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方法的形成机理

2015-02-25傅建平

学术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心理

傅建平

论思想方法的形成机理

傅建平

思想方法的形成应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思想方法对客观条件的适应转化是其形成的根本动力。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既是思想品质对客观条件的适应转化过程,也是思想心理矛盾与和谐的调适过程;既是方法自身否定内在的推动过程,也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互动过程,整个过程都体现了社会化选择作用。

思想方法;形成机理;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方法是指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指导认识和实践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其形成过程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视角和其他学科视角多维度来整体把握其规律。思想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并不是随机无序的,同样也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任何思想方法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与一定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适应的,受一定的客观条件所制约。思想方法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把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把握的前提和基础。

一、思想方法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方法”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道路”或“方向”,从词义上讲,就是沿着某一道路或方向行进的意思。“思想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P2)思想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手段,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思想方法是受一定的理论所指导的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人们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工具。

(一)思想方法的内容客观存在,并不断发展变化。就其内容和本质而言,思想方法是对思想规律的自觉运用。从形式上看思想方法是主观的,它不属于实体工具或实体因素,但任何方法的制定都不是人们主观随意制定的,更无所谓心灵的“自由创造”之说,它只能根据对象自身的运动规律而定,源于客观对象的内容,因而具有客观性。思想方法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具有辩证性的特点,主客体的特性决定思想方法的辩证性。一方面,思想方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人类进步空前提速,客观事物变化加剧,因而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范围内的对象,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适应于发展变化的对象,思想方法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调整,并由此推动思想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样,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思想方法是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社会发展节奏变化越快,思想方法也发展提升加速。特别是微时代下的网络化运转,既给思想方法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思想方法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二)思想方法形式多样,不同的思想方法相互联系。思想方法的多样性是由主客体的多样性决定的,主客体不同,思想方法也不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世界是多样性的。各种具体事物形态各异、千差万别、多种多样,都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其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思想方法,才能使我们更好更快地实现期望的目标。而且随着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人们的生活内容不断丰富多彩,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因素空前增多,思想方法日趋多样化,认识和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方法将更趋综合化。横向空间上思想方法不仅表现出相互的联系性,而且在时间上呈现出发展性特点,理论内容不断更新、时代内容不断丰富、环境内容不断变化,要形成适应于新的思想教育客体、思想内容和环境的思想方法,也要随之变化发展,思想方法进而形成纵向发展的趋向。

(三)思想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内容,与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适应。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基础来把握人们的思想信息,分析人们的思想活动,进而采取相应的思想方法来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基本方法、一般方法与特色方法。思想方法最为思想内部调控的基本方法,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思想方法可以根据思想意识的特点,正确认识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作用与影响,对人们的思想动机加以判断,充分发挥其主动能动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提升其思想方法的层次,逐步达到实现社会发展的要求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差距。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改进思想方法的依据。唯物辩证法所要求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是最科学的思想方法。因而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经验证明,掌握思想方法的形成规律,重视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是我们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宝贵经验。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层变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域”,利益格局大幅调整,依法治国全面启动,迫切需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并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思想方法的形成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洞察分析思想方法形成的本质规律,得出思想方法对客观条件的适应转化是思想方法形成的根本动力。根本动力始终受到外界环境与教育主体的素质的制约和相互作用。在此动力推动下,思想方法有助于优化调控思想品质,实现思想道德品质的推升。

思想品质包括个体的思维活动、意识形态、道德修养、言行举止所显示出来的认识及品性等实质。思想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方法的形成起着很大的助推作用。在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思想品质对客观条件的适应与转化过程有助于推动思想方法的形成。优化思想品质是一个克服不良的思想,确保个体道德的正确方向,在此过程教育主体总是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客观形势不断积极调整,促使思想品质对客观条件进行适应转化,进而实现受教育者思想品质的升华,完成思想品质适应客观条件的转化过程。

客观条件作为外部因素,自始至终都存在并作用于受教育者思想品质与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客观条件与其思想品质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一个互动过程。思想品质与人处于的阶级地位(在阶级社会中如此)、时代所处的科学知识水平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密切相关。思想认识观念与客观条件的冲突,使思想品质与客观之间常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这些矛盾只有在思想方法的调控下,才能不断被适应转化,如总结经验(包括失败的教训),才能逐步做到客观条件与思想品质的具体地历史性地统一。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P323)当思想品质、思想方法与客观条件不及时适应或转化时,就会使我们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同时,思想品质对客观条件也起着一定的反作用。良好的思想品质与思想方法,能积极推动客观条件的良性运行,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良的思想品质阻碍制约客观条件的正常发展,阻碍社会的发展。在思想方法的形成机理中,思想品质通过与客观条件相互影响,相互调整适应,在适应转化过程中积极推动思想方法的形成。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论的重要观点。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思想心理矛盾存在的内在根据,那么,在思想心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现实社会变化发展的冲突和对立。在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中,其思想心理的矛盾始终贯穿始终。这种矛盾推动思想方法不断向前发展,只有存在思想斗争等诸多矛盾,思想方法才能在斗争中加速健全和成熟。思想方法在其思想心理形成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为思想心理矛盾与和谐的调适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客观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中存在。当今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尤其是开放的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心理形成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状态。传统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已很难适应当前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此情况下,思想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面临着各种矛盾,难以摆脱客观现实的困扰,因此人们需要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来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调节其存在的矛盾,以达到思想方法优化和谐的过程。

三、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机理

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其复杂。思想、心理与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心理与外界环境的冲突;行为与思想不完全一致;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人与社会化方式选择互动过程;等等,都不同程度需要进行思想调控,促进了思想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一)心理和谐与思想调控的过程。思想、心理和意识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一种精神现象,属于大脑机能,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客观现实为内容和源泉。心理作为思想形成的基础,其思想遵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思想是心理发展的升华,思想活动作为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思想方法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思想心理矛盾与和谐的调适过程。孔子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P13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4](P517)等均体现心理和谐的思想。孔子认为心理上追求中庸的和谐状态,是君子必备的素质。只有不断自律、自省、学习、理性、诚信等才能获得和谐。心理和谐是影响心理的各要素总体意义上的相对稳定、协调统一。然而,思想心理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失衡状态。思想心理形成和发展会面临着各种矛盾,必须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来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断调整以实现思想方法优化和谐的过程。当思想方法能正确地认识并协调指导实践活动时,其思想心理便达到和谐的状态。

(二)思想与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反过来影响思想,它们辩证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但我们经常看到主体的行为与其思想不一致,有时是主体具有某种强烈的思想倾向却没有采取相应的行为,而有时主体虽然没有某种思想却采取了相关的行为。种种迹象表明,思想与行为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存在关系,而是较为复杂的辩证统一。

思想是对现实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反映,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变化发展规律。思维是人脑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过程和属性。思想是人类特有的特征,是动物和人本质区别之一。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辩证法则,在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运用正确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从而实现质的飞跃,进而达到掌握真理的科学方法。正是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动态思维发展中,将大思想与行为凸显得淋漓尽致,推动着其思想方法朝着不断健全完善的方向发展。人的行为与其内心认同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不完全一致。思维与行为在表现形式上的联系有两种:背离和一致。其实,不论行为是否符合思想的本来意愿,除去人的某些本能行为之外,其行为都是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思想与行为互动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头脑中所内化形成的思想观念,只是一种主观的理念,由于思想方法还未成熟,其呈现出零散的、片段性、碎片化的特征,并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思想则未成为指导行为实践之前,还属于潜在的意识,不管意愿多么强烈,都难以转化到客观实践中去。

(三)否定之否定推动思想方法发展。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否定之否定法则作为整个辩证运动过程的核心,一直贯穿于客观事物的始终。并指出马克思《资本论》所遵循的思想进程与卢梭对人类不平等起源的把握相似,是指“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5](P180)。恩格斯所提及的核心,是对整个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合理内核的积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辩证的否定。否定是对现存事物的质的一种根本否定,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旧质迈向新质的飞跃,标志着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只有经过作为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的否定,事物才能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发展;辩证否定是发展联系环节的统一,即“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选择性继承。在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中,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成熟的不协调,思想行为过于偏激,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对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了较为严峻的挑战,否定法让在“自我肯定-自我否定-自我否定之否定”过程中实现其思想方法的全面提升。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轨迹,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从简单到复杂的心理运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遵循思想方法的成长规律,充分调动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方法的形成规律同样遵循否定法则,其思想方法的形成也是在“肯定-否定-肯定”的转化过程中得以提升。

(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两个转化的过程:一是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意识,即内化过程;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意识外化为行为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外化过程。”[6]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将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教训传授给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逐步形成自己关于世界的独特看法和观念及相对完善的思想方法体系,受教育者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就已经运用这些知识于学习、生活中。可见,此阶段是个体思想方法形成的主要过程。教育者传授知识是初级阶段,其上升阶段为学生反馈及受教育者与教育者间的互动过程。

在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从教育者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再到受教育者将自己的见解回馈给教育者,这种互动都是思想方法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在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互动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7](P168)。一方面,受教育者接受这种教育者提供的思想和思维导向,促成自身来改进和提升其思想方法;另一方面,教育者根据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效果进行经验总结,进而不断完善教育方式与方法等,使思想教育活动的效果不断巩固和提升。他们在交流沟通过程中,观点会成为双方探讨的重点。教育者接受借鉴性、新颖的观点和思想;受教育者根据教育者的指导纠正自己思想方法的偏差。在互相吸收借鉴的过程中各自的思想方法更加合理化,也对自己所持有的观点多了理论依据。在此实践过程中,受教育者逐步形成自己关于世界的独特看法和观念以及相对完善的思想方法体系。

(五)个体在社会化方式的选择过程。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是生理的人,同时又是社会的人。这是人的重要属性。任何人都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完全脱离社会而孤独生活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8]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化方式的选择过程,这就决定了人的自主性、目的性和能动性不是无限绝对的。社会个体要想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就必须通过学习社会知识,熟悉掌握并运用规范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时就明确指出:“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艰苦奋斗。”[9]“自然人”要想成为“社会人”,就必须首先接受社会的教化。显然,人的社会化是相对个体的“自然性”而言的,是个人进入社会,成为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和必要前提。人的社会化方式的选择,从本质上来讲,是个体社会化本质在自身的建立过程,人正是通过进行社会化方式的选择过程从而获得了个体的实践性、意识性、能动性、自由性等诸多社会本质特性,实质上人的社会化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化。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趋向自己独特社会化方式的选择。他们喜欢思考人生,探索社会,追求社会新思潮,在其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中,许多新学科、新知识和新动态都能引起较强烈的反响。社会化方式的选择是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动力。具体来说,社会化方式的选择包括能进行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与认识,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获得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心理特点社会化是对其个体成长成才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承。政治社会化是对个体成为政治人的系统训练与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其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自然也将对思想方法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论语·里仁第四[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4]论语·子罕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韦冬雪.论思想政治教育外化过程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J].学术论坛,2008,(2).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王琴.论思想工作中的人[J].学术界,1989,(3).

[9]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责任编辑:胡彩芬]

傅建平,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6

D 64

A

1004-4434(2015)12-0019-04

2014年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道德引导机制研究”(14BZX 084)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心理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