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

2015-02-13陈良夏蒋兰英林军梅

新中医 2015年5期
关键词:谷丙淀粉酶灌肠

陈良夏,蒋兰英,林军梅

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

陈良夏,蒋兰英,林军梅

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2组均采用相同的护理方法。2组疗程均为3周。观察并记录腹部疼痛指数、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的水平,记录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5、7天,观察组的疼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第1天,2组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7天,2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气、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能促进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恢复,有效缓解腹部症状及体征,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急性胰腺炎;中药保留灌肠;护理体会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多种病因可激活胰酶,胰腺受到损伤以后,就会导致胰腺组织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多器官的功能失调,引发胰腺炎综合性的病症发生[1]。随着人们对急性胰腺炎认识的不断深入,“自身消化”胰酶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更加深入,但是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特别明显,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常规的西药治疗结合中药灌肠及有效的护理干预与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中药灌肠和有效护理干预大大提高了急性胰腺炎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1月本院中医科收治的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1~46岁,平均(36.54±10.36)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1~48岁,平均(35.45±10.69)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黄家驷外科学》[2]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确诊的条件是必须满足以下主要指标的2项及以上,或者是1项主要指标和2项次要指标,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若不具备临床的诊断条件,但是临床怀疑为急性胰腺炎的,可以诊断为“疑似急性胰腺炎”,给予积极的治疗,并进行实验室指标的复查,关注病情的变化,必要时进行剖腹探查以最终确诊。主要指标包括:①中上腹或者左上腹突发剧烈性疼痛,并且有持续性加重的趋势,伴随症状包括发热、恶心、呕吐。②血清淀粉酶升高,大于500 U。③尿淀粉酶升高,大于300 U。④彩超检查示胰腺肿胀。次要指标包括:①发病诱因有饮酒史或者过量饮食。②上腹部压痛或是局限性的肌肉紧张。③腹部皮肤有瘀斑,有弥漫性腹膜炎的表现。④血清、尿淀粉酶及其同工酶、血清腹蛋白酶、血清脂肪酶、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及胸、腹水淀粉酶等有1项或1项以上指标异常。⑤CT检查有胰腺肿胀等病理改变。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②20岁<年龄<60岁;③无严重并发症,无严重其他系统的疾病;④依从性较好,能够按要求完成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未能确诊为急性胰腺炎;②病情较重,无法完成内科治疗,转诊手术;③有其他系统性疾病者;④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⑤药物过敏者;⑥依从性差,不能完成规范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常规保守西医治疗:禁饮禁食,胃肠减压,抗炎,补液,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并适当地对症治疗。疗程均为3周。

2.2 观察组 常规保守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胰腺炎治疗方,方药组成:金银花、连翘、丹参、白茅根、麦冬各20 g,生地黄15 g,大黄、芒硝、枳实、厚朴、黄芩、牡丹皮各10 g。加1000 mL水浸泡30 min,常规水煎2次,取药液500 mL,每天分2次灌肠,留置液体0.5 h。疗程均为3周。

2.3 护理方法 2组均采用相同的护理方法。在中药灌肠之前向患者讲解灌肠的目的和意义,让患者放松心情,操作动作轻缓,及时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不适立即停止,指导患者呼吸,插管的深度到达30 cm以上,维持至少0.5 h。心理护理: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急性胰腺炎的相关常识,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情的观察:对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排便时间和临床护理的效果;饮食护理:制定患者的饮食方案,发病的急性期不得进食、饮水,当病情稳定后,缓慢增加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待病情恢复后才恢复到正常的饮食,做好胃肠减压和胃管护理的工作。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腹部疼痛指数、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的水平,记录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参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3]的疼痛指数标准进行评定:①无痛:无疼痛。记1分;②轻微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记2分;③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记3分;④剧烈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记4分。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3]拟定。显效:7天内症状、体征显著好转。有效:7天内症状、体征减轻。无效:7天内症状、体征未减轻或恶化。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1,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疼痛指数比较 见表2。第3、5、7天,观察组的疼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

表2 2组疼痛指数比较(±s) 分

表2 2组疼痛指数比较(±s) 分

与对照组同期比较,①P<0.01

治疗时间第1天观察组3.68±0.89对照组3.72±0.98第3天第5天第7天2.85±0.65①1.63±0.56①1.22±0.56①3.11±0.39 2.58±0.66 1.88±0.69

4.4 2组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比较 见表3。第1天,2组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7天,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比较(±s)

表3 2组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比较(±s)

与对照组同期比较,①P<0.05

治疗时间 血清淀粉酶(U/L) 白细胞计数(×109/L) 谷丙转氨酶(U/L)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观察组1389±698 836±385①365±106①148±49①对照组1456±756 963±465 579±286 175±84观察组15.86±2.63 12.35±1.79①8.53±2.36①7.26±1.63①对照组45.48±2.36 13.76±1.99 11.26±3.56 9.98±1.79观察组55.13±6.25 42.31±4.86①35.21±3.25①23.87±2.66①对照组53.98±6.86 44.38±4.89 39.78±5.63 32.69±4.12

4.5 2组尿素氮和肌酐比较 见表4。2组治疗前后尿素氮和肌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6 2组排气、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5。观察组排气、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

表4 2组尿素氮和肌酐比较(±s)

表4 2组尿素氮和肌酐比较(±s)

治疗时间第1天第7天尿素氮(mmol/L) 肌酐(μmol/L)观察组5.48±1.55 5.52±0.86对照组5.02±0.89 5.62±0.96观察组69.36±14.26 72.63±12.59对照组71.26±13.54 75.32±12.88

表5 2组排气、住院时间比较(±s) d

表5 2组排气、住院时间比较(±s) d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1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平均排气时间3.88±1.56①5.69±2.16平均住院时间9.65±3.65①12.55±5.66

5 讨论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急性胰腺炎的病因病机,有学者认为是因喜食肥甘厚味,脾胃功能失调,气机不畅,郁结脏腑,致胃肠湿热;也可由于蛔虫内绕,肝胆疏泄失衡,瘀滞中焦,不通则痛。郁、结、热、瘀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该病的病理反应[4]。结合该病的病因病机,本研究采用的胰腺炎治疗方,由大承气汤和清营汤化裁而成,其中大黄具有攻下热积、泻火解毒的作用;芒硝有软坚散结、润下热积的作用;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连翘清热透邪,治疗热入营血症,从气分解;丹参有凉血祛瘀之功效;生地黄、牡丹皮凉血解毒;黄芩清热解毒,凉血燥湿;厚朴、枳实行气通腹;白茅根、麦冬养阴利水。以上药物联用,可以达到清热泻火、凉血通腹之效[5]。同时在治疗过程中,笔者强调临床护理,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要求护理人员细心观察病情,耐心进行心理疏导,操作时要做到稳、准、快,对各种治疗护理措施要做到位,尤其是中药灌肠的操作护理,可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并发症的发生[6~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与疼痛指数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排气、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中药保留灌肠能促进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恢复,有效缓解腹部症状及体征,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Behrns KE,Ashley SW,Hunter JG,et al.Early ERCP for gallstone pancreatitis: for whom and when[J]. Gastrointest Surg,2008,12(4):629-633.

[2]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80.

[3]王兴鹏,许国铬,袁耀宗,等.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J].胃肠病学,2004,9(2):110-112.

[4]凌霞,于杰.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8(25):1632.

[5]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019.

[6]李骥.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8,102.

[7]李梦樱.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

(责任编辑:刘淑婷,吴凌)

R657.5+1

A

0256-7415(2015)05-0095-03

10.13457/j.cnki.jncm.2015.05.046

2015-01-24

陈良夏(1978-),女,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普外科护理。

猜你喜欢

谷丙淀粉酶灌肠
澳新拟批准一种β-淀粉酶作为加工助剂
谷丙转氨酶检验在脂肪肝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异淀粉酶法高直链银杏淀粉的制备
浅析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他汀类药物肝毒性临床分析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服用抗生素影响肝功检查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