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秉承传统文化精髓与构筑当代核心价值观

2015-02-25陈晓英刘春福

学术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传统

陈晓英,刘春福

秉承传统文化精髓与构筑当代核心价值观

陈晓英,刘春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筑,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既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又以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思想造诣汇粹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方向指引和道路选择。在践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秉承优秀传统文化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辩证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价值体系注入新鲜血液,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社会的和谐昌盛与蓬勃发展。

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立足当前的国情,符合时代精神的召唤,也是传承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分的有益载体,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不分离的关系。以传统文化为土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利于凸显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表现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的风格魅力,在增强自身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中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国学的精粹与文化的瑰宝当在时代的感召下愈发熠熠生辉,使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深入人心。

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须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契合。一方面中华文化包罗万象,以其固有的特点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宝贵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中存在截然不同的要求,不可避免的碰撞有益于汲取精华,继承发展,实现当代契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新成果,既依靠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在继往开来中使二者愈显相得益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它呈现出文化的丰富多彩,诸如语言文字、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中华民族是由相互独立的民族之间通过交流、复杂的组合和集成,但也伴随着分裂和消散,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往你来,我中有你,你中亦有我,既多元又能相互共存的统一体。”[1](P10)

在民族文化的交融中,既展现了各民族特色,也为构筑统一的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在共同的使命感下汇聚民族向心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也成为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费孝通先生有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的整体,只有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维系社会稳定和保障民族团结,培育出统一的民族精神,体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文化基础。(2)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尊重多样性体现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毋庸置疑,传统文化以其包容的心态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脉络,在自身文化认同增强的同时,提高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最终达到文化的升华。以“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为例,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将人生价值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季羡林先生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2]。最大的是天地,天地能包容世间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由此人们抽象出要像天地一样拥有广阔的胸襟,包容万物尊重万物的思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共同发展。此外,“厚德载物”的思想也是包容性的体现,它关注的是传统文化孕育下的道德标准,要像大地一样容养万物,容纳百川,以德性的积累完善自身的建设,在享受与拥有越来越多的同时需要更多的积功累德,方能持久发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外来文化不自觉地传入其中,拓宽了自身文化的维度,赋予了蓬勃的生命力,在包容中汲取养分,使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更好地与当代文化结合。(3)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传统文化的延续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传统思想、传统风俗的继承等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使年轻人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使全社会建立起文化信仰。在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圣先哲以宇宙生生不息,运动刚强有劲,寓意君子也要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奋发图强,永不停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为无论遭受什么样的人生境遇,都要以道为进退,有坚忍不拔的勇气和决心。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中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当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这种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支撑。一方面表现为促进社会进步繁荣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表现为处于民族危难或险境时,当有不屈不挠的品质、捍卫国家利益的情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的自强不息,在传承和发展中需要体现时代性,也为我们彰显了当今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二)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碰撞。(1)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文化准则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要求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冲突是最直接和明显的,也最直观和形象地显示出二者的差异,由此可提炼出对待传统文化应当秉承的态度以及思考如何有效地将其融合于当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例如,传统文化鼓励发展共性,融合统一的观点,而当今提倡突出个性,发挥个人独创性,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满足和人格的重视下,尊重个性成为时代的号召,社会提倡自由、平等,正视每个人的合理诉求及独特的喜好要求,追求个性化生活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须。而传统文化的观念下认为个性是洪水猛兽,是反社会的,只有共性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显然与当今民主与法治的国家背道而驰,束缚了自由意志的传播,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还有勤俭节约与鼓励适度消费的差异、提倡惯性思维与鼓励创新思维的差异、闭关自守和自由开放的差异等,都是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下造成的,纵使有些已不适宜于当前社会发展,但仍需要人们在客观分析社会大环境下再予以改良或取舍,创新出适宜当前文化需求的生活准则,在传承中摒弃糟粕,识别其中的优秀成分。(2)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上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当前社会重视经济发展,侧重于利益最大化以满足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在道德方面强调集体主义原则,反对以不当手段获取非法利益,而传统文化价值观讲求道义,当道义和私利发生冲突,当以道义原则优先,即当具有选择的主动权时,首先要坚持道义的原则,只有道义被满足那么个人的利益也会实现,崇尚坚持大义,顾全大局。传统文化中的道义思想并不是不利于当前社会发展,而是需要提炼出与当代相融合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即是与道义相一致的体现,诚信是敬业和友善的基础,保持诚信要推行至善的德性,由此产生“敬”和“友”,爱国主义则贯穿于所有精神之始,是三者的核心,作为时代精神的主题和方向性的指引,是诚信极大发挥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传统文化的当代表现,由此可见诚信笃实的道德修养观在延续中日臻完善,继承古圣先贤的智慧并在当下发挥作用,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3)民本思想。重视民生、民用问题在传统文化思想中早有记载,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寄希望于统治者看到人民的力量。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辩证的观点亦突出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贾谊指出民是国家的根本,“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民虽然是被统治者,而国家的兴衰、君主的安危,都是由人民决定的”[3](P121)。但传统文化中重民本旨在约束和限制君主的行为,注重君主和官吏的品德规范和人格培养,其核心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当今的“以人为本”思想重在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旨在体现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富强、民主”,即是传统文化民本思想与时俱进的体现,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基础,并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将仁义道德建设立于物质利益追求之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有助于建设富足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既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为完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二、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凝练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时代精神主题的价值要求,以传统文化作为核心,指引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正义,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并付诸于行。

(一)传统文化提供价值导向和准则。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源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选择,其形成的普遍的社会共识将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思想引领。例如,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倡导建设理想社会,在《礼记·大同篇》描述的理想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大同思想”延续至今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确立,进而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建立和谐公正法治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以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建立新的时代诉求,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方面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思想基础,值得借鉴与延续于当今的社会建设中,有助于每个社会成员积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人们为民族和国家的昌盛努力奋斗并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于整个社会而言,正确的方向指引有助于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是核心价值观构筑的前提,以传统文化为准则要求,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思想保证。

(二)传统文化营造社会风气和正义。传统文化熏陶对于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以《百家讲坛》的热播、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重视、“孔子学院”的建立等带来的国学热,是政府和民众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中不可替代作用的体现。综观社会现实,一方面全球化的潮流让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国与国交流的频繁、信息的触手可及等带来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思想活跃、观念更迭、文化融合促使社会进入多元化、复杂化的开放平台,如何取舍需要每个人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在带来丰厚利益的同时,也造成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价值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及趋利性增强,以至可能出现矛盾和冲突现象,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保持清醒也是每个人内心底线的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开放和眼界的拓宽,亟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支柱,成为道德和法治的底线约束不良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重视商业发展的社会,仅以物质回报作为基础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极易迷失方向,造成利己主义的贪欲、不择手段的奢求、拜金主义的极端等弥漫社会。因此,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以人文精神调节社会氛围显得必要而迫切,社会整体利益的提高是个人长足发展的关键,培育传统文化填筑精神文明的缺乏,有利于建设道德的自律和完善的人格,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目标之一。

(三)传统文化促进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文化的力量更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撑,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传统文化的部分,也包括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成果。在这一体系中,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决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次,价值体系的转换只有建立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成功,在五四运动时期,大量西方价值观引入,诸如民主、科学等思想,高举西化救国的思想,极力反对传统,而其内心深处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使他们要求的自由平等实质上也是在维护一个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基础上的自由,而不是西方提倡的个人主义。“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都出身于儒学系统,如果民主、民权、共和、平等、自由等西方价值和观念在此系统内不能获得定位,他们将找不到途径去认同这些异质的外来文化因素。”[4]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须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才能达成情感和心理的认同。另外,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自豪,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基础,二者的有机结合,将创造出既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又高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萃历史的积淀与时代的精神,传播当代思想的魅力。

三、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途径

传统文化的继承应当秉承辩证发展的眼光,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的传播,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当在恰当而明确的标准下进行取舍,这一标准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符合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能有效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一)传统文化的辩证弘扬。(1)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封建专制的社会形态,是为了适应封建社会的现实而形成,但其中不乏有大量精华的思想观念值得借鉴,同时也存在消极的、落后的思想。因此,既要对传统文化保持敬仰之心,传承其中优秀的部分,也要采取批判的态度,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这是形成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当代中国特色文化的本质要求。只有在批判和继承中对自身文化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扬弃,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真正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这是人类社会自由、全面、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要求。(2)激发与创造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为要求的先进文化,一方面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使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保持生机,充满活力并日益丰富,在历史与现实中弘扬传统文化精华,才能铸造中华文化的制高点。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在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时代精神的推动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回归传统文化,也是与新文化的有机融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灵活方式渗透核心价值观。(1)启蒙教育的宣传和普及。注重启蒙教育表现在传统文化方面即经典文化的诵读,以启发性的教育方式,从小熏陶儿童的行为习惯和注重品德的修养,以儿歌、谚语及古训等孩子们易于接受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播给孩子,使其在童年时期潜移默化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积极倡导启蒙教育,是回归传统文化的表现,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点滴的细节进行道德启蒙教育,是品性养成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有机融入当代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完善儿童启蒙教育,培养中国新一代有作为的年轻人。(2)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和践行,需要采取更多人民群众所熟知和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综合利用文学、艺术以及传统戏曲等方式传播积极的价值观,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同时增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文化熏陶的方式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手段,既符合现代人追求娱乐享受,又使人们得到教育启发,接受并消化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因此,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气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1)立足民情国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提高,追求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享受,高层次高质量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越来越多,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是现代人的要求。因此,立足当前的民情国情,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精神,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培育大有裨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凝聚全体社会成员之共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改革开放中不忘根本,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在新时期更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支撑,为全社会所共同的理想追求,以信仰带动行动。(2)民族与世界的统一。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彰显着文化的多样与繁荣,各民族和世界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相互交流和借鉴中兼收并蓄,发展成为今天多元的文化格局。当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既反对固步自封的守旧主义,也拒绝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面对世界优秀的文化,应当以博采众长的积极心态汲取其中的有益成果,以包容的心态和科学的慎思面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并为丰富自身文化所用。物质文明的提高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导向,我们要在尊重民族差异的基础上汲取世界文化的养料,熔铸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邓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0).

[3]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

[责任编辑:胡彩芬]

陈晓英,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辽宁锦州121013;刘春福,营口理工学院基础部副教授,辽宁营口115014

D 64

A

1004-4434(2015)12-0152-04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L14BKS007)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传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