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士绅与阳明祠的修建

2015-02-27文丨王尧礼

当代贵州 2015年20期
关键词:士绅光绪香草

文丨王尧礼

贵阳之祀阳明也久。王阳明去世后,贵阳士民每逢岁时或赴龙场祭奠,或向龙场遥拜。嘉靖十三年(1534年),监察御史王杏巡按贵州,应阳明门人汤冔、叶梧、陈文学等数十人之请,赎白云庵旧址建王阳明祠,并置膳田。隆庆五年(1571年),巡抚阮文中、按察使冯成能又将祠迁建于城东抚署左,中为祠,后为山斗堂。清雍正时祠改为贵山书院,仍祀阳明。另外的两所书院正学与正习也祀阳明。

嘉庆中,设于贵山书院的阳明祠已圮,士绅拟择地建专祠,李象梅氏捐银三十两,在城东扶风山寺宇右侧买了一小块地,筑了屋基。嘉庆十九年(1814年),巡抚庆保扩建扶风寺竣工后,见有空基,问何以任其残缺,随员告知详情后,他说阳明先生倡导贵州文教,又化解了当时的一场社会隐患,在省城龙脉的首发处建祠祭祀他,非常合适,还可以培风水。既是抚台大人倡议,士绅们自然乐捐。祠宇初具规模后,庆保调往广西,一马姓人家以建祠妨碍其家祖坟为由,捏词兴讼,工程就停了下来。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提督学政张輶偕贵山书院山长王小亭、正本书院山长贺今甫、正习书院山长傅小泉续修而成。张氏有碑记。初建可能比较狭小、简陋,以至道光《贵阳府志》失载。吴振棫游扶风山,写了扶风寺,对阳明祠只字不提。

五十多年后,至光绪二年(1876年),贵阳名士唐炯、罗文彬来谒阳明祠,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特规模狭隘,久益荒落,祠门倚僧厨左厢,窘于圭窦,院落径丈许,不容于马。祠左屋二楹,限于址,榰木虚其下,若危楼。祠宇五楹,户牖不具,承尘摇落,榱桷欹邪。右偏夹室,山僧穴通庖屋,规其中为谷藏,舂臼簸磨,皆在宇下,嚣且尘上,泥户木室,鸟鼠栖焉。”唐、罗二人以重修阳明祠为己任。唐炯首先捐资扩大地基,再入蜀与四川总督丁宝桢商议筹款。罗文彬负责规划设计、采购材料、组织施工。光绪三年(1877年)初兴工,光绪六年(1880年)初竣工,碑刻则迟至光绪八年(1882年)才刻毕。现在的阳明祠即是照光绪遗构修复的。

唐炯,字鄂生,晚号成山老人。遵义人,移居省城。道光乙酉举于乡。其父唐树义在湖北按察使任上与太平军战殁。唐炯才兼文武,在川南任州县官时,云南叛军李永和、蓝朝鼎部大举入蜀,蜀中大乱,成都危急。唐炯所率团练经历数十战,皆能出奇制胜,后还率兵援黔。他倡修阳明祠,自任筹款之事,且捐银二千六百一十八两,仅次于丁宝桢。

罗文彬,字质庵,号香草园主人。贵阳人,同治辛未科进士,官至云南道员。质庵学识渊博,精通礼制,多才多艺,金石书画、诗词皆擅长。他虽是进士出身,却对仕宦很冷淡,几次出仕都是被父亲所逼。其著述有《平黔纪略》《盐法志》《援黔录》《家礼便览》《香草园集》《香草园日记》。近年印行的《香草园日记》,是一部内容丰富多趣的书,它记录了晚清贵阳士绅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当作一部贵阳风俗长卷来读。其中就有他监修阳明祠的经过。据他记载,先是巡抚门丁周某倡议捐修阳明祠,工程已完成十之七八,质庵闻讯后,急与唐炯等商议阻止,然后花五百两银子买下、拆毁,再谋修建。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王阳明有恩于黔,阳明祠的修建应该由黔中士绅来做。由门丁这样地位低下的人来修建,对黔中士绅来说,是非常没有脸面的,甚至是一种侮辱。罗氏做事认真、细致,又极有艺术鉴赏力,从祠宇的结构、陈列品的选择,到砖瓦木料的选购,无不一手经办,使阳明祠成为一座山区园林建筑的典范。

(作者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文史丛刊》副主编 责任编辑/杨 仪)

猜你喜欢

士绅光绪香草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浅析清末立宪运动前后的士绅政治转型
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
对于士绅在“双轨政治”中的作用的分析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近代民教冲突中的中国人
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