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医学伦理思想

2015-02-14董晓艳

关键词:伦理思想终极养心

董晓艳

(皖南医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

《论语》中的医学伦理思想

董晓艳

(皖南医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

《论语》中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医学伦理的篇章,但字里行间闪烁着丰富的医学伦理思想光辉。《论语》中,从孔子日常言谈举止中可见他对饮食、养生的一些积极观点;孔子的“仁”和“恒”思想也对从医者医德和医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影响。《论语》蕴含的医学伦理思想主要有:个体伦理层面——养生怡年,身心和谐;规范伦理层面——治气养心,莫径由礼;终极伦理层面——仁心恒德,从医之本。个体身心合“礼”的节制是实现终极伦理的基石;终极伦理是个体身心修养的终极价值取向。术为道御,亦为道用,终而实现修己以安人的人生追求。

孔子;《论语》;医学伦理;养生怡年;治气养心;仁心恒德

《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载孔子与其弟子言语行事的儒家经典文献,几千年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多角度立体化地对这一经典著作进行研究与探讨就尤为必要。《论语》中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医学伦理的篇章,但字里行间中时时闪烁着丰富的医学伦理思想光辉。本文试将《论语》中的医学伦理思想做一较全面的总结和概述,以便于学术界更为全面地了解孔子的学术思想,同时丰富医学史料,增加医学伦理学研究及应用的素材。

一、个体伦理层面:养生怡年,身心和谐

《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身心修养及生活习惯,包含着较为丰富的关于养生的见解。孔子立足于现实中的个体生命,提倡合乎生活规律,合乎个体生命成长规律的养生保健之道,将养“身”与养“心”和谐统一。养“身”方面,首先,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倡“饭疏食饮水”,即多吃粗粮,多喝开水;“肉虽多,不可胜食气”(《论语·乡党》)[1]140的饮食均衡合理的思想并且对那些“志于道而恶衣恶食者”非常厌恶且“未足与议”(《论语·里仁》)[1]44。注重肉食与其他食物的搭配比例,与《黄帝内经》提出的“五谷为养、五畜为益、无果为助、五菜为充”(《脏气法时论》)[2]的饮食原则是一致的。其次,他认为饮食饮酒应严格遵守中庸之道,避免过犹不及。《论语·学而》中“君子食无求饱”和《论语·乡党》中说“不多食”,都是提倡饮食要节制;“唯酒无量,不及乱”[1]140与《本草纲目》中酒“少饮则活血行气、壮精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身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3]920异曲同工;“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1]141是说姜的重要性,但又不能过多食用,与《本草纲目》中“食姜久,积热患目”[3]958同出一辙。此外,还提出病从口入的忌食思想。在《乡党》中提出“八不食”:“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1]141

除却养“身”外,孔子对养“心”也颇为注重,他要求人们内心要保持仁厚祥和,强调恬淡舒朗、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对于养生的益处。其养“心”思想强调个体道德的完善以及精神生活的和谐。一方面,“仁者寿”。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1]80“仁者寿”之“仁”大致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为修身;二为爱人。前者是个体内在的道德原则;后者则是博施济众,调节外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内外结合,互为一体。将“仁”人格化的君子应该不忧不惧,胸怀坦荡,泰而不骄,这样会尽可能避免因外在因素而带来的“执念”。也正如汉代董仲舒亦言“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心”[4],就是对孔子修身养生观的注脚。另一方面,“成于乐”。《论语·泰伯》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音乐表现天地万物的和谐,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音乐的境界是社会人生的最高境界[5]。对于音乐,《论语》提倡多听欢快及情调积极向上的,“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1]272,少听消极、格调低下的音乐。欣赏音乐亦需合中庸之道,其原则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1]35,认为好的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激励人的高尚情趣,并使人心悦神和,有益于身体健康。

对整个儒家传统而言,并无身心之间截然的二元两分,人被视为一个身心交关的存在过程[6]。《论语》始终把仁德修为置于养生的中心位置,但又不排斥身体调节及雅趣怡情,而是讲求形神兼备,内外兼修,身心和谐。

二、规范伦理层面:治气养心,莫径由礼

人是社会中的一员,应当遵从社会群体共同认同的“应然”准则,即“礼”的规定。《论语·季氏》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在回答颜渊何谓“仁”时,讲“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求,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视、听、言、动都应合“礼”。除此之外,“衣”、“食”、“住”、“行”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然而,对孔子来说,平时的“衣”、“食”、“住”、“行”以及“视听言动”都要“守礼”绝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符合外在的各种社会规范,而是要借此对“礼”所蕴涵的精神价值“体之于身,验之于心”,以礼来规范身心,节制欲念,使之达到恭、敬、忠,达到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境。

《论语·子路》指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中庸之道的根本就在于人的知、情、言、行、意都能达到“适中”、“和谐”的状态。和谐是生命之本,是蓬勃生命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儒家的道德学说与医道关于人的生命之本的观念趋于统一。荀子的人追求身体健康,采用治气养心之术,要遵从“礼”的观点,继承了这一思想。《荀子·修身》言:“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伸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7]。

三、终极伦理层面:仁心恒德,从医之本

“孔子贵仁”(《吕氏春秋·不二》)[8],“仁”成为统御其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就是与“礼”统一的“仁德”,“仁”是礼的心理基础。没有“仁”这一发自内心的道德意识,就不能遵守礼制。“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1]45孔子教诲人们,凡是仁人志士都不会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爱”,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爱”,此所谓“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1]239。如果一位医生遇到危难的病人,能够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这就遵从了“大义”。并且这种道德价值听从自身内在的“所欲”,即无上的道德律令,而不是服从于外在权威的神。李泽厚先生曾指出,“这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并不是宗教性的精神,而是具有审美性的灼灼光华的感性现实品格;它不是上帝的‘忠诚的仆人’,而毋宁是道德意志的独立自主的主体”[9]。它是最高的本体和存在,世间的一切都低于它,也应从属于它。医术乃活人之术,救治天下百姓之术,此乃古已有之的以“仁术”喻医术。

仅具“仁心”却无“恒德”亦无可从医。《论语·子路》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论语·述而》亦云:“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医道贵恒,贵始终如一。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以有恒心的。孔子认为人一定要有“恒”,才可以去行医。他曾引《周易·恒卦》“不恒其德,或承其羞”来言“恒”。医者行医能否取得成就,取决于其心志是否专一,行为是否笃实。恒德是医者由愚而明,由弱变强的根本途径。如果医者时作时辍,在技术上就不可能求得精湛。以低劣的医治技术对待病人,就必然招致羞耻。在践履“恒德”的具体做法上,孔子主张应“多闻”,“多见”。《论语·述而》言:“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他反对不懂装懂,《论语·为政》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亦反对主观臆断,《论语·子罕》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些教诲千百年来为医道实践者所推崇。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水的波纹一圈一圈推出去,愈推愈远[10]。在个体与与之联系的社会关系中亦是如此,顺着以“己”为圆心的同心圆的伦常向外推,“本立而道生”。本文亦按照此路径,以个体伦理——规范伦理——终极伦理层层推进的逻辑次序,讨论了《论语》中蕴含的医学伦理观。个体身心合“礼”的节制是实现终极伦理的基石;终极伦理是个体身心修养的终极价值取向。术为道御,亦为道用,终而实现孔子修己以安人的人生追求。

[1] 论语[M].张燕婴,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姚春鹏.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1:181.

[3] 李时珍.本草纲目[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9.

[4]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38.

[5] 张葆全.论语通译[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118.

[6] 彭国翔.儒家传统的诠释与思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6.

[7] 孙晓春.百子全书·荀子·修身[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14.

[8] 吕氏春秋[M].冀昀,注释.北京:线装书局,2007:401.

[9]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41.

[10]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

〔责任编辑:赵荣蔚〕

The Medical Ethics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DONG Xiao-yan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partment,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2, China)

The medical ethics can be found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although they are not solely referred to in any of the chapters. The positive opinions about diet and health of Confucius are reflected in his daily conversations. His thoughts on benevolence and perseverance are also influential on the morality and proficiency of medical practitioners. We can find on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ethics, regimen and harmony of body and mind; on the level of code of ethics, righteousness is the utmost important for nursing one’s health; on the level of ultimate ethics, benevolence and perseverance are the principle of medical profession. The individual’s righteousness is the cornerstone of ultimate ethics, which is the ultimate value of individual pursuit. The skills are governed and used by the ethic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improving oneself and benefiting others.

Confucius;TheAnalectsofConfucius; medical science; preserve one’s health; nurse one’s health; benevolence and perseverance

I206.2

A

1003-6873(2015)03-0074-03

2015-01-06

董晓艳(1984-- ),女,河南洛阳人,皖南医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医学伦理学、医学史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3.070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终极养心
夏至重养心
篆刻欣赏
夏至养心喝“三茶”
奉天法古:董仲舒家庭伦理思想的双重样态
夏季穴位养心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