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赵尔丰在川边的茶务整顿与边政建设

2015-02-23田茂旺

关键词:茶商茶业西藏

田茂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论赵尔丰在川边的茶务整顿与边政建设

田茂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清末印茶入藏事件使清政府意识到川边边茶业的危机,进而引起西藏地区的动荡.而川边茶产销区引票泛滥、茶税积欠、伪茶盛行严重制约了边茶业的发展.赵尔丰经营川边之际,号召和动员地方官府与民间茶商组织参与边茶业的整顿,为边茶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有力地抵制了印茶入藏的步伐,维护了西藏地区的稳定,清王朝以茶治边策略再一次得到实施.

赵尔丰;川边;茶务整顿;边政建设

清末赵尔丰出任川滇边务大臣与四川总督时,在川边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变革,推进了川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亦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界对赵尔丰在川边的经营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教育、兴学、司法、治康政绩等层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①陈一石《略论清末川边改土归流与赵尔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17-26;徐君《清末赵尔丰川边兴学考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2):19-24;赵云田《清末川边改革新探》,中国藏学,2002(3):38-49.然而,作为赵尔丰川边边政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茶务整顿,至今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1]实际上,作为川滇边务大臣,茶务整顿并不是主要任务,但为何赵尔丰却将茶务整顿作为社会改革内容之一?赵尔丰的茶务整顿包含了哪些具体措施?茶务整顿的过程如何?茶务整顿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拟利用档案材料和地方志资料,探讨赵尔丰茶务整顿的缘起、经过以及对边政建设的作用.

一、清末川边茶务、边政与印茶入藏的状况

(一)清末川边边政的状况

川边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是连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枢纽,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元代以来,川边在内地与西藏间的政令传递、物资运输、人员往来方面的地位日益突显,具有战略与经济的双重地位[2].但历代中原王朝“不知经营,将地界于酋长,官为土司,而自治者为十之五;界于呼图者十之一;流于野番者十之三;自清而赏给西藏者十之一”[3]卷上《西康疆域记》,p1,导致该区域的管理模式一直比较混乱.近代以来,西方势力不断渗入中国,力图把中国西藏变成其殖民地.①1888年,英国攻占西藏亚东等地,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印藏条约》和《印藏续约》.1904年,英国在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中,迫使西藏地方政府签订《拉萨条约》.1896年3月,四川总督鹿传霖奏:“英、俄交窥藏地,蓄意已久”,指出“西藏地方与四川唇齿相依,关系甚重”[4]96.曾任川督的丁宝桢也指出“设藏路一开,则四川全境终失.川中一失,则四通八达,天下之藩篱尽坏”[5]卷26《西藏通商事多后虑摺》,p2956.川边的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西南边疆的安危.清政府任命凤全为驻藏帮办大臣并命令:“所有西藏各边,东南至四川、云南界一带,著凤全认真经理;北至青海一带,著延祉认真经理.”[6]卷5341905年3月,凤全在巴塘被当地的头人、喇嘛杀害.清朝政府命令建昌道赵尔丰、四川提督马维骥进驻康区处理相关事务,是为川边边务整顿之始.

(二)清末川边茶务的状况

横断山区(川边)的茶叶(马)贸易始于唐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清乾隆元年结束官营茶马贸易后,政府负责颁发茶引和收取茶税,由民间自由互市.发展到清末,川边的茶叶贸易已积弊丛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引票泛滥与茶税积欠

清政府于乾隆元年(1736)完全停止茶马司主管茶马贸易的职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官营茶马贸易的结束.[7]171边茶产销区茶商开始实行自由营运,地方政府不直接参与茶业的经营,只是颁发引票,收取税收.茶商见到茶利丰厚,盲目请求官方增加引票.据《天全州志》记载,“乾隆五十三年至嘉庆二年(1788-1797)间,总计增加引额14 626张,全州引额已达31 120张.”[8]6但是,随着引票的增加,政府征收的茶税也相应提高,以至于茶商无力缴纳,造成茶商破产,茶税积欠.以天全州所欠茶税为例,嘉庆二十五年,四川总督蒋故攸请减天全州茶引疏:“查天全州商民承销茶引已久,课羡常有拖欠,自嘉庆七年起至二十三年止,共有未完羡截银38 000余两,现在积引未疏,新引又发,若再因循掩饰,各商渐渐逃亡,终归悬宕无着……又欠商名下屋房山场茶包等项变价银2 636.84两,尚有未完银12 923.520 5两,多系逃亡之户,无可着追,日久难以清厘……”[8]3-6又据《荥经县志·茶政》记载,在咸丰、同治时期“邛、雅、天、名、荥五属茶商,又复积欠,至253 000余两之多.”另外,光绪三十二年,四川总督批打箭炉同知禀:“查该厅炉关额征茶税、票息银两,历任交卸有未能收齐之款,至多不过数千余金,何以该丞任内竟积至37 000余两之多,殊堪诧异.若准予移交后任接征,则接任之员辗转推延,旧欠未清,新欠又积.”[9]第13册,5可见,川边地区的茶税积欠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2.伪茶盛行

清末川边茶叶掺假较为普遍,即在制茶时将其他树木的叶子掺入其中,通常有“凯木假茶”、“马尾叶假茶”和“藤片杂树假茶”等.“早年茶产自乡,茶摘后即有乡贩与乡户朋比为奸,作为掺假,鱼目混珠.”“商人中有不屑,暗购假茶,私下造办,蒙蔽运炉,套哄夷人出售.”[10]清7卷465号村落园户、茶商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争相掺假.而清政府对伪茶的税收行为,更加剧了伪茶的盛行.光绪末,四川总督批驳雅安县禀报文件中说:“自印茶侵灌入藏,夺我利权,川茶销路年减一年,为商业上一大关系……计不出此,而反欲藉此抽收茶厘,将‘凯木假茶’每背抽钱五百文,‘腾片杂树假茶’两背抽钱八百文;且又以峨眉一带入境之茶,目为真伪搀半,每背请抽钱三百文,是抽及入境及过道之茶斤,俾不便于行运.卒之,真伪不可尽知,势必并真茶一并勒抽,弊端百出.”[9]第27册,5-6茶户与茶商的掺假行为,政府不但不给予制止,反而视为生财之道,导致从峨眉一带入西藏之茶叶,伪茶竟然占据了50%.大量入藏茶叶质量下降,对川边茶叶行业的声誉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川茶叶在藏区的销量逐渐萎缩,为印茶入藏创造了契机.

3.地方官员之贪腐

作为川边茶叶产销区,地方官员也利用茶为自己牟利,不同时期都有所体现.如康熙三十八年四川提督岳升龙疏:“查打箭炉各处地方,向系藏人霸占,抚臣(于养志)从前查勘受贿,通同不问侵占地方,止议贸易.臣又查打箭炉通商卖茶,抚臣行私自便,每年发茶八十余万包,私受茶税数万两,见有荥经县私票,并各茶商可证.”[8]卷194仅仅一个打箭炉市场,于养志便以茶谋私数万两.又,四川省劝业道札:“照得茶商请领引票,向由该地方官备文来道代领转发.今春,本道以各属产茶园户新茶成熟,急待求售,复经示逾各茶商赶速请领引票配茶,免致产茶地方延酿事端.乃近来访查,各地方官于该茶商等请领引票时,往往任意延搁,不即照转;其甚者,有些州县竞任书房刁难需索,实属不成事体.”[11]26-30说明了茶产区正值新茶上市,急于出售时,管理茶引的官吏为了自己的私利,故意拖办引票,不仅危害到园户、茶商的直接利益,严重阻碍了边茶业的发展,更失怀柔远人之初衷.

(三)茶务在川滇边政中的地位

自茶叶作为汉地生产的物品传入藏区社会,逐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饮品后,引起了历代中原王朝对茶法马政的重视.进而形成了历代“以茶驭番”的治边思想,即“所谓以摘山之利,易充厩之良.戎人得茶不能为中国害,中国得马实为马政军需之资,且可制驭西番不敢骚扰边境矣”[12]122.茶务在边政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换取战马.冷兵器时代,马匹在国防与边政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以农耕为主的中央王朝本身是一个缺马的社会.清前期因战乱未平息,立即恢复了茶马贸易制度,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战马.二是出于羁縻的目的.宋以来的中原统治者除了以茶叶换取战马巩固边防外,还有出于羁糜土司和喇嘛上层,以致蕃民不扰边.如“川峡西路茶许客通贩,内外安便,今并为禁地,缘逐处皆是接连番蛮,若行禁止,窃虑别生边事”[13]卷26;“藩戎岁市已久,比之旧法,委是多数.今若骤减其数,窃虑蕃人绝望,事干边防.诏每岁以四十万斤为额.既而,仍旧放卖五十万斤,以都大茶马司言,威州蕃部屡以此为辞,恐致生事故也.”[13]卷24如明代曾短暂中断了与“西番”的茶马贸易,引起了骚扰边地之事.“国家抚有西番,因其习俗分其族属,是以数十年间,番夷效顺,西陲晏然.近年来,革去西宁镇守之官,不与通货茶马,夷民无所拘束,往往越境抢掠,杀害官军.”[14]卷70说明了历代统治者不禁止与“西番”的茶马贸易,每年赏赐给蕃民的茶叶数量是有增无减,通常采取优与贡市、赏赐茶封等手段对达赖喇嘛和藏中寺庙以一定的赏赐外,遇有重大政事及节庆活动都要赐给大量的茶叶.顺治十八年,清廷从达赖喇嘛及根都台吉所请,在云南北胜州以马易茶.康熙四年,乃在北胜州正式开辟边茶市场.在康熙三十五年还同意达赖喇嘛申请打箭炉设立边茶市场的请求.茶叶的赏赐与贸易已经成为历代中原王朝治理川滇边务的重要手段,并在清末的边政建设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清末印茶入藏的状况

1.印度茶业的发展与销售市场的展拓

印度原本茶业不发达,但18世纪下半叶开始试种茶树,直到19世纪30年代,试种成功[15]20-21.此后,英印当局沿喜马拉雅山脚丘陵,西自库马翁,中经锡金、不丹,东至阿萨姆,建起了大片茶园.到1887年时,茶叶产量已达九千万磅,合计种茶园地共有165万亩……[16]172.可见,茶业已成为印度的较大产业之一,如此大量的茶叶生产,势必要为其寻找到销售市场.早在1881年英印当局就成立了印度茶业联合会,除了设有改良栽培与制茶品质的机构外,还特设有反华茶贸易宣传会,专作反华茶的宣传工作[17].这些措施让印茶对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据统计资料来看,约在1887年,“况近年印茶在英每年多销于华茶有700万镑,已见端倪”[16]172.而英印当局还不满足印茶对英国市场的占有,发现近邻印度的中国西藏地区,每年都要需要大量的茶叶.从英印政府在致英国外交部的函件中,列举了与西藏建立正式通商关系将会给英属印度带来的种种利益,其中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将印度茶叶打入西藏市场[15]128.因此,英印殖民当局专门组织人员研究向西藏输出印度茶叶的问题.

在第一次侵藏战争旋即展开的《中英藏印条约》谈判中,“茶”是其中的一个焦点,中英双方始终围绕印茶是否可以入藏、入藏的时间、是否收税等问题进行了谈判[18]243.接着第二次侵藏战争后签订了《中英藏印续约》及《拉萨条约》.虽然续约规定在百货免税五年后,将允许印度茶叶进入西藏销售,但英印当局也没有遵守条约规定,而鼓励或默许英印茶商向西藏大量非法运销印度茶叶.据统计,仅1905年,印茶达400万斤以上[19],1906年一年里,仅运销到噶大克一地的印度茶叶就价值60万卢比[20]《张荫棠奏牍》卷4,p5.按当时印度茶叶在西藏的价格,运往噶大克的茶叶的数量至少在200万斤以上.1908年9月,4名英印商人私运印茶入藏,在西藏亚东被中国海关查扣,这一事件发生后,英国驻亚东商务委员找中国亚东海关官员交涉,要求准许印茶运销西藏,被中国官员拒绝.同时,印度茶叶联合会通过代理人向到该地去的西藏人免费赠送印度茶砖,意欲引导对印度茶之需求,该商人称:“由于不花任何代价,藏人非常乐意去拿…….”[21]723-724从上述来看,英印当局一是通过侵藏战争后的外交谈判迫使清政府开放西藏通商;二是鼓励茶商走私茶叶入藏,导致了大量印茶入销西藏.

2.印茶入藏的路线

从印茶入藏的路线和路途运输时间来看,尽管喜马拉雅山脉将南亚次大陆和欧亚大陆分隔开,但因印茶产区比邻西藏南部,并修通了产区直抵大吉岭的铁路,由大吉岭到达拉萨虽仍用牲畜驮运,但只需八日行程.由此可见印茶入藏的路线:茶产地——大吉岭——拉萨,沿途只经过大吉岭一个中转站就到达拉萨.而川茶由打箭炉(康定)运至拉萨约4 900华里,且横断山区山高路险,需要经过十多个中转站才能到达拉萨,由茶商用牲畜驮运需要十个月以上.因此,印茶输入拉萨的路途较近,成本较低.

由于英印当局主导下的印茶入藏,不仅对边茶贸易带来严重影响,也危及到边疆的稳定.因而,清政府意识到印茶一旦进入西藏市场,不仅使川茶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将会切断西藏与中央王朝的政治经济联系.

二、茶务整顿的内容与过程

鉴于印茶入藏对西南边疆的治理带来严重影响,而茶务的发展状况又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时任川滇边务大臣的赵尔丰对此展开了针对性的整顿,包括允许茶种入播西藏、组建边茶公司、取缔不合理茶税以及筹设四川茶务讲习所等方面.

(一)允许茶种入播西藏

在印度茶叶进入西藏前,中国历代中原政府为了羁縻治理西藏地方和垄断茶利,禁止汉地茶种传入藏区.因而在大相岭外,汉源以西,均无茶树的培植,藏人也不知道自种.当印茶入藏后,清政府解除禁令,准许茶种入藏,教其自种,亦免利权外溢.[22]90首先从汉地引入茶种到藏区,“拟从移植茶秧,培植林木着手,并于拉萨设一农事试验场,应多种植物种类”[20],并“派人往四川学种茶、制茶之法.凡种茶宜于天气暖热之地,山坳岩间,当先以工布,巴塘一带和煦之地试种”[20].这一举措,打破了历史上茶种入藏的禁令,为藏地发展自身的茶叶产业提供了契机,并在其后抵制印茶入藏的过程中奠定了基础.

(二)组建边茶公司

光绪三十三年,在中英关于《藏印通商章程》谈判之际,赵尔丰就认为要对川边茶业进行整顿,设法保护茶业市场,维护边疆稳定.“炉茶行销藏卫,为川省一大利源.而印茶种植之繁、焙制之精,运输之便,又立一绝大公司.集商智、团商力,以困我茶商,夺我茶利.若不设法抵制,不独失我西藏之大销场,亦将摇我炉边之根据地.”[10]清7卷465号为了抵制印茶入藏,赵尔丰决定加快整顿边茶业的步伐,他与雅州、清溪县等地官员召集茶商商讨对策,“查茶为川商大利,一经印茶充斥,商民必致交困,危急可虑.仰该(盐茶)道等与该(雅安)县迅即集商筹议,应何如设法措办,方足以资抵制而挽利权,并速禀复……”[22]90经过多方征集意见后,最后确定以组建边茶公司来应对.赵尔丰在光绪三十四年批转《雅安茶商李万盛等为筹集股分,公举创办人以一事权而谋公益上叩由》中说道:“商战时代,非组织公司无以竞争,而组织公司又非股份无以立基本.印茶方挟绝大公司之财力以倾注两藏(指前藏和后藏)乎!前据该商等具呈抵制印茶之法,本大臣即以须设公司为训.”[23]256于宣统元年二月二日,在雅安设立“商办藏茶公司筹备处”.宣统二年(1910)八月,赵尔丰创立官督商办的“边茶股份公司”,在雅州城内设立总号,并在打箭炉以及南部的里塘、巴塘、昌都,北部的界姑五处设置售茶分号.其宗旨是集资入股,增强经济实力,提升经营、管理理念,禁伪除弊,监督行销西藏各处茶叶的分类和包装,以至于抵制印茶入藏.

边茶公司的实际筹办包含了两种路径,一是地方官府,二是民间茶商组织.从地方官府筹办的情形来看,由雅州知府武瀛具体组织操办,拟定边茶公司筹办章程,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劝招股本,拟向邛、雅、天、名、荥五属茶商集九七平银五十万两公司股本.二是力禁假茶、伪茶.拟令各商将本年真茶样品送交筹办处,俟查验时,即以样品与各商过关之茶比较真伪.三是选员考察印度茶业公司的组建、经营等情况.四、规定引张.其目的除了为茶商保利权外,而地方政府更关注茶税课的收入.”[24]427针对此章程,赵尔丰做了同意的批复,“据禀边茶公司筹办处办理及集股、禁伪茶、派调查、定引张各情形均悉.办法皆为切实可行,公司为众商股本所集,利害同有,关系与垄断者迥殊.拟令通力合作,与公司联络一气,事属两利,虽强迫不为过……”[24]430-431.此后,武赢派郭士材等赴印度调查茶务相关事宜,拟定调查提纲:“一是沿途出关经过藏区时,向“藏番”宣讲成立边茶公司目的是为了改良茶业与番商交易,货精价廉,较前一切便宜,以便将来推行自利.同时调查先向藏区总销茶的数量,茶叶等级.二是调查印茶年产总量,茶叶等次,运藏情况及销售数量.三是调查藏茶各种零售价,是否全系现银,抑或以他货易茶.至藏茶价资,须分别夷号高低,查明详记.四是印茶出产处所之多少暨各制造厂并英商制茶公司,均须设法履验,考其对待华茶之法.五是调查印茶焙制,人力几分,机器几分,所用机器共有几种,每斤焙制工费若干,装潢以何式为上,共分几种.六是调查运售印茶之商,是否即系种户.七是印茶性热,炉茶性凉.藏人素喜炉茶,不过习惯之语.究竟番性嗜茶,在彼地考察,以何种为种品……”[24]462.此次调查提纲非常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既涉及到向藏民宣传成立公司的目的,同时调查印度茶叶的生产、销售、运输的策略与方法,这对筹建边茶公司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边地茶商对组建边茶公司态度最初并不热心,主要是担心赔本.直到光绪三十四年九月,赵尔丰赴任驻藏大臣途径雅安,再次督促五属茶商加快筹办,茶商们才迫于形势,起草了一方案呈报给赵尔丰:“一、禁假茶以维茗政;二、设查验公所以稽查;三、设官秤以公允;四、五属于炉城宜设商会以除漏弊.”[10]清7卷465号从这一草案可以看出,五属茶商只提到整顿茶业弊端的一些措施,并没涉及集资入股的事情.这当然不是赵尔丰所要的结果,认为“上述四点,立意尚是.然究不如设立公司,众志齐一,以结团体之为愈”[10]清7卷465号.随着事件的深入,名山县茶商王恒升等最先响应了官方的号召,提出试办茶叶公司,“缘南路茶业败坏至极,非合公司万不足以图存……宪恩洞鉴之中,而商等亦于五六年前微见,及之前督宪锡任内,商等曾讬人两次转,请合公司,后调查茶务委员欧阳、边境商等文联名具禀以合公司为请,均未奉恩.再三示谕,会同各属认筹股份,部署一切,数月以来,讫无头绪.盖知识之不平等,筹议诸多艰难,心志既不齐一,强合万难持久.以今日茶务情形,印茶抵制危在他日,番商挟制管在.目前即立刻合立公司,尚恐挽救无及,今再不图后将何补.因此,再三会议,其五属合立畛域,难仕终久必归,无成如何,先行试办,树之风声.殊筹集股份五万两,恳请名山先行试办有限公司.”[25]清7卷464但是,鉴于其他茶商并没有参与这一公司,赵尔丰拒绝了王恒生独办茶叶公司的请求.他认为:“今邛、雅、天、名、荥五处均有茶业,而该商仅立一名山公司,无论局势狭隘.他商既不能与公司合办,即不守公司章程,万一有碍公司之处、该公司将听之耶?争之耶?听之则公司被侵损之害;争之则公司无统一之权,是自毙之道也.”[25]清7卷464最后,在赵尔丰和州县官员再三催促下,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五属茶商共集资股金361 700两,于十二月在雅州成立“商办藏茶公司筹办处”.经过一年多的筹办,于宣统二年四月十二日,民办“商办边茶股份有限公司”终于在雅安成立,打箭炉设分号,其公司的业务运营由五属茶商具体负责,地方官员不做过多的干预.

(三)取缔不合理茶税

运往藏地的茶叶,应该在打箭炉地方向官府完清茶税,之后各地关卡不应再行收税.但清末的实际情况是,川边康区各土司、寺庙管辖地界,设立关卡,自行征收过界茶税,增加汉藏商人的成本.如金沙江上游登科的竹旦直卡渡口、石渠牛夕渡口“该处头人喇嘛私收过渡厘金,已历多年”[26]739.“据称川茶入藏取道德格南北两路,系由霍尔、章谷、绒霸岔等处入德格境,有由玉龙登科一带进藏者,有由绒霸岔绕登龙、岗拖至察木多者,有由理塘经昌恭取道赠科而来者,间或过道五六起过境,土司抽此茶厘每年共抽若干,闻诸村民言,从前头人系将驮脚银价并入银厘,核算一齐缴呈土司.”[27]清7卷573号宣统元年(1909),赵尔丰因驻扎于杂渠卡地方,该地的德达土百户及百姓来报:“称西宁地面有一召武土百户,恃强凌弱,凡小的德格地面茶商前往西宁过道者,每茶百驮必须缴茶一甄,作为过道厘金.今值大臣节钺遥临,安良除暴,小的等只得据实享明,伏乞大臣仁恩,赏予行文查禁施行.”[28]清7卷536号赵尔丰接到诉状后,咨西宁办事大臣禀请查禁召武百户私收茶厘.另外打箭炉外其他关卡土司头人、喇嘛私收过渡厘金也被一一取缔了.

(四)筹设茶务讲习所

为改造茶叶生产,清廷农工商部认为“治本探源之计”在于“亟宜于产茶各省筹设茶务讲习所,俾种茶、施肥、采摘、烘焙、装潢诸法,熟闻习见,精益求精,务使山户茶商,胥获其利,人力机器各洽其宜”[29],即从事茶叶“专门之学问技术”的研究,川省“茶务讲习所”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了.

在《筹办讲习所》文中明确提出:“讲习所之设,固在谋茶业销路之扩张,及改良栽植、焙制之法入手,终不能达到扩张的目的.”“川茶夙称产茶之区,而细评其茶之色、香、味三者,均出浙、湘、闽各省之下.盖亦种制各法昧于考求,以故腹地则受南茶之充塞,边茶则为印茶所挠夺.”[7]263可以看出,茶务讲习所设立的目的在于改良栽植、焙制之法,以抵制印茶.其招生对象要求具备有一定文化理论水平,开设课程包括国文、算术、应用物理、应用化学、植物、肥料、土壤、病害、茶树栽培法、制茶法、茶业经济、茶业行政、财政学、茶业地理、茶业法规、商业道德、茶树栽培实习、制茶实习等19门课程.从课程设置来看,既要求学生掌握与茶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注重种茶、制茶方面的实践经验.

三、茶务整顿的效果及对边政建设的影响

(一)茶务整顿的效果

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川边地区的茶务状况得以较大改观,正如《调查西康茶业近况》一文谈到:“西康商业,以清末民初为最盛,赵季和经略川边,对于西康土司制度之改革,交通之建树,文化教育之振兴,一切事业,均觉蓬蓬勃勃,颇有朝气,商业亦极发达.由川运输康藏之茶业,与日俱增.”[30]以及刘文辉在《西康概况》一书中说:“在前清赵季和时代,本已组织有官督商办之(边茶)公司,成绩甚佳,一年之中,曾盈余三四十万元.”[31]216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边茶质量显著提高.清中叶以来,川边茶产销区假茶伪茶屡禁不止,边茶质量严重下降,声誉亦受影响.赵尔丰在《雅安县禀整饬茶务遵檄禁伪招股由》的批语中说“再能于种蓄、采摘、烘焙诸法力求改良,以期进步,应不至使外茶充斥也”[32]清7卷464.因而,把“禁假除弊,以维茗纲”作为茶务整顿的起点.具体措施包括要求村落园户不准种植假茶杂树,已种不许采摘;对制茶工匠严格管理,“茶包内外均盖匠头图记,以资辨验.有假一经败露,无论造自何人,概惟转雇之匠头追赔罚办”[32]清7卷464.另外,在制茶处专门设厂烘制边茶,其烘制技术也有所提高.通过这一些具体的措施,促使边茶在生产加工环节保证了质量,禁止了伪茶,挽回了声誉.

二是边茶的销售与采购范围都有所扩大.自康熙三十五年,边茶交易市场由雅安、碉门移驻打箭炉后,打箭炉成为南路边茶的集散地,汉藏商只能在打箭炉进行茶叶交易,汉商一般不能越过打箭炉设立售茶点.赵尔丰对川边进行改土归流后,将销售范围扩大到打箭炉以外,先后在理塘、巴塘、昌都等处设立售茶分号.这一些措施减少了中间环节,使茶叶直接卖给藏区消费者.同时,扩大了茶叶的采购范围,在犍为、峨眉、宜宾等地设立采配处,增加了边茶货源.另外,在五属产茶县分设“制茶处”,利用当地大茶商的原有设备,就地采购茶叶,烘焙加工,统一商品规格.在运输上于清溪县泥头汛设立转运处,负责督率沿途茶包运至打箭炉[7]257.这样一来,在生产、运输、销售等方面都较前大大提高了效率.

三是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川省“茶务讲习所”成立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学种茶和制茶的人才,逐步在产茶区推广,以期改变陈旧的种茶、制茶方法,从而提高川茶的产量和质量,以利商业竞争.

总之,茶务整顿对边茶的生产、运输、销售进行统一管理,保证茶叶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同印茶的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茶对市场的占有,基本达到茶务整顿之目的.

(二)茶务整顿对边政建设的影响

赵尔丰认为“炉茶行销藏卫,为川省一大利源.而印茶以种植之繁,焙制之精,运输之便,又立一绝大公司.淪商智,团商力,以困我茶商,夺我茶利.若不设法抵制,势且骎骎东下,不独失我西藏之大销场,亦将摇我炉边之根据地”[10]清7卷465号.因而,对川边茶务整顿的初衷即是阻止印茶入藏,保持现有利权,挽救西南边疆危机.事实上,经过一系列的改良、整顿,基本目的已达到,对边政建设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清末鉴于英国势力逐步渗入西藏,危及到西南边疆的稳定,清政府有识之士建议抵制印茶.面对印茶入藏,激发了中央与地方各级官员以及川藏两地民间大众的爱国热忱,均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如十三世达赖喇嘛向清廷陈述西藏政教事宜中强调“茶系内地四川茶人大利,原有交康茶税、交藏地税,兼之藏众欲饮此茶,若令英人贩卖,必贪易售,且于税收一项,诸多窒碍,应请一律禁止”[33]128.前后藏各属寺院,僧俗头目人等给驻藏大臣衙门的公禀中,“无如该外藩人(英国人)等利欲熏心,即如暗食货物之虫蚁无异,实属包藏窝心,尽用奸计谋害.现在甲客尔地方,致遭何等之害,人所共知.无论如何,现在大吉岭地方,小的番民与该昧良狂妄之徒(英国)往来交涉买卖之事,实难放心”[20]卷2.从当时西藏当局的反应来看,也认为印茶行销西藏不仅会影响到川藏商人及民间的利益,而且将会危及到藏区的稳定.

茶务整顿期间,疏通了茶道.雍正年间,瞻对归顺清政府后,四川总督鹿传霖在《奏统筹川藏全局增移镇道并瞻对等处改流》中提到瞻对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窃惟三瞻之地,南接理塘,为入藏通道;北界德格土司,为茶商入藏之北路,居众土司之中,形势显要.”[34]20到了同治元年(1862),瞻对土司工布朗吉势力东达打箭炉,南至察木多,北至理番厅,西至西宁所属二十五族,纵横万余里.同年,他又围攻理塘,造成川藏大道茶路阻塞[35]全宗号1337第1号.另外,德格代办土司多吉生格具禀向赵尔丰求援,为扶持多吉生格并免川藏茶道受阻,赵尔丰等奏请派兵将昂翁降白仁青驱除[27]清7卷573号.因而,正直赵尔丰经营川边之际,平息了降白仁青争袭土职以及瞻对土司之乱,疏通了川藏茶道,为川茶顺利进入西藏市场,达到了抵制印茶入藏的目的.

将边茶销售点扩大到打箭炉以外,改变了以前的交易格局.先后在理塘、巴塘、昌都等处设立了售茶分号,将茶叶市场深入到藏区,藏商及藏区消费者直接到售茶分号购买茶叶.这一措施,不仅使国家权力向西推进,也让藏区民众了解了汉地传入的茶叶,进一步增强了对内地文化的认同感.

取缔了打箭炉之外各关卡土司头人收取的茶厘,为汉藏茶商节省了大笔费用,进一步激发了茶商将汉茶运往西藏销售的热情.同时,外交方面,清政府坚持在未达成协议之前,严禁印茶入藏的政策,在亚东关阻止其公开入境.

综上所述,在清末印茶入藏的背景下,赵尔丰为主导的川边政府推行积极的茶务整顿,促进了川边茶业的恢复与发展,而川边运输康藏的茶道疏通,入藏茶叶逐年增多,既保护了传统茶叶贸易的利益,同时也维护了西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和康区的早期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川边茶业出现救亡图存的振兴现象,在一个时期内让英国束手无策,阻止了印茶销藏的步伐[7]264,对整个边政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陈一石.印茶倾销西藏与清王朝的对策[J].民族研究,1983(6):24-33.

[2]李绍明.论“治藏必先安康”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意义——关于调整四川藏区政策的研究报告[G]//巴蜀民族史论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傅嵩炑.西康建省记[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5.

[4]吴丰培.清代藏事辑要续编[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96.

[5]丁宝桢:丁文诚公奏稿[M]//丁文诚公(宝桢)遗集·四.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2956.

[6]清德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贾大全,陈一石.四川茶业史[M].成都:巴蜀书社,1989.

[8]陈松龄纂修.(咸丰)天全州志·卷5·奏疏[M].成都:巴蜀书社,1990.

[9]四川官报·公牍类[M].光绪三十二年.成都:四川官报书局,光绪三十二年.

[10]四川档案馆藏.邛雅等地茶商联名禀请遵章改良业·光绪三十四年九月[M].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微缩整理,1992.

[11]张龙甲修.(光绪)重修彭县志·赋税志·卷4[M].成都:巴蜀书社,1990.

[12]郎瑛.西茶易马考[M]//七修类稿·卷十二.上海:上海书店,2009:122.

[13]徐松.宋会要辑稿[M].第一百三十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

[14]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七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5]Alastair Lamb.British and Chinese Central Asia:the Road to Lhasa 1767 to 1905[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0.

[16]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缅藏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余流柱.印度之茶业[J].新亚细亚月刊,第八卷三期.

[1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19]周永红.清末中英在西藏的货币之争[J].南京师大学报,2002(5):155-160.

[20]吴丰培.清季筹藏奏牍[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2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下)[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22]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23]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资料(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4]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资料(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5]四川省档案馆藏.名山县茶商王恒升等禀恳准予试办茶叶公司并拟“名山县茶叶有限公司试办章程及本大臣的批”[M].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微缩整理,1992.

[26]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资料(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7]四川省档案馆藏.麻陇委员关于抽收茶厘章程和征收宣统二年过道茶厘清册的译文及本大臣的批[M].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微缩整理,1992.

[28]四川省档案馆藏.西宁百姓控诉召武土百户私抽茶厘及本大臣咨西宁大臣请予严禁[M].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微缩整理,1992.

[29]本部奏请就产茶省份设立茶务讲习所[M]//商务官报:宣统二年,第1期.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

[30]调查西康茶业近况[C]//康藏前锋:第2卷,第6期.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影印版.

[31]西康省政府秘书处.西康概况[M].四川省档案馆藏,1939:216.

[32]四川省档案馆藏.雅安知县金鼎元“整饬茶务遵饬禁伪招股的禀及本大臣的批”[M].宣统元年五月.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微缩整理,1992.

[33]牙含章.达赖喇嘛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4]鹿传霖.筹瞻疏稿·卷下·复奏统筹川藏全局增移镇道并瞻对等处改流疏[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20.

[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民族类[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张颖超

K259

A

1673-9841(2015)05-0181-08

10.13718/j.cnki.xdsk.2015.05.024

2014-10-26

田茂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教育部青年西部项目“南路边茶之流动研究——藏彝走廊区域内的市场、权力与族群互动”(10XJCZH006),项目负责人:田茂旺;西南民族大学承担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项目负责人:田茂旺.

猜你喜欢

茶商茶业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茶业大事记
神奇瑰丽的西藏
图说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