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鉴赏家》“别有用心”
——重读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

2015-02-13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语文知识 2015年10期
关键词:鉴赏家名士汪曾祺

☉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蔺 聪

《鉴赏家》“别有用心”
——重读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

☉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蔺聪

在高中阶段,教学《鉴赏家》时这些问题是绕不过的:作为鉴赏家的叶三,其鉴赏水平表现在哪些地方?懂得鉴赏的叶三,为什么最后要把画带进棺材里去,传给世人不是很好吗?他一幅画也不留下,你觉得他担心的是什么?……应该说,这样的教学,对于理解作为“鉴赏家”的叶三有一定的作用。我以为,还没有深入到汪曾祺创作《鉴赏家》的精神深处。

有人说,汪曾棋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鉴赏家》所写的叶三其事,就是这样的“凡人小事”。我以为,汪曾祺的《鉴赏家》“别有用心”,他期待的是像叶三那样的现代“鉴赏家”,像叶三那样洋溢着浓郁“名士情怀”的君子。

当我再次教学《鉴赏家》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叶三为什么能成为“鉴赏家”。当然,我知道,这样阅读其实也在探索作者心中隐含着的情思:“我们怎样才能成为‘鉴赏家’”。

教学《鉴赏家》时,我引导学生思考:“鉴赏家”指的是谁?这位“鉴赏家”,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在文中找一找。——初读文本,是要读出“叶三是位鉴赏家”的结论的。

结果学生集中在两个词语上:“到处跑”和“另眼相看”。事实上,《鉴赏家》这篇小说在课堂上可以作教学“目标”的似乎相当多,比如小说的环境氛围、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情节结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价值取向……然而,在梳理情节过程中,笔者主要是让学生弄清楚两个词语——“到处跑”与“另眼相看”的妙处。

小说《鉴赏家》的第2—7节中介绍叶三贩果经历时,用了一个短语“到处跑”;接着,就是季匋民对叶三的“另眼相看”。这两个词语,是有着特别意义的。

因为“到处跑”,叶三才能成为“鉴赏家”。这个词语,展现了叶三眼光独到、阅历丰富、乐观悠情、乐此不疲、美感独特、性情纯朴……这个词语恰恰道出叶三成为“鉴赏家”的生活基础。而如果我们删去了“到处跑”这一部分,后面许多内容就失去了“依靠”。果贩叶三,不仅仅在“到处跑”中发现了新鲜丰富的果子,还在“到处跑”中积淀了风土人情、积淀了美感经验。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从农家柜橱中发现四开李复堂的册页,从季匋民画面上紫藤的“乱”看出“有风”来,他才会看出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懂得“红花莲子白花藕”。艺术源于生活。而这,恰恰是大画家季匋民对水果贩叶三“另眼相看”的一个方面。

但仅读出“叶三是位鉴赏家”的结论,还不是阅读《鉴赏家》的真正意义。

季匋民对水果贩叶三“另眼相看”的另一个因素是什么呢?课文没有直接说,而是宕开一笔。课文这样写道——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他如果随声答音,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季匋民为什么会对叶三“另眼相看”?最重要的原因是叶三不是“假名士”。他不“高谈阔论”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他不“道听途说”的重贩他人的“高论”。鉴赏画,叶三从不瞎评论,是真懂、真通,赞赏是出于肺腑;现场观绘画,叶三从不“假充内行”,是“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收藏画,叶三从心里喜欢画,是古人风气,是痴迷、至爱。所以,叶三在季匋民心中是真正的“名士”,在作者的眼里也是真正的“名士”风度!这样看来,小说题目的意义不只是称道叶三是一个绘画上的“鉴赏家”,他还有话要说。因为叶三身上存在着“名士”精神。

什么是“名士”?“名士”即已出名而未出仕的人。《礼记·月令》“勉诸侯,聘名士”,郑玄注:“名士,不仕者。”孔颖达则认为:“名士者,谓其德行贞绝,道术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隐居不在位者也。”我国古代,魏晋时期名士多。那个时期,名士们每每形貌潇洒,峨冠博带。他们博学多才,多隐身而居,偶尔也放浪形骸。诸如《兰亭集序》中所涉及的王羲之、谢安、孙绰、支遁等“名流”“群贤”。在现代,“做一个现代中国的士”曾是几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志业所在。汪曾祺身上就有着深重的“名士”情怀。他本人去世时就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而《鉴赏家》中的果贩叶三,竞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真正的“名士”。——这是作者期望读者能够读到的深意。

战国时期“士”,是能够著书立说的学士,是为知己者而死的勇士,是懂得阴阳历算的方士,是为人出谋划策的谋士。儒家领域,“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是“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效》)。用传统“士”的眼光来审视叶三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一个典型的“美俗”之“士”?

其实,细细思考一下季匋民、叶三的两个儿子,甚至日本人辻听涛,他们身上何尝又没有“名士”气息?《鉴赏家》中,季匋民曾把辻听涛称之为“神品”的珍贵画作无偿送给叶三,让叶三“可以拿去卖钱”,是不是知识分子身上的名士行为?两个懂得经营的“大布店的‘先生’”,又何尝不知道其父亲收藏的“神品”的价值?——何况叶三在世时日本人辻听涛就“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并且“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然而,两个儿子仍然“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因此,我以为,《鉴赏家》刻画的是“名士”群像。在这些“群像”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无疑是叶三。其次是季匋民。再次是两个儿子、辻听涛。这些人,他们是真正的名士。因此,设计《鉴赏家》教学时,我们不能把小说的主题定位表现了“情”“真”“善”“纯”“惜”等字眼上,而应该上长升到民族之“士”、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层面上。

《鉴赏家》刻画的是“名士”群像。作者呼唤的是“名士”精神的回归。为什么可以这样“深度解读”?因为作者在《鉴赏家》中设置了一道“屏障”。这道“屏障”有意挡住了某些人物进入小说情节。

深度研课时,我曾经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试着在《鉴赏家》中增加一个人物。是啊,如果让你给小说的某个地方增加一个人物,让其说三两句话,你会加进去谁呢?让其说些什么呢?——这是个极有意思的创意。

课堂上,我对学生说: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你觉得如果要加入一个人物,加谁、加在什么地方?结果,学生增加的人物如下——

季匋民的妻子,在叶三送“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时,赞扬水果

两个“大布店的‘先生’”的妻子,叶三死时,要留下叶三收藏的画

叶三的妻子,在叶三“埋了”以后,抱怨叶三带走了画

季匋民的女儿,在季匋民死后卖画,叶三收藏了

我看到,学生们增加的人物中比较多的是“女性”!这时,我再次提醒学生:“写作《鉴赏家》时,作者为什么不写入这些女性呢?哪怕一个?”

这时,我引导学生“看看《鉴赏家》中这些人,他们有什么共性?”——这些男士,这些男人,他们遵循传统,看淡利益,重情重义。这些人,现代社会少之又少!汪曾祺刻画叶三,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代真名士,都能成为有生活情趣、懂得鉴赏艺术的“鉴赏家”——醉翁之意不在酒。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记载有朱熹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大概是要强调孔子乃天悯人间而使其生,以开启民智、规范世道。笔者设计教学《鉴赏家》时,忽然想到了这句话。我以为,《鉴赏家》中没了叶三、没了季匋民的画作,那故事世界也便“万古如长夜”。显然,叶三身上的“名士”精神照亮了全篇,唤醒了人类沉寂的精神世界。这才是小说最动人之处。

猜你喜欢

鉴赏家名士汪曾祺
《世说新语》里的三种名士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汪曾祺《鉴赏家》的艺术魅力
《世说新语》:在奇闻轶事中感怀魏晋名士风骨
区广安
“言意”背离:《鉴赏家》中“兴”的表达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这个开头不寻常”
——臆说汪曾祺小说《鉴赏家》的开头