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圭元“版、刻、结”设计理念探析

2017-01-13谭晓宁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民主化图案

谭晓宁

摘 要:以往对雷圭元“版、刻、结”造型规律的讨论集中在图案基础课程教学中“版、刻、结”造型规律与“写生变化”之间孰重孰轻,孰是孰非的关系问题上,没有对“版、刻、结”观点背后深刻的思想动机和时代语境进行探讨。文章通过对“版、刻、结”造型特征的重新解读,阐述了“版、刻、结”设计理念的民主化内核和功能化倾向,揭示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雷圭元提出“版、刻、结”造型规律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关键词:雷圭元;图案;版刻结;民主化;功能化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029-03

To Retranslate the Concept Of “Rigid Carved Knot” of LeiGuiYuan

TAN Xiao-ning( Yancheng Performing Arts Group Yancheng 224000, China )

Abstract :Past the concept of"rigid, carved, knot"by LEIGuiyuan was under the discussion, which focused on the design of basic course teaching of "rigid, carved, knot" model regulation and "sketch" .However,they do not discuss the view of "rigid, carved, knot" ,which has a profound ideological motivation and a complicate time context. Based on "rigid, carved, knot" model featur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sign idea of "rigid, carved, knot" democratization of kernel and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revealed that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LeiGuiyuan put forward "rigid, carved, knot" model regulation is scientific and progressive.

Key words :LEIGuiYuan; pattern; "rigid carved knot";democratization;functionalizatio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雷圭元于1961年在《漫谈图案造型规律——对图案教学的改进意见》一文中提出了“图案是富有创造和想象力的艺术,否则哪里来的阿房宫、希腊神庙、锦绣衣衫、箱笼什物呢?”的观点,于1962年在《再说几句心里话》里提到:“我说的图案,是指某一物品的总体设计图,不是指某一器物设计图中的局部纹样,这一点必须与图案纹饰区别开来,问题才能谈清楚。”进而于1963年在《图案基础》中专门针对图案的定义和图案设计的范围做了概念的廓清和范围的设定,在文中雷圭元指出“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由此可见雷圭元所指的“图案”其内涵涉及到人类衣、食、住、行、用诸多方面,并初步建立起了颇具理论高度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其“图案”概念的所指与“设计”以及“design”在内容上趋于一致。因此本文中的图案设计指的是近代机器生产与商品经济发展后的设计现象,其中“版、刻、结”设计理念是针对这种设计现象分别从设计的民主化内核和功能化倾向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版、刻、结”提出的时代背景

雷圭元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图案造型“版、刻、结”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强烈争论。究其意义,首先雷圭元用“版、刻、结”来区别传统绘画形式,拒绝用纯绘画的形式对待工艺美术教学,是基于在当时教学基础课程中绘画与图案“扯不清”的时代背景。其次,是雷圭元对于艺术设计自身规律以及对当时时代背景下存在的设计问题的探索。陈之佛在《要深入研究工艺美术的特性——1961年8月25日座淡会纪录摘要》中提到“有些产品不够要求, 我想主要是个设计问题。有些搞工艺美术的同志,对‘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是知道的, 但究竟适用是什么?经济、美观又是什么?没有进一步研究。”雷圭元提出的“版、刻、结”观点正是对以上问题的回应,也是对不断扩大的社会需求和商业需求提出的新的设计观念,开始了工艺美术(艺术化)向现代设计(功能化)转型的艰难探索。

二、“版、刻、结”造型规律及特征

“版、刻、结”造型规律通过探取物象的大轮廓,舍其细部,增强、夸张它的特征,以达到清晰、明白、规范化的效果。“版、刻、结”构成规律的核心内容是形式的简洁化、程式化和理性化。它要求几何形(圭角)结构,把构图刻板的“凝碍”起来,用“版、刻、结”的手法把图案画死(指规律化),然后“置之死地而后生”,即在规矩之内探寻图案的自由度,也就是雷圭元提出的“版中有灵,刻中有活,结中有放”。 从现代设计理论来看,设计造物本身就是在技术规定性的限制下最大限度的追求形式的自由度。

“版、刻、结”由于其几何形(圭角)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秩序化和理性化。贡布里希在《秩序感》里指出“秩序感”的实现条件是构框、填补和连接,这种秩序的“构框、填补、连接”与雷圭元提出的“版、刻、结”造型规律的形式特征一致。客观上呈现出一种具有高度秩序感的设计形式,简化了产品造型以适应工业技术生产。“版、刻、结”这一程式化的规律不仅使实用艺术和工业产品在形式上、技术上适用于一种理想化的几何语汇,又能使“经济、适用、美观”的工业产品在批量生产上制定出统一标准,从而使生产更具规模化和规范化。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背景下,产品生产要想符合“适用、经济、美观”六字方针,具有高度秩序感的“版、刻、结”造型原则可谓是一个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形式系统。

三、“版、刻、结”设计理念的民主化内核

“版、刻、结”设计理念是雷圭元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来的用图案发展实业、振兴中华的“方子”,具有深刻的民主化思想。“图案设计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服务的。离开这个政治方向,图案设计会失掉灵魂。”在雷圭元的晚年自述中,其探索追求的“民主思想”贯穿于各个阶段。在艺专求学时期受到一大批像闻一多、郁达夫等拥有民主思想风气的著名学者的熏陶,其民主思想逐渐成熟。“去巴黎后,我们的目的是想寻找一些民主(也是找‘德先生),找一点振兴中华的方子……想用学到的图案来振兴实业。”此时,雷圭元在向“新的图案形式”探索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外货倾销的长驱直入,传统图案设计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即是设计赶不上生产水平。用雷圭元的话说就是:“过去往往着眼在美观,忽略了适用。原因总是脱离实际,也是缺乏生活。”;“过去设计图案往往从个人兴趣出发,没有和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以后定要克服这种缺点”;以及“首先,也是主要应解决的,是图案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对于一个追求工业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传统的图案装饰已经无法满足当时产品设计为民生服务的需要,繁琐、奢华的传统装饰因其生产成本的昂贵被冠以“资产阶级化”的标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相背离。“由于事物在发展,今天,图案的任务也就更艰巨更广泛,工作也更要提高了。我曾在教学中发现到‘写生变化这一课题,作为图案的基本功有点不够满足客观的需要了,甚而至于带来了一些遗留问题。”这即是振兴实业的新“方子”“版、刻、结”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自此,“版、刻、结”作为一种新的图案形式投身于“振兴实业”的大时代中。“版、刻、结”作为一种抽象的几何语汇,把与结构无关的元素进行删减,保留与功能密切相关的有效形式。这与米斯“少即多”初期的设计理念一致,米斯的“少即多”反对采用任何表面的装饰,将与结构无关的所有元素一减再减,强调简洁明快的几何造型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的单纯与洗练在经济与资源的消耗上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经济适用的目的,适合大批量生产,改变了以往为权贵服务的立场,转向为民众服务,是设计民主化的进程。表明了设计是 “为他人、为大众”的造物活动,明确了“艺术为我,设计为他”的民主化立场。

“版、刻、结”造型规律可以通过标准化和秩序化的几何造型进行批量化生产,为普通大众提供经济、适用、美观的设计服务。只有标准化才能批量化,才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参考因素,才能为更多的人民大众提供他们能支付的起的设计产品,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换句话说是美化人民的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就是图案设计工作者的政治责任”。这与俄国构成主义把结构作为设计的起点,采用单纯而理性的表达方式进行社会观念和社会目的性探索极为相似。雷圭元的“版、刻、结”以几何形构图,表达了一种新的形式特点——系统化、规范化、工整化,最终建立起了以解决问题、服务大众为中心的设计体系。形式的简洁、规范是达到经济、适用这一目的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创造出更多人人都能消费的起的设计品。由此可见在“版、刻、结”设计理念下产生的新形式是具有社会含义的,是为社会体系服务的。因此“版、刻、结”造型规律不是因形式而形式,而是具有深厚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如雷圭元所说“创人民之业,立人民之功,应该是我们的抱负”。

四、“版、刻、结”设计理念的功能化倾向

“研究图案,即为改良国货之基础,亦即杜绝外货输入之良法”。“所以从事于图案事业者,应不避艰难……针对了将要来到的大时代,做有效的对策”。“版、刻、结”造型规律就是雷圭元站在振兴实业的立场上对“与机器时代相协调的理性设计”的探索;也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时代所作出的对策;又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面向生活领域的(衣、食、住、行、用)设计观念,具有明确的功能性特征。“版、刻、结”造型规律通过探取物象的大轮廓,摈弃琐碎、去繁从简,得出一套标准化形式系统。结构上是工整的、有次序的,其创作动机始终围绕着“经济、适用、美观”六字方针,有着明确的功能目的性。与人民渴望改善生活的愿望相一致,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在手工艺生产逐步转向机器生产的现实面前,与其回避它,不如改造它,由此“版、刻、结”造型规律肩负起协调新技术与新形式的时代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技术,那么技术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如何融入到设计产品之中?这必然需要一种新的设计形式作为其存在和转化的载体。因此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机器大生产来临之际,如何创造一种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设计形式,是设计师、教育工作者们激烈讨论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张仃在《要深入研究工艺美术的特性——1961年8月25日座谈会记录摘要》中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画本身很好,但用到具体的日用品上好不好?没有好好研究。以此来当作万应灵膏,乱贴一阵行吗?工艺品设计上的适应性是重要的,要适应材料,适应用途,适应技术和具体品种等等。不然还讲什么适用、经济、美观呢?”。由此可见,产品形式受到表现内容、表现方式、技术条件等的制约,繁琐的装饰和元素的随意拼凑无法解决当时的设计问题。“拿图案创作给工人看,工人说:美是美但不容易做出来,成本太高,浪费国家资财,人民买不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在思想上没有经济观点……没有想到国家投资、人民购买力,有些脱离实际,为美观而美观……其实,图案应该结合实际,结合生产。”在新型材料的使用上,雷圭元强调形式与用途的统一,“如桌子,由于可以用一种塑料新材料装饰在表面,而且又平整、又好看,木材就不需要用太高贵的了,可以普及,可以大量生产”,所以“版、刻、结”的造型设计其浅层表现是一种较为单纯的形式,而深层动机则是为了满足技术领域和生产领域的需要。因此,“版、刻、结”设计集功能、结构和形式为一体,强调了形式追随功能的要求,体现了“版、刻、结”设计理念的功能目的性。

结语

雷圭元“版、刻、结”造型规律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在五六十年代的实用美术领域曾引起过激烈争论。当时对“版、刻、结”造型规律的讨论多数是从形式语言层面展开,缺乏对“版、刻、结”所采用的“理性的结构表达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也没有对“版、刻、结”背后深刻的思想动机和时代语境进行深入研究。“版、刻、结”造型规律是当时社会背景下设计形态从工艺美术转向艺术设计的一种理性探索,是手工业生产初步向机器生产过渡时所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为“适用、经济、美观”的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道路。“版、刻、结”造型规律是雷圭元对于艺术设计自身规律以及对当时时代背景下存在的设计问题的探索,具有特殊时代语境下的“民主化”和“功能化”思想,是中国设计发展中因时、因势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和独特本土话语的远见卓识。因此,“版、刻、结”造型规律不是个人的偏好,而是历史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雷圭元.漫谈图案造型规律—对图案教学的改进意见[J]装饰,1997(3).

[2] 雷圭元.再说几句心里话[J]美术,1962(6).

[3] 雷圭元.图案基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4] 雷圭元.图案教学的成就[J]美术,1959(10).

[5] 雷圭元.再谈谈图案学习上的几个问题[J].装饰,2008(1).

[6] 雷圭元.普及与提高(外一章)[J].美术,1962(2).

[7] 雷圭元.图案教学的成就[J].美术,1959(10).

[8] 雷圭元.怎样学图案(1)[J].装饰,2008(1).

[9] 廖延彦编.雷圭元文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

[10]张 仃.要深入研究工艺美术的特性——1961年8月25日座淡会纪录摘要[J].美术,1961(5).

[11] 崔栋良.教之有方,受之以哲——怀念恩师雷圭元先生[J].装饰,1990(4).

[12] 杭间,曹晓鸥.设计,另一种启蒙——改革开放30设计述评[J].中国美术馆,2009.

猜你喜欢

民主化图案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如何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律化
论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信息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研究
论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职业化还是民主化
查尔斯·蒂利民主观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