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何那么难
——听课有感

2015-02-28钱加聪

关键词:算式长方体主体

钱加聪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实验小学 山东淄博 255200)

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何那么难
——听课有感

钱加聪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实验小学 山东淄博 255200)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对于这一要求相信老师们并不陌生,人人都能说出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理念性的语言。但也常听老师们谈论“怎么做才算以学生为主体呢?”,“课堂上一旦放开了、以学生为主体了,就再也收不起来,控制不了了”。在我们实际的课堂上更常见到的是老师依旧强势的“传授着”、“讲解着”,丝毫不考虑学生如何“经历、体验和探索”。把课堂还给学生真的就那么难吗?最近听了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练习课,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

案例描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练习课上,老师准备了一大组难度逐步提高,层次清楚的练习题。前两题比较简单,学生做完之后老师都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怎么想的。感觉挺好,可是后边的练习处理就难以让人接受了。

其中一道题是这样的:用一根长92分米的铝条焊成长方体模型,长12分米,宽6分米,高是多少?

老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老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板书。

生1:92-(12+6) ×4÷4

=92-18 ×4÷4

=92-72÷4

=20÷4

=5(分米)

师:你这样做实际上是先算前边这一部分,所以应该加一个中括号。

(师边说边在算式中加上中括号,成为[92-(12 ×4+6×4)]÷4)

师:谁还有不同的做法?

生2:92-(12 ×4+6×4)

=92-72

=20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是在生2的算式上加个中括号,然后再除以4。

(师在生2的算式上根据生3的说法直接修改。)

生3:[92-(12 ×4+6×4)]÷4

=[92-72] ÷4

=20÷4

=5(分米)

师:你这里为什么除以4?

师:对,你坐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4: (12+6) ×4=72(分米)

92-72=20(分米)

20÷4=5(分米)

师:这和第一种方法其实是同一种方法。谁还有?

生5:92÷4-12-6

=23-12-6

1952年Markowitz[9]创造性地提出均值—方差模型,使用期望度量投资收益,使用方差度量投资风险,其核心思想是投资者要想获得理想的收益而又不承担太大的风险,就要进行合理适当的分散投资。黄晓霞将模糊的思想和信息熵运用到投资组合中,提出分散化的均值—方差模糊投资组合模型[5-6]:

=11-6

=5(分米)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5:长方体的12条棱中有4条长、4条宽、4条高,92÷4就是求的1条长、1条宽和1条高的长度,再减去12和6,就是1条高的长度。

师:很好,请坐。

师:大家看这里同学们出现了四种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

……

案例反思:

非常令人忧虑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课堂并不在少数。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老师不敢放开课堂、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呢?通过多次课堂观察及对老师的调查了解,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老师自身的教学理念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得以改变,老师也懒得去改。另一方面,老师们很少有先进理念及方法的引导,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鉴于此,我想借这一课例,和老师们简单交流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思考,希望能对这样的老师有所帮助。

1.课堂交流,不是老师和个别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对话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中就同一个问题有多个同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一次很好地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机会,也是一次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的机会,可是老师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只是一个一个问谁有不同的方法,说出来老师写下来就完了。没有去注意当这个学生在讲自己方法时,其他学生有没有在听、有没有在想、有没有参与进来,好像只要老师听明白了,其他学生也就明白了似的。真正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课堂,应该是能使学生感受、体验或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适当时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的课堂,在讨论交流时,学生能自发、有序、有效地进行相互提问、交流、质疑等活动。如:课堂中第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马上就应该有学生举手示意,站起来反对:“我不同意他的做法,我认为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或者说:“我同意他的做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到的是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作用。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同学,老师要引导着所有学生展开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质疑。所有的同学和老师,所有的课堂活动都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个个单一活动的简单罗列。

2.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是不需要老师的讲授了

《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中央民族大学的孙晓天教授曾经讲过“该讲的时候就明明白白地讲,该放的时候就彻彻底底的放”。课中老师虽然让学生讲了自己的做法,也努力体现算法多样化了,但是不管学生的对错能行吗?错了的也不加评价和判断能行吗?错了的就该明确指出,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了,给学生清清楚楚地讲明白。如果像上边讲到的那样能够让其他的同学来发现、指出错误的所在,就更好了。让学生当老师,有时比老师来讲授效果还要好,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以生为本,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有效体现方式。

3.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还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参与的面的大小,参与的程度如何都是评价一节课的主要因素。在这节课中有多个学生敢于举手说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真的很难得,看得出老师平常还没有把学生的这种纯真的求知欲和敢于表达的积极性给抹杀掉。也说明老师在努力地创造民主的课堂,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和要求,只是还缺少一些方法和技巧。

山东省教研室的徐云鸿老师曾这样提出: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必须由老师来评价吗?学生踢出的球必须由老师来接吗?思考这个问题的结果其实也就是要我们思考驾驭课堂的技巧问题,就像课中每个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是都由老师来评价(何况老师还没有恰当的评价),而是转问其他的同学“这样做对不对?”,“不对,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想?”。这样就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其他同学,那就不会是一对一了,而是生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了。不是老师去评价,而是引导着学生自己相互评价,讨论交流,我想这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才是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猜你喜欢

算式长方体主体
拆拼长方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怎么写算式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好玩的算式谜
抓不变量巧解题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