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现代大学制度理念

2015-02-20宫毅敏

关键词:学术理念大学

宫毅敏

浅析现代大学制度理念

宫毅敏a,b

(厦门理工学院a.档案馆;b.高等教育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24)

现代大学制度;理念;价值取向;目标理想

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时空概念,它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且拥有自身的内在逻辑。现代大学制度理念是在理性地思考现代大学制度之后抽象出来的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性看法,它聚焦于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理想,其价值取向具有政治主导、市场主导和学术主导三个层面,其目标理想在于实现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动态平衡,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何为现代大学制度理念

(一)现代大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理念

1.现代大学制度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读,众说纷纭。但这些解读大都着眼于有针对性的批判或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而忽略了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精神,因此无法摆脱在现实层面就事论事的窠臼。

欲探讨“现代大学制度”,首先要对“现代”一词做出阐释。若将“现代”放在当前整体学术背景标准下分析,可发现它并非一个任人剪裁的“弹性”话语,而是一个较为严谨的学术话语。在我国话语体系中,“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诉求,是人们心中理想状态的表征。在国人看来,“现代”一词或多或少蕴含着理想的意味,那么“现代大学制度”也就理所当然地表现出国人摒弃现有大学制度所存弊端的意向,同时承载着国人对理想大学制度美好前途的憧憬。而在西方话语体系中,“现代”具有确定的内涵,是对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描述,它是一个时空概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且拥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不同大学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现代大学制度”,但这些“现代大学制度”在促进学术发展和大学繁荣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洪堡思想和柏林大学模式使德国成为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学对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了实践与创新,并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德国高等教育界,从此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德国大学制度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典范,使德国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使德国成为19世纪的“世界科学中心”。20世纪初期,美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现代大学制度,两个关键事件直接促成了美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其中一个关键事件是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该大学被誉为“设于巴尔第摩的柏林大学”,它成为美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先驱和典范。另一个关键事件是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的成立,标志着“在美国大学、学者和学术活动开始受到社会组织制度的保护,传统上不受尊重的大学学者及其学术工作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大学也开始在制度安排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学教授因此开始享有比较充分的学术自由权利”〔1〕。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辉煌时期。1916年,曾多次游学德国的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以囊括大典、兼容并包为纲,倡导学术自由,对北大开展了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革,并最终使北大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成为中国近代大学的样板,完成了我国大学从封建大学制度向现代大学制度的转型,使当时的学术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德、美、中三国不同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这些现代大学制度各具特色,且都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但它们却具有一种一脉相承的特质。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需要对不同的权力和利益做出权衡,制度制定的过程就是各种权力和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现代大学制度一脉相承的特质恰恰源于这一博弈过程之中,总结博弈之经验,将经验的结晶升华成特质。

2.现代大学制度理念

在探讨现代大学制度理念之前,先要弄清“理念”一词的概念。《辞海》对理念解释如下:(1)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2)把人从个别事物中抽象而得的普遍概念加以绝对化,它是事物的原型。(3)理性化的想法,理性化的思维活动模式或理性化的看法和见解。它是客观事实的本质性反映,是事物内性的外在表征〔2〕。由此可见,“理念”强调三点:一是抽象;二是理性化;三是本质性。而且,理念和制度有如下关系:“理念是制度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目标定位,不同理念引导下的制度就会体现出不同的性质。”〔3〕笔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理念是在理性地思考现代大学制度之后,抽象出来的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性看法,即上文所提到的现代大学制度所具有的特质。

现代大学制度不能脱离它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因为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向之间又不免会出现摩擦与冲突,所以在面临纷繁芜杂的价值取向时,合理发挥理念的作用才能保持现代大学制度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价值平衡与和谐发展。理念对制度的变革起着先导作用,理念的引导是做出理性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前提,现代大学制度理念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人们做出具体的价值判断与目标定位,并通过聚焦于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理想,来推动现代大学制度的不断变迁与创新,从而保证现代大学制度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探讨何为现代大学制度理念,可从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与目标理想两个方面入手。

(二)大学理念与现代大学制度理念

大学理念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大学理念代表了大学的精神操守,也承载着人们对大学的殷切诉求与期望。现代大学制度理念与大学理念虽同属理念的范畴,但二者又有所不同。首先,大学作为社会组织,有其固有的职能,大学职能与大学理念联系紧密。大学职能的发挥涉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纷繁芜杂的关系需要大学制度来规范;大学在发挥职能的同时也形成了大学文化,大学制度和大学文化是大学理念的两个重要来源,二者将大学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现代大学制度理念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与目标理想,它与现代大学制度关系更加直接与密切。其次,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理念的“守护者”,即大学理念需要现代大学制度来呵护与维系。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理念的“发源地”和基石,如若没有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理念便是无源之水,如若没有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理念便是无本之木。

二、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

“价值层面的探讨代表了对一个事物的本质探讨,是对一个事物的灵魂或质的规定性的把握,因此,把握了一个事物存在的价值也就把握了事物发展的方向。”〔4〕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厘清了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现代大学制度,才能实现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理想。

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首先,不同大学所处的外在环境迥异,不同国家的大学处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其次,不同学者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解和诠释也各不相同。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主体认识的多样性导致了现代大学制度多元的价值取向,概言之,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政治主导的价值取向、市场主导的价值取向和学术主导的价值取向。

(一)政治主导的价值取向

“对高等教育在政治上的合法地位用不着大惊小怪,所有伟大的教育哲学家都把教育作为政治的分支来看待,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约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都是如此。”〔5〕由此可见,有关高等教育与政治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存在已久。那么,大学作为提供高等教育的组织,其组织制度中“政治主导的价值取向”的存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

大学是探讨高深学问的场所,学者们对于深奥理论和高深知识的探索独有情钟,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也日趋复杂,有些问题仅仅依靠经验已无法解决,人们便走进大学,希望借助于大学所习得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大学也就走出了“象牙塔”,走进社会的中心,并成为了社会大众的“服务站”。

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有两个: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认识论哲学认为大学的本质在于发展知识和掌握高深学问;政治论哲学则认为大学为建设国家服务。政治论哲学遵循的是政治主导的价值取向,表明大学制度本质的政治逻辑首先强调大学制度要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目的,要主动适应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社会变迁,国家要成为制定大学制度的关键,国家要将大学制度纳入其总体发展战略的通盘考虑中。它认为大学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国家公共政策运行的一种形式,和其它形式的国家公共政策实质上并无太大的区别。政治主导的价值取向强调大学制度的“国家观念”,强调福利、机会均等等社会目标,主张学校教育对社会文化传统、共同价值观念、政治道德知识的继承与传递负责,从而保证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因此国家对教育有当然的职责,政府对教育的干预是一种必然。1862年颁布的《莫里尔法案》已然成为这种价值取向的典范。在大学逐渐走向社会中心、大学职能日益多样化和大学经济、社会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政治主导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论哲学日渐取得了存在和流行的合法性。

(二)市场主导的价值取向

对市场主导的价值取向的探讨建立在厘清高等教育产品属性的基础之上。关于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问题,至今仍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公共经济学的权威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以及西方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都把高等教育产品看作私人产品。而公共选择理论的权威布坎南,认为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虽然也有不少不同的观点,但占据主流地位的观点是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6〕。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可以采取市场供给的方式,尤其是在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在市场力量不断增强的今天,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已十分密切。“当大学的各项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而政府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市场的力量总是以各种触角的形式伸入到大学中来”〔7〕。市场主导的价值取向强调有限政府、个人主义、自由至上、民主法制等,反映到教育上则是“学校教育的‘生产投资’与‘商品消费’的新性质,强调在竞争与效率的目标下,要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通过保证自由交易的选择(即‘择校’)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率”〔8〕。

市场主导的价值取向强调大学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社会组织,自主办学权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府对大学的干预应该是非常有限的,同时大学之间还应进行竞争,教育资源通过市场配置机制将会得到优化配置,从而产生最大的效益。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不仅应引入市场机制,而且应主动适应市场机制。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关于高等教育和大学制度的市场逻辑也逐渐发展起来,如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大学的法人地位,规定了大学的各项办学自主权,可以从中看出市场机制的影子。从1985年开始的大学制度的各项改革,如大学的举办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和分配制度以及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尤其是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市场逻辑的广泛影响。应当说,经济主导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的时代之需,对我国大学的发展和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意义重大。但是和政治主导的价值取向一样,市场主导的价值取向若走向“一元”逻辑也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市场主导的价值取向背后反映的是对大学制度中权力和利益主体,尤其是市场主体的大学经济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强调。

(三)学术主导的价值取向

知识与真理本身形成了社会中的一种权威,也形成了大学的逻辑起点,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知识与真理展开的。“大学乃传授真理的圣地,它把以探索、传播科学真理为业者联合在一起,共同追求真理。故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9〕。学者与学生开展的学术活动具有自由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本质地规定着大学的产生、发展、功能与行为特点。学术活动的价值既是大学形成的原因,又是大学存在的根基。“支配着大学的根本是学术,大学正是在学术这一本质特点上,确定着自己存在的根据、自身与他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发展”〔10〕。

学术主导的价值取向强调现代大学制度要遵循知识、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应遵循自身的学术逻辑,现代大学不应被外在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所左右。大学制度研究发展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文化理论研究范式,如“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学术自由”等理论。这些研究范式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揭示了大学作为学术组织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特质所在,也是其学术主导价值取向的某种表现。学术主导的价值取向背后反映的是对大学制度中权力和利益主体尤其是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的学术权力和学术利益的强调。

三、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理想

目标理想高于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向相互博弈之后升华形成目标理想。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理想是实现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动态平衡。传统大学制度中存在一元论的幻想,倾向于把某一种价值取向夸大到不切实际的地步,从而打破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平衡,阻碍现代大学制度目标理想的实现。

过度向政治主导的价值取向倾斜,现代大学制度难免会陷于功利主义的泥沼。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过多地渗入政治主导的价值取向,学者们会被外界束缚,这无疑会消解他们探索知识的自主性,难以做到独善其身,进而导致学术贬值。大学也会失去自己的性格,出现严重的趋同现象。过度向市场主导的价值取向倾斜,现代大学制度难免会陷入自由主义的泥沼。自由主义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对市场主导的价值取向的过度强调无疑会导致自由主义泛滥,大学也会变得唯利是图。对眼前利益的狂热追逐会带来大学的短期行为,进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滑坡。过度向学术主导的价值倾向倾斜,现代大学制度难免会陷入保守主义的泥沼。毋庸置疑,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步入到社会的中心,它成为仅次于政府的社会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在社会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漫无边际地强调学术自由,而忽略学术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学术”(academic)就变成了“贫血”(anemic)的同义词〔11〕。

现代大学制度的三种价值取向并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过程中不能过度地强调某一价值取向,必须保持各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张力,以实现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动态平衡。需要注意的是,保持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不是将这些不同价值取向简单地混合,而是要在各种价值取向的相互制衡中实现动态平衡。现代大学制度的三种价值取向分别代表了三方的权力和利益:政治权力和利益、市场权力和利益、学术权力和利益。所谓制衡,就是要协调这三方的权力和利益,其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制衡机制是其核心机制,现代大学制度亦然。现代大学制度的制衡机制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大学及其教职员工、市场主体、社会团体、学生及其家长、其他社会个体等现代大学的相关主体之间在各方面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机制,它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现代大学的各项活动。而制衡机制要发挥有效的作用,必须首先建立一些主要的作用基点,然后再向其他各方面扩展、渗透,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制衡体系和实际运作机制。

制度是为人服务的。实现了各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动态平衡之后,现代大学制度便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包含了人对身心自由的把握以及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在这两个向度上,高等教育都参与其中,它通过提高人们的智力修养和思想格调来帮助人们把握自由和领悟人生,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恰恰也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终极目标理想。

〔1〕敦荣.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3):1-3.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367.

〔3〕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0.

〔4〕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2-54.

〔5〕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21.

〔6〕张万朋.高等教育经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7〕埃里克·古尔德.公司文化中的大学〔M〕.吕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8〕曾晓洁,代俊.当代西方公立学校制度中的“国家观念”与“市场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41-46.

〔9〕Jaspers K.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M〕.London:London Peter Owen Ltd,1965:19.

〔10〕张俊宗.学术与大学的逻辑构成〔J〕.高等教育研究,2004,(1):6-11.

(责任编辑:陈艳艳)

Concept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GONG YI-min
(a.Archives;b.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361024,China)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idea;value orientation;ideal goal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s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It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evolving with its own internal logic.The idea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s an abstract after rational contemplation on the essence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It focuses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ideal target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ncludes the one dominated by politics,market,and academics respectively.The ideal goal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lies in the realization of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G640

A

1009-4474(2015)01-0045-05

2013-03-11

宫毅敏(1966-),女,山东文登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mail:842098630@qq.com。

猜你喜欢

学术理念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