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就业报道更有贴近性

2015-02-26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5期
关键词:贴近性招聘会乌鲁木齐

王 哲

(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如何让就业报道更有贴近性

王 哲

(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就业是新闻报道里的老话题,每年会谈就业,报道就业新闻,尤其是春节后以及大学生毕业前后,这两个时间节点是报道就业的一个高峰期,从市级媒体到国家级媒体都会在就业上给予关注。这样的民生报道,一定要和受众有贴近性,播发要有引导性。

就业;以人为主;贴近性

一、熟悉了解当年的就业形势以及政府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

每年春节之后,各地都会相继举办大型招聘会。招聘会上,当地的各行各业都会去招人,即将毕业的毕业生,还有未就业的人群也会到招聘会上找工作。在这样大型的招聘会上,可以比较透彻地了解到当年的就业形势,工资水平,哪些行业属于用人紧缺的,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是什么?这时候,记者一定要多去就业市场观察,看今年的就业动向,和毕业生多聊,和招聘单位多聊,从他们那里获取今年的就业信息和变化。了解到这些问题,会对接下来的就业报道提供帮助。

为了促进就业,当地的人社部门会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作为经常报道就业的记者,熟悉这些政策的内容是必须要做到的。当了解了这些政策,也会明白当年的就业工种重点是什么,哪些群体是解决就业的重点对象。政策出台后,有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未就业人员是否从中得益?这些都是做好就业报道前期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巧妙地把就业政策融入稿件中

就业报道如果只谈政策,那么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报道,这样的报道没有可听性,离群众太远,报道出来的新闻只是在传递政策,但没有态度,没有观点。然而,新闻媒体作用是宣传,是党和人民之间的喉舌,要第一时间把党的政策宣传出去,所以,这些就业政策又不得不宣传。

既然要宣传,那么就要把政策和实事还有人融合在一起报道,这样不仅能让听众更容易理解,还有一定的服务性,贴近性也更强。

例如,为了促进自主创业,当地政府出台了一些扶持创业的政策,在做这类报道的时候,可以采访一些正在创业或者准备创业的人,通过采访了解他们的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当地政府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能不能给他们予以帮助。用这样的形势报道,便能将人和政策结合到一起,让就业政策宣传不再是死板的报道。

三、就业报道要以“人”为主

就业一直是民生话题,作为就业报道一定要体现其社会责任意识,做好就业的舆论引导。当下的就业群体主要是90后。因此,报道的主题和方向,已经有别于90年代末,2000年初,不再以报道下岗再就业为主。而要抓住90后群体的特征,了解他们的就业心态,针对他们的问题来做就业报道。这就需要记者多与这些年轻人接触,深入采访,多聊,多听,听他们对就业的困惑,了解他们的就业观。

在有些就业报道中,“人”的分量在稿件中的比重太轻,只是作为一个点来写,没有将人作为稿件的重点,这样就让就业报道中所要反映出的就业现状太浅。

在今年7月初,正值各高校毕业,我采写了一组主题为《你好,工作》的系列报道。整组系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毕业生就业生存之现状》。第二部分是《我们眼里的毕业生》。第三部分是《我们走过的就业路》。通过这三个部分,分别反映了90后毕业生离校之后,面临第一份工作的压力和困惑,面对未来的不清楚;招聘单位,在面试这些年轻人时的看法,这些年轻人在找工作时,还缺少什么?如何来摆正就业心态;已经历过毕业迷茫期的70后、80后,有着怎样的曾经,并用自己的经历给90后年轻人一些人生的启示。稿件播发之后,得到专家比较高的评价。

稿件播发完之后,回看这三篇稿件,不论在内容写作,还是在形式上,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选择了比较典型的人物,把他们真实的内心和想法写到稿件中,虽然整组稿件并没有提及当年出台的一系列就业政策,但也没有让稿件显现出单薄,而是听起来更有人性,更接地气。

由此看来,在就业报道中不能忽视“人”在稿件中的地位,在写这组稿件时,前期采访了20多人,他们中有在校成绩优异的毕业生,有在工作与考研中摇摆不定的毕业生,还有处世态度玩世不恭的年轻人,通过与他们的对话,能了解到他们在面对就业,面对未来的内心想法,采写稿件时,尽量换位思考,让稿件真实反映出年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这样不仅能增强稿件的可听性,还能与受众产生共鸣,起到好的社会效果。

如果就业报道,能让引起人们对这一个问题的深思,能对受众起到引导作用,那么这则报道就达到了记者采访的初衷。

四、就业报道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就业是个社会性很强的一个话题,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就业群体的不同而改变。就好比,过去在说就业的时候,会关注下岗再就业;从2010年以后,就业的关注点则在“用工荒”方面。因此,就业报道的角度不能一成不变,记者也需要多关注社会形势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

除此之外,就业报道也需要因地制宜,在了解全国就业形势的同时,要根据当地就业特点来做好就业报道。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都做了用工荒的报道。继而,有些省市也做起了用工荒的稿件,但是不难发现,有些地方媒体,只是在效仿,而没有真正了解到当地就业形势是怎样的。

东部沿海地区用工荒主要出现在制造业,当地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年轻劳动力成长起来后,要么留在当地,要么去一线城市,不再像以前那样进入工厂,用工荒也随之出现。然而,在乌鲁木齐因为经济结构的不同,就业形势与东部沿海地区有差异,用工荒的问题并没有东部沿海地区突出,但是当地的一些媒体却效仿内地媒体写起了“用工荒”,引起不好的社会效果。

近两年,一些内地企业落户乌鲁木齐用工需求增大,但是新疆本来人口就不多,现有的劳动力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量,再加上毕业生对进厂入企工作有偏见,从而使一些企业出现了用工缺口。一些本地媒体的记者,没有认真分析当地的情况,就把这种“招工难”误认为是“用工荒”进行报道,产生不好的社会效果。

总而言之,就业是民生报道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报道一定要深入到被采访对象中去,多进行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读者爱看、听众爱听的就业新闻报道,才能让报道起到引导、给人以启示的社会效果。

G212.2

A

1674-8883(2015)15-0119-01

王哲,女,湖北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贴近性招聘会乌鲁木齐
“列车”招聘会可以有
2021年“成德眉资”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在成都市青羊区举办
浅论县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与人文关怀
“的”字叠词招聘会
电视社教节目分析之《健康之路》
2008—2014年乌鲁木齐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
乌鲁木齐热电联产与大气环境污染防治
英语职业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