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研究

2015-02-27张春玲潘冬梅孙义魁毛炜怡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张春玲 潘冬梅 孙义魁 毛炜怡 张 胜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研究

张春玲 潘冬梅 孙义魁 毛炜怡 张 胜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育制度,在西方的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背景下,国内众多一流大学也纷纷开始引入该制度,把该制度作为对选修制和学分制的补充,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本文对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加深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其次,对当前国内高校实施这一制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详细的解剖;最后就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构建了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为今后落实本科生导师制积累更多的经验。

本科生 导师制 必要性 运行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该制度在牛津大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使牛津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世界范围的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始引进这一制度,我国也不例外。我国本科学生导师制度率先被你浙江大学开展起来,直到2002年才在全国较大范围得到推广,但推广的成效却不尽人意。

一、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1.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作为现代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在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出来都是一个模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这样的学生不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当代高校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学改革后,很多学校都扩招,本科生数量越来越多,因而,对本科生质量的教育应该是目前教育的重点所在。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导师以学生自身特点为出发点,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不同的引导与教育,促使每一个学生能扬其长避其短,得到最好的发展空间。现代中国的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施展,实施导师制可以让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的引导,对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导师可以带着多参加一些有关科研项目,培养科研素质;对于不擅长科研的同学,导师重点指导其就业方面的知识,介绍他们利用寒暑假去一些公司实习。在导师制下,导师有这样一个优势,就是能根据指导学生的特点,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习,因此,导师制将会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

2.本导制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知识更新越来越频繁,知识总量的增加速度也变得非常迅速,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因此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前提是要学会学习[1]。未来的文盲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目前的大学教育还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够深入,学生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因此,在大学学会学习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然而,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而导师的存在正好能够引导督促学生科学的去学习。导师可以通过对各个学生的具体了解,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建议,通过对学生针对性的训练,以达到对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随着导师制的实施,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然而,要想参加这些项目和课题,就必须要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及应变能力。正是因为这样,学生需要不断的去学习,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生互动交流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观念两千年以来一直深入人心,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老师和学生的联系越来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变得稍显陌生,本导制的出现对解决一个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途径。因此,本导制的产生是高校教育的必经之路。

现在的大学教师大多教完就走,师生之间基本没有互动,教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了解,甚至于一个学期下来,教师连班里学生的名字都不记得,对学生应有的责任感消失殆尽,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使教师被赋予其天生的责任感,关心学生,对学生多方面的负责,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自己合拍的教师,以组团式教学代替原来的发散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会更愿意寻找导师的帮助,导师也会非常乐意的去帮助自己的学生。学生渐渐地在这种组团式教学中体会到“家庭”的温馨。

二、实施本导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对导师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1.1 存在多重管理

从掌握的数据信息分析,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导师制管理模式;现在本科院校都还在实行班主任制和辅导员制度,本科生导师制虽已实行,但是学校并没有具体规定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各自的职责。由于没有统一规范导师制的职能,使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定位不明、职能不清、概念模糊等一系列问题[2]。甚至在很多学校,导师成为了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于一体的代名词。学生要听从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多头管理着,这种多头管理长期存在,当指令不统一时,学生常感到不知所措,感觉压力感很大。而多头管理的长期并存恰恰是管理的弊端,是不应该存在的。

1.2 导师的工作内容不清晰

导师制的工作内容大致应该包括思想引导、专业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在不同年级学生应有各自的侧重点,阶段结果也不相同[3]。但目前我国的导师制还相当的不成熟,没有统一标准,各个学校的导师制基本也都处在“初级阶段”或者“试行阶段”,缺乏经验;学校制定的导师制实施细则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对导师的工作内容规定的不具体,对导师工作考核内容规定太笼统,考核形式不规范,监督体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很多导师甚至不清楚自己指导学生的范围到底包括什么,而学生也不清楚自己应该从导师那里获取什么,在双方茫然的情况下,双方失去了对导师制的热忱,使得导师制的结果和初衷差距加大。

2.对导师制认识还有待于提高

2.1 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有待于提高

在研究导师制的过程中,通过对一些同学的调查,了解到很多同学对导师制压根没有概念,更谈不上了解,甚至还有的同学连学校有没有导师制都不知道,可见导师制这一制度在本科生中还没有被大多数同学所了解,即使了解也不知道导师具体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作用,也无主动意识去了解导师制,在很多实施导师制的学校中,导师制也不过是一种形式,没有起到导师制本该有的优势。产生上面的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学校对导师制缺乏有效宣传,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对导师制下,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学生不知道导师能帮助自己什么。此外,也不乏存在这样一种问题,学生对导师制的态度不端正,他们往往以一时的好奇去对待导师制,刚开始还有一点点的兴趣,有点学习的劲头,但随着对环境的熟悉与了解,就开始对该制度失去了兴趣,没有兴致再去参与了。

2.2 老师对导师制的认识也有待提高

一些老师习惯了以前“上课即来,下课即走”的教学模式,也已形成了这种教育观念,对于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导师本身就有很繁重的科研工作要完成,没有更多精力以及时间去和学生交流,甚至有的导师是不想去跟学生打交道。此外,导师之间的差异性、无固定的工作时间安排、激励制度的不健全等一系列原因,往往使很大一部分导师不清楚自己的职责,也不经常找学生谈话,学生更不会主动去找老师了,这就导致了导师制的失效。

2.3 导师制的配套制度存在漏洞

任何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都需要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加以辅佐,无独有偶,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高校的导师制还并未定型,其配套制度不健全使得导师制并未取得其理想的成效。就目前来看,我国导师制配套制度上的弊端主要有监督体制不完善、激励体制不系统以及考核体制过于简单。

监督体系不完善,监督过程过于繁琐以及监督部门职责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监督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从而导致导师对其工作的懈怠。没有一个系统的激励方式和成文的规章制度来加以约束和阐明,致使激励尺度不明确,产生分歧和隔阂,既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打击了工作态度,激励效果不持久。过于简单的考核形式,以及没有科学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标准,因此,无法对导师的工作进行量化和评价。以上配套制度的无法跟进是导师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主要原因。

三、完善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1.明确本科生导师制的职责和内容

1.1 明确导师与班主任工作的不同

高校的班主任制度,班主任扮演的是严格的管理者角色,其主要工作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统一的教育、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集中管理以及对各种事务的处理,强制和约束的特性是班主任制度的主要特征。在导师制下,导师不必对学生负管理责任,只需要对学生的学业负责就好,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课程指导、科研学术指导以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导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这个“导”字上,“导”字体现了学生的自愿性,学生的自主性,不具有强制和约束的特点,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和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才是最主要的。导师的工作不要求像班主任那样做到“面面俱到”,导师不需要参与规定属于辅导员以及其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工作。

1.2 明确导师的工作内容

在高校导师制度下,明确导师的职责非常重要,只有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才能有目的性的去完成它。从字面上看,导师和其它教师的区别在于“导”和“教”的差别,“导”是引导和教导的意思,不仅仅是教书授业,更是育人和解惑的体现。从现实来看,导师的作用更显而易见,本科生导师制的出现使得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导师的工作内容大致应该包括思想引导、专业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思想引导就是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思想,这个在大学教育中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思想认识正确了,才能付诸正确的的行动[4]。专业指导方面:导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保持联系,掌握指导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学生是否经常逃课,是否按时完成作业;导师还可以指定一些书籍或者文献,让学生去读,写一些感悟或者选择一个固定时间让同学一起交流收获等;生活指导要求导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家庭困难,并且尽力通过学校帮其解决;心里疏导,这一方面在现代高学校教育中应该是非常欠缺的,如果导师制有效的发挥了其作用,“马家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这样的事件应该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吧。

1.3 导师工作时间的安排

导师应该给予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和解惑,导师,顾名思义,应该有引导和辅导的职责,那么学生只要有问题询问导师,导师应当耐心的引导和答疑。关于工作时间的问题,不应该由规章制度来束缚,应当是导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后的结果。导师初次约见学生之后再约定下次时间,每一次的时间都由上一次结束时协商而定,此外,学生有问题时也可随时寻求导师的帮助。除此之外,导师也应该不定期的关心学生生活和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等等,单独找学生交流。

2.加强师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

2.1 增强老师对导师制的认识

对导师制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在各大高校都普遍存在,不管是校级领导,还是各个普通老师都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提高老师和领导对导师制的认识非常重要,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了导师制,把导师制放在了心上,当成了自己的工作,才能使本科生导师制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取得其应有的效果。要想使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并可持续推行下去,光靠物质上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提高思想上的认识才是最重要的[5]。增强对导师制的认识可以就导师制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向每一位导师进行阐释,还可以向学生家长介绍导师制的好处,家长了解导师制后,可以经常与自己孩子的导师来联系,家长和导师的交流使双方更加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性格特征、爱好、兴趣等,更加有利于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导师要认真的对待与学生的每一次互动,多鼓励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分析分析问题,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

2.2 改变学生对导师制的思想认识

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思想意识的不足,从上学以来,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班主任管着所有的事情,后来上了大学,就觉得是导员代替了班主任的位置,但作用还是一样的。学校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开展关于导师制的专题讲座,并以国外高校成功案例为辅加以宣传。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做到边宣传边引导,然后再以大带小的方式,让高年级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低年级学生传授经验。

3.完善本导制的配套制度

3.1 本科生导师制经费预算的规划和管理

人始终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是与生俱来的,只是有些人表现的明显,有些人表现的不明显而已,如果没有制度的监督和物质或者是精神上的奖励,人的这种惰性表现的就更加的明显,这也是各个学者研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导师制经费的合理规划和管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要想在学校创建具有激励氛围的的环境,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让导师真切的感到自己付出能够得到认可,就必须提高本科生导师的待遇,例如增加导师的报酬、对于担任本科生导师的老师给予特殊的待遇。在监督机制方面,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对工作的进行有制约和保障作用,应该建立多层次和全方位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如上层领导监督,导师互相监督,学生反馈等等。而各个监督层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应该是平行的,以避免利益冲突说导致的不公正性。

3.2 健全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考核制度

使导师制取得一个真正好的效果,就必须对导师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包括是多方面的,包括下级对上级的评价、同级互相评价、上级对下级的评价,具体就是指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导师互评和校领导对导师的评价。将导师的绩效和大学老师的的评奖评优以及职称的晋升相挂钩,把教师在作为导师期间所做的工作业绩列为其获得教师奖励和晋升职称考核中的重要依据之一[6],这样可以极大限度的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由于导师制的核心就是导师和学生,导师的工作业绩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被指导学生的身上,因此,应用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导师,笔者主张从两方面的指标对导师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价:(1)学生学习方面的指标,例如被指导学生的课程成绩、参加比赛的获奖情况、跟导师参加科研项目的个数并在项目里扮演的角色(主力、参与者)、发表论文的多少、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考研通过率等指标,是一些客观指标,容易统计和衡量。(2)生活方面的指标,如所指导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学生是否沉迷于网络、是否有违纪或者是获得过处分等不好的行为。至于教师和学校这两者对导师的评价在这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对导师进行辅助评价。

四、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是一种新兴事物,还处在试行试行阶段,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各大高校要认清本导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去完善它,更好地发挥本导制的作用,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

[1]王芳.关于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4,(1):34-36.

[2]王路,赵海田,程翠林,卢为红.本科学生导师制教育十年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26-27.

[3]覃琴.基于学生视角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和优化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9):26-28.[4]黄东桂,刘玲.论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2-124,129.

[5]王丽萍,杨博涵,袁云岗.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0-122.

[6]叶恭银,徐娜.学术与道德:本科生导师的职业责[J].当代教育论坛,2012,(3):103-107.

张春玲(1990,4-),女,汉族,安徽省宿州市,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潘冬梅: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孙义魁(1992,7-),男,汉族,安徽省合肥市,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毛炜怡(1994,11-),男,汉族,上海市,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张胜(1995,11-),男,汉族,安徽省亳州市,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哈尔滨理工大学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