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生本位价值

2015-02-27段瑜馨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新课程学科生活

段瑜馨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二中学 辽宁大连 116000)

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生本位价值

段瑜馨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二中学 辽宁大连 116000)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从实施理念、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上都全面凸显教育生本位的价值观。这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教育走向"以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 生本位 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价值观,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实施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过分地关注知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这种学科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和爱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他们的生活阶段并非仅仅是成人期的一种预备,他们有着与成人相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课堂应成为一个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场所。学生应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等获得知识和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课堂应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是其乐融融的,教师不应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而应用“心”施教。

二、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和发展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这一转变从另一侧面更充分地表现了从知识回归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灌输到对话的变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显示意义。

(一)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过程。自主学习的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积极建构学习新知识,他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或照搬从教师或课本获得的信息。相反,他们通过理解学习主题并与他们已经具备的关于主题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方式积极思考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主要当“导演”,学生当“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为保持所谓的“教师尊严”,既“导”又“演”,集数职于一身,结果学生主体地位被霸占,学习效果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导”与“演”分离,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学生之间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会学和乐学的境界。

三、学习内容:回归现实生活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失去课堂的另一半世界。生活世界是生动、鲜活的,也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在这个世界中,他们能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会在“生活”中去体验整个世界,更会充满激情地去“生活”,从而在“生活”中一天天长大。

(一)走进自然

自然是一间大“教室”,在这间“教室”中,学生们才能真正长大成人。1992年的“夏令营事件”一定让国人至今深思。中日两国学生在内蒙古进行了依次艰苦的野外旅行,在坎坷的长途跋涉中,中国家长把孩子拉上车,驶过最艰难的路段,而日本家长却只把鼓励留给发烧的孩子。面对恶劣的自然,我们中国学生失败了。他们都是挑选出来的好学生,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我们心痛。这正说明了孩子们仅仅拥有学校这个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走进自然,走进贴进生活的课程中,教学效果是多方面的。

(二)走进社会生活

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由于对科学技术的崇拜,造成了人民生活在冰冷的科学技术世界中,从而忘却了人的真正生命之根——现实生活世界。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育也深受其影响,一味地追求抽象的科学知识,实用的技能、技巧,而对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及生活、生命等富于人情味的存在却很少关注,致使教育失去了其真谛,忘却了其使命,成了空中楼阁、天边浮云、海市蜃楼式的“高、大、空”的东西。

因此,我们的教育要想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就必须“走进生活”。

杜威指出,传统教育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学校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得到的经验,同时,他又不能把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教育与社会割裂、理论与实际分离,这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是极其有害的,也是与现代社会对教育的“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彻底改革。

[1]吕世虎.肖鸿民.《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中国人事出版社

[2]王义宝.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中国言实出版社

[3]钟启泉.崔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新课程学科生活
【学科新书导览】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