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做”强产业 ——推进修水县茶叶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2015-02-22刘艳南万小兵

茶业通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茶业茶园茶叶

刘艳南, 万小兵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 修水332400 )

修水山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发展茶业得天独厚。历届县委县政府也始终对茶业发展情有独钟,均把它列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予以强力推进,使该县茶业得到不断壮大,茶园面积从2003年1.6万亩恢复到2014年的13.8万亩,历史名茶“双井绿”和“宁红金毫”等连续获得国内和国际博览会金奖及江西省“名优茶”和“十大名茶”称号。修水茶业超常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央、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被称为“修水效应”[1],修水县也授予“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诸多荣誉称号。

伴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笔者认为:修水茶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茶园单产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产业分工不足,龙头牵引不强;市场培育滞后,优势品牌不响;科技优势[2]未显,精深加工不足;行业监管乏力,彰显历史、自然优势不够,文化包装太少等。修水茶叶也给广大消费者以一流品质、二流品牌、三流价格的形象,因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依托科技、自然优势,以做优基地,做强龙头,做响品牌,做大市场,做活机制的“五做理念”来推进修水茶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1 挖掘历史文化,做响茶叶品牌

逾越千年修水茶的历史发展轨迹,打造了修水一张包含厚重文化底蕴的亮丽名片。以茶会友、以茶倡廉、以茶联姻、以茶示礼、以茶养生、以茶健体从来都是修水人乐此不疲的高尚理想和追求。因而应把历史赋予修水茶文化深刻的内涵作为推动茶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把修水厚重的历史和精深的文化作为修水茶业闪亮耀眼的金字招牌,予以挖掘、予以发展。

1.1 依托“修茶”历史,传承茶叶文化,铸就茶叶文化品牌 修水产茶、制茶历史悠久,至今有近1200年的历史,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毛文锡《茶谱》便载:“洪洲双井白芽,制作极精”。北宋黄氏父子将家乡制作的双井草茶推赏于京师,一时名动京华,被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誉为“草茶第一”。名声远扬的宁红茶,在光绪 17年(公元1891年)获俄太子题赠“茶盖中华,价高天下”奖匾。民国4年,宁红工夫茶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级大奖章。1985年修水宁红特级工夫茶以最高分获国家银质奖章,为保证当时祁红出口量,当年国家未颁发金奖,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欣然题词“祁红,宁红并称世界之首。”千百年来,茶俗广涉修水人民的每一个生活环节,可谓茶是修水人民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径,友谊的纽带。所有的这一切,铸就了修水茶叶厚重的历史。

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文化的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甚至是更好地抓经济。“名牌的一半是文化”,茶虽是一种饮料,一旦有文化的融会和渗透,就能形成独特的茶文化,就会有无穷的价值和巨大的生命力。现在,饮茶的目的远远超过出了单纯解渴的范畴,已发展定格为净化心灵、传播文明、凝聚力量、醇化社会的一种文化和艺术。修水厚重的茶文化,是一笔巨大财富,是修水茶业再创辉煌的金字招牌。作为后来者和当今修水茶业的实践者们,理当把其当作修水茶叶的一大亮点予以传承,予以发展。……

1.2 规范品牌管理,整合品牌资源,打响精品品牌品牌是修水茶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修水茶叶的一个标志,要提升修水茶叶的竞争力,打好“修水牌”是关键,因而我们要对品牌规范管理,在引导、扶持、整合的基础上着力做好“宁红”“双井绿”两个极具竞争优势的品牌。要参照国家和国际标准,制订或完善“宁红”“双井绿”的加工地方标准,对使用和授权使用的“宁红”“双井绿”品牌的企业必须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销售指导价格,统一对外宣传。从而做到品牌的规范管理,促进产品销售质量增加。另外,我们还要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大力发展茶叶品牌经济,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结合的原则,集中各方资源和财力,重点支持“宁红”“双井绿”等两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发展,在完善和制订标准等内功的基础上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力争2-3年内形成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微媒体、纸质媒体、高炮广告媒体等全方位宣传阵势,支持龙头企业在央视等重量级媒体签约播放广告,加快“宁红”、“双井绿”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进程,真正做到再铸“草茶第一”、“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双井绿和宁红品牌雄风。

2 依托自然优势,做优茶叶基地

修水独特而优越的自然条件全国少有,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突出生态环境特色,打响自然优势牌。利用现有的基地规模,用绿色、生态的理念改进种植模式,提高茶园单产,提升质量和效益。

2.1 根据地理条件,突出生态优势,着力开展绿色防控体系建设 修水山地资源丰富,生态体系完整,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持较好,森林覆盖率高,昼夜温差大(根据统计,修水平均温差比周边地区一般高出2-3℃)。完整的生态体系和独特的温差能有效抑制病虫害,保证茶叶质量安全,从而为修水发展高效、绿色、有机茶业提供了保障。崇山峻岭是大自然赋予修水一笔巨大财富,山地茶园占80%以上,山地昼夜温差大,湿度大,漫射光多,土壤污染少,有机质含量丰富,非常有利于茶树养分吸收和积累,为产出高品质的茶叶提供先天条件。因而修水在发展修水茶产业的同时更要不断的加大力度保护环境,凸显了修水茶叶的生态特色,着力开展生物物理防治理念,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着力开展绿色防控体系建设,利用3-5年完成8万亩左右茶园的生态改造。

2.2 强化栽培管理,突出有机栽培,着力提升基地产出效益 当前修水投产丰产茶园8万余亩,2014年产茶刚刚突破 6000吨,单产不高,效益还有待提升。提升单产也效益首先是在突出生态优势的基础上加大茶园有机肥的投入,着力推进茶园深耕与中耕工程,推进茶园标准化改造,大力推广茶园管理和采摘轻简化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力求让“所有叶子变成票子”。推进茶园示范体系建设,2015年在每个重点乡镇建设1-2个茶园机械化、生态化示范基地,力争3-5年时间全县茶园管理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十三五”中期实现茶叶产量1.25万吨以上。

3 调整生产结构,做强产业龙头

修水茶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在于企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品牌和市场的载体,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做大做强修水茶业,就是要在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原则下,培植强势龙头、培育精品品牌,不断的开拓市场,使企业、市场、品牌优化组合,从而使产业龙头拉动修水茶业发展壮大。

3.1 加强政府引导,整合茶叶企业,打造产业龙头根据目前修水县茶叶加工厂多,企业弱小,缺乏竞争力的实际,引导茶叶企业联合、组合,集中精力重点支持江西宁红集团、江西南洋茶叶等产业龙头的培植和壮大。对科技含量低,产品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的小型加工厂要实行严格控制,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其逐步走上“靠大靠强”之路。另外,我们还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施优胜劣汰。引入工业融资方法推进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采取资源招商、产业招商、项目招商等多种形式,引导茶叶加工厂家从单纯竞争走竞争联合;还可以对全县规模较小加工厂逐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行兼并、收购、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融入江西宁红集团和江西南洋茶叶等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同时,还要鼓励企业吸引省内外战略投资者投资持股,实现修水茶叶企业的增资扩股,以联合、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扩张,做大做强修水茶业,增添修水茶叶发展后劲和活力。

3.2 调整生产结构,执行标准生产,推动产业分工政府在控制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利用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来调整和优化资源整合,促进产业分工。政府在加快宁红和双井绿标准起草和制订工作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企业管茶机制,企业可以根据需要与农户签订原料供应协议,根据协议企业和农户就形成了特殊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可以促使农户与企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企业的生产需要农户提供高质量的原料,农户效益又与企业密不可分,因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力在政府的帮助下做好原料基地规划布局,可以遵循高产、高质、高效原则,严格要求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当然在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驱使下,企业对又必然把基地建设作为壮大自己的重要环节,这一点又必将取代我县现有的政府扶持基地建设和指导茶叶种植生产的职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政府可以有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协调企业与农户,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全县整体发展的思路和履行监督的职能。企业和政府在相互协调下,我县茶叶必然会实现基地生产由零星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由分散管理到统一管理的转变,由行政域界限生产向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的转变,由政府出钱,出技术支持基地建设和茶叶生产向企业自发出钱,出技术支持基地建设和茶叶生产的转变,由个别企业或个人发展到全县茶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转变,由个人和小作坊的“小麻雀五脏俱全”到产业分工明晰的转变。从而最大限度的整合生产要素,提升修水茶业每一个环节效益最大化。

3.3 依托科技优势,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体系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全国创立最早的五个茶叶专业研究机构之一,自 1934年成立以来该所为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和茶叶科技的进步作了较大贡献,该所在“重塑科研新辉煌”的强大动力感召下焕发了重重生机。我县的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离不开创新发展。要充分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优势,立足做强茶叶产业,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使茶叶在深加工方面多做文章,增加产品附加值,争取更大的综合效益。当前要重点推动有自主科技优势的宁红茶和双井茶科技创新,着力构建有修水特色的品种选育、栽培种植、绿色防控、可调控标准化生产的研发体系,大力开发和形成有科技内含和修水特色的宁红和双井绿茶产品。延伸和补充产业链条,优化产业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加强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和横向产品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从事中低档茶叶加工和利用中低档茶叶开发附加值更高的茶叶产品,全面提升产业效益,逐步完善和优化产业体系建设。

4 健全营销体系,做大茶业市场

营销是产业发展的前端,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当前我县茶产业发展应当以构建大营销体系和培育区域中心市场为主抓手。

4.1 挖掘营销资源,拓展营销空间,构建大营销网络 积极加强与在外修水籍茶商的联系,并主动与其介绍修水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和推介修水茶产品,鼓励其经营和推介修水茶产品,继续支持修水县茶叶协会山东商会和广东商会开展茶叶营销推介工作。积极支持宁红集团公司依托更香集团销售网络和南洋茶叶公司销售网络推介和销售修水茶产品。继续支持和鼓励茶叶企业外出以展示修水宁红和双井绿形象的参评参展,重点支持宁红集团、南洋茶叶、神茶集团、大椿茶业、六叶茶叶等一批规模以上的企业积极建造自己的营销网络,利用3年左右时间在山东、上海、北京、广东以及本省南昌、九江等地开设修水茶叶形象店100家以上。

4.2 搭建销售平台,促进茶商繁荣,培育区域中心市场 继续支持三省九县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江南国际茶城的贸易繁荣和发展,在其招商、市场管理给予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对进入市场交易茶商前三年免相关税费,力争通过3-5年的培育把江南国际茶城培育成湘鄂赣中心茶叶市场。继续加大鲜叶交易市场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和茶农按规范标准在鲜叶市场进行鲜叶交易,促进鲜叶交易规范发展。建设网络交易平台,鼓励电商产业发展,积极以修水茶叶网为基础开展网络宣传、推介、交易。

5 强化服务理念,做活发展机制

抓产业发展就是抓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在繁重的行政管理中解放出来,着力提升服务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茶业健康有序发展。

5.1 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九江市修水茶科所重点在科技服务,产品开发,科企共建等方面下工夫,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县茶叶办要深入生产一线,继续坚持和发扬“工作到山头、指导到农户、跟踪到基地、服务到企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本领,提高工作效率。成立项目咨询和服务中心,积极帮助企业在项目申报、质量论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帮助,减少企业在共性论证、项目申报等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积极帮助和指导企业争资争项,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组建科企共建实验中心,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真正把“产学研”落到实处,减少企业在研发方面投放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促进茶叶科技支撑力度提升。

5.2 依托人文自然优势,增添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产业融合 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历史性机遇,将茶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挖掘我县茶文化资源,重点提升开发茶叶生态科技园,双井进士村茶文化生态园,宁红茶文化园的品味,出版茶文化书籍,开展茶事、茶艺活动,传播茶文化,拉动茶消费。依托我县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将茶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将现有条件较好的茶园改造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观光茶园,让游客亲身参与名茶的采制、泡饮等活动,推动茶产业发展。要适应人们对健康、长寿的需求,借鉴我县保健茶开发的成功经验,将茶产业与养身保健业发展相结合,着力与中国茶科所、南昌大学等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开发保健茶、养生茶、草药茶等新产品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增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注:[1]修水效应:《农民日报》2005年10月21日首次提出“修水效应”,以后分别于2005年12月9日、2006年4月13日、27日分别发表《解读修水效应》、《修水效应再解读》、《三解修水效应》。

[2] 科技优势:我县有全国创办最早的五个茶叶独立科研机构之一的修水茶科所和大量从此走出顶尖科研人员,该所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积累了大量的种茶制茶经验,因而修水县发展茶叶更具科技优势。

猜你喜欢

茶业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园飘香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湄潭茶园
贵州茶业大事记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