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尾巨桉废料的白背毛木耳栽培技术

2015-02-14吴钰琳

桉树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废料木耳桉树

吴钰琳



尾巨桉废料的白背毛木耳栽培技术

吴钰琳

(福建省长泰岩溪国有林场,福建 长泰363902)

通过专业调查,发现尾巨桉是栽培白背毛木耳的好原料之一,据此介绍尾巨桉栽培白背毛木耳的菌种、生产工艺流程、栽培关键技术。分析认为:利用尾巨桉锯末、边角料种植白背毛木耳,既开辟了桉树新用途,又改善了工厂卫生环境;而种植白背毛木耳的废料,又可用作育苗轻型基质、有机肥等,是循环经济的一种好的利用模式。

白背毛木耳;桉树作原料;栽培技术;循环利用

漳州是福建省最大的桉树()速生丰产林基地,20%的林业用地为桉树林,面积17 433 hm2,蓄积量1 413万m3,以桉树为主要原料的木材加工业也发展迅速,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建筑板市场[1]。木材加工产生大量的锯末、边角料等废料多数被焚烧或随地丢弃,影响环境卫生。

白背毛木耳是20世纪90年代从台湾引进栽培的一种毛木耳()[2],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的食用菌之一,素有“树上海蛰皮”的美称,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日益增长[3]。木耳栽培的原料主要为无味阔叶树种,而含有芳香物质与松脂的松()、杉()、樟()和含有泡花碱木荷()一般不宜直接作为栽培黑木耳原料[4-5],需经过特殊处理才能使用[4]。尾巨桉(×)是目前广泛栽植的人工林品种,其木材能否适用于黑木耳人工栽培?近期,作者等深入长泰县2个乡镇进行专业调查,发现菇农用尾巨桉DH32-29作为原料生产白背毛木耳已多年,其产品畅销国内外。

利用尾巨桉锯末、边角料等废料种植白背毛木耳,开辟了桉树新用途,减少因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导致阔叶树资源的大量消耗,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又改善了木材加工厂卫生环境,减少因焚烧、丢弃导致环境污染;而种植白背毛木耳的废料,又可用作育苗轻型基质、有机肥等,是循环经济的一种好的利用模式。及时总结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将调查研究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原材料选择

尾巨桉锯木产生的木屑可直接作白背毛木耳的原料,其次旋切加工后的边角料粉碎后也可作为原料,而尾巨桉树皮较韧,易卡住粉碎机,须去除;胶合板厂、纤维板厂的下脚料因含有较多的粘合剂,也不宜采用。

2 菌种选择

白背毛木耳有多个菌种,适应环境各不相同。本调查对象地处福建省漳州市,菌种为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漳耳4328”再提纯复壮的“43012”、“06283”菌株。

3 生产工艺流程及栽培关键技术

3.1 工艺流程

3.2 栽培的主要设施和设备

3.2.1 木耳生产棚搭建

场地要求:向阳通风,有清洁水源且不积水,交通便利,有3相电源,面积根据生产规模确定。木耳生产棚搭建:生产棚的搭建应做到有利于遮雨、遮阳、保温、保湿,为白背毛木耳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其建造方法类似育苗大棚,用铁管或毛竹、塑料薄膜、遮阳网等材料搭建。一般宽9 m,长20 ~ 25 m,两边高3.5 ~ 3.9 m,拱顶高5.0 m。拱棚顶用黑色塑料膜覆盖(也可在塑料膜上方再加盖稻草、甘蔗叶等保温材料),四周以无色塑料膜、遮阳网围遮并设有通风窗(设计成卷帘式育苗大棚更佳),内部按“非”字形规划建设木耳架,主步道约1.5 m,侧步道约1 m,放置木耳立体架宽度0.4 m,高度2.5 m。如为泥土地面,棚四周应挖排水沟,棚内部为步道稍低,木耳立体架稍高,以防积水。

3.2.2 设备

主要有边角料粉碎机、铁斗车、行走式混料机、装袋机、灭菌蒸汽灶或灭菌房、专用无色耐高温薄膜袋、耐高温薄膜蒸汽管,小竹竿(竹片)、机砖(方形水泥块)及菌袋排列辅助材料等。

3.3 栽培关键技术

3.3.1 原料加工配制

原料加工:提前3个月备料(当年6月前),粉碎后的原料露天堆放,任由日晒雨淋,每隔20 d左右充分灌水1次,共灌3 ~ 4次,以堆底流出的水近无色为止,如混有少量杉、松、樟锯末的,更需进行淋水处理。废水引进果园、林地等做肥料。

配制:于8月(漳州月平均气温28.3℃)按每袋添加麸皮50 ~ 60 g、碳酸钙8 ~ 10 g试验测算原料配比(木屑:麸皮:熟石灰≈ 94:5:1)。也可参照杂木屑90%、麸皮8%、生石灰1%和轻质碳酸钙1%的配方[6](成本略高)。用行走式混料机将原料混合均匀,根据原料含水量适当喷水或晾干(含水率55% ~ 60%,手握基质可成团不出水、放开不易散为佳)。堆积发酵28 d左右,其间每隔7 d翻堆1次,最后一次翻堆结束5 d后即可装袋。

3.3.2 装袋

选用无色耐高温薄膜袋,规格周长34 cm、高36.5 cm。于9月份用装袋机装袋,每袋重约1.2 kg,装袋后人工扎紧袋口。

3.3.3 灭菌

用蒸汽灭菌房灭菌。也可因陋就简,建设灭菌蒸汽灶。灭菌蒸汽灶灭菌方法操作如下:在蒸汽灶边的空地上先铺上塑料薄膜,用机砖等“框架式”垫高15 ~ 20 cm,在其下方均匀布设若干条耐热薄膜通气管并与蒸汽锅出气口连接。将栽培袋“井”字型堆积,然后用塑料膜覆盖1 ~ 2层,四周用机砖加沙土压紧密封。开始加热引蒸汽灭菌,在4 ~ 5 h内使堆内温度升到100℃,保持12 h,然后自然冷却至常温(共需约12 ~ 14 h)。

3.3.4 接种

先对接种场地用新洁而灭、KMnO4等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操作时注意环境及操作人员卫生,减少杂菌感染。接种方法为:解开栽培袋袋口,接入菌种并与原料紧密接触,重新扎紧袋口。

3.3.5 进棚摆放

摆放菌袋的地面范围,先用方型水泥桩、竹子架空垫高20 cm左右,则可进行栽培袋的“砌墙”式摆放,注意袋口层内隔袋反向,层间错位,以增加木耳生长空间。每层摆满后放上竹片隔开,以利平衡稳固。摆放总高度2.2 ~ 2.4 m,原则上掌握栽培袋压实沉降后高度2 m左右,以便采收木耳。

3.3.6 日常管理

菌丝培养阶段:前期要求气温较高,后期要求气温较低,后期还需要适当通风和散射光。主要通过开窗、揭四周薄膜等措施,控制棚内湿度<80%,温度<33℃。发现栽培袋污染时要及时抽出处理,发生螨、瘿蚊、鼠等危害时,用无公害无残留药物进行防治。

出耳阶段:当菌丝长2/5 ~ 1/2时,在步道方向,用经KMnO4消毒过的小刀在袋口偏下方向割开薄膜袋形成出耳口(也可隔开帮扎带),注意保留开口上方4 ~ 5 cm的薄膜,形成“帽子”状,以有利于保护袋内水分、防止喷水时在袋口处积水引起烂耳,还可使耳基长得少,耳片长得大而厚,提高品质。开袋7 d后,用向棚内空间及地上喷水等方法,保持棚内湿度80% ~ 85%,促进原基形成。随着原基的分化和生长,要通过喷水等方法,保持耳片湿润状态,棚内湿度85% ~ 95%。喷水后要打开通气窗或塑料膜30 min左右,通风换气,杜绝“闷棚”[2-6]。

3.3.7 采收

当耳片反卷,边缘呈“波浪”状即可用剪刀从耳蒂头处剪下。如果整棚内木耳生长较整齐,则无论大小一次性采收,以方便下一生长周期的管理;如果生长参差不齐,则可考虑分批采集,但下一生长周期应适当区分管理。采集后的耳片应及时清洗去除杂质,然后出售鲜耳或晒干分级包装售干耳。

3.3.8 废料处理

次年5月左右,年生产周期基本结束。废料剥去塑料袋后,可分别作育苗轻型基质、蚊香基质、果园有机肥等利用。废料清理完成后,耳棚四周应打开通风透光,利用阳光杀菌,以减少次年杂菌感染机率。

4 结语

巨尾桉与其它阔叶树一样,在湿润环境下可天然长出黑木耳;菇农已用尾巨桉栽培白背毛木耳多年,表明以巨桉、尾叶桉为亲本的杂交桉作为栽培白背毛木耳的原材料是可行的,在技术上并无特殊要求,只需按常规的技术要求进行即可。同时,将木材加工厂的废料延伸利用,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改善工厂的卫生、减少环境污染,开辟了桉树新用途,黑木耳栽培后的“废料”还可作育苗基质、蚊香基质或覆盖果园等延伸利用,是循环经济的一种好的利用模式。

季晓琴等[7]研究表明,桑枝屑可以栽培白背毛木耳,说明树皮也适合黑木耳生长。桉树树皮主要是由于卡住机器、难以加工而被菇农放弃,能否掺入使用以及其木耳生产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尾巨桉边角料生产出的白背毛木耳已销国内外,从侧面反映它是安全的,但对木耳的营养价值是否有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前调查的均为简易式、季节性生产耳农,利润在20% ~ 30%,如能引进控温控湿设备,实行工厂化生产,有望成为桉树综合利用的一项新产业。

致谢:福建省长泰县菇农戴惠明、林松港为本调查研究提供实践经验数据,漳州市速生丰产林基地管理中心教授级高工洪长福为本研究提供指导,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柯丽娜提供白背毛木耳菌种资料,特此致谢。

[1] 杨民胜,洪长福,姚庆端,等.开拓创新科学经营推进桉树可持续发展—浅析福建漳州发展桉树实践[J].桉树科技,2014,31(3):49‒53.

[2] 严秀红.白背毛木耳代料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5(5):123‒124.

[3] 袁滨,张金文,张志鸿,等.漳州白背毛木耳集约化生产关键技术[J].长江蔬菜,2012(18):64‒66.

[4] 黄志龙.白背毛木耳高产栽培新技术[J].浙江食用菌, 1997(4):18‒20.

[5] 李勇,汪彩云.丰县白背毛木耳的高效栽培管理技术[J].食用药菌,2013,21(1):45‒48.

[6] 王财富.龙海市白背毛木耳的主要栽培技术[J].食药用菌,2011,19(4):47‒48.

[7] 季晓琴,需祥.桑枝屑栽培白背毛木耳技术关键与经济效益分析[J].江苏蚕业,2013(2):38‒39.

Agaric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Offcuts

WU Yu-lin

(,363902,,)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s have found the wood of×to provide an ideal medium for white agaric mushroom cultiva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agaric species and strains,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key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Use of×wood provides a novel new end-use for wood of this species, and the waste media left after agaric cultivation can be used as a component of light nursery growing media and organic fertilizer. In all, application of×wood for such uses provides a good model of a recycling economy.

Agaric;as raw material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cyclic utilization

S646.6

A

2015-08-20

吴钰琳(1983— ),女,大学,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及利用研究

猜你喜欢

废料木耳桉树
人体的“废料处理厂”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冲裁模大孔废料下滑问题的解决
工地废料变节日礼物
彩虹桉树
桉树茶饮
IACMI力挺碳纤维预浸料废料 回收项目再立项
巧洗木耳
发现木耳
铝胁迫下不同桉树无性系叶差异蛋白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