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字·文学·文化

2015-02-27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宗黎

新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诗题贾岛隐者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宗黎

文字·文学·文化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宗黎

古诗是用精练的语言、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画面,令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更是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给予炎黄子孙的瑰宝。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也基于新课标的改革亮点: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理解文字品味文学传承文化

古诗是用精练的语言、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画面,令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更是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给予炎黄子孙的瑰宝。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也基于新课标的改革亮点: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我走进贾岛的名篇《寻隐者不遇》,开始了我与学生心灵间情愫的相契、智慧的碰撞……

一、理解文字,陟遐自迩

古诗教学必须关注文字,做到字字落实,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阐释诗歌。在《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将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更关注了孩子对词句理解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师:诗题中“寻”是什么意思?

生:寻找。

师:寻找谁?

生:隐者。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隐者?

生:在我国古代,隐者就是隐士,多为读书人,他们品行高洁,有才能。有的因为官场失意,有的因为厌恶世谷,他们选择隐居山林,寄情山水。

师:作者贾岛去山林之中寻找隐者是为了什么?

生:拜访他,向他请教,向他学习……

师:既然有拜访的意思,那这里的“寻”就解释为——

生:寻访。

师:那诗题的意思是——

生:作者贾岛去寻访隐者,没有遇见。

师:你能用上关联词再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使表达更通顺、更连贯?

生:作者贾岛去寻访隐者,但是没有遇见;或作者去寻访隐者,却没有见着。

读一首诗、一篇文,首先感知的当然是文字,经过一步步读懂字、词、句、段,形成意义联系,才能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从语言材料看,文章的语言材料是为表达思想内容而特定选用的,为什么用这个词语不用那个词语当然是有讲究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材料的感情色彩,透过语言的表面去探究其内涵的深意,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二、品味文学,水到渠成

“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还应包含理解分析语言结构和鉴赏表达方法两个方面。这就涉及了教者如何从文学层面解读、品味文体的范畴。

1.“寓问于答”之妙。从语言结构看,主要包括词与词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等三种,理解了句、段、篇的结构特点,特别是那样别具匠心的语言结构,感悟这样组织语言、篇章构思的表达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至关重要。

师: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这四句诗哪些是诗人说的,哪些是童子说的?

出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诗里开篇说诗人“松下问童子”,后面的三句诗都是童子的回答,诗里始终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请同学们想象诗人问了什么,然后将诗人和童子的三问三答补充完整。(指名回答,并问学生是如何推测的)

问:你师傅在家吗?你师傅在哪里?

答:不在,他采药去了。

师:知道了隐者采药去了,诗人第二次问了什么?

再问:到哪儿采药去了?

再答:就在这座山中。

师:然后诗人又问?

又问:你能带我去找他吗?

又答:不能,山里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

学生对诗人与童子问答的内容作出了合理的推测。这首诗就是在诗人问与童子答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板书:问,答)而全诗却始终没有出现问的内容,诗人这是“寓问于答”,构思是如此的巧妙。

2.“侧面烘托”之韵。从表达方法看,任何人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都有个方法或手段问题,由于表达思想观点、感情的需要,必然选择一定的表达方法,每种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效果。诗中涉及了三个人物,哪个才是这首诗的主角呢?从哪里看出?(看诗题你一定知道)四句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待,其身份、气质、品格等,都深深地隐在诗句的背后,你能洞悉诗句背后的意思吗?如果能的话,找出揭示线索的关键词。

深入一想,诗中的古松、白云、青山、童子、草药,哪一样不与隐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呢?他身居云山,远离尘世,与青松作伴,与童子相依,采药为生,济世活人,其超凡的隐者身份,高古脱俗的气质,闲适高雅的品格,在含糊其辞的诗句之中,在隐隐约约的画境深处,飘然显现。可见,写人不见人,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这神韵真是绝妙啊!

三、传承文化,责无旁贷

作为文化意象、文化基因的“松”,它具有特殊的精神含意和文化影响,这个文化血脉应该像黄河、长江一样滔滔不绝,千年流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

师:“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为什么作者要写“松下”而不写树下或其他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推敲。(出示“青松”一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是为了表现什么?(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诗中是为了突出谁呢?(隐者远离尘俗的风骨)

生:我们在《三顾茅庐》中学过:描写诸葛亮的一段景色中,也有关于“松树”的描写:“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余秋雨先生说:“什么是中国人?中国人不只是个地域概念,也不只是个国籍概念,所谓的中国人,首先是个文化概念。你的血液里流淌着《诗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流淌着《庄子》:‘独与天地神相往来。’流淌着《论语》:‘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流淌着气象万千、恣肆汪洋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传承文化,实在是一个语文教师神圣而艰巨的使命和良知!传承文化,也的确是“给一米阳光便收获满心欢喜”的语文教学乐事!

猜你喜欢

诗题贾岛隐者
寻隐者不遇
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寻隐者不遇》续篇
贾岛寻医记
本期主题 《寻隐者不遇》续篇
寻隐者不遇
贾岛碰瓷
诗题漫议
明诗制题之叙事*
贾岛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