更科学的定义应该是“自主期”。

五六岁的宝宝,兴趣点非常多,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自己的想法,并想去探索。比如已经到晚上7点了,宝宝非常想出去玩,父母觉得太晚了,不让他出去,宝宝多会哭闹,因为他的意识里还没有建立起早晚的概念,于是以哭闹向父母抗议。其实,宝宝不是故意跟父母过不去,他只是在维护自主权而已。

如果父母强行制止,认为孩子不懂事,是叛逆行为,宝宝的自主性便会被压抑。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正确的做法是温柔地与孩子沟通,顺应宝宝要求自主性的要求,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父母可以说:“宝宝,天黑了,现在是上床睡觉的时间。现在你有两个选择:第一,出去玩,但是外面已经没有小朋友了,他们都回家睡觉了,你一个人玩有意思吗?而且,如果你睡觉晚了,明天早上起床就会很难受,去幼儿园还可能迟到,被老师批评;第二,不出去玩,按时上床睡觉,听妈妈讲故事,明天有精神,可以尽兴地玩。”

宝宝再大一点,到了六七岁,他的自主性会更强,在父母看来“无理的要求”会更多。此时,父母应该奉行“有度地支持”原则,即同情、理解宝宝的自主性,但这样的支持是有限度的,而且要给予科学的引导。

现在的宝宝,与父母小时候相比,生长环境更好,物质条件更加优越,早教的兴起、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宝宝们提供了异彩纷呈的感观世界,宝宝的欲望比父母小时候更强烈,心智也比父母小时候更高,所以,父母应该尽量支持孩子的自主探索,给孩子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遏制、控制。当然,在支持孩子的时候也要有“度”,尽量往良性方面引导。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静静宝宝孩子
醒着
冰与火的运动——冰球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单纯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
可爱宝宝超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