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独特富硒山林资源 拓展绿色生态产业链

2015-02-22李建华

茶业通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安康生态旅游旅游

李建华,张 旭

(安康市林业产业发展中心,安康 725000)

安康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森林资源丰富,是南北气候分界线,也是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依靠山林资源发展第三产业,是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重大举措。随着人们对森林资源功能的广泛认知、茶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茶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已成为十分热门的话题,这对保护森林资源、发扬森林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产生积极的影响。

1 山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基础雄厚

1.1 茶产业优势

安康产茶历史悠久,在中国茶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这里地处秦巴汉水之滨,生态环境优越,是生产无公害茶叶的理想境地,产业化规模基本形成。香高、味浓、耐冲泡、富含锌硒的茶叶优良品质是产业优势。

1.1.1 独特的地理位置,山清水秀无污染富硒等资源优势,奠定了有机、富硒茶优良品质的基础。富硒茶产业,是具有资源优势的生态友好型产业,是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的基础之一。

1.1.2 安康植茶有3000多年,历史悠久,是我国最早种茶、产贡茶的地方。“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堪称最早的广告,“陕青茶”在西北市场也曾占有一定份额。紫阳富硒茶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是我国唯一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天然富硒茶产品;平利 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名茶之乡”称号。悠久的产茶历史、独特的茶叶品质使茶产业规模和效益日增,声名远扬。

1.1.3 辖区内80%县区48个重点镇盛产茶叶,11.5万农户经营茶园。茶园面积 45万亩,茶叶年产量1.08万吨,产值 11.8亿元,占全市林业总产值的1/3。紫阳种是全国推广良种,陕茶一号无性系茶树良种优势,富硒茶丰富的内涵成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和独特的保健功能奠定了茶产业优势。

1.2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巨大

1.2.1 安康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景区32处、景点 78个,其中有千家坪、上坝河、南宫山、鬼谷岭、天华山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2个,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众多。

1.2.2 安康有绿色基因库、物种宝库、林相 、古树名木、奇树异草等植物景象与鸟兽鱼虫动物景象等一起构成的生物景象,有奇闻怪石等地文景象,有溪、泉、瀑、潭等水域风景霞雾、雨雪等天象与气候景象。环境资源及所营建的空气和所在的区域环境是吸引外来游客首要的牵引力。

1.2.3 构建森林生态旅游区条件逐渐成熟

以前实习由于人数少,学生可以住在实习单位跟班实习。现在学生人数太多,而且电气工程类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实习单位如电网、发电厂、变电所、煤矿等都是安全规范要求非常严格的单位,接待实习学生太多,实习单位考虑到安全隐患较大,不太愿意,导致实习单位联系困难。即使同意接待实习,由于学生人数多,实习单位为了保障生产安全,每个地方一次接待实习人数有限制,同一个地方只能分组轮流去。虽然实习总的时间较长,但是落实到每个学生来说时间较短。学生去了只能是看看而已,并不能具体操作,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结果到了实习现场也只能走马观花,匆匆忙忙,流于形式。

以岚皋县为例:先后建成南宫山、千层河、神河源、岚河漂流和蜡烛山5大景区230余个景点,形成了山、水、林、草一体化的生态旅游格局。依托5大旅游景区,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20个,兴办“巴山人家”农家乐 1000余户。发展规模以上企业6家,加工企业17家。实现山林经济产值6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5%,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元。2008年,岚皋县被国际旅游联合会授予“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景区”称号。岚皋县还荣获“老百姓心目中陕西十大最具吸引力旅游县(市、区)”荣誉称号,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获得“老百姓心目中陕西十大最具魅力旅游景区景点”荣誉称号。山林经济有效促进了森林旅游业的发展,预计 10年后安康年接待游客可达 18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80亿元以上,前景广阔。

1.2.4 生态旅游是在不破坏环境原则下发展的一种旅游模式,其目标使自然生态及文化传统的观光资源得以永续经营。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方式,以保护自然环境及关怀当地居民福祉为发展目标。人类对于环境伦理信仰的变更,及对于自然环境伤害的觉醒等一连串的结果,使生态旅游兴起。

2 宝贵的自然资源是茶旅结合的基础

安康森林覆盖率达55.4%,森林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一位。森林植物群落覆盖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平衡、水文湍流调节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60天,森林净化空气功能显著。森林树木构成色彩、形态、大小等千变万化的四季风景,成为人们美丽的观赏娱乐对象。森林作用集娱乐保健于一体供游客饱览无余。

安康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独有的天然植被和石山地貌特色,使这里植物荟萃,因受第四纪冰川期影响较小,保留了很多珍稀而古老的旅游观光资源 秦岭被誉为“生物基因库”,特殊地理位置与其山地地表系统的复杂多样性又造就其具有水、生物资源的良好基础条件,形成了秦岭地区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优势,也是能吸引高科技人才安居乐业的人才优势。有利于将精英们从脑力劳动的高强度中释放出来,激发出无数奇思妙想和巨大的创造力。

3 生态优势利用和循环发展机遇

安康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限制开发区。市委提出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的战略,把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全省和国家宏观战略决策之中。安康挖掘和发挥山林经济效益和潜能,把山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势在必行。

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已连续9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建设609.7万亩,造林面积平均每年以近 70万亩的速度推进,完成造林面积55.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优越的生态资源是建设生态空间洁净秀美、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环境的基础,也为茶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

安康国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2878.7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1.6%,山地约占92.5%,“八山一水一分田”为基本特征。城市绿地多呈分散状,地域面积相对狭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加速农民进城落户,川坝河谷地带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有限,山林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呵护着300万安康人民,静守“安宁、康泰”的田园生活。

4 山林旅游经济开展现状及需要应对的问题

林业旅游产品与富集、优质的林业资源不相适应,景区类型布局单一、同质化开发较多。现有项目多局限于森林公园、漂流等传统的单一的形式。

林业旅游经济与大林业、大旅游的需求不相适应;林业总产值和旅游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较低,对比国外旅游资源的使用,我们林业旅游开发较晚、附加值低,没有形成规模化、品牌化。

森林旅游体制与现代林业、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不相适应。现阶段多是一般游客,缺少主题特征的参观。具有赋予历史文明内涵的休闲旅游项目、面向高端市场的新式休闲主题、以科考教育、运动休闲等参加型旅游产品相对缺乏。开发只做到旅游层面,没有上升到休闲的层面,更没有使用森林的诸多效果。许多旅游目的地难以构成核心竞争力,这是森林休闲旅游开发所需要注重的问题。旅游市场的竞争在文化,我们的旅游要有差异性、吸引人,就必须把文化融入其中。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把读书和旅行结合起来可谓理想和完美的人生。

资源优势并不必然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资源优势要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需要资本的注入,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

5 生态旅游模式

依托山、水、林、湖等优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森林休闲观光旅游项目,打造特色观光、主题文化观光、旅游休闲生态景区,森林旅游休闲基地、运动健身基地、创作基地、摄影基地、茶文化展示基地和观光茶园、涉水产业、富硒矿泉水和天然水等饮用水生产基地。旅游业与文化体育产业、现代农业、家庭手工业、庭院经济融合,推动生态旅游业向综合型产业、知名旅游目的地、养生基地和山水休闲度假地转型。塑造“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特色生态旅游。动观美景、静享安闲,体会安康 24个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风淳朴的风土人情,赏析历史文化遗迹、悠久灿烂汉水文化,底蕴深厚的茶文化。

空气资源是生态养生旅游的基础资源。可利用秦岭巴山、南宫山、神河源、鬼谷岭山林自然生态资源,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空气可与吐纳、森林浴、雾浴等养生项目结合。生态旅游活动有野生动物参观、生态观察、河流巡航和漂流、森林徒步、赏鸟、动物生态教育以及古街参观等。气候资源: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光条件可与避暑、日光浴等养生项目结合;山林资源:特色的植物、动物如奇花异草、竹、草药等可与养生运动、养生医疗、养生饮食、养生保健相结合;利用汉江水、瀛湖等含有特殊矿物质的泉水、富硒等河流、湖泊风情等,开发饮用、保健、冼浴等项目;人文田园乡村游:人文汉阴,三沈故里,品贡茗,悟三沈。养生文化遗迹资源,名人、寺庙场所等感悟其修身养性方法;风堰梯田湖光山色如画,似大地“拼色板”构成了自然版画。要在挖掘茶文化、弘扬茶传统上有突破,把安康的茶历史、茶文化,加上丰富的水资源,特别是富硒水与富硒茶的结合,就能营造与众不同的茶文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现代特色生态游模式。必须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档次和质量,壮大山林休闲旅游产业。要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为切入点,按照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原则,构建循环型旅游服务体系,促进生产与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使用节能环保交通工具,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引导低碳旅游、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加强生态科普宣传教育,珍爱野生动植物;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引导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分类投放废弃物;鼓励企业开设绿色客房并给予消费者相应优惠。鼓励餐饮企业按照营养均衡的要求,适量配餐,提供科学合理的菜单及不同规格的盛具。

构建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发展格局和产业融合业态。发展现代茶产业,基地生产建设,是一产的范围;搞茶产品初精深加工,属于二产的范围;生态观光园休闲游茶餐饮、赏茶艺、听茶歌茶山游延伸到了三产,这就是典型的产业融合。

构建旅游文化产品加工体系和产品流通体系。鼓励组建旅游文化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研发旅游产品。开展茶叶精深加工、开发富硒茶饮品、矿泉水和鲜果汁等保健饮品;绞股蓝、生物制药;发展木雕、藤编、篾编、刺绣等家庭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和庭院经济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我市手工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多元化兴起或传承,竹编、布艺、毛线编、十字绣、山核桃工艺品和根雕、木雕、盆景、奇石等市场前景显露端倪。例如,岚皋和平鸽妇女手工艺品合作社,会员140余人,辐射带动4000余名妇女从事手工艺品制作。家庭手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就业容量大等特点,适合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等特殊群体。

我市农村宅基地总面积约 25万亩,加上房前屋后的林地,超过100万亩面积可纳入庭院经济。一个普通庭院 3-5年的时间,就可以较快地形成高效的院落生态系统。既美化生活环境,又为新技术推广提供有效的试验点。使庭院成为现代林业的示范基地、绿色产品的加工车间和生态旅游休闲地。

6 建议与措施

6.1 生态养生项目要有鲜明的主题 要结合生态旅游区的养生文化脉络和民俗特色提高品味和档次,从而形成文化观赏产品、自然观景产品、参与体验产品、情境游乐产品、民俗娱乐产品和养生休闲产品等。

6.2 目标定位 研究安康生态旅游主要客源和潜在客源,对市场的需求进行细分,对市场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依托林业或茶业协会,发掘民族文明和民俗文明,拓宽旅行内涵,晋升文明档次。

6.3 旅游配套要特色化、游乐化 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山地资源和清新空气、优质独特的富硒水、食品、药材等;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商品等均从养生出发,把游览、游乐、休闲项目与养生住宿、养生餐饮、养生购物、养生商品等结合起来,形成旅游要素的全方位特色化、本土化、民俗化、娱乐化。开发旅行纪念品,如根雕、奇石、绣花等,丰厚旅行产物,增强山林旅行的招引力和感染力。

6.4 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 要处理好最终极的项目投资回收、商业模式、投资风险规避的问题。只要充分挖掘本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连结各方力量,茶文化旅游必将成为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茶产地和著名风景名胜,茶和旅游产业相互借力,必能共同促进安康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安康生态旅游旅游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端午安康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繁华五月 祈愿安康
旅游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