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梦实现的动力

2015-02-27林志友

学术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生产力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林志友

论中国梦实现的动力

林志友

较之于中国梦实现方法、途径、道路的研究,动力的研究似乎有着更为根本性的作用。生产力、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分别居于基础、重要和关键地位,是中国梦实现的动力研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三种力量。生产力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深深植根于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人民群众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量,引导人民合理有序参与民族复兴过程并保证复兴的最终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才能使这一力量的推动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拧结各种动力以便形成“合力”,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关键性动力。

中国梦;动力;生产力;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中国梦的研究开始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不少学者从探寻中国梦实现的路径入手,提出了一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颇为独到的见解。但是,笔者窃以为,仅仅找到中国梦实现的路径是远远不够的。路径莫不指达到目标的道路、路线和方法。道路、路线和方法对于达成目标的重要意义毋庸赘述,然而事物从来就不会自我完成。而动力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1](P799)。因此,研究中国梦实现的动力就是研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量,亦即找到那些推动人们去寻找正确道路、去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力量。所以,脱离动力而探讨路径,路径则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看来,研究中国梦实现的动力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该问题的研究却并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一、生产力: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动力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2](P592)这样看来,判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不能以思想意识为标准,而必须回归到限制中华民族发展矛盾的解决程度上去。当那些限制中华民族发展的矛盾得到比较好的解决,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比较适应,我们才能断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将实现。

习近平同志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括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可谓是多灾多难的民族,限制民族发展的矛盾重重,尤为凸出的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不解决这些矛盾,中华民族就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民族的复兴也就无从谈起。中国人民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失败、再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的胜利,彻底解决了阻碍中华民族走上独立发展的主要矛盾,为民族的发展赢得了契机。而这一主要矛盾归根到底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毋庸置疑,封建制度也曾建起过非常“革命性”的作用,促进中国社会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辉煌。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封建制生产关系所容纳的生产力已经发挥殆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由相适应逐渐变成相矛盾。而当中国社会生产力止步不前的时候,西方国家通过资本主义革命变革了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P36)。而“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2](P35),决不允许那一个民族孤悬于世界市场之外。当资本主义的廉价商品在强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面前黯然失色的时候,资本主义便露出自身狰狞的一面,就要用枪炮撬开封建制度封闭的大门。落后就要挨打的“落后”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指生产力落后,即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未能根据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任何一种腐朽的制度都决不会俯首就擒,落后的封建制度不仅不会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反而会千方百计的遏制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发展,在这样封建极权落后的国家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要想获得发展就必然通过与权力的结合为自身的发展扫清障碍。如果说资本与权力的最初结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而后来这种结合所导致的资源高度集中以及垄断的产生必然压制竞争、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削弱社会消费能力,必然将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救亡图存的历史,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人民破除生产力发展障碍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不标志着我们生产力发展取得了什么突破的进步,只是表明我们赢得了生产力发展独立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毛泽东在建国之初,对当时我国的基本情况有过这样一段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3](P329)中国当时生产力水平之低由此可见一斑。也正是基于此,中共八大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P293)。但是,之后的二十年间,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偏离了关于主要矛盾的判断,未能使这一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逐步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力发展道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的缓解,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光辉的前景。

如果说“落后”从根本上来说指的是生产力落后,那么复兴首先指的的就是生产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换言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单指生产力的先进,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但脱离了生产力,其它一切的发展就无从谈起,社会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是建基于生产力发展之上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P591)中国梦实现的程度是与生产力的水平同步发展的,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才能推动中华民族一步一步的走向复兴。概而言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的基础性因素,只有中国社会的生产力达到或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

二、人民群众: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动力

与以前的历史观将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承担者归结为英雄人物或某种精神力量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物质财富创造、精神财富创造以及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结果。精神的力量不过是现实中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反映,英雄人物的背后则站着千千万万的个人。历史是人的活动所构成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我们认识历史必须看到历史背后的主体,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饱受艰难困苦的中华儿女对于社会发展愿望的美好反映。人民群众不仅是梦想的所有者,更是梦想的实现者,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P295)。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复兴所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离开了人民群众梦想就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努力,才能让中国梦变为现实。但是,怎样参与,如何使得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最好的发挥,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介入中华民族的复兴,伴随这个过程的不仅是整个民族各个方面的进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还是完成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涉及整个社会行为和思想所有领域的变革,不仅仅关涉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等社会经济方面,而且“实践中的现代化总是意味着传统政治体制的变革,还常常意味着它的解体”[6](P27)。社会的经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将产生比传统社会更为均衡的方式,但其直接影响则常常是扩大收入的不平等。当现代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使社会收入上的不平等愈发严重,而新的政治体制又未形成,社会群体对这种不平等的不满情绪未能得到有效的宣泄,那么两项结合,社会动乱便很有可能产生。因此,亨廷顿得出的结论是:“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6](P3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同样也是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当然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一切有利成果,但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揽子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这无疑可以从解决现代化过程可能带来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入手,避免现代化的阵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过程,又能保证复兴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

消弭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经济增长带来的阵痛,实现复兴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无疑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7](P45)。但这与其说是治本,还不如说是治标,要达到标本兼治,就不仅要求有着彰显平等的分配制度,更要努力缩小人民在能力上的差别,从源头上扼制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里的“劳”不单指劳动时间,更多情况下凸显的是劳动能力的意蕴。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它根据个人参与经济活动所创造财富的多少进行产品的分配。因此,最终的分配并不是根据个人参与经济活动时间的长短,更多的是依据个人对经济社会贡献的多寡,劳动时间的重要性往往要让位于劳动能力。收入差距的缩小,一方面的确有赖于合理有序分配秩序的形成,保证劳有所得;另一方面也更依赖于劳动能力差别的缩小,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的劳动能力,有些确为生来就有,然而更多的却是在后天学习和教育过程中习得。并且,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的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体力劳动的作用日渐衰微,衡量个人劳动能力强弱的标准则慢慢变为个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和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教育则是传播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当然不可能通过教育使人的能力完全趋同,却能够尽量缩小人们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别,从而达到控制社会收入不平等源头的目的。就此而言,中共十七大作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8](P29)的判断无疑是正确和及时的。

调整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因素,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则是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又一亟待正视的问题,它关涉到民族复兴过程中人民权利的维护与合理有序的参与。只有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才能使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得以维护,才能激发他们参与民族复兴进程的积极性,使得中华民族的复兴获得不竭的动力。探索并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民主政治、法律、权力运行和监督等制度,既是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所得出的基本经验,也指明了我们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一言以蔽之,“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9](P25)。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人们活动的范围远远越出传统社会生活的狭小空间,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当此时,规范人们参与的制度未能与参与的速度同步发展,人民的参与失去了制度的合理引导,那么这种参与可能在增进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方面毫无建树,甚至还会引发社会的动乱。所以,对于处于急剧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6](P4)。因此,我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制度的建设,通过制度引导人民合理有序的参与,保证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中国共产党:中国梦实现的关键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引导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中流砥柱,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动力。何谓关键?最初,关键意指门闩或关闭门户的横木,门闩与门扇相比似乎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但离开了门闩的门扇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后来就以此来指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或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中国梦实现的推动力量中,有的居于基础地位,有的占据重要地位,当然还有次要的、外部的力量,这些力量的推动性作用只有通过共产党才能得到有效发挥,离开了中国共产党这些力量的价值和意义也将大打折扣。在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进程中,“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8](P807)。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不是居于基础地位,她也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但中国共产党又不完全同于人民群众,她要引领中国生产力的前进方向,统一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使这些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动力“不致在无谓的斗争”受到削弱和消耗,而是使得这些动力能够有效的拧结在一起,形成推动中国梦实现的“总的合力”。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关键性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能否在实践中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条主线不放松,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在现阶段,限制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的不是落后的生产关系与先进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国情,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不通过将带来灾难和问题的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然而,生产力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并非意指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或超越资本主义,而只是表明我们破除了产生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合理生产关系因素的基础,为生产力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进而言之,在当代中国不是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0](P63)而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整体性的引导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11](P601)。中国共产党在接力探索中,形成了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生产力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以联系的、全面的、运动的观点考察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怎样发展生产力、怎样处理与生产力发展相关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实践中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才能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到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则会使无产阶级的事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为此,列宁告诫共产党人:“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12](P343)中国共产党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3](P572)在中共十七大结束后的新进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再一次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8](P116)现阶段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其意义恰在于此。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是一种理论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落到实处,毛泽东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4](P292)这种血肉联系落到实处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的,“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15](P675)。唯有如此,广大人民群众才会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才会与党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向着胜利前进。

在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中,当然不仅仅包括生产力、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但是这三个力量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是毋庸讳言的。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过程深深植根于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人民群众则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性力量,然而引导人民群众合理有序地参与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才是保证主体性力量得以发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则起着拧结各种动力,形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力”的作用,离开了中国共产党各种动力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就可能受到消耗和削弱。当我们明晰了中国梦实现的推动力量,才能继而探讨确保这些力量发挥的方法、路径等问题,而动力问题的研究在中国梦研究中显然具有更为根本性作用。

[1]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8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索原]

林志友,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开封475000

D0

A

1004-4434(2015)10-0017-05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三化’目标方位与路径选择研究”(2014-ZD-078)

猜你喜欢

生产力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