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MDS的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成效可视化研究

2015-02-16黄焕宗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标度技能型可视化

黄焕宗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基于MDS的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成效可视化研究

黄焕宗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高职教育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培养实践情况关系到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通道的畅通与否。本文研究了基于终身教育理论和高职特色理论的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指标体系做了描述统计和基于多维标度模型的可视化图谱分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分析了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成效情况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MDS;技术技能型人才;可视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和理论总结,当下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管理层和高职院校乃至师生家长的基本共识。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大量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所做的研究工作正在逐渐推向实践。检验这些实践效果的理论和技术也正在日益引起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王立波(2014)[1]认为,应该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国家的系统工程和学校的长远工作来执行,保证政策方针的稳定性是落实好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前提。田楠(2014)[2]通过构建预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数量模型,用实证的方法得出了检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效的方法,他认为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应该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度耦合,并从战略高度的管理和学科的创新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些研究在宏观上丰富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的理论储备,但并未能从实政上说明现阶段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的成效以及改进的方向。本文构建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就体系中指标对一线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所得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数据的描述统计研究了教师和学生感官当中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的成效方向及其程度,并构建了基于数据挖掘思想的多维标度(MDS)模型对衡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成效的标准进行了二维坐标可视化,以期为检验高职教学并为下一步改进作出基于定量分析结果的建议。

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1.1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假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认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协调发展,要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等五个对接来达到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目的[3]。该规划确立了高职教育是终身教育一个环节的重要属性。程静(2004)[4]建立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学习地图,通过知识、技能、素质(KSA)这一模型对接课程体系并提出了中职、高职以及之后职业生涯中学习与发展的KSA层级和对应的学习地图。刘永成(2007)[5]提出了具体的量化路径和操作体系。

假设1: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高职阶段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要达到承上启下的效果,既有高等教育的基本素养培养功能,又能为今后的技术技能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基于这个假设,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的检验指标应该具有终身教育属性。

1.2 基于高职人才流向局限性的假设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李名梁,谢勇旗(2006)[6]提出,高职教育跟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共性和特性,简单的复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或者抹煞高等教育的功能与借鉴都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流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限制就是一个重要特征。高职教育的人才流向具有地域性和产业局限性,因而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除了应该尊重现代高职教育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应该有机的结合本地的文化和产业特色。只有充分考虑了这两点的体系才能适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假设2: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流向具有地域性和产业局限性,高职阶段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应该充分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以及本地现代服务业需求。基于这个假设,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的检验指标应该具有特色属性。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工具和方法

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牵涉部门广泛,过程众多,因而评价指标往往隐藏在海量数据的背后, 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往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往往是几个经验性指标数值的加权加总,这种评价方式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量模型研究指标数据之间的关联规则,并据此挖掘出这些关联规则中的有用信息进而达到简化评价指标的目的的方法显然是对既有评价模式的有益改良。多维标度分析技术(MDS)是一种基于非线性映射技术的降维方法,该方法可以对具有关联关系的数据集合进行定向深层挖掘,将这些数据的主要信息从高维空间映射到低维空间(一般是2到3维)通过可视化图谱的形式展示原始数据的特征,同时又保持数据之间的全局结构[7]。因而基于多维标度分析的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评价将通过可视化图谱的形式为我们展示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其程度。其实现过程如下[8]:

步骤1:构建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评价指标的关联规则,即构建原始数据的相似性数据矩阵并把该矩阵转化成距离矩阵,该距离矩阵的数值标示了原始数据之间的全局结构;

步骤2:运用多维标度分析技术把距离矩阵降维到低维空间,用低维空间上的点之间的相对位置来感知原始评价指标之间的全局结构;

步骤3:通过原始评价指标在各个维度上的坐标去揭示这些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各个维度命名进而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评价指标间的差距及产生原因进行可视化感知。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数据的收集

表1 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评价指标体系

在兼顾假设1和假设2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和规定的整合,把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分成了基础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和相关技能的培养实践,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采用1-5打分形式就表1中的三级指标在本校开展情况进行感官打分,为尽可能消除主观性性影响,本研究调查了全体一线教师,共获得教师有效样本302份;本研究还采用系统抽样的方式调查了所有大三班级学号末尾数为1和2的同学,共获得有效样本124份。

2.3 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成效数值分析

对样本的描述统计(见表2)结果显示,获得教师和学生一致认可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基础文化培养水平、人格技术结合的理念和实践实训条件四个指标。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和基础文化培养水平获得认可的原因在于基础素养的培养获得普通高等教育既有成果辐射较多,方法较为成熟;实践实训条件获得认可则跟国家这几年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等形式在高职教育的投入相关;人格技术结合的理念获得认可表明校风师风是正能量传递的通道。通专结合的顶层设计、专业设置前瞻性和专业联动程度等指标则同时不被教师和学生认可,表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根本设计方面仍有很大改善的空间。企业实习机会和师资培训情况方面,教师和学生的感官分值则相差较大,表明师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有待增强。大部分标准差普遍较小,表明师生的感受差别不大,样本信度较高。

2.4 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成效可视化研究

表2 三级指标描述统计表

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的评价是一个整体探寻的过程,指标体系的个体差异则不需要被过分关注,只需看其整体效果即可。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是顺序变量,因而本研究使用二向度非度量化模型,这个模型求解的算法起源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 Shepard-Kruskal 算法。本文使用SPSS 20.0实现该算法。软件计算的结果显示,用来描述观察数据与多维标度模型之间拟合的关系的压力函数 Stress值为0.02779,一般来说这表示计算结果与观察数据的拟合效果优良;表示总变异中能够被模型相对空间距离所解释比例的决定系数DAF值为0.97221,两个检验结果说明本研究数据的多维标度拟合效果优良。为直观表明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距离情况,本研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近似变换得到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评价指标内积化距离阵R(见表3),通过R可以直观的发现指标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在师生的感知中,各个指标被执行或者被实现的差距情况。然而表3显示的距离是12维空间中的两两距离关系,只利于研究两者之间差距情况,却无法整体感知这12个指标组成之间的距离关系,因此有必要对表3的数据进行降维,把这些关联关系在低维的空间中以点的形式表现出来。表4是经过多维标度模型降维之后12个指标在2维空间投射位置的坐标值表,该表清晰的现实了个各个指标在2维空间的相对位置情况,为我们从整体上感知这些指标的执行情况提供了低维数据。把表4中两个维度的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就可以得到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评价指标的可视化图谱(见图1)。

表3 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评价指标内积化距离阵

表4 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评价指标坐标表

图1显示,评价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的指标明显聚成两类:(1)专业设置前瞻性、资源更新情况、工学研结合情况、专业联动情况、师资培训情况等指标聚成一类,这些指标都反映了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专业素养培养的范畴,可以命名为专业素养维度;(2)剩下的其他指标反映了学生获得人格锻炼、基础文化和广博知识面等能力的范畴,可以命名为综合素养维度。这两个维度的能力相结合就是一个获得良好职业教育的人应该具备的能力总和。

从图1可以发现,专业素养维度的这些指标聚合的较为紧密,也就是距离较小。这充分说明了这几个指标的开展是紧密联系的,某个指标开展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其他指标的情况,表2显示,这些指标的均值普遍较低,表明了专业素养培养的诸多项目在高职院校的开展还需要大力改善。在综合素养维度,基础文化培养水平和企业实习机会这三个指标出现了较大的离心情况,再联系到表2,发现这2个指标的均值普遍较高,因此可以认为这两项不只在高职教育中开展得较好,而且出现了两级发展的情况,也就是说,基础文化素养的培养过程和专业技能的锻炼过程出现了脱钩的趋势,这个趋势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3 结论和建议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了多维标度分析是一种探索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成效的有效方法,它以图示方式呈现影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指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该模型高效、直观地揭示多维指标之间的结构,其分析结果可以为决策部门和研究部门提供参考。随着指标体系的完善和数据可获得性的提升,其结果将更具信度。根据模型输出结果,提出建议如下:

(1)加强通专结合的顶层设计。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培养基础文化素养的属性同时又主要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因而通专结合是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成效的路径。

(2)加强专业设置的本地化。高职人才流向的地域局限性决定了高职的专业设置应该紧密联系所在地的产业特性和文化特征,离开了这个特征,高职培养的人才将如空中楼阁般的飘渺。

(3)打通高职教育的前后连接通道。高职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应该在高职学生的录取以及高职教育后的深造路径上进行更为广阔的顶层设计。

[1]王立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25.

[2]田楠. 基于多因素灰色模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与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9):45-47.

[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2011-08-30.

[4]程静. 关于建立人的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4-75.

[5]刘永成.素质结构模型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2):56.

[6]李名梁,谢勇旗.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认识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6,02.

[7]Narin E, Noma E. Is technology becoming science[J].Sciento Met rics,1985,7( 3): 370~380.

[8]陈富国.多维标度法的理论与方法[J].心理科学通讯,1990,(4):36~49.

[责任编辑:Z]

2015-02-20

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QG1251-02);黎明职业大学2014年度校级课题(LJ2014104)。

黄焕宗(1982-),男,福建泉州人,黎明职业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G719.2

A

1671-5330(2015)05-0153-04

猜你喜欢

标度技能型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分数算子的Charef有理逼近与新颖标度方程的奇异性质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基于惯性坐标系旋转调制的INS辅助跟踪环路误差分析∗
基于多维标度法的农产品价格分析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基于改进AHP的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权重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