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热线

2015-02-28

现代家长 2015年2期
关键词:张老师小溪李老师

问:儿子原来的班主任张老师调走了,学校安排李老师接班。张老师年轻、活泼,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孩子们很喜欢她。李老师教学认真负责,比较严厉。在我们看来这两位老师都很优秀,可儿子不接受李老师,每天回家就念叨,张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啊?有一天在路上偶遇张老师,儿子抱住张老师大哭。那段时间,他的情绪波动很大,成绩也退步了。后来听说张老师下学期回学校,儿子特别高兴。我们担心,如果到时候张老师没回来,怎么办?

卢丹

答:从小到大,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老师,而每个老师的性格不同,教学风格也存在差异。这其中有孩子喜欢的,必然也有孩子不喜欢的。作为成人能够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但孩子做不到,如果因为不喜欢老师而影响学习,那就太可惜了。

遇到孩子对老师有抵触心理时,家长可以这样做:

1.耐心倾听,尊重孩子的看法

孩子产生不良情绪必然有他的道理,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发表看法,适当发泄一下。发泄中,家长会了解孩子不能接受老师的真正原因。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能有情绪,否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对的,老师就是不好。同时,孩子的发泄不能过分,如果天天有情绪而家长不加以制止,情绪成为习惯,想改就难了。

2.多方疏导,消除不良情绪

找到孩子不能接受老师的原因后,应对孩子进行疏导。家长要尊重孩子对前一位老师的评判,更要巩固新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用实例让新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高大起来。还要让孩子知道,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老师,每个老师都不一样,就算张老师继续教你,也只能教到小学毕业,那以后怎么办?没有张老师就不读书了吗?对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都能够适应,也是一种能力,应有意识地增强这种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李老师也是爱你的,只是用了另外一种方式表达而已。

3.积极沟通,配合老师的工作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才能起到好的效果,所以主动与老师沟通很重要。找一个适当的时候,让李老师知道孩子的情绪,不是为了指责老师,而是为了和老师共同寻找教育的契机。毕竟,学生抵触情绪的产生也折射出教育方式不够合理的一面,与老师沟通,可以帮助老师调整教学方式,也便于家长更全面地了解老师的教育理念,从而整合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尽量不要寻求张老师的帮助,如果此时让张老师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只会唤起孩子对张老师的依赖,反而不利于不良情绪的消除。

问:我高龄生下女儿小溪。我与丈夫从自身经历深深体会到,如果从小得不到良好教育,将来想成功,得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所以,我们决定对女儿实行精英教育。

小溪3岁时,就能用中英文与人对话。6岁时,我将她送到了当地最好的小学,还有意带她参加一些大型活动。这些大场面的来宾都是各界精英,男士西装革履,女士高贵优雅。小溪的表现很有教养,令人满意。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一天,我看到小溪与几个同学边走边吃从路边买来的玉米,感觉天都要塌了,自己多年的心血不是白费了吗?于是,怒气冲冲地上前将女儿手中的玉米夺下来扔到地上,小溪当即就呆了。渐渐地,她有些不合群了。

昨天,小溪的班主任打来电话,说:“下午班里的学生一起练习跳长绳,小溪一个人站在一边。后来她突然歇斯底里地大叫,冲过去抢过跳绳扔在地上,用脚拼命地踩,最后蹲在地上哭。现在,她谁也不理,让人害怕。你快来学校吧!”我这才意识到小溪的心理出了问题。

程君华

答:中国家长大都对孩子的期望很高,非常重视孩子的天赋开发和智力发展。按理说,这是好现象。但是无数事实证明,这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严重误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我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而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陶先生说的“人中人”,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平常人。

我们家长大多是普通人,为什么非逼着孩子当“人上人”呢?有了让孩子当“人上人”的心理,家长教育孩子时,就不可能有科学、冷静的态度。为让孩子当上“人上人”,许多家长逼着孩子考重点大学,孩子的学习成绩稍差,家长便冷眼相待。孩子的成绩排名靠后,家长便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如此下去,孩子不仅没有成为“人上人”,反而成了最没志气的平庸之辈,成了“人下人”。

平常心虽平常,要做到并不平常。因为绝大多数的孩子认为自己不平常,更多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该平常!可以说,从孩子出生后,很多家长就没能以平常心对待孩子,孩子在父母多年不平常的要求中又如何做到平常呢?

总而言之,家长们要先锤炼自己的平常心,才能让孩子拥有平常心,拥有健康心理。

问:孩子一犯错,我老公就大声斥责孩子。我本着家丑不外扬的心理,屡次劝老公不要这样。但是,他振振有词地说,教育孩子就要理直气壮才行。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蔡闻

答: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家长对孩子大声嚷嚷时,孩子当时的确会被镇住。但当孩子惊骇于家长发怒的样子,心里只想尽快结束这种局面,而不会去想家长责备的内容、去反思自己的过错。若孩子年龄较大,还会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加剧对立,激化矛盾。

若家长能够控制情绪,平心静气地指出孩子的错误,效果会好很多。

1.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犯了错,心里七上八下,不知父母要以什么方式责罚自己,谁知父母不仅没有发怒,反而心平气和,孩子不免好奇,想听听父母到底要说什么。

2.能使家长保持理智。家长控制住情绪,平静地说话,也反过来进一步促使家长保持理智。家长大声嚷嚷,大都是一时冲动,事后必定后悔,而平心静气地交流,可以避免后悔。抑制孩子亢奋的情绪,本来就是教育、说服的必要条件。若家长自己先情绪失控,又怎么引导孩子?而家长保持理智,也能更客观、更准确地分析孩子的错误,让孩子心服口服。

3.可形成促膝谈心的良好气氛。小声地说,是向孩子表示这话是说给他一个人听的,谈话仅限于你我之间,这不仅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还可使他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家长轻声细语,没让孩子丢面子,他会感激父母,也会更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

所以,我建议,家长在情绪欠佳时,尽量不要责备孩子。因为这时情绪控制困难,过火的话难免脱口而出。而情绪化的教育,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问:我有了儿子之后,家里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衣食住行全由父母或其他长辈包办。我有时候想让孩子做点事情,但他们嫌孩子动作慢,浪费时间,不如自己代办。我强调要让孩子学着做些事情,他们又说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再学也不迟。为此,我很苦恼。

刘铭

答:人都喜欢舒适的环境,喜欢尽情享受,被人照顾的感觉,孩子也一样。但是,长期包办代替的结果,是家长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而孩子心安理得地等着被照顾。孩子不仅体会不到家长的辛苦,他自己的行为能力也没有得到增强,责任感没有培养起来,等到必须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着急。孩子渐渐长大,会把这样的行为习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真正好的教育是,父母不包办,做事做一半。

方法1:家长学会放手,逐步减少过度帮助

只要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尝试着去做,即使做不好,也要给予表扬,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可以先指定一两件事情,限制时间让孩子完成。比如:起床穿衣,先规定要自己穿,因为不熟练,开始家长可以适当帮助,限定的时间要长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逐步减少帮助,再缩短穿衣时间,最后达到让孩子自己又快又好地起床穿衣的目的。

方法2:合理运用对比法,激起孩子的热情

合理对比,是巧妙地和别人对比或与自己前面的成绩对比,找进步,找希望。值得家长注意的是,这里的对比是比进步,不是树立榜样让孩子去学习。比如,让孩子比较“自己迅速做完事情与妈妈替你做事情后唠叨你,哪个心里舒服?”“今天如果有人问你:衣服谁给穿的?你可以大声地告诉他:我自己!”同时可以鼓励孩子,提高要求:“今天我们要比昨天快一些,好不好?”你会发现,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做事情越来越有热情了。

方法3:家长故意“耍赖”,逼孩子自己做事

“耍赖”可以说是孩子的法宝,为达目的,孩子经常这样做,且屡屡得逞。其实,家长不妨学习孩子,适度“耍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会收到奇效。

比如:孩子急着到外面玩,催促大人快点给他穿鞋、系鞋带。这时,你不妨磨蹭一下,告诉他,大人系一根鞋带,另一跟要他自己完成,两人做事会比一人快。孩子可能会着急、跺脚,不要理会,一定要等到他自己着急地动起手来才好。如果他不动手,你就说:“看来你不着急,那我也就不着急了!”然后放慢速度,目的是让孩子着急,自己动手。

这是“软”的耍赖方法。还有“硬”的耍赖法。帮孩子系鞋带的时候告诉他,一人一根,家长做完就不管了。在无望的情况下,孩子也会自己完成的,且速度也不一定慢。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张老师小溪李老师
该得奖的李老师
爱干净的小溪
宠物难伺候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