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政治语境下的文学发展道路
——80年代寻根文学与拉美文学关系研究

2015-02-14蓝思华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寻根拉美

论政治语境下的文学发展道路
——80年代寻根文学与拉美文学关系研究

蓝思华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龙岩364021)

在研究上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时候,很多学者存在着偏颇,将拉美文学看做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却忽略真正的内在因素,其实,任何一种文学的产生是无法与当时的主流政治剥离的,势必会受到主流政治的规约。而80年代寻根文学与拉美文学的关系就是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构建起来的联姻,是政治语境下批评话语的文学想象。

政治语境;文学想象;寻根文学;拉美文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文革的结束,我国的文艺方针由“文艺为政治服务”转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寻根文学想象的探寻成为当时的一个热点,可以说寻根文学的发生与当时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语境联系密切,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国文学“与世界牵手”的一次有益尝试。因此,80年代寻根文学是当时的政治语境下的文学想象,而其与拉美文学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当时政治语境下的联姻。

一、政治语境下拉美文学的“中国接受神话”

关于拉美文学与中国80年代寻根文学之间的联系,很多学者认为,拉美文学尤其是《百年孤独》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是影响80年代寻根文学发生和创作的重要因素,但是当我们认真研究拉美文学在中国当时的接受状况就会发现,《百年孤独》进入中国的时间与“文学寻根”浪潮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因此并不能简单的将两者的关系定义为“前者影响决定后者”,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语境来具体研究拉美文学热,以及拉美文学与寻根文学之间关系的界定。

首先,我们需要研究当时拉美文学在中国的接受情况。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中国在文学便已经作出了一定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人才出国留学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收到文艺复兴时期思潮的影响。并且在自身的后期创作当中,开始了小范围的实践。而在文革前中国已经有一些作家开始关注拉丁美洲的文学了,但是这种关注并没有延迟很久,在尚未对中国文学造成爆炸性的影响的时候就被骤然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给中断了。一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才逐步开始有相关的拉美文学研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1976年10月,一篇关于琼·弗朗科《拉丁美洲文学近况》的翻译文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刊物《外国文学动态》上发表,这是中国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关于拉美文学的介绍,拉美文学开始逐渐进入到当时中国人的研究视野当中。但是,从此时开始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上半期,关于拉美文学的研究仍然只是处于起步的阶段,因为大部分关于拉美文学信息的文章还是一些翻译作品,而即使是这些文章还只是在学术界,并没有普及到所有大众。最重要的是当时关于拉美文学的文章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相关作品的介绍上面,文学原著并没有普及,只有一小部分“圈里人”可以通过关系可以读到外国文学作品的原著,而且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拉美的政治格局影响的政治语境下的文章,都缺乏机会平台进行传播。因此,在那个时期,拉美文学作品还只是很少的一小部分,大多都是苏联、欧美、日本等国的。自1982年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关于拉美文学的研究才开始不断的深入,之后,一些中国学者关于拉美文学的研究性文章开始发表,比如陶玉平、陶玉华的《法国浪漫主义与拉美文学》、周柏冬的《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学》、陈众议的《拉丁美洲文学的崛起》等。而在“杭州会议”的前夕,即1984年10月全版的《百年孤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接受时间上来说,与寻根文学的产生几乎同步,所以其影响并不可能那么迅速就左右寻根文学产生。但在这个阶段下,如果结合拉美运动,以及拉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拉美文学自身在政治语境下的发展情况。

其次,《百年孤独》在中国引进的政治因素。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第一次出现中国人的视野中是在1979年《外国文学动态》中一篇介绍性的文章中提到的,关于《百年孤独》原文部分章节的节选是在1982年第六期的《世界文学》当中,而《百年孤独》全译本发行则是在1984年10月份,即中国寻根文学的先声——“杭州会议”前夕。《百年孤独》传入中国的时间很短,但是其文学接受的速度却十分的快,简直可以称之为神话,不仅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被中国人阅读,更是中国批评家们寻求新的批评话语的资源宝库,迅速成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的“显学”。而且1983年文化部刚刚发出了“控制西方文学作品”的通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百年孤独》能够迅速的被中国文学接受绝对是一个神话,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受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一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一个反对独裁、反对帝国主义,拥护社会主义的作家,极为符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立场,所以他很容易就会受到当时中国主流政治的喜爱;二是因为《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与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共通的,而且马尔克斯还因为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肯定充分说明当时处于社会主义国家道路的正确性。而正是因为它符合了当时的政治语境,因此在当时中国对于外国文学限制重重的情况之下,能够在当时的国内得到发展和传播。而文学虽然属于艺术文化范畴,但它的传播性,往往受到政治的作用。借助文化来加强统治,论证思想的正确性,是千百年来统治者惯用的手段。因此,当时的《百年孤独》使得现实主义论得到极大的肯定,这直接严厉打击了当时否定中国传统现实主义,主张用西方现代主义取代中国现实主义这样观点的派系,因此,得以在中国这个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带来的政治上的认同感,从而在国内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三是《百年孤独》代表的是第三世界的文学成就,是第三世界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典型代表,而我国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一,所以说《百年孤独》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树立了典范。而《百年孤独的》在国内发行,也是第三世界之间在文学领域相互沟通交流的一种文化互通。而且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自身而言,也是一种集体光荣意识的存在。关键还是这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宣扬共产主义的、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作品当中的文学语境符合当时的政治发展,满足当时社会主义文化传播文学匮乏的一种需要。因此可以说,拉美文学在中国创造就“接受神话”正是主流对文学政治的想象。

二、拉美文学与寻根文学:政治语境下批评话语的想象

“杭州会议”标志着80年代中国寻根文学的发声,是对文学本土化的一种民族诉求,这与拉美文学的主张“志同道合”,可以说拉美文学的成功为中国“纵向继承”寻根文学的学习上的典范。拉美文学与寻根文学之间就像是在政治语境下的联姻,是批评话语在政治语境下的文学想象。在民族文学当中,要想能够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文学价值找寻沉淀湮没在历史政治当中的寻根文化,一个关键点就在于需要结合民族意识和民族实践发展。

首先,《百年孤独》与“杭州会议”:争议的想象。“杭州会议”就是在1984年12月由《上海文学》、《西湖》以及浙江作家协会联手在杭州举办的一次文学笔会,会议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回顾新时期文学取得成就,并对文学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前瞻性的讨论。但是关于这次会议的资料并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不过通过多方面的寻求我们还是可以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的。比如,从蔡翔、李陀、韩少功等一些参与会议的学者的回忆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文学”的讨论的。其中在蔡翔曾公开发表的关于杭州会议的会议中有这样的描写:“其时,拉美文学‘爆炸’,尤其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中国当代文学刺激极深,由此则谈到当时文学对西方的模仿并因此造成的‘主题横移’现象。”可见当时会议上确实涉及了拉美文学与寻根文学。不过从韩少功的与会记忆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有很多作家对《百年孤独》并不是很熟悉,所以“杭州会议”中对拉美文学并没有深入的探究,提及它只是为了提醒中国作家要关注文学“本土性”的小说诉求。而且,早在“杭州会议”之前,文学界已经出现了“本土性”的文学创作,比如寻根文学的先声汪曾祺的《受戒》、杨炼的《敦煌》都是在《百年孤独》获奖之前就已经发表,而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沙灶遗风》,以及阿城的《棋王》都发表在会议之前。所以说,拉美文学促进80年代寻根文学产生的外因决定论是错误的,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自主衍生的。但是,拉美文学也为寻根文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次,韩少功的拉美文学的转向:批评的构建。作为寻根文学典型代表作家的韩少功,在1985年后其小说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针对这种变化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文化转向;二是西方现代派转向;三则是拉美文学转向。关于前两种观点,韩少功本人都给予了回应,但是关于拉美文学转向这一观点他却避而不谈,这就造成这种说法成为批评家的自言自语,这也直接说明当时拉美文学与寻根文学之间是一种被动构建起来的文学想象。而这些关于韩少功拉美文学转向的文学批评话语限于当时政治因素,使得拉美文学与寻根文学之间构建起来的文学想象是在当时特定的政治语境中发生的。

第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80年代的政治话语。其实“魔幻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欧洲,先是有德国艺术评论家弗朗茨•罗应用在绘画讨论当中,之后被引用到文学批评中去,但是,为什么我们一提到魔幻现实主义就直观感觉的是拉美文学呢?这主要是因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最初引入到拉丁美洲就开始了不断被拉美文学纯化的过程,之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更是以一个本土文学的态度走向世界并引入中国的,可以说完全割裂了与欧洲魔幻现实主义的联系。通过与重新挖掘拉美民族文学结合,创造出来独具本土特色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而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最初引入中国的时候,受但是政治语境的影响十分深远。80年代中国文学界被强烈的政治氛围所笼罩,最常见的话语就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是以与“西方现代派”绝对对立的姿态进入到中国人的视野当中,强调它的拉美原创性,并且由于拉美文学是第三世界的文学,它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榜样。可以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就是中国80年代政治话语的自觉选择,而在这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寻根文学与拉美文学的联姻就是政治语境下的文学想象。

三、拉美文学与寻根文学:影响的焦虑

8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语境下的关于拉美文学与寻根文学之间的文学批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拉美文学对中国寻根文学的作用,寻根文学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一而论,比如说文化热的兴起等,尤其是在“五四学潮”之后,包括后期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两个阶段,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积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扭曲作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在精力大的社会变革之后,都会由于政治语境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甚至是文化内涵的扭曲。因此,对于寻根文学而言,“寻根”的关键着力点还在于,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探寻。

首先,文化热与“寻根”:全球语境下文化的焦虑。在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中国出现了一场文化热,它是当时世界文化热的组成部分,但是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还是中国文化在经过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之后,自身重新评估与整合的需求,所以说当时的文化热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西方的西方文化热;二是回归传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热,而在这两种文化热的交织下就为寻问文学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这两种文化热也引发了相应的两种文化焦虑,即一是中国文学向西方学习走向世界的焦虑,主要是一种向西方学习却成效不大,有种被牵着鼻子走的焦虑,在这样的焦虑下,再加上文革之后对传统文学相对宽松的环境都使得回归传统成为一种必然,进而引发文学寻根浪潮;第二种文化焦虑则是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东方文化自危的一种焦虑,我们渴望拥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身份。而这两种都是在全球语境下的文化焦虑,于此同时,这种文化焦虑与当时政治上的焦虑十分的契合,而在这样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寻根文学的发生成为一种必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性回归。从“西学东渐”思潮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西方的文化开始有史以来最紧密的碰撞之后,文学就开始发生变化。而在“五四学潮”之后,文学创作领域发生了开天辟地的改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作用之下,民族文学的“根”所根植于的土壤便开始发生变化,而在这样的土壤生长发展之下的文学,在后期也必然需要通过“寻根”来更进一步使得自身的定位清晰化,独立化。

其次,“寻根文学”:中国小说传统现代化更新的焦虑。“寻根文学”是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的一批作家在小说中通过书写文化来重新认识文学传统的统称。它其实是作家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焦虑,积极立足本土文化进行小说创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实际上也是他们对中国小说传统现代化的转变更新的焦虑。我国当代的文学界在创作风格上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语境的作用和影响。首先,在政治因素作用下,中国现代文学自身进行突破,改变了原有的创作风格,而在后期的文学发展基础上,仅仅依照所在的时代要求来进行创作就好比花盆当中的鲜花。伴随发展之后,当花盆当中的土壤营养不能足够供给之后,就需要出现新的方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新。而“寻根文学”也是在一个社会思潮碰撞的时代出现,初期的主要小说作家有李杭育、阿城、韩少功等,他们这批作家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以及文学走向世界的焦虑,积极的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寻求中国小说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实践尝试,这种探索虽然不是特别成熟,但是也是一种重大的突破。至少,为后期我国的文学多样化发展,奠定了一些探索基础。同时,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而这些东西不仅是中国文学道路发展的“根”,更是中国发展,能够在国际舞台站稳的根本的“根”。民族的就是世界,其实,最直接的理解应该是拥有了民族,就拥有了世界。

综上所述,拉美文学对寻根文学的具体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两者联姻关系的建立是在当时政治语境下一种批评话语的文学想象。但是这种影响只是一种外在因素,并不是80年代寻根文学产生的主要原因。寻根文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内在因素,受全球语境下文化身份的焦虑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焦虑的合力影响与作用。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青年作家面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焦虑以及学习融合外来文学经验之后,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文学,最终立足本土,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从而使得,寻根文学的发展,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步。当政治对于文化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经济政治飞速发展之后,千年的文化传承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财富。

[1]姚宁.新时期中国“寻根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D].安徽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2]蔡翔著.何谓文学本身[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3]邓楠.全球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D];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4]朱景冬,孙成敖.拉丁美洲小说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5]刘建军.外国文学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I206.7[

]A[文献标识码]1674-6198(2015)01-0084-03

2014-12-04

蓝思华(1974-),男,福建上杭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魔幻现实主义寻根拉美
没有非洲拉美裔历史的国家拉美裔传统月是不完整的【精读】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加拿大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解析
相信不可能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概述当代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魔幻现实主义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