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诗歌隐含意义的构建——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走之路》

2015-02-24李致远王斌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树林隐喻

李致远王斌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诗歌隐含意义的构建——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走之路》

李致远王斌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其隐含意义往往需要读者透过文字符号进行深入挖掘。对诗歌意象的分析,以及理解诗歌隐含意义的过程,涉及概念整合理论中概念网络模式的构建。概念整合理论有助于理解对诗歌意象及其意义进行分析的过程,进而能够为意义的建构和认知提供全新的分析机制。本文旨在通过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代表作《未走之路》进行分析,探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诗歌隐含意义的构建过程。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心理空间隐含意义构建《未走之路》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因为能够研究语言意义构建方式而颇受关注。概念整合理论以新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为哲学基础,认为读者以自己的经验背景结合文本激活了自己的概念结构,最终形成对文本的理解。诗歌透过文字符号所表达的隐含意义往往值得读者反复思考。

一、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源于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了认知语言学的经典之作“The 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书中阐述了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包含始源域、目标域和映射方式,人类的概念结构是由跨域映射形成的,“隐喻与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构建成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体系及一个相应协调一致的隐喻表达体系”[1]。

概念整合是由心理空间及其联系构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网络结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一个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其中两个是输入空间,即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跨空间映射反映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和组织,即第三个空间,名为共有空间(generic space)。第四个空间是整合空间(blend),是两个输入空间和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而形成的。由于不同的文化,历史等背景,以及不同的语用功能,代入输入空间的因子不同,而投射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3]因为从输入空间到整合空间的概念投射是有选择的,所以整合空间除了从输入空间提取部分结构外,还开发了自身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

ture),层创结构中的因素并不完全是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而来的。在整合空间中,整合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构建过程(composition)、完成过程(completion)和演绎过程(Elaboration )。这4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如图一,其中整合空间中的正方形表示整合空间的层创结构。

图一

二、解读诗歌意象隐含意义的构建

《未走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现代主义诗歌,描写了诗人面对树林中两条道路,一时难以抉择,并最终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同时又颇为遗憾,只能选择一条。

全诗如下:

金色的树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不能沿着两条路行走;

我久久地站在那分岔的地方,

极目眺望其中一条路的尽头,

直到它转弯,消失在树林深处。

然后我毅然踏上了另一条路,

这条路也许更值得我向往,

因为它荒草丛生,人迹罕至;

不过说到其冷清与荒凉,

两条路几乎一模一样。

那天早晨两条路都铺满落叶,

落叶上都没有被踩踏的痕迹。

唉,我把第一条路留给将来!

但我知道人世间阡陌纵横,

我不知将来能否再回到那里。

我将会一边叹息一边叙说,

在某个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后:

曾有两条小路在树林中分手,

我选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行走,

结果后来的一切都截然不同。[2]

这首诗呈现了在树林中偶遇分叉路的诗人做出选择的场景。在诗的结尾,作者轻声叹息,或许选择另外一条路,结果就会不同。诗人在树林中行走,就像是读者在人生之路上的奔波,而作者遭遇的分叉路,也正如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面对的求学、就业、爱情等等方面的抉择。《未走之路》会给读者带来“人生之路”的体验,与诗中的意象是紧密相关的。“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由此可见,意象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外在形象,而另一个则是外在形象的“对应物”,即情感活动。那么如何将外在形象和情感活动相联系呢?

诗歌中的外在形象,即“金色的树林”、“两条分叉的路”和“铺满的落叶”三个具有象征性的景物构成了一个心理空间,即输入空间1。这三个外在形象所代表的情感活动和隐含意义则构成了另外一个心理空间。“金色的树林”象征着收获或者衰败的人生阶段,“两条分叉的路”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选择,“铺满的落叶”象征着人类由出生到死亡的循环过程,这些形成了另一个输入空间2。这两个输入空间发生联系的地方在于,中西文化中都有把人生比作道路,也有用树木的枯容象征人的出生、青年、壮年和老年阶段,因为无论是树木、道路还是人生,都具备“不可逆性”,只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向前发展。同时,金黄色的树木,一方面暗示了金秋时节的到来,预示着丰收的喜悦,同时树叶变黄也是叶子凋落的前兆,因此也有衰败的隐喻,两者共有的概念,同样也是树如人生,不可逆转。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相互映射,两个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概念,即“时间不可逆”、“人生之路”形成了第三个空间,即共有空间(generic space)。两个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通过跨空间地有选择的投射而形成的整合空间(blend)和内部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当输入空间中所有的概念和框架选择性地投射到整合空间时,新概念结构的第一个过程,即组合(composition)就完成了,如图2所示。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读者必须置身于诗人创设的情境中,将外在形象的心理空间与内在意义的心理空间进行联系和交叉,进而形成关于诗歌意向的概念结构。

图二

三、解读诗歌多重主题意义的构建

如果将《未走之路》这首诗歌的主题意义解读视为整合空间中的层创结构,那么整合过程中的构建过程(composition)结束后,我们还需要读者的背景信息和读者的认知和思维,来继续完成以下的“完成过程(completion)”和“演绎过程(Elaboration )”。在层创空间里,读者因各自的体验不同,对外部世界认知和自身知识结构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的读者经过不同的“完成过程(completion)”和“演绎过程(Elaboration)”后对诗的主题的解读也会不同。

首先,在诗歌的结尾,诗人感慨:“在某个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后,曾有两条小路在树林中分手,我选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行走,结果后来的一切都截然不同。”这似乎在暗示诗人曾经处在一个面对十字路口,难以抉择的人生困境。诗人当时选择了荒芜的路,经历痛苦、磨难,最终造就了自己如今截然不同的结局,所以诗人不断回想起那条未选择的路,“要是我走那条未选择的路,也许我就不会这般痛苦?”诗人写出了漫长人生路中的种种迷惘、惆怅。因此诗人在诗中感叹,“我选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行走,结果后来的一切都截然不同。”这种主题意义的层创结构不免多了几分不可逃脱的宿命感。

其次,除了不可逃脱的命运,读者心中的冒险精神也可能被激活。诗人虽然面对的是未知的树林,却选择了更需要开拓和探索的“少有人走的路”。诗人的选择会激活读者的记忆,使读者产生自己的解读空间。在艰难的人生之路上,勇于突破和尝试,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是不是就会摆脱命运的掌控,拥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也正如诗人自己的经历一样,作为一个现代诗人,在诗歌的形式上,弗罗斯特不同于现代诗人,他的创作大多采用传统的诗歌形式,借自然描写揭示社会认识,看似简单,却蕴含丰富哲理。弗罗斯特诗中的这种独特的双重性是其在诗坛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

最后,诗歌的内容是描写林中的选择,那么读者所演绎的内容也可能与人生的选择本身相关。诗人并没有直言两条路代表什么,这就给读者以丰富空间去代入输入自己的情感空间的因子,进而构建自己的投射方式。诗歌描绘了一个面临抉择的人和他进行抉择时的心态,此时诗人所选择的是一条人迹更少的路,这条路也许更艰辛,可是正因为如此,才更具魅力。诗人虽然惋惜没有选择另一条路,不过诗人却深深地明白,人生中碰到两难之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必须做出舍弃。不论这个选择是否正确,人生之路都不能回到起点,所以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不论读者认为《未走之路》感叹了命运的无奈,还是人生应当勇于冒险,或是人生就是一种选择,这都是因为读者自身体验和认知过程的差异,所以都有道理。读者心中的各种概念输入与映射,在共有空间中抽象出共同的结构和组织,然后在整合空间里进行整合,最后在层创空间里构建、完成和演绎,最终形成读者对于诗歌的不同解读。

四、结语

诗人根据自己的体认建构了语言概念空间,每位读者也可以依据自身的体认对诗人的概念空间进行解读,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的隐含意义,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理论对诗歌隐含意义的解读,证明了其对意义构建有强大的解释力,同时也扩大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从而为语言隐含意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Ungere,F. & Schmid, H.J., An Intru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曹明伦,译.弗罗斯特全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142.

[3]王斌.交织与隐喻的比较研究[J].外语学刊,2001(1): 48-53.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树林隐喻
一片云彩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活的隐喻》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雨后的树林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