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清末立宪运动前后的士绅政治转型

2017-03-24吕彦霖

卷宗 2016年11期
关键词:清末士绅

吕彦霖

摘 要: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路程当中,一直充满坎坷与困难,特别是在清末民初时期,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春风,君主立宪等社会思潮大量涌入我国,加之国家时局内忧外患,社会阶层分化速度越来越快,清政府中的立宪派为实现自救自上而下发起了立宪运动,此次改革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作为近代中国不可忽视的一群不可忽视的人——士绅也顺着历史的潮流进行新的改变。本文将在此背景下,简要分析研究清末立宪运动前后的士绅政治转型。

关键词:清末;立宪运动;士绅;政治转型

1 清末立宪运动的简要概述

立宪运动也被称之为大清预备立宪,是中國清政府在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时间为1905年至1911年,共经历短短六年。当时清政府通过采纳载泽等出国考察立宪大臣的意见,决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在发起国会请愿运动之后迅速召开国会、颁布宪法。立宪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将清末民初的中国转变为类似德意志帝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虽然立宪运动失败了,但其对后期的辛亥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在此次立宪运动当中,科举制度被废除,新式学堂与留学生相继出现,这也为后期彻底推翻清政府统治培养了重要的力量。

2 清末立宪运动前后的士绅政治转型

(一)、政党基础的同志会

在国会请愿运动被分化之后,代表团也随之瓦解。但此时,政党尚未正式形成,士绅在此过程中充当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角色。以孙洪伊、王法勤等人为代表的士绅,将原来的代表团进行改组并暂定为同志会,同时向全国各省致电请愿成立分会,主张将宪政继续发展下去,此时以政党为基础的同志会将“国利民福”作为其共同奋斗的口号[1]。在《同志会通告书》的发表之下,同志会具体提出政府需要尽快建立责任内阁,并将其作为推行新政的主体;同志会需要直接参与宪法拟定,避免宪政编查馆的工作人员直接照搬日本宪法,导致宪法无法与我国真实国情相适应;此外还需要开释党禁,这也是立宪的根本前提。政党组织是立宪国家的基础要素,只有将党禁令撤销,才有可能真正落实立宪;最后同志会要求能够通过与各地进行联合普及宪政知识,使得国民都能够了解宪政。但由于受到清政府的高压,同时资政院当中,各议员较为分散且长期处于无主持状态,制定的决议没有任何实效性,因此导致成立同志会的愿望破灭。

(二)、宪友会建立

虽然同志会未能成功建立,但此时许多国内人士对政党有了一定了解,更有部分人士指出现阶段中国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宪法,确定立宪国精神。因此在1910年底,由孙洪伊牵头,帝国统一党准备草拟党规、党章并正式筹备政党。至辛亥五月,各士绅阶级人士均清醒认识到清朝政府必将走向衰亡,因此不再对其抱有希望,选择将帝国统一党改组成为宪友会,并提出符合其政治理念的政纲,其一是需要充分尊重君主立宪制;其二是需要督促联责内阁并将行省政务进行重新梳理;其三是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并推崇尚武教育,讲求国民外交。大部分宪友会成员为士绅阶级,因此其也将宪友会定义为民党,推孙洪伊为民党领袖。宪友会通过发表宣言鼓吹宪政,与清政府做抗争,认为只有宪政才能挽救中国,而这一设想是否符合中国当时的政治发展的实际需求还不得而知,但宪友会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效果,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武昌起义

辛亥十月武昌起义的爆发,各界士绅人士纷纷聚集,在孙洪伊、王法勤等人的号召下鼓动起义,帮助吴禄贞实现光复,但最终以吴禄贞被谋杀而被迫告终。随后在重重压力之下,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同时颁布《宪法重大信条》。但为时已晚,各省已纷纷独立,孙洪伊等人再次准备起义,然而最终起义却失败。后期受陈其美的邀请,孙洪伊等人奔赴上海支援武昌起义并巩固革命成果。1912年元日,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颁布《临时约法》,国会成立[2]。宣告清政府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此时共和民国同时具有革命与立宪两种身份,而以孙洪伊等为代表的士绅仍然在为立宪努力奋斗。在这之前,清廷统治者虽然看似表现出对宪政的努力,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其没有立宪之意,其所倡导的立宪本质也是假借立宪之名巩固自身统治,因此士绅等最初维护政府的立宪改良派必将走向灭亡,而在民国成立之后,各种政见、政党活跃于政治舞台,立宪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成立政党

后期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就任,这也使得君主立宪政体彻底破灭,中国的政治舞台又一次发生转变。在民国刚刚成立之初,共和建设讨论会成立,将“稳健进步”作为与会宗旨,目的是创立“坚强之政党”。后期孙洪伊认为政党应是政见与精神的高度结合,因此逐渐与共和建设讨论会的成员产生分歧,同年三月共和统一党成立,内阁组织、政党合并事项被提上日程。1912年8月,宋教仁将统一共和会、同盟会等各派系进行合并改组统称为国民党,并将共和与一党、国民新政等五大党团合并统称为民主党[3]。后期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缉拿孙洪伊等人,其被迫开始逃亡生活。随后孙洪伊开始与国民党人合作,着手进行反袁活动拥护共和。从本质上来说,官绅立宪的目的在于稳定国内局势,消除国家内部的党患并抵御西方列强的欺辱,因此其在立宪过程中以稳字当头;而士绅利益与皇权之间失去了平衡,为了想要能够直接获得参与政权的途径,因此迫不及待想要立宪,但士绅盲目迷信西方宪政、没有将立宪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因此使得立宪之路困难重重。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清末民初时期,国家政局风云变幻,在此背景下,一大批关心国家、积极参政的士绅们开始走向政治转型路径,他们纷纷提出“立宪”口号,希望通过建立宪法缓解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一构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对推动我国政局变革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客观上推动了民主化进程。但是士绅自身阶级的特殊性和固有的保守性有使得其有一定的局限性。立宪即是救国也是守护自身利益,所以在后续中国社会的发展潮流中会演化成了不用的流向。尽管存在诸多不足,真正的民主共和还需要更多的政治家前仆后继地进行求索和探寻。

参考文献

[1]唐云路,清末立宪运动前后的士绅政治转型[D],复旦大学,2016

[2]李景东,论晚清立宪运动期间士绅政治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刘丽,胡槿,杜华,浅析士绅在清末立宪运动前后的政治转型[J],近代史研究,2015,05:314-317

猜你喜欢

清末士绅
晚清士绅的拍照秀——近代名人日记翻检拾得
清末书院改学堂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论清末粤汉铁路风潮对粤港地区报业的影响
清末陕南地区的书院改制
湖南守旧士绅的翼教与维新运动的转向
近代中国士绅地位变化初探
民国以来士绅权力探析(1913-1954)——以苏州救火联合会为个案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