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柯达伊教学法与童声合唱训练的融通

2015-02-14

关键词:柯达伊童声教学法

曹 群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安徽 合肥 237000)

柯达伊教学法与童声合唱训练的融通

曹 群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安徽 合肥 237000)

柯达伊教学法与童声合唱在音乐目标上都寻求培养完美品格的艺术知音,在实施途径上都通过立体音乐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在评价内涵上都注意知性与感性的综合,因此在诸多合唱训练手法中,柯达伊教学法最为童声合唱团队所接受。。

童声合唱;柯达伊教学法;实施路径;评价方法;融通;素养

童声合唱以其透明清亮的音色、轻快灵巧的声部,在教堂、殿堂、音乐厅都留下了重要印迹,在歌剧、艺术歌曲、教堂合唱、音乐剧、影视作品中都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童声合唱也是最早进入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声乐形式,从《春游》到《送别》,从《快乐的节日》到《让我们荡起双桨》,童声合唱把最早的欧洲合唱音乐美学的精髓——均衡、匀称、和谐,带入了20世纪初的中国。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各个发展时期,它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童声合唱训练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训练手法,但都遵循着共同的美学原则。在诸多合唱训练手法中,柯达伊教学法以其“全民音乐观”、“培养儿童的完满品格”等教育观念和首调唱名法、科尔文手势等独特的教学方法为越来越多的童声合唱团队所认识和接受。

一、共同的音乐目标:培养具有“完美品格”的“知音”

佐尔坦·柯达伊(1882--1967)是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儿童音乐教育。以其名字命名的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是当今国际上影响十分广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该体系宣扬两大音乐教育观,一是培养有合唱文化知识与素养的观众,培育童声合唱的“知音”;二是把儿童培养成为具有“完美品格”的人。

1.培养有合唱文化知识与素养的听众

从小处看,这是为儿童合唱寻求和培育“知音”,推动儿童合唱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但从大处看,它体现了全民音乐教育的理想与思想,“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1]67,即体现了柯达伊所宣扬的“全民音乐教育”思想,他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匈牙利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只是“精英教育”,而是应该大力提倡通识教育,让每一位国民都能接受音乐教育,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和能力,而这样的通识教育最好的形式就是“儿童合唱”。就如同百年前的柯达伊一样,如何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是一道摆在现今中国音乐教育者面前的时代难题。我国的儿童音乐教育尤其是童声合唱的兴起也为解决这道民族难题提供了契机。就童声合唱的影响和作用来看,完全能通过自身的艺术活动形式、组织方式、活动内容等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引导正确的艺术发展方向,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上世纪30年代,为推动科学、民主、自由等五四精神的童声合唱,50至60年代,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童声合唱,改革开放以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儿童合唱,都显示出巨大的艺术功用,或歌颂、或鞭笞、或抒情、或抗争……都大大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文精神的萌动与民众文化素养的提升。不论是学校场域还是社会艺术领域,童声合唱的目标都应该贴近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因为正如柯达伊所言,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社会取向、全民精神导向不仅在那时而且会在将来都是童声合唱健康良性发展的目标。

2.把儿童培养成为具有“完美品格”的人

儿童合唱发展的目标之二则在于通过童声合唱训练,把作为参与欣赏者的儿童或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柯达伊看来,“完美品格”即指具备“优秀文化素质的未来社会公民。”[2]34-35这里的“优秀文化素养”可以理解为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涵,健康的身体素质是要靠体育锻炼来达成的,而精神层面的健康与高尚则可以通过儿童合唱训练来达到,二者比较起来,柯达伊更看重后者:“穿着低俗趣味的人并不危害他自己的健康,但艺术上的低俗趣味却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疾病,它将人的心灵禁锢起来,使之无法接触名作及其赋予生命的营养,没有了营养,精神就会萎缩或发育不全,整个人的性格就会打上怪异的烙印”[2]35-36。要想使得儿童的心理和精神得到健康发展,必须让儿童通过优秀合唱作品接触到名作,通过合唱的组织形式、集体协作、相互配合,通过合唱队声音的训练,让儿童体会到丰富多彩、和谐悦耳的歌声表达出的作品思想与情感。作为听众的儿童也会与合唱队一起享受合唱的乐趣与体验,用美妙的旋律、整齐的队形、和谐的声部进行、清晰的声部处理等丰富的“养料”来滋润幼小心灵,使之远离低俗趣味,养成健康的性格。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材料日趋丰富,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对儿童来说,树立远大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追求中国梦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二、互通的实施路径:立体化的音乐思维培养模式

童声合唱团通过训练来达成如下目标:一是培养队员的音准、节奏、和声等基本音乐素养;二是理解指挥的意图,塑造出具有美感的声音形象;三是音乐塑造审美观。柯达伊教学法中采取了“首调唱名法”、“科尔文手势”和“民歌曲目库”等符合儿童智力、情感和意志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和途径与童声合唱的训练具有可融通性。

1.首调唱名法的融通

柯达伊的首调唱名法基于匈牙利国情和民族审美的心理特点,因为匈牙利的民族音乐的基本音阶构成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传统上习惯使用“首调唱名法”,因此柯达伊因势利导,在音乐教学中没有僵化地使用“固定调唱名法”,而是灵活运用了与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相扣合的“首调唱名法”。事实证明,“首调唱名法”在合唱训练时,特别是在处理与五声音阶、调式相关的音乐作品时,作用与效果特别明显。我国的民歌大都采用五声音阶,而且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对首调唱名法的认可度远大于对固定调唱名法的认可度,因此在合唱训练时,可以运用首调唱名法从曲目的基本旋律入手对音乐作品做基本练习。

2.从科尔文手势理解音乐的指挥图示

科尔文手势是柯达伊在英国音乐家约翰·科尔文创造的音准训练基础上创立的手势唱名方法,其特点是形象和直观,用看得见的手势把看不见的音乐直观地呈现出来,因此科尔文手势对于童声合唱训练是十分有效的。在合唱训练中,让儿童通过动作的变化感知音高的变化,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的音高,儿童记住了手势也就记住了音高,这样有助于儿童对音准的把握。合唱训练的重点是声部进行的均衡性与音乐性,可以把科尔文手势运用到声部训练中去,如二声部的视唱练习中,可以把节奏图示与科尔文手势结合起来,队员们可以通过观察手势和图示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音准和节奏,并取得声部间的平衡。

3.民族音乐载体

柯达伊认为民族音乐是“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形式”,因为民族传统音乐,如民歌中就“含有一个伟大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和形态”[2]36,民族音乐伴随着民族的成长,它是“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成熟、得以精炼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有价值的、完美的艺术”[2]37。

柯达伊深入民间乡村城镇,收集整理出大量珍贵的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为原型,加以创作和改编,推出了数千首带有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特点的歌谣、歌曲,并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孩子们在传唱匈牙利民歌中认识、理解和喜爱自己的民族,为孩子们找到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我国与匈牙利民族音乐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相似性,如音乐旋律都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在长期的民歌传承中都使用首调唱名法等,所以在童声合唱中可以选择、改编以五声调式为特色的民族歌曲作为童声合唱训练、演出的内容,这样既可以传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又可以在对民族旋律、调式的吟唱中寻找到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熟悉和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像这类以民歌为原型的童声合唱歌曲已经有不少广为流传的代表作品,有对不同民族民歌资源进行整理和改编而成的童声合唱作品,如《猜调》、《丢丢铜》、《牧歌》、《小白菜》、《槐花几时开》等,有作曲家创作的带有民歌风格的童声合唱歌曲《山童》、《八骏赞》、《雕花的马鞍》等,不论是改编的民歌合唱,还是创作的带有民族特点的合唱作品,都会在儿童合唱中以优美的旋律、带韵脚的唱词、富有民族美感的意境,给儿童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感召、震撼和引导。

三、共性化的评价内涵:注重知性与感性的综合

评价是指有一定的标准作为观察事物的依据,对价值作出评判的过程[3]148。童声合唱的评价即根据一定的审美和社会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童声合唱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评价具有反馈、鉴别、强化的功能,可以改进和调节合唱行为,鉴别合唱活动的状况与水平,激发合唱的内部动因和兴趣,强化合唱的程式和行为,从而提高合唱的水平与效果。童声合唱的评价方式与柯达伊教学评价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评价标准审美化取向、评价内容重知识与技能综合、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等三个方面。

1.评价标准审美化取向

1929年柯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指出,学校里教音乐和唱歌所用的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感到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乐趣,向学生逐步灌输一种优美音乐的渴望,一种持续终生的渴望”[4]86。这里的乐趣与优美音乐代表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评价标准,即根据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为标准,对首调唱名法、五声音阶、科尔文手势等教学要素、过程、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反之,这些判断行为和结果会起到反馈、鉴别和强化功能,对接下来的音乐活动起到修正、改进和提高的作用。从柯达伊教学的评价中,其标准显而易见,即节奏的均衡、旋律的民族化、音高的准确、音乐行为的可操作性、审美能力的提升。这些审美化取向是音乐教学法的评价标准。在童声合唱训练中,科学的发声方法、正确的读谱方式、和谐的音响也是童声合唱的评价标准。

在童声合唱中,科学发声方法即歌唱器官的正确运用是合唱评价的首要因素,因为用歌唱来表情达意,必须通过一定的歌唱机能来保证的,这种歌唱机能就是在人体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三者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下完成的。呼吸器官产生了歌唱的动力,从而使发声器官振动、产生声音,再由共鸣器官加以扩大,从而形成有共鸣、产生一定音量的声音,构成歌唱的最初条件。二是正确的歌唱姿势。两肩微张而略向前倾、头部略昂、头后部与背部成一条直线,两肋扩张,站立时保持积极挺拔的姿势,这样声音的通道才能畅通无阻,气息能源源不断予以支持。正确的歌唱姿势不仅是声音形成合理通道畅通传递的基本条件,而且积极挺拔、精神饱满的歌唱姿势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给观众塑造了健康、积极的美的形象,培养大众追求完满品格的自觉与自发意识。合唱之所以对人产生美的熏陶,还在于能够把歌词准确地表述和传达,即表情达意,做到表情达意就要靠歌唱时的“咬字吐字”,汉字的发音是由声母和韵母共同组成的,而韵母大多是复韵母或“三合韵母”(由两个或三个音素组合而成),因此童声合唱训练中,需要引导儿童将每个乐句的每个字的韵母互相连接形成一条完整的音乐线条,将每个韵母的音素组合成一个结合体,最后再在韵尾上收声,并立即与下一个字的韵母相结合,这样就能把歌词中最有韵律的部分清楚地表达出来,从而完成表情达意[5]91。

2.评价内容重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

柯达伊教学法采用了知识与技能综合的教学模式,即把音乐知识的传授与歌唱技能的训练融合在合唱活动中,寓教于乐,在充满活力的合唱活动中接受音乐理论知识。童声合唱训练的评价目标取向应该是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那么在评价合唱教学时,既有对知识体系的考核,又有对技能体系的考核。

童声合唱知识体系包括欧洲合唱与中国学堂乐歌合唱的历史知识、童声合唱艺术特点、基本乐理、和声、视唱练耳等音乐理论知识。童声合唱技能评价体系主要考核合唱队员的呼吸运用、发声方法、共鸣调节、声部和谐、咬字归韵的准确性以及对作品内涵的合理把握等。一个好的童声合唱团队在表演和训练时呈现出来的歌唱状态、声音控制技巧、声部的平衡、把握作品的能力等优秀素质不是单一知识或是单一技能作用的结果,而是要在对作品的表现中综合展现出来的。因此,童声合唱科学的评价指标应该是童声合唱实践能力。具体来说,童声合唱的实践能力的评价在于考核儿童“综合运用合唱知识与技能进行合唱作品的排练与指挥、小型合唱队的组织或进行合唱活动方案的设计等能力”[6]101,包括儿童完成合唱活动的合作能力、对合唱作品风格的把握能力、对合唱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能力等方面。如果真正在评价内容方面做到了童声合唱训练与柯达伊教学体系的融通,那么童声合唱的训练一定能为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力、审美表现力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也能真正实现柯达伊所说的,为社会培养“完美的人”的教育目标。

3.评价方式重视活动的过程性

音乐学科不同于学术型学科的评价方式。学术型学科的评价方式基本特点是强调知识获得的结果,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的教学活动的功效直接反映在教学结果上,教学结果的量累加就代表着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因此,单位时间所规定的教材讲授任务的完成情况、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的考核就成了学术型学科的评价主要方式。这种对知识与技能的过度强调的评价方式是不能运用于童声合唱教学与活动中的,因为童声合唱等音乐艺术的学科基础不是理性知识,而是“情感”。“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情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7]161-162正如柯达伊教学体系所强调的,从民歌中提取合唱元素、从民间音乐中提炼出首调唱名法歌唱训练方法、从科尔文手势中寻找童声合唱音准训练的突破口、从体态律动中寻找童声合唱的学科特点,这些发生在合唱过程中的活动就诠释了童声合唱的真谛:在活动中塑造儿童的完美人格。

因此,童声合唱的评价方式更强调形成性评价,又叫“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通常贯穿整个合唱训练与学习过程,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起着监控和调节作用。童声合唱中,过程性评价不仅强调学生在训练活动过程中的参与表现,而且更强调对学习态度、协作精神、协调能力的考核,因为“音乐(合唱)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与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感情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8]。柯达伊教学法重视过程性活动的评价方式在激发匈牙利民族情感、升华民族理想、塑造完美人格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合唱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在现阶段教育评价体系中受到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因为现代教育的评价功能在发生转型:从重视结果到强调过程与结果结合;从强调甄别选拔到强化改进与激励;从区分等级到为了学生的发展;从一元性到多种考核方式并重等等。可以说,柯达伊教学评价与童声合唱训练的评价方式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它的对参与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对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人文素养的全面追求,对民族艺术素养与审美品格的提升等目标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童声合唱与柯达伊教学法在实施途径和评价方法上不仅可以互通、共用,而且伴随着童声合唱在社会艺术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柯达伊教学法的评价方式的认同为童声合唱团所接受,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合唱领域,柯达伊教学法的目标、策略与评价方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袁善琦.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3):28-32.

[2] 李方元,吴祖英.论柯达伊音乐课程思想与实践[J].中国音乐,2002(3):25-31.

[3] 徐勇龚.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肖素芬.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童声合唱训练的几点启示[J].黄河之声,2014(5):92-93.

[5] 肖剑.全面平衡深思熟虑——浅谈童声合唱训练[J].艺术教育,2012(2):119.

[6] 倪淑萍.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合唱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36-38.

[7] 肖凤翔.艺术体育教改新思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8]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王建霞〕

G642.0

A

1003-6873(2015)03-0114-04

2015-02-25

安徽省教研项目“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专科层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3jyxm309)。

曹群(1961-- ),女,安徽蚌埠人,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3.081

猜你喜欢

柯达伊童声教学法
童声里的中国
夏 天(童声合唱)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如何学习和借鉴柯达伊音乐教育——与米哈利斯的对话中引发的思考
柯达伊与柯达伊教学法
学习·研究·实践·推广——柯达伊教学法在北京市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333首读谱练习》中所体现的柯达伊教学法原则——纪念柯达伊诞辰132周年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