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教改后的小升初择校"怪象"探析
——以K市L小学为例

2015-02-27张楠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小升初改革家长

张楠

(云南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新教改后的小升初择校"怪象"探析
——以K市L小学为例

张楠

(云南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08年8月启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现已形成了公开征求意见稿。伴随着学生和家长对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重点学校、优质私立学校对生源的择优选择,义务教育阶段么的小升初阶段的"择校"现象愈演愈烈。本文通过对现象的叙述出择校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剖析并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和意见。

教育改革 小升初择校热 国内教育弊端 教育资源不均衡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每年的莘莘学子开学之日都恰逢两会召开,而教育问题都是代表委员关心的焦点。据人民网公布:2014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公众关注的21个热点问题展开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教育改革”以34万多票高居排行榜第八位。其中,择校问题亦在热点之重。择校现象有着复杂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现实情境,也涉及到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成为制约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沉疴。

纵观古今,中国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从“科举制”至今一直都是采取“逢升必考”的政策。近年来,“学生减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异地高考改革”、“片区入学”等等落地性或意向性改革措施将教育改革推向了时代的新高潮。静思之,教改核心,其实就是把培养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现代人的任务放到第一位,教师育人,人则继承创新发展。著名的钱学森曾经说到:“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民国时期,国内外教育百花齐放,学生们处于对知识格外渴望时期,对于学校开设的外国教育课程与国学教育课程都是抱学以致用的心态学习,分数仅是辅助性姿态出现。而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分数,则成为了学生升学的工具,筛选人才的标准。

慎思后,不禁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荼毒下,教育几番改革效果微乎其微,这是亟需我们正视的重点。教改减负,学生学习压力越减越‘富'。据访现居城市的接受义务教育的部分学生,八成以上的孩子根本没有周末可言。周一至周五学校在学校上课,周末两天家长则安排上特长班,晚上请家教辅导作业,而除学习以外的生活、及其他方面事情父母全权处理。如此超负荷的学习时间安排,造就了一批批考试上的“学霸”,社会上的“小白花”。我想,这种改革结果并不是教育改革者乐观其成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受访家长表态说:其他家长、孩子都是这样,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不能让孩子跑在时代需要的边缘。他们做的有错吗?没有。孩子抱怨有错吗?没有。只能说,这是高速发展社会下的畸形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影响下的产物现象,孩子和家长是无辜的受害者。就拿出国来说,70、80年代,能出国深造的都是学生中的翘楚,学成归国后确实在各领域有一番作为,当然也不乏一小部分是家底殷实的学生,纯属为满足自身需求留洋。而21世纪,在国家教育、外交等利民政策不断完善后,出国性质的择校留学已呈低龄化、平民化、多元化趋势持续高温。留洋接受国外自由、多元的教育、避免国内的教育弊端、‘镀金'后较好就业等等诸多理由成了这一时代家长孩子的“救命稻草”。而出国到底值不值,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段留学经历对青年学子的人生道路、学术思想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不是可以用价值来计算的。

再说国内教育,其弊端到底有多严重呢?新学期伊始,偏远山区学生入学率下降,学校大唱空城计;而大中型城市的学生家长则摩拳擦掌上演着“病态”择校战争。在城市,基本受过教育的素质人群家长中,他们一边抨击着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质疑着教育政策改革;一边又作为制度参与者,营造着一年一度的病态战争。孩子没出生就需要到教学水平高、师资雄厚的幼儿园排号,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升初考,初升高考,高中升大学考,虽然取消择校口号已喊了很多年,教改中相关政策也渐渐处于落地阶段,但在现实中的许多家长们为了抢占心中的起跑线的位置,仍然费尽心机、各显神通。教育资源、教学水平不均衡一度被认为是择校热的直接原因,虽然国家教育资源配置一直在调整,加大教育投入与关注,尤其是对薄弱学校的扶持,来缩小差距,但如果缺少了相应的监督与问责制度,取消择校,划区入学的效果与价值也只能停滞在有限范围内。

通过以上对择校现象的初步探析,其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下,可以寻求解决的对策办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市直县、街道或乡镇学校建立的家长委员会,其职责可加重到参与教育机构、学校代表相互沟通的招生委员会。真正能获益的群体是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社会优势阶层,要治理择校问题引发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就必须打破政府集中决策的局面。民主作为一种能够制衡政府保障,无论各个社会地位高低都可以表达自身的教育诉求。这样既能维持高水平者的教学资源模式,也能帮扶较低者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共同进步。

2.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教育平等原则,把入学机会、资源分配和享有教育质量平等等政策落到实处。在办学评估上,逐步淡化窗口学校,取消等级评比。规范招生秩序规范,在确保同区教育投入的同等待遇上,学生就近入学,促进整个义务教育的健康正常化。

3.名校情结是每个方兴未艾的家长为孩子择校的主要原因。各学校可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站或纸质信息,积极主动建构良好的家校关系,间接减少家长名校情结和急功近利的教育思维。

4.加强对流动子女小升初教育的落实。政府部门可指定有能力吸纳广泛生源的完中接收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在流动人口聚集的片区学校,应保障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

种种原因造成了义务阶段择校产生,但中国要实行教改,不但要政策支持,政府努力推动,还需要全社会民众一起努力配合。政府、社会、家庭、子女四合一以后,国家的帮扶调整手段才能得到有效实施,教育的均衡配置目标才终会实现。

猜你喜欢

小升初改革家长
小升初转型期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家长请吃药Ⅱ
改革创新(二)
小升初数学习题
小升初真题及方法解析(数学)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