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服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患者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

2015-02-22顾兆一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痉挛偏瘫中风

顾兆一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脑病科,北京101200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病症[1-5]。相当于西医脑血管病中脑梗死及脑出血范畴。中风病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生活;其中下肢痉挛是中风病恢复过程中常见的症状,并且近年来下肢痉挛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延迟肢体功能康复的进程,诱发异常模式,严重者根本无法正常行走,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6-9]。本组试验选取在我院接诊的80 例中风后下肢痉挛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10 月~2013 年10 月在我院接诊的80 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检查,符合中风病的诊断标准,痉挛Ashworth 评定患者的瘫痪肢体肌张力≥Ⅰ级并≤Ⅲ级。并将所有患者随机性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 例,其中观察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30 ~65 岁,平均(49.3±2.4)岁,其中34 例患者为脑梗死,6 例患者为脑出血。对照组男28 例,女12 例,年龄32 ~63 岁,平均(48.1±3.3)岁,其中31 例患者为脑梗死,9 例患者为脑出血。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了解本组研究的目的,自愿参加本组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肉痉挛分级比较情况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障碍对比情况[n(%)]

1.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妙纳[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H20041061]治疗,坚持每天饭后口服,每天服用3 次,每次1 片[10-15]。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口服自拟缓筋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其中自拟缓筋汤主要包括:黄芪30g ~ 50g,当归20g,威灵仙20g,木瓜15g,桑寄生15g,牛膝15g,伸筋草20g,豨签草30g。另外患者还要接受穴位埋线治疗,穴位包括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11-15]。患者采取仰卧位,采取双侧穴位,并对部分皮肤区域进行常规的消毒和清理,选择0~5号的2cm 左右的医用羊肠线,并利用镊子将医用的羊肠线穿入注射针头管中[15-18]。针芯主要采用1.5寸的针灸针,使针尖方向与穴位的方向保持一致,并沿着皮横将针灸针快速刺入,在退针的过程中,要求退针的速度较慢,在退针的同时,需要推针芯,直到针尖出现落空的情况时,才可以拔除针灸针[19]。两组患者均接受两个月治疗。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0]

1.3.1 用改良Ashworth 分级量表法评定肌张力 如果没有出现肌张力增加的现象为0 级;将肌张力稍微增加的现象评为1 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如果关节在受累的情况下,关节活动很容易被卡住,这种现象为1*级;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肌张力明显增加,但在受累的情况下,会很容易出现移动的现象,这种情况为2级;肌张力显著增高,关节在被动活动的情况下,会表现困难,这种情况下3 级;在受累的情况下,受累部分在被动下,不能活动,这种为4 级[21]。

1.3.2 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21]对患者50 项运动动作进行评定 总分100 分,总分小于50 分的为重度运动障碍,总分在50 ~84 分的为明显运动障碍,总分在85 ~95 分的为中等运动障碍,分数在96 ~99 分的为轻度运动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情况

通过治疗,在改良Ashworth 分级方面,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肌肉痉挛改良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护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障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中风病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复发率高的特点,随着近年来预防工作的开展,发病率已有所下降,但其致残率有上升趋势,其中以肢体残疾最常见,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很大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中中风恢复期下肢痉挛的出现,给临床康复训练带来阻力,影响了康复训练的进程[22-23]。

中医对肢体痉挛认识由来已久,如张景岳认为“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夫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驰,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故筋缓者,当责其无气,筋急者,当责其无血”。痉挛期患者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临床称为“硬瘫”,在此期间如果进行针灸等治疗不当,过度刺激,会加重肢体痉挛,更难使肢体功能恢复[24]。

本研究中,自拟缓筋汤中用黄芪补中气,壮脾胃,以助化源,《医宗必读》有“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之言,当归味甘而重,专能补血,气轻而辛,又能行血,使补而不滞,两药合用取当归补血汤之意,使阴血滋生,濡养经脉,缓解拘挛;威灵仙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木瓜舒筋活络,用其酸敛入肝,益筋走血,牛膝《本经》记载有“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之效,与桑寄生合用以补肝肾、强筋骨,伸筋草、豨签草以舒筋通经活络,木瓜现代药理研究有缓和肌肉痉挛作用。诸药合用以达养血柔筋、通经活络之效[25-26]。穴位埋线中取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为治疗筋病要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之功,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有益气健脾、滋补肝肾作用,三穴合用以扶正柔筋,同时可减少针刺刺激次数。

在本组实验组中,对照组口服妙纳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口服自拟缓筋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通过观察,在肌肉痉挛改良情况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因此,在中风后下肢痉挛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口服自拟缓筋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能够显著缓解下肢痉挛情况,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 俞国桥.调督通阳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9(10):578-580.

[2] 冯晓东,闫秀丽,宋小蕾,等.口服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患者下肢痉挛[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6):265-266.

[3] 陈振虎,庄礼兴.经筋刺法对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新中医,2010,20(9):94-100.

[4] 刘伶俐,刘忠象.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8(12):104-106.

[5] 王陈妮.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07,20(3):35-37.

[6] 胡轩宙,李国安,王波.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1,16(2):197-206.

[7] 张彤,张莉,张惠敏.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11(1):181-189.

[8] 王鹏.中风回春丸结合电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1):275-277.

[9] 李宁,王成伟,吕建琴.急性脑卒中患者对针灸医疗使用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针灸,2009,17(12):1009-1012.

[10] 马玲.针刺合走粒灸缓解中风偏瘫肌碎挛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运药,2002,6(1):41-42.

[11] 马素慧,窦娜,陈长香.易化区取穴针刺法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志,2010,19(6):1125-1126.

[12] 张现豪,冯国湘,文宁.温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患者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4(3):72-74.

[13] 胡秋香.透穴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322 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7(1):66-67.

[14] 寥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7-318.

[15] 李佩方.针刺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J].中国康复,2001,21(1):42-43.

[16] 王新德.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25-326.

[17] 燕铁斌.临床痉挛指数:痉挛的综合临床评定[J].现代康复,2000,23(1):88-101.

[18] 王亚泉.步态分析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4,17(25):5332-5333.

[19] 包烨华,王延武,楚佳梅.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4(11):2536-2539.

[20] 孙云廷,王淑玲.针灸疗法对中风后康复的临床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16(4):864-866.

[21] 孙爽,王军,潘丽娜.针灸治疗偏瘫痉挛的机制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2,26(11):204-205.

[22] 周维金,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0-150.

[23] 杨楠,谭吉林,王本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13(7):1532-1533.

[24] 路怀忠,张忠文.结合现代神经康复理论谈中风偏瘫的循经取穴[J].针灸临床杂志,2005,28(4):1-2.

[25] 陈之罡.巨刺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患侧上肢痉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21(12):804-805.

[26] 严晓慧.“巨刺法”推拿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5(8):1741-1742.

猜你喜欢

痉挛偏瘫中风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