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意大利体态语

2015-02-24王菲菲乐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体态语意大利跨文化

王菲菲 吕 乐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跨文化交际中的意大利体态语

王菲菲吕乐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有效地助力于言语交际,从而更为准确、全面地传递信息,尤其是表达情感。本文围绕与意大利体态语相关的民族性格,表现形式及意义三方面进行探究,涉及范围包含:面部表情、手势语以及自由的肢体动作。本文的研究目的如篇末所示,即:帮助中、意两国人民在交往中实现更有效地交际与沟通。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意大利非言语交际体态语

Bel paese(美丽国度),无疑是对镶嵌在地中海里的“高跟鞋”——意大利,最好的诠释。置身于天然的美景与浓厚的自由艺术氛围中,正如亨利·亚当斯所说,意大利几乎就是一片激情。同时,在其饱满而热情的语言因素影响下,勇敢的行动和热烈的爱情构成了意大利性格的基本特征(尚徐光,2002)。这是一个表现力极强且情感外露的民族。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盛大开启,世界范围内各国人民与意大利的交流活动将日益频繁。基于此,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将不断攀升。在无法快速掌握并精通这一门语言以克服文化沟壑的情况下,杨华(2002)指出,跨文化交际实践对非言语行为(主要是体态语)的依赖程度将会更高。体态语(body language),作为非言语符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个人发出,有社会共知含义,并可能对交际对象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况新华,曾剑平,2004)。成长于多重文化背景的人使用不同的体态语以跨越语言隔阂的障碍,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这些形态各异且凝结时代性、民族性与文化烙印的体态语,伴随着有声语言的使用,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强调、补充、替代、辅助着感性与理性信息的传递。

而对于路易·巴尔齐尼(1996)笔下,意大利这一“听任自己受热情支配,无拘无束表露自己的天性,追求生活的欢乐”的民族而言,他们表达自己想法更为直接与感性,纯粹的语言表达已无法准确、声情并茂地传递信息,完美地完成其社会交际。在与本民族抑或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交流时,丰富变幻的体态语,尤其是手势语的使用也更为频繁与迫切。笔者认为,在我国与意大利合作交流逐渐密切的今天,两国人民之间依赖非言语的有效交际显得愈发重要。而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涉及仍有待开发。

一、意大利体态语及民族性格

关世杰(2007)在《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人:交际与传播》一书的序言中曾指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语言使用的差异性,而非语言沟通也与之相似。刘学丰(2006)就此诠释道: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存在不同的一面,人的仪态举止、表情眼神和动作也会有所不同。对于意大利这一自由奔放的民族来说,体态语和有声语言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如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的,体态语言就是用态势动作来交流思想的语言。体态语作为文化的载体,有着强烈的民族性与特殊的文化属性。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体态语可能传递着与本民族相异或相似的含义,即便是一个简单的表情、手势,均反映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文化差异。如若对其中独特的意义不甚明了,那么便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误解与冲突,而影响交际的有效性。

尽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精密曾试图为意大利人民烙上相对严谨而刻板的印记,却无法阻挡其因三面环海而开放的地理环境,与其他欧洲国家便利的交通联系以及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塑造出的丝毫不矫揉造作,直接且表现力丰富的特质。意大利人民身体中跳跃着的灵魂无不渗透着他们只听从自己内心召唤,追求自我满足而自我真诚,身心合一的“意大利性格”。正是基于他们文化背景与自然环境塑造的独特个性,社会交际中的意大利人更为热情奔放,对体态语的运用也更为频繁多样。反之,中华民族千年性格中流淌的内敛与沉静却使其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略显羞涩,在无法很好地运用非母语并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的情况下,无意或有意中传递出的表情、手势及动作将传达丰富而微妙的情感与文化信息。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使用与交际双方的文化特点密不可分。笔者认为,在明确形成其丰富且特殊体态语的文化性格背景的前提下,了解并掌握相应简易、实用的意大利体态语,入乡随俗,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必将至关重要。

二、意大利体态语的使用

Samovar(2004)曾指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这种非语言行为则具体指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势变化的体态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而它们作为体态所表现出的最原始且无修饰的信息则存在于每一种文化之中,但受特定民族、文化及人群的限制,只运用于特定的国家、情境或场合。在意大利人民的体态语交际活动中,面部、手势及身体姿态的运用极为广泛。

(一)丰富的面部表情

我国著名学者钱冠连先生(1989)曾将人们交谈中总是伴随着的脸部表情的变化,比作影子与人相伴随的状态。与之相似,在西方文化中也将其视为最富表达力的动作。不同于有声语言后期可处理性,面部表情往往更能表达出一个人的真实情感与意向。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盛赞面部表情为多少世纪以来培养的最成功的、却比有声语言复杂千百倍的表达方式。对于个人情感表达更加外露的意大利人来说,他们脸色、眼神、眉宇间的变化更为丰富且多样,却无不与心理活动息息相关,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起着协调强化与弥补暗示的作用,更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首先,以全球的通用表情语言——微笑为例,中国人更倾向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因此,在表达欣喜之情时往往仅用嘴角的微微上扬表达情愫;而对于表现力极强的意大利人来说,他们的笑容则通常牵动着眼睛、眉毛、鼻子以及脸上的肌肉群,幅度更明显并时常伴随纵情而爽朗的声响。其次,在可窥探内心活动的目光语中,东方人在交流中不习惯于长期注视对方的眼睛,而常常选择间断性回避,目光多集中于面部公务区(即眼睛及其以上区域);相较之下,意大利人则视长时间对视为对方的诚意、尊敬与心灵交流的信号,且他们的目光多停留于面部亲和区(即眼睛及以下,至脖子区域),柔和且亲切,以在语言交际之余辅助读懂对方心理的变化,从而达到、甚至超过既定的交流目标。而面部为人身体中最能传情达意的一部分,体现并表达着个人的心理与情感信息,在中、意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调节、核实着信息的准确性,促进着表情达意的效果。

(二)多元的手部动作

曾有一则笑话:如果你绑住了意大利人的双手,他就不会说话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手势语对意大利人的重要性。手势语,作为意大利人民使用最广泛且最具民族特色的体态语之一,与语言交际相结合,并以其多元的变化与夸张的动作表达出意国人民丰富且细腻的思想感情,在中、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以部分意国人民使用最为频繁却与中国相异的手势语为例,

(1)表达称赞与欣赏

以食指在面颊的嘴角处螺旋式来回转动。多用于亲密关系间共同进餐时,

对食物味道的夸赞与褒奖。(che buono!好吃!)

除去对食物的赞誉,意国人民也常用双手的食指与大拇指相捏,并从身体两侧向中间聚拢来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由衷赞美。(perfetto,完美)。

(2)表达警惕与提醒

以食指手指指腹指向或下拉下眼皮,以引起对方对即将可能发生危险的注意。适用于非正式场合。(stai attento.小心)。

(3)表达不屑与无谓

以手指从下巴处由内向外往前擦动,并视情境加以不同的神情。以表达出事不关己,不在乎及无所谓的心理状态。却并不属于礼貌用法的范畴。(Non m’importa!我不管!)

(4)表达疑问与质疑

五指并拢并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上下摆动。以表达出对存在事实的质疑。该手势语多见于意大利人最擅长并热爱的运动——足球中,球员之间抑或球员与裁判间的交流。(Ma come?为什么?)

(5)表达告别

与中国人大多数情况下挥手告别的情况不同,意大利人民运用体态语表达再见(Arrivederci)的方式更为多样化。其一,一只手手背朝上呈水平状态,另一只手呈垂直状态并相碰。(vado,我走了)。

其二,适用于非正式场合,以手指间的开合表达“再会”的问候,多用于向处于远处的人进行告别。

再者,在意大利部分年轻一代中,女生也常以“英国女皇式”手势与亲密伙伴表达“再见”,即单手微微握拳向上并来回转动。既体现着意大利当代青年的诙谐幽默,也反映出意国人民对跨文化手势语的接纳与吸收。

在上述对意大利特殊的手势语的简要介绍中,其特殊而生动的功能不言而喻。也因此,在意大利人民进行本民族或跨文化交际时,手势语甚至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达手段与形式,直接而明快地传递不同的意境及思想。

(三)自由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即身体姿态语言,作为体态语的又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身体各种动态、静态姿势进行信息的传递,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淀着民族多元的文化。对于相对严谨而古板的中国人来说,自古以来便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如钟、立如松”等训诫所桎梏,个人的躯体行为较为保守且恒定。反之,成长于宽松且自由环境中的意大利人民进行言语交际时在肢体语言的表现上更为多样,动作幅度也更为明显。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受坐、站标准姿态的限制。穿梭于意国街头,姿态随意或夸张的意国人民随处可见,即便西装革履即将赴会的商业人士,也能够在露天咖啡馆姿态悠闲地与友人共度轻松的咖啡时光。

三、习得意大利体态语的重要性

Lourdes Arizpe(2000)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文化的交流才是这一切的轴心。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华民族及中国文化更好地登上世界舞台。在与古老和现代并存的意大利——这一中国最佳合作交流伙伴国之一“对话”的过程中,文化差异造成各言语社团间语言使用的巨大差异,也给身处其中的跨文化交际者设置了重重屏障。

因而,在与这一热情而开朗的民族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为了辅助、加强对快速且冗长的意语的理解,对非言语交际,尤其是体态语交际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意大利体态语,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展中国跨文化交流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缩短中、意两国间的文化距离,实现语言与非语言交际双管齐下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也助力于意大利人民更好地、全面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加强西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了解与认同,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经贸、文化等多方面交流与合作。通过对意大利体态语的了解与学习,一个语言、体态皆得体的、自信的、明确自我与对方文化身份特征的跨文化交际者正出现在世界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Luigi Barzini.意大利人[M].刘万钧,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2] Samovar,L.A. & Porter, 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4]崔显军.意大利人的手势语[J].World Culture,2008(2): 50.

[5]顾力行,等,编.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人:交际与传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表的

[7 说]贾明玉[J].新外.语语界言的19 社87 会(1 功):9 能-1 意2.义——关于《功能、意念》,[8]况新华,曾剑平.论人体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8):11-13.

[9]刘学丰.非语言交际中体态语的多维思索[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4-46.

[10]钱冠连.面像身势与话语必须和谐[J].外语教学, 1989(2):65.

[11]尚徐光.司汤达“意大利性格”微探[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4):62-63.

[12]杨华.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2(3):80-84.

猜你喜欢

体态语意大利跨文化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变魔术”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跨文化交际中教师体态语研究述评
浅谈节目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艺术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