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工党密切联系民众的做法及启示

2015-02-20胡柳娟

关键词:民主化民众

引用格式:胡柳娟.英国工党密切联系民众的做法及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7):107-112.

Citationformat:HULiu-juan.PracticeandEnlightenmentofBritain’sLabourParty’sCloseContactwithPeople[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15(7):107-112.

英国工党密切联系民众的做法及启示

胡柳娟

(中共中央党校 党建教研部,北京100091)

摘要:历经百年沧桑的英国工党打破传统政治格局,多次在选举中以占议会多数席位的优势引领政坛,这与英国工党密切联系民众的努力分不开:革新观念、获取执政基础的广泛性;构建多样化沟通平台和形式;推行“实用主义”政策,赢取民心;推行“权力伙伴计划”项目,实施民主化的决策方式。给我们的启示是:增强党的阶段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搭建各种形式对话平台,增强与人民群众的互动;制定和实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政策;实施决策民主化,激发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关键词:民众;民主化;英国工党;政治理念

收稿日期:2015-03-12

基金项目:广西社会主义学院2013—2014年度招标课题“协商民主与政党关系和谐研究”(Zb201306)

作者简介:胡柳娟(1988—),女,湖南双峰人,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政党建设比较研究。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7.018

中图分类号:D756.1

PracticeandEnlightenmentofBritain’sLabour

Party’sCloseContactwithPeople

HULiu-juan

(DepartmentofPartyConstructionTeachingandResearching,

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C.P.C,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After one hundred years vicissitudes of life, the Britain’s Labour Party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politic pattern and led the politics by the advantages of accounting for parliamentary majority in many election activities. It owes Labour Party’s efforts to the contacting with people closely: ruling foundation of the party extensively by innovating ideas, building a diversifie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form and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pragmatism” to win the hearts and minds and to introduce “power partners program” project, and to implement the democratization of decision making. The enlightenments to us are: improving the Party’s class foundation and expanding its mass base, setting up various forms of dialogue platform to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s with the people,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policy suited for the people and implementing decision-making democratization to arouse peopl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Keywords:thepublic;democratization;LabourParty;politicalidea

英国工党诞生于20世纪初期,从“一战”后参与国家政治权力角逐,打破老党轮流执政格局,到1997年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而引领政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三连任,连续执政13年。百年工党历经沧桑沉浮,其崛起与发展,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与英国工党在性质上具有本质区别,英国工党属于改良性资本主义政党,二者虽然在政党理念、执政目标、政治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即都需要依靠广大民众的支持以获取执政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工党密切联系选民的做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一、与时俱进,革新观念,获取执政基础的广泛性

(一)实施“跨阶级性”战略,实现政治理念转型

英国工党的“跨阶级性”战略主要体现在组织构成上:工党内部不再以传统的产业工人阶级为基础,而是要跨越不同阶级和阶层,从“工人阶级政党”向 “人民党”转变。然而,工党成立初期,在“阶级是英国政党政治的基础”[1]理念下,工党“以工会为群众基础和力量的主要源泉”[2],围绕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做了很多努力。譬如1948年底,工党基本解决了工人失业问题,实现了充分就业;同时,又着手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福利计划,特别是国家保险条例法的出台与实施,标志着英国“从坟墓到摇篮”的国家福利制度的确立。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英国传统产业工人队伍大幅减少,社会中间阶层迅速扩大;另一方面,英国国内出现了人生价值、政治倾向和生活追求不尽相同的“群体”,从而逐步取代了阶级社会。此时,如果工党继续推行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治路线,而不综合吸纳和权衡新的社会集团的权益,势必就不能获得社会大多数民众的认可与支持,显然其直接后果就是下台。因此,“跨阶级性”战略的提出是工党历史上一次政治理念转型,使工党在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同时,统筹兼顾了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为工党执政赢得了民心。

(二)积极发展个人党员,扩充党员队伍

党员队伍是政党执政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工党的诞生源于劳工委员会,自成立起就与工会有斩不断的联系。因此,工党成立之初,个人入党只能通过工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间接加入。在工党历史上,没有个人党员,党员绝大多数是工会集体党员。据相关统计,直到1990年,工会集体党员492万,占全党总人数的93%,个人党员仅有31万。这样,一方面使得工党对工会的依赖越来越大,甚至受制于工会,使工党陷入越来越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使得工党失去了更多有力的支持者和拥护者,陷入近乎孤立状态。布莱尔成为工党领袖后,积极推行改革,鼓励大量集体党员重新登记成为个人党员。1993年,工党规定,工会集体党员只有在成为个人党员之后才有在选区参与投票和成为议员候选人资格。同时,进一步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无论职业、成分如何,只要认同工党党纲,遵守党章规定,按时缴纳党费,完成选区党组织或中央党部的登记手续,就可以成为工党党员。经过不断努力,到1995年,个人党员发展速度加快,工党党员由1994年仅有的25万发展到了35万;1996年,个人党员达到40余万,接近当时保守党个人党员人数。个人党员数量的增加为工党输入了新鲜血液,为工党焕发生机和活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构建多样化的沟通平台和形式

(一)保留传统沟通形式,建立与选民的经常性联系

首先,选举游说是工党采取的最普遍形式。其作用一方面在于了解民众的意见、要求和政治倾向,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另一方面在于确定自己的选民,以便在投票时动员和鼓舞他们去投票。选举游说的形式有很多,譬如调查游说、问卷游说、倾听游说、上门游说、问题游说和电话游说等。上门游说和电话游说是其主要形式。目前,由于电话、网络的普及,上门游说形式在不断减少,电话游说形式在不断增加。在1992年竞选期间,工党77%的工作人员采用电话游说形式,到1997年升至90%。

其次,各种形式的民意调查也是工党密切联系民众的一个重要沟通手段。过去,工党主要依靠党内会议和文件、报纸等了解民意,但是这并不能准确把握民众思想、价值、愿望、要求的主体趋势,不利于工党正确确定政策、方针、路线。1984年,工党建立了一个负责民意调查的专门委员会,以研究民众的政治态度、一般观点和情绪等,以便准确把握民众的思想脉搏。另外,工党开展民意调查的次数也不断增加:从1970年仅有的2次到1974年的17次,再到1983年的20次和1992年的28次。与此同时,工党也越来越重视独立民意调查机构和党外思想库的相关调研分析。现在,民意调查对工党的战略调整和政策制定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工党联系民众的重要沟通工具。

第三,向民众寄送特定的印刷品。向民众寄送的特定印刷品,主要是宣传性材料,传达党的价值理念、行动纲领、政策等,这对于拉近与民众的联系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工党也会向民众寄送地方党组织编写的地方性时事通讯和报纸。近年来,这些地方性时事通讯和报纸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因为他们把这些材料当成权威的信息来源,广大民众还经常写信给编辑讨论相关问题。这些做法有助于广大民众与工党建立经常性联系。

(二)借助现代化传媒技术,选民直接参与讨论

一是设立各种栏目齐全、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工党网站。网民可以通过相关网站在线注册加入工党、在线注册志愿者服务或为选举捐款。同时,网站面向社会公开首相和各部大臣的电子邮箱,网民可以就个人关心的任何问题直接通过电子邮件提出意见、建议甚至批评和抨击。其中发给首相的邮件,回复内容会在网站上公布。另外,许多工党议员也会在各自所代表的选区设立自己的专属网站,对外公布自己的电子邮箱、传真电话、通讯地址等,全天候为广大民众服务。特别是在2003年,工党推出一项名为“大对话”的活动,英国民众可以就伊拉克战争、政府税收、大学教育费用等13个“大问题”在工党的决策机构“全国政策论坛”上建言献策。这项活动的推出修复了政府与民众的疏远感,拉近了工党与民众的距离。

二是充分利用电子科技手段,召开各种选民会议。为促进政党与民众的直接交流,工党经常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家庭聚会”就是比较典型的会议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候选人会经常拜访诸如老人之家、社区中心、俱乐部和工作场所等,请部分民众到家里聚会,和他们直接面对面交流。这种家庭式聚会气氛友好和谐,有利于突出民众个体本位。近些年来,随着电子科技手段的迅速发展,这种“家庭聚会”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小群体,而是邀请来自特定群体或不同群体的数十人集中在一个大厅召开,每个人通过电子装置对相关画面或谈话作出回应,然后这些回应被集中输入计算机,经过专家系统分析后反映民众意见的结论。这种方法运用快捷,结论客观,是决策系统的重要信息源。

(三)领导人率先垂范,传递亲民信号

从首相、各部大臣,到国会议员及各地方议会议员,积极接受媒体邀请,发表个人见解,展现个人魅力,努力推销和宣传工党的理念和形象。比较典型的有英国前任首相布莱尔,他咧嘴露齿的笑容、热情活跃和平易近人的形象引得了英国民众的喜爱。2004年1月19日晚,布莱尔参加了英国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之夜”民众对话节目,首相布莱尔与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25名公众代表在坦诚平和的气氛中就英国社会问题和民生政策进行讨论。当一位学生家长发表对学费改革的抨击时,布莱尔在讨论中对政府推行的高等学校学费改革计划进行了有说服力的阐释,展示了政府所做出的努力,从而增加了民众对工党政府的理解,使改革获得了支持。

三、推行“实用主义”政策,赢取民心

(一)以经济调整为主线,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1918年,工党在费边主义影响下通过第一个党章,提出通过改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全部劳动成果平均分配,这一政策主张适应了当时社会主义追求者的思想水平和要求,使工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二战后”,1945—1949年,工党致力于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国有化部门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20%以上。大规模的国有化使英国经济比战时提高了36%,通货膨胀也得到相应控制,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1964—1976年威尔逊政府期间,工党“始终把经济问题置于压倒一切的位置”[3],高举“计划化”旗帜,并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种高度的计划集中经济体制适应了当时英国的经济形势,有效促进了英国经济复苏。但是,1966—1976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形势影响,英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物价上涨持续不断,失业人数突破120万。经济形势的持续走低使民众失去对工党的信心,工党在1979—1992年的4次大选中连续失败。20世纪80年代后期,工党开始从各个方面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改革,取消了1918年党章规定的“公有制”目标,承认市场经济和私人所有制的作用和地位。1997年,布莱尔提出“第三条道路”理念,在经济目标方面提出建设充满活力的经济,实施高工资、高技术、高投资和高就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张把“市场的进取精神和竞争的残酷与伙伴关系和合作的力量融合在一起”[4],鼓励公、私营部门相互依赖与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和工业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刺激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所有制问题上,第一次在党纲中对市场和私有制作出了肯定。2010年,工党领袖布朗上台后,信奉“让市场做主,监管越少越好”的信条,对经济结构实施全面调整,下调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通过私有制刺激经济增长。

(二)调整社会福利政策,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工业生产下降,农业萧条,失业增加,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工人运动随之高涨,促使社会各界正视社会问题,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此背景下,工党高举福利化、公平化旗帜,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践,设计了一系列救济式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以国家为主体的高福利制度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缓解了社会问题的激化。但是,工党的这种福利政策是以高财政投入为依托,建立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政治摆钟也会随之改变。1973年,英国出现石油危机,财政岌岌可危,政府不仅拿不出钱来支持社会福利,反而限制工资的增长,引起民众的反感,最终失去民众的信任。直到1997年,布莱尔政府提出“社会投资国家”口号,才使英国走出福利建设“滞胀”怪圈。“社会投资国家”型福利主张把福利政策中的经济和社会成分有机结合起来,兼顾效率与公平两方面的需要,由“消极福利”变为“积极福利”,让福利支出促进经济发展,改变靠国家投入支持福利发展的传统模式。比较典型的是工党推出的“青年新政”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该项目规定:凡是符合条件的失业青年都可以进入“就业中心”,参加者在“就业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可以积极寻找工作,或参加为期4个月的短期技能培训,此时如果就业不成功,参与者则可进入第二阶段,即选择阶段。如果参加者在第二阶段结束后仍然无法实现就业,则自动进入“后续”阶段,此时失业青年可以在寻找工作的同时,领取相应的失业津贴。该计划实施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截至2000年,实现了1997年工党竞选时承诺的使250 000位年轻人脱离失业福利,截至2004年,共有437 000多人实现了非补贴就业。其他计划项目,包括未成年人福利、教育培训计划等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由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

四、推行“权力伙伴计划”项目,实施民主化的决策方式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工党的民意支持率呈下降趋势,到1983年下降至最低点,仅有27.6%。20世纪末期,工党持续在野18年,饱受长期的在野之苦。痛定思痛,长期的在野教训使工党意识到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权力垄断者身上是非常危险的。过去,工党大部分政策由年会及执委会决定,地方选区代表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是决策程序的设计却不能充分表达基层党员的意志。为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工党在1970年的大选中提出权力下放计划,而当时仅仅是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到了1983年,权力下放已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而是更多地关注于政治分配了。在1987年和1992年的大选中,工党用“地方民主”取代了“权力下放”。1997年,工党年会通过 “权力伙伴计划”项目,标志着工党新的决策程序形成。

根据新的“权力伙伴计划”,年会的作用大大减弱。首先表现在年会的决策天数上,由原来的5天减为2天;二是年会不再讨论工党政府每年的重大事务,而是对政府制定的长期政策进行选择;三是积极邀请外围人士及不支持工党政府的代表团参与新机制的实施与运转,以显示工党与现实世界的契合度。“权力伙伴计划”形成了3个新的组织机构:联合政策委员会、全国政策论坛及其下属的8个具体政策委员会。联合政策委员会由政府及执委会成员组成,其中政府代表和执委会人数相等,主要包括党领袖、副领袖,主席、副主席,以及财务主管,联合政策委员会的职能是指导全国政策论坛的执行。全国政策论坛是主要决策机构,由183个党的有关集团代表和负责相关议题的8个具体政策委员会组成,动员了全党乃至全社会力量参与工党的重大决策,不仅充分反映了工党内部各级党员的意见,还广泛吸收了其他社会力量的精华。工党形成决策的初步意见,须在党内进行充分的讨论,讨论程序较旧程序更加民主。另外,不仅向党内普通党员咨询意见,而且面向更多的其他社会群体。只有在充分讨论、咨询和修改之后,才最后形成决策。从“权力伙伴计划”项目运行程序来看,通过合作、协商和建立伙伴关系,实现权力的多元化互动,这不但加强了工党的决策控制力,而且其决策的民主性也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化,是典型的上下互动治理模式实践。

五、启示

古人云“知政失者在朝野”,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都取决于人心向背。英国工党之所以能在政坛上稳固地位,与其密切联系选民的成功做法息息相关。众所周知,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是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从英国工党的成功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政党的执政基础,正确处理好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关系是巩固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任务。就如英国工党所面临的情况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也会随之产生[5]。因此,要适时革新理念,调整策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巩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积极提供条件扩大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6]。另一方面,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入党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内容。把符合党员标准和要求的社会各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不仅为党组织增强了党的生机与活力,而且通过党组织思想熔炉的锤炼,可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从而扩大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搭建各种形式对话平台,增强与人民群众的互动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为了继续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是要不断学习和探寻新的联系方式,积极搭建各种形式的对话平台,增强党群互动。主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定期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一线,通过座谈、走访、会议等形式,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疾苦,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随着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通讯设备的广覆盖,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积极传播党的思想、政策、路线,提高为民办事的能力,提高为民办事的效率。同时,在同网民的互动中,必须坚持平等、公开、客观原则。平等是指要保持沟通双方平等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公开是指在“虚拟”的交流空间,要毫不拘束地进行真实信息的传递;客观是指在关系群众利益冲突的问题上要秉承尊重事实的原则,客观判断,绝不偏袒。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达到与人民群众高度的情感融合和思想交汇。

(三)制定和实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政策

制定符合民心的政策不仅是保持党群密切联系的基础,更是赢取民心、实现政党长期执政的关键。综观英国工党政策实施历程,不管是经济政策还是社会福利制度,始终根据环境和民众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加以调整,使它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获得民众的支持。这一点启示我们,要想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持续吸引力必须依靠符合民心的政策。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一切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不能偏离这个矛盾,否则就不能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组织再完善、沟通渠道再先进都无法从长远上保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只有制定和实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政策纲领,才能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社会改革和发展成果,才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念和信心。

(四)实施决策民主化,激发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社会民主是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重要桥梁。当前,我国社会民主发展还不太成熟,民主决策程序尚不完善、民主制度尚不健全,导致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效果不佳。英国工党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英国工党的“权力伙伴计划”项目与传统决策方式相比有显著特点。一是民主程序规范,民主制度健全;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治事务和社会事务,注重国家与社会的合作。这种民主化的决策方式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大大激发了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决策民主化的进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决策制度建设。一般意义上的制度建设就是法制化建设,这是民主决策的基本保障。在社会法制的宏观调控和指引下,各项决策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决策行为依法执行,决策效果依法审视。二是加强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包括决策内容、决策具体程序、决策进程、决策技术等都必须公开化,为保证决策质量,决策全程必须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的原则。三是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要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参与实际决策的机会,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决策信息要及时公开,增加决策透明度,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胡康大.英国的政治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44.

[2]姜跃.英国工党何以能赢得三连胜[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7):37-39.

[3]谭鹏.论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4]刘建飞,王凤鸣,李红,等.英国新任首相托尼·布莱尔传[M].绥化: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243.

[5]胡琦.论社会组织对政治参与制度化的作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2):103-108.

[6]曲建华.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93-97.

(责任编辑张佑法)

猜你喜欢

民主化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政府帮民众排解孤独感
雷圭元“版、刻、结”设计理念探析
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如何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律化
论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论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职业化还是民主化
构建乡镇政府财政监督民主化制度框架
宋维:重新取得民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