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分析

2015-02-23张燕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年4期
关键词:肺源心脏病下肢

张燕

(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云南个旧661400)

✿论著/心力衰竭✿

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分析

张燕

(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云南个旧661400)

目的 探讨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 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80例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预防护理,并采用药物抗凝、导管溶栓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情况。结果 对照组26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5.0%,观察组8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0%,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34例患者行下腔静脉过滤器植入治疗,12例患者行药物抗凝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0%,22例患者行导管溶栓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7%,导管溶栓与药物抗凝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给予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针对性预防护理后,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及时采取药物抗凝、导管溶栓等积极有效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护理;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下肢深静脉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极为常见的并发症,因而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加大对其的关注力度,且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其预防护理措施,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巩固治疗效果[1]。本文抽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80例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部分患者采用针对性预防护理后,收获了较为良好的治疗结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80例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中关于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相关诊断标准[2]。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42-73岁,平均年龄为(57.0±5.3)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40-72岁,平均年龄为(56.6±5.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层次、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1.2.1 预防措施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施加针对性预防护理,具体如下。①基本预防:术中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静脉;术后抬高患肢、深呼吸训练增强胸腔负压以加速静脉回流;必要时行足趾训练,增强肌肉收缩功能;②药物预防:术后12h注入低分子肝素,或术前、术后当晚施加维生素K拮抗剂,并监测肝肾功能;③机械预防:下肢彩超检查胫前后、股、髂外静脉情况,测定血流量、方向与流速;或行CT静脉造影,探查盆腔与腹部静脉情况。

1.2.2 治疗方法 ①常规处理:患肢抬高且用弹力绷带包扎,指导患者行肌肉主动收缩锻炼;②下腔静脉过滤器植入:针对抗凝药物禁忌证者,并与手术取栓并用;③导管溶栓:参照血栓部位行将买穿刺插管,静脉泵连接于导管末端,采用50u/24h尿激酶参照患者凝血功能、球蛋白溶解时间等调整泵入。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其分为显效、有效益及无效3个等级,显效:患肢无肿胀,双膝下15cm处的下肢周径差<1cm;有效:患肢沉重感减轻,肿胀改善,双膝下15cm处的下肢周径差为1-2.5cm;无效:不符合显效与有效标准者视为无效[3]。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26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5.0%,观察组8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4例患者行下腔静脉过滤器植入治疗,12例患者行药物抗凝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0%,12例患者行导管溶栓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7%,导管溶栓与药物抗凝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两组采用上述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显著,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表2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论

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较高,因而在护理中应做好预防与护理,其具体预防措施为:①加速静脉回流: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多会因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气紧心累等而选择端坐卧位或半卧位,降低静脉回流,因而应叮嘱患者进行伸屈、足背屈、抬腿等训练,严重者可给予其被动训练,避免用力排便导致腹压上升,促使静脉回流顺利[4];②防止静脉内膜受损:治疗期间应严格控制静脉留置针时间;及时纠正低氧血症;避免使用对静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缓慢滴注;严格规范无菌操作;③避免血液高凝状态:因肺心病患者血液黏滞性高,急性加重期除治疗水肿、改善心力衰竭外,还应给予其利尿剂治疗,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具体护理措施为:①心理护理:患者多会因下肢肿胀、疼痛、睡眠质量差等因素而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因而应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告知其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治疗措施等,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而配合治疗;②抗凝溶栓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等情况,若见呕吐、头痛、意识障碍时则考虑为颅内出血,并加大对穿刺点渗血、皮肤或黏膜出血、阴道出血、痰液或粪便中出血的观察;③积极预防肺栓塞:长期卧床者于活动初期多会出现肺栓塞病变,常见于血栓形成后的7-10d,因而血栓形成后应及时给予患者溶栓治疗,尽量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对其进行挤压、按摩,以避免血栓脱落,当患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突发性胸痛、咯血等症状时,应考虑为肺栓塞,此时应给予其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处理[5-6]。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26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5.0%,观察组8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观察组药物抗凝、导管溶栓以及手术取栓的总有效率均以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88.2%,充分表明针对性预防护理可有效降低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可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针对性预防护理后,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及时采取药物抗凝、导管溶栓等积极有效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1] 车晓杰,李春梅,路英慧,刘洋.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观察 [J].吉林医学,2014,9(09):2008.

[2] 黄晓波.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9(14):1921-1923.

[3] 张淑彬,李婉蓉.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四川医学,2009,26(08):1347-1349.

[4] 王新,张济平.低分子肝素联合米力农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分析 [J].中国现代医生,2013,23(18):68-69.

[5] 陈建建,吴吉锋,彭红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3,16(07):6-8+20.

[6] 游秀红.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15(09):1875-1876.

张燕,1982年生,女,汉族,云南红河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呼吸内科方面工作。

猜你喜欢

肺源心脏病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特点分析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蒙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作期66例临床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不同通气模式在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